文章吧手机版
玄奘西游记(上下)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1-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玄奘西游记(上下)读后感10篇

  《玄奘西游记(上下)》是一本由钱文忠著著作,上海世纪(上海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4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玄奘西游记(上下)》读后感(一):浅显的读本

  作为一个佛学的爱好者,看这本书的出发点和很多人可能有所不同

  因为,听说作者是精通那些小语种的,还是大师弟子

  阅读之后,发现,作为电视快餐的脚本,相当易读。

  但是对于我,则稍嫌粗陋。

  文字并不很好,通俗流畅而已,

  往往对我想要深挖的点,基本都一掠而过。

  尤其感觉到的是他仅仅是作为一个学者

  而不是一个身体力行去证悟佛学的行者,

  来研究和传播法师人生轨迹和学说。

  按理说,他精通巴利文和梵文,是通读并修行佛学最有力工具

  可惜他似乎没有深入下去,而仅仅是把玩,浅尝辄止

  或许,他在CCTV开讲,无法深入宣扬其中伟大宗教精神和意趣,

  反而用一些较“媚俗”的语言和词组,来形容和描摹,

  这个历史上伟大的行者在面对生死关头时,从宗教精神和信念中汲取的智慧勇气

  他把那些异象当作了杂料和传说性的描述,甚至有时不无揶揄。

  这是让我失望的。似乎不应是季大师弟子作学问态度

  或许,这些本不是这本书中他愿意流露的?

  我不得而知

  《玄奘西游记(上下)》读后感(二):还行

  还行,但是分析的还有点不精确。比如李昌见到玄奘后,问道:“师不是此耶?”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说:“师父,您不是吧?”二是说:“师父,您不是吗?”若按后一种翻译方式理解,几乎等于说玄奘就是通缉令上的人,而按前一种方式理解,则是比较善意的。这句问话语带双关又滴水不漏,足见李昌这人了不得,当个中层干部是屈了他的才。这里,李昌这个人,他的这句话,师不是此耶,未必真的是出于心计,而是他矛盾心情的体现。他在试探,他在权衡,他在选择,他在取舍。再看下文李昌这句问话如此巧妙,却得不到玄奘的回答,等于白问,一急之下,又道出一句:“师须实语。必是,弟子为师图之。”李昌真是厉害之人,这句话又击中了玄奘的要害,所谓“必是”,既可以理解为“您肯定是访牒上通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您假如真是访牒上通缉的人”。试想,当我们要说双关语的时候,在没有得到对方明确答复发时候,会不会自暴立场?肯定不会。除非我们要用自暴立场来套对方的话。但是看着故事发展,李昌并没有害玄奘,所以由此可以想象,李昌当时在一念之间做出了选择,而不是情急之下说了立场。一个会说如此巧妙话的人,怎么会情急呢?至于是什么让他在一念之间做了取舍,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我认为,这段分析不是很精确。

  再比如:“终于,在玄奘二十八岁那年,农历八月,长安周围霜降秋害,庄稼欠收,眼看明年首都便将有饥荒发生皇帝便下了一道诏令,让聚集首都的众多人口四散各地就食,“随丰四出”,自由行走。玄奘庆幸自己遇上了这场霜降,便混在了成群结队离开长安四处就食的队伍之中,走上了他的西行求法之路。”这里,书里用了庆幸两个字,我认为很不妥。对于一个有大爱的人而言,面对庄稼欠收,饥荒即将发生,是怎么都不会在心里庆幸这样的事情发生。我认为他当时的心里活动可能是,一方面痛心的在为苍生祈祷,一方面又更坚定了他西行的决心-----要为众生度一切的苦。书里把玄奘和自己都写狭隘了

  《玄奘西游记(上下)》读后感(三):得到什么

  值得一看的书。

  尤其是对佛学门外汉的人来说,是一个浅显易懂的引路人

  以前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为了信仰经历磨难。现在也不一定弄明白,但起码能理解:这是一种精神追求心灵愉悦!就像有人冒着大雨等待偶像一眼……

  个人以为,一本书高深不高深不重要。重要的是合上它之后,能让你学到什么……

  而这本书做到了!

