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我老的老头》是一本由黄永玉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27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
作品名叫《比我老的老头》,作者是黄永玉,生于1924年,这一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建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列宁、伍德罗威尔逊去世,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巴黎举办第八届奥运会。到今年(2014年),黄老已经90岁了,古人所谓鲐背之年。
好奇之余把书中提到的几个更老的老头生卒年整理了一下(不分先后,凡是出现的有印象都搜了下,后面是去世时岁数):
林风眠(1900-1991),91岁;
齐白石(1864-1957),93岁;
黄宾虹(1865-1955),90岁;
张大千(1889-1983),84岁;
李可染(1907-1989),82岁;
李苦禅(1899-1983),84岁;
钱钟书(1910-1998),88岁;
沈从文(1902-1988),86岁;
黄苗子(1913-2012),99岁;
许麟庐(1916-2011),95岁;
......
算了,其余的一些我也搜集了,不一一列出来了。发现什么特点没?对,就是这些文化人特别高寿。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黄老的这些朋友里个个都奔着八十九十去的。别说耄耋之年了,文化圈有那么多著名的人物活到期颐之年,像巴金,季羡林,冰心,杨绛,文怀沙等等。
(二)
黄老这些朋友,多半是从他青年时期便开始交往。他们这批人从清末民国初年走来,少年时接受的还是古典教育,尽管后来走南闯北历经朝代更迭,身上清晰可见的是依然是数千年来中国读书人厚重的身影。他们这批人性情平和有些时刻却也硬的起来,交友时不显山露水但总能给人感觉壮怀激烈。人格高尚因此嫉恶如仇,安于贫困却仍好善乐施。
这些老一辈的文人就是一条条清溪,一眼见底,水只是缓缓的流淌。但就是他们一点一滴的汇聚,才滋补了大江大河的汪洋恣肆,因此而哺育了人类。我们往往歌颂大河滔滔的雄伟壮观,却忽略了小溪潺潺的孜孜不倦。
(三)
读这本书的人得准备两个空间维度,两个时间维度。在一个空间维度下,这里面的人物是黄永玉的好朋友,他们的性情都在一件件生活点滴小事中反映出来,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老朋友;在另一个空间维度下,这些人物都是鼎鼎有名的人物,是一幅画几百万的大画家,是文联作协的大领导,是开创艺术新局面的大艺术家,他们活在百科里,活在新闻中。在一个时间维度下,这些“老头”们正年轻,时间过的很慢,我们看得出这些搞艺术的青年人是怎样读过那段艰苦又快乐的岁月;在另一个时间维度下,仿佛一下子就错过了年岁,故事长成了树上的果实一串串,像冬天凋零的干果,已经提不起来了。
我很好奇的是这些人怎么一下子从默默无闻到扬名立万,怎么一下子从风华正茂到高山仰止?
我想了好久,只能得到两个字的答案:专注!
至于为什么,我觉得是因为自己不专注才愈发强烈的这么感觉。他们年纪轻轻就立志艺术,在他们漫长的艺术生涯里,小时候的梦想渐渐生根发芽抽枝长大,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容不下政治金钱等杂事的玷污。专注于梦想,努力实现,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只知道完成”,“不相信权力,只相信智慧”,这是专注之一。
在从事艺术创造的时候,黄永玉先生用了“入定”两字。做事情时专心致志,好像灵魂出窍,遨游在另外一个时空,肉体只是把灵魂在那个时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忠实记录而已。不做完不终止,全神贯注做一件事时的凝神屏气,这是专注之二。
更广泛的讲,他们可能把这种专注代入到生活中。生活简单,感情专一,交友固定。如果你遵守所有好的规矩和习惯,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门罗如是说。你看时光不也是花了好久才赢得胜利吗!这是专注之三。
艺术如是,科学亦然,不信你看看那些中科院院士,哪几个不长寿!
因此我才惭愧。
老实的说,我正享受青春最后的福利。按黄老在书中引王观《红芍药》一词,我约莫处于人生最辉煌的二十五载的开始没多久处。可跟这些进步文艺青年比起来,我可差太远了。我不是说艺术,也不是说感情(这两点我当然比不过),而是整个精神面貌,迟迟打不开新局面。我差的那点火候,或许只有专注这块柴火。
(四)
结尾处我想吐槽下。我原本在Kindle上看的,不知道从哪下载的mobi格式,哪位缺心眼的粗制滥造,导致缺章少节,残余的章节也是颠三倒四。后来我只能从网上down一个清晰的pdf版本。当然,对于我这种盗版行为我不提倡。可中国科研人员都那么穷,没钱买书怎么办?就算买了以后买不起房又放哪儿?
得了得了,不说了。
《比我老的老头》读后感(二):很酷很可爱
黄老爷子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界熊猫一般级别的任务。喜欢他是因为他的酷索的可爱个性。有大成的艺术家几乎都是不同一般的。养着那么多的名贵大狼狗,开着那么多的名贵敞篷车,拥有着那么多的豪华庄园的老爷子也是如此。
他的万荷塘在我看来是北京的一处得道成仙之处,虽处于凡世中,却如同那万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般鹤立鸡群。
《比我老的老头》,是听《城市日记》秋微姐推荐的,其中的老头儿们大多名人也大多已经仙游了。这本书不仅是永恒的纪念,更是智者间灵魂的交流。
貌似黄老爷子最早闻名的并不是他的画作而是他的散文。
一定值得推荐的一本书,何况还有丁聪爷爷的插画呢~~~
《比我老的老头》读后感(三):老头们不在了。
唉!都错过了
故事一串串
像挂在树梢尖上的
冬天凋零的干果
已经痛苦的提不起来了。
-黄永玉
书名好的不得了,作家出版社