  《玄奘西游记(上下)》读后感(四):玄奘西游记与印度历史

  这两天集中在听《玄奘西游记》,听得真有些如痴如醉。钱文忠先生说,如果没有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这部书,印度很多历史都将湮没在时间长河中,后人再无从知晓了。正是因为有了玄奘对印度风物的详细记录,才补写了印度的历史。比如,正是根据玄奘对那烂陀寺的记录,十九世纪准确地挖掘了这个寺庙的遗迹,甚至出土了寺庙的“公章”。正巧手里有一本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翻到“印度文明”这一章来看,书中记述了印度文明的起源,雅利安人对印度的影响,种姓制度以及印度教的一些情况,但有两个有意思现象特别值得注意。如果不是听了《玄奘西游记》,恐怕这些细节会被粗读带过。

  第一个细节是书中对佛教的起源和发展的记录极为欠缺。只是在“改革与反改革”这一节中说,“通过内心的反省与深思,又发展起许多改革运动,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教。这一新宗教不能容纳种姓制度和婆罗门。它要求盛典能为所有信徒而不仅仅是处于上层的少数人所理解。佛教还废止了巫术、献祭和晦涩难解的经文。”此外还提到,“佛教不但在印度,而且还在亚洲中部、东亚和东南亚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不过,公元600年以后,佛教在印度失去地盘,最终,仅存在于其诞生国的少数几个地区。”等等,区区300多字。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起书中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记述,对佛教的描述在文字上显得极不相称,而且也没有提及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我感觉,未必是作者的历史观导致对佛教产生轻视的态度,也许真的是由于材料的匮乏才使得对这一段历史的描述极为有限

  第二个细节是在“印度文明”这一章节的最后,作者以“一个僧人眼中的印度”为题,引用了玄奘对印度的一段描述。文中说,“中国去印度朝圣的佛教徒们留下了关于古典时代印度的宝贵叙述。其中最有名的是玄奘,他在公元629年至645年间访问了印度各地,并留下了以下生动的描述。”从这段千余字的记述中,可以体会到玄奘记录异域见闻时笔法的平实与详细,正是因为有这样朴素的文字材料,才使得印度那段历史生动地被今人看见。文章的落款,作者标明引用的是“Si-Yu-Ki,Buddhist Records of the Western World,trans. S.Beal(Kegan Paul,1884),I.pp.70-89 Reprinted by Paragon Reprint Corp., New York(1968)”。这段文字材料被《通史》作者用作该章节的结尾,其史学价值可见一斑同时,越是平实的文字似乎越能唤起今天读者的想象力,在眼前立刻可以浮现出一幅生动画卷。

  喜欢听《玄奘西游记》主要源于我对《西游记》的热爱,不管什么时候打开电视机,只要有哪个频道播《西游记》,不管是哪几集,都会立刻坐下来津津有味地看个没完,这一是因为对故事熟悉,二是因为其他电视剧都是没头没尾粗制滥造实在没劲。希望各地的电视台多播点《西游记》,既省钱又省事。

  http://cocoa.blogbus.com/logs/19159173.html

  《玄奘西游记(上下)》读后感(五):大开眼界,爱乌及屋

  偶尔地在《百家讲坛》看到钱先生在讲这本书,被慢慢地吸引,后来买到了光盘来看,但只有上半部,后来等不及只好买了这本书,绝对是大开眼界,但比起演讲来那当然是差得太远了,因为其中有钱先生的风采啊!

  后来,看到一些采访和钱先生博客上的《老张谈文忠》,我基本已经能够猜到那场大难是什么,好在天不灭才,这场难给钱先生带来的更多的是磨砺、浮财和心智的成熟吧,我想如是!

  实际上我与先生差不了几岁,且日常也为自视甚高的轻狂之人,不过心中未忘记或者从未泯灭的是对于真正有品行或有学问的人的尊重,所以必须称之为钱先生,因为自有的那些轻狂是可以原谅的、对于浮躁之人的不满吧。

  先生的经历是不可模仿的,因为天赋使然,命运使然。不过学习玄奘西天求经的精神,却是我义不容辞、可以效仿的。而且,由之使我对于《心经》等佛教的一些教义也产生了很大兴趣,我不知这种兴趣能够持续多久,能否如像看励志书一般能够读下去,但我愿意至少深入地将《心经》理会一些。因为这个时代,我们太需要一种定心的东西了,宗教至少在本源上能够给我们一些启迪吧!愿钱先生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的类似的食粮!

  《玄奘西游记(上下)》读后感(六):玄奘可不单单只是唐僧

  百家讲坛是初高中时候唯一被获准能够看,也喜欢看的电视节目。 不过也因为上学的各种时间原因,大多课程都听得断断续续的,玄奘西游记也是。 书其实很早就买了,可惜秉性上的拖延症(这也就是个好听点的说法)导致书一直被安放在书柜中。 恰好今年阴差阳错的又有大把的闲时间,就开始了"阅读存书"的计划,到目前为止,任务执行的还不错,《玄奘西游记》也是其中一本。

  该书是上下两册,可是篇幅不大,我觉得完全可以合为一册。 两册的分割线在我看来是身体和精神的分别。 前一册是玄奘法师西行路上的艰难,后一册则是法师求法精神上的挫折。 也许这样说不够准确,身体和精神本来就没有特别明确的划分,身体上承受挫折时,精神也是会动摇的。 而书籍安排可能只是为了阅读的循序渐进,让读者逐步深入感受法师的一生吧。

  玄奘法师一生坚持求法,历经很多苦难,堪叹不易时也觉得他相当的幸福。因为,总有些人是一生下来就被明确了此生要做的事情,而法师不单被明确了,也明确自己想做要做的事,一生为之坚持。 不过,我总觉得他也有过动摇吧。 可也好在他的干扰因素要比在尘世中如此平凡普通的我们要少,因为我们总是迷茫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 说到此,也更能感觉到法师的聪明。 他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之后,又游历印度,向胜军学习在那烂陀寺没有开设或者是不被重视的课程,这是好学,也许还是法师化解自身动摇与迷茫的方法。 跋涉千里来到佛界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学习五年,肯定感受到了当年心心念念的事情也是有缺憾的,那烂陀寺的课程虽是完备重要,但不免也有狭隘之处。 我想,感受到这点的法师会有或多或少的迷茫吧。 好像日常时我们一心想得一个物件(或其他),没有获得时,想象此物是人间绝品,等拿到手后,恢复了理智,看到了缺陷,都不免有"不过如此"的失望和感叹吧。 这时候,有人勉强用之,有人黯然弃之,更有甚者会勃然骂之,等等等等。可法师呢,理智的完善之。就凭这一点,无法不感叹佩服。

  还有一点,是玄奘与唐僧的区别。严格意义上讲,他俩就是一个人,但从更严格的意义上讲,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个人。法师要是有唐僧那样的性格,估计也就不会有西行求法的事了。 不过有趣的一点是,看书上册时,法师经历的有些磨难会联想到西游记,但下册书中除了信渡河翻船事件能对应上通天河遇险,剩下的完全没有西游记什么事了。当时信渡河翻船遗失佛经,法师因为惋惜而派人到沿途各国补抄,但到圆寂的时候还有五百八十二部没有翻译。读到这里时,我倒是想起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在通天河经历最后一难,经文落水,四个人在石上晒经,收拾时八戒笨手笨脚的把经文弄破,致使残缺不全,唐僧相当惋惜,这时孙猴子劝他"天地本不全"的话。我想,玄奘法师也是十分珍惜经文,十分想翻译完辛苦带来的佛经,可"天地本不全",人生的事,终究做不了太满,而有缺憾,也更真实

  西游写到求完经就成佛了,是历险记。 而玄奘的各种人生亮点更体现在求法成功后。 不论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译经事宜,还是与唐王朝统治者的来往。超脱中也有着俗气,感觉很真实。 尤其打压印度僧人福生的事件(此段真伪有疑),真是很好的说明了不管多伟大的人都是有污点的。

  这本书算是了解玄奘法师的启蒙读物了,但是很受用。 就像封底上王元化先生说的,是"一步步发掘出来玄奘身上那种使命理想、追求,不顾千难万险,敢于经受考验的精神"。

  关于本书作者——钱文忠教授记忆最深的是当年国学大热时候他说怕是一股虚热(大概记得这样),因为这句话很喜欢他的。 狂热时候能够理性,很有勇气呢。 这点也像玄奘法师回国被追捧时,能够"独守馆宇,坐镇清闲"一样。 细思来,相当"高大上"。

  《玄奘西游记(上下)》读后感(七):求佛之旅

  很快的速度就看完这部书。很早很早以前就听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讲过这故事。我原本对佛学是不敢兴趣,听他说和西游记基本没关系就更不感兴趣了。但是钱老师讲的确很出色,引人入胜,也听了几讲。后来在书店偶然看到了出版了有5年多的这部书,断然买了下来。

  玄奘的求学之类(求佛)在钱老师的叙述中,波澜多折,一点也不逊色于西游记,而这又是确确实实记载的史实,不免对玄奘的西行之旅产生一些些的向往,民俗各异的他乡,飞沙走石的异域,令人陶醉。沿途的风光以及艰辛,一个苦行僧的求佛之旅,矢志不移的信仰,让人钦佩。同时也对玄奘虽为一僧人,一摆那些寺庙中和尚善男信女、吃喝拉撒的木讷或者狡诈形象,转而有机智灵活,沉稳淡定,善于言辞的光彩。虽为僧人,但不死板,处事谨慎,言辞精妙,对旅途中的各种环境都灵活面对,难怪一路上从普通的僧人渐而名声鹊起,最后登上印度佛学的顶峰,受到戒日王的礼遇,这一段过程虽未游记,但不失为一个催人上进的奋斗史。

  回国后的玄奘则感觉没有了西域之行动淡然和艰忍,面对迎面而来的荣誉和喧嚣,他则疲于应对来自宫廷的压力。在中国这个复杂的社会,他更多承载着的是西域归来的高僧,而不是一个佛学大师的身份,他已不是西域那个得道高僧所有的从容,未有得到印度对国王对大师的崇敬和膜拜,在中国这个皇权至上的国度,他更多的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游离在喧嚣与宁静的边缘。

  从玄奘西行,感受西域诸国那种浓郁的宗教信仰,国师甚至比国王更得人尊重,全国对僧人智者的膜拜,转而反思中国的宗教更多的是一种工具,玄奘回国后,再也没有在天竺那种万人布道的盛会,困于京城而不能摆脱,只能倾心于佛典当翻译,只能有一种落日余辉的悲凉。

  《玄奘西游记(上下)》读后感(八):传统学人的特质

  钱教授这本《玄奘西游记》作为电视讲稿,本无购买的理由,但看视频版本所耗时间肯定比看书多,于是便忍痛下手。读钱教授的自序时,颇不以为然:对目前近乎众矢之的“百家讲坛”,他表达得感激涕淋,宛若再生父母,接近奴颜婢膝。央视“百家讲坛”编者必在被窝里窃笑,将这一批批教授专家玩弄于股掌,将他们的学识肢解为评书演义,廉价抛售于市井,竟还招致他们的感恩戴德,其愚若此!

  但随后在翻阅钱教授前些年的著作《季门立雪》那篇自序时,竟为之前的愚见而汗颜。通篇体现的是非他的年龄所应有的中国传统学者的温、良、恭、俭、让的特质,却遭我如此曲解。作为国内乃至国际上梵文及巴利文硕果仅存的传人之一,他的任务之一便在于将这一门学科薪火相传吧。苦于学科的冷僻、传播渠道的有限以及现世急功近利的治学思想,这门学科将后继乏人,籍此平台可对其所学广为宣传,因此亦不忘以涌泉相报。

  本书以白话文讲述了玄奘西去取经的故事,颇引人入胜,但看完丢开即可,无二次翻阅的必要。倒是偶尔提及佛教及历史方面的知识,倒像是开了一扇小窗,使阅者心向往之。

  菲页所附钱教授钞录的梵文及中文《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虽梵文无法加以评说,但中文字体清矍,颇显其人之风。

  但话说回来,如果有时间,追看《百家讲坛》或直接买盗版碟好了,真的只要看看就好了,不要收藏。

  《玄奘西游记(上下)》读后感(九):钱文忠这个人

  偶有一日晚睡,不小心看了集百家讲坛的重播,钱文忠的形象甚合我心:不故作姿态,天然保持师长的距离,内容却有趣而吸引人。按照朋友的话说,就是有大学老师的样子。我觉得,是有架子,更好。

  后来就去找人借了他的《玄奘西游记》,彩图之后,竟有手抄梵文、汉文心经一部,且落款均为“敬书、恭录”。据说他很有钱,戴百大菲力、用LV,这个钢笔字应该是用Mont Blanc的吧。

  书只看了一半,梵语盲自然喜欢,看他讲揭婆菩萨跟外道辩论,直接骂人,如果能读佛经或大唐西域记,自然不必由他的讲座入手。书中多处直接引述大唐西域记,看得我心甚痒,决定去买一本装饰新屋。

  不喜欢这本书的人也能举出理由:对百家讲坛的吹捧,动辄说“我的老师季羡林”,的确是比较醒目。

  朋友又给我讲了些他的八卦:6.4的时候专门从国外回来上街游行,结果被“永不叙用”,还是季先生托了王元化收留他做学生,顶个秘书的名字。这才有简历中“在家修行5年”的说法。无锡钱家之富,可供他6万册书,苦于存书无处,才有看到房子就买顶楼、买了房子就加固砸墙的做法。

  太平盛世,大富之家才能出大学问家。

  最后,建议读到玄奘出长安时,听一听余叔岩的录音,帝王气象,不食烟火,正有点钱文忠的样子:

  http://jingju.zoomshare.com/files/fenmo/shaqiaojianbie_ysy.mp3

  《沙桥饯别》 余叔岩饰李世民

  〔二黄慢板〕

  提龙笔写牒文大唐国号,

  孤御弟唐三臧替孤代劳,

  各国内众蛮王休要阻道,

  到西天取了经即便回朝,

  孤赐你锦袈裟霞光万道,

  孤赐你紫金钵禅杖一条,

  孤赐你藏金箱僧衣僧帽,

  孤赐你四童儿鞍前马后,

  涉水登山好把箱挑,

  内侍臣与孤王将宝抬到,

  金銮殿王与你改换法袍。

  《玄奘西游记(上下)》读后感(十):中国的脊梁——读钱文忠《玄奘西游记》

  知道唐僧,是从读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开始,后来又看了同名电视连续剧,似乎对唐僧有了更多的了解。虽说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劫难抵达西天取得真经,然而,唐僧给我的印象总是不佳,且不说他懦弱胆小、爱听谗言,十分的窝囊;更令人恼恨的是贤愚不分、人妖不辨。就拿《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一章,也即妇孺皆知的那个“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来说,孙悟空将装扮成村姑、老妪、老翁的妖怪一一打死,唐僧不辨真假,竟念起紧箍咒来,硬是将孙悟空赶走。大文豪郭沫若曾赋诗评唐僧是“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然而,这是一个被误读了的唐僧。自从读了钱文忠的《玄奘西游记》,便对真实的唐僧有了全面的了解。诚如鲁迅评价的,玄奘是“中国的脊梁”。

  在玄奘身上体现出来的是那种认准目标,矢志追求,遇到困难,百折不挠,勇猛精进的大无畏精神。玄奘赴西天取经遭遇的苦难和艰险要远远超过《西游记》里的九九八十一难。他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出境,偷越重兵把守的边关五烽,在渡第一关时就差一点被箭射中。在过沙漠时,在这不毛之地,饮水时竟然不小心失手打翻了水囊。过沙漠无水,无疑就是走向死亡。但是,面对困境,玄奘没有退缩,“宁可西就而死,岂东归而生”,继续西行,最后靠一匹老马找到了水源。在过高昌国时,面对高昌王麴文泰软硬兼施,强留玄奘在高昌当国师,玄奘不为所动,绝食三天,水浆不进,表示牺牲生命也要西行求法的决心,使得麴文泰不得不叩头谢罪,任师求法。进入印度后两次遇到强盗,都差一点命丧强盗刀下。其中有一次遇到了一帮信仰突伽神的强盗,选中玄奘做祭祀的人牲,已经拖上了祭坛,正准备动刀时巧遇风雨雷电大作,强盗以为遇到天神,才使玄奘逃过一劫。为求佛法真理,玄奘孤身一人历时十九年,行程五万里,翻过大雪山,穿过“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荒寂无人的大沙漠,九死一生,走出了八百里大少漠,到了遥远的印度。

  在玄奘身上体现出来的是执着的求知欲望和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从青年时代起,玄奘就游学于大江南北,初在长安,后又到蜀中,继而又赴河南,寻访高僧大德,认真学习佛经,即使在隋灭唐兴的朝代交替、社会动荡时期,他在逃难途中,也一刻没有放弃过对佛法的学习和修持。为了统一佛法,解决中原佛教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玄奘决心西行取经。当他得知佛教圣地印度那烂陀寺年近百岁的戒贤大师是《瑜伽师地论》作者的嫡传后学,便毅然决定前往学习。到了那烂陀寺后,他一学就是五年。此后又化了三年时间周游五印,向更多的对佛学有所专长的其他专家学习。在印度的十多年时间里,可以说,玄奘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学习。回国以后,玄奘用十九年的时间,翻译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高难度的佛经,其质量之高超、数量之巨大、态度之严谨,全面超越了他以前的翻译大师。他还开创了中国佛教史上的法相宗,著有《大唐西域记》。

  在玄奘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不求名利、不恋荣华富贵的美德。由于玄奘在佛学上的成就,他在印度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名动一时。当玄奘学成后准备回国时,那烂陀寺的僧人们纷纷劝玄奘不要回国。他们说,印度是佛陀出生的地方,虽然圣人已去,但是遗踪具在,巡游礼赞,够享受一辈子的了。但是,对祖国的热爱,使玄奘回国的决心坚如磐石,不可动摇。玄奘回国,唐太宗组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可谓万人空巷,盛况空前,几十里长的道路上挤满了欢迎的人群。但玄奘却独守空馆,没有出现在欢迎的场合里。唐太宗十分欣赏玄奘的学识,要玄奘还俗,请他担当重臣辅佐自己,但玄奘谢绝了。玄奘从来没把西行求法这一伟大的壮举用来换取个人的任何好处,甚至连佛教界的高级领导都没有担任过,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正因为玄奘对佛学、对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至今玄奘在印度仍然享有崇高的声誉。在印度比哈尔邦那烂陀建有玄奘纪念堂,许多当年玄奘学习、讲法的地方至今保留着玄奘的遗址。从六七世纪开始,印度的佛教由盛而衰,也没有留下多少详尽信实的历史资料,今天人们研究古代印度的历史,在很在程度上还得依靠玄奘等游学印度中国僧人的记载。印度历史学家阿里教授感慨地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还值得一提的是,《玄奘西游记》的作者钱文忠师从国学大师季羡林,熟谙梵文巴利文,精研印度学、藏学,写玄奘西游正是得心应手,讲到佛教上的事都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更令人称道的是,每一章节的写法借鉴了章回小说的手法,在结尾处总是留下一个悬念,教人读来欲罢不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玄奘西游记(上下)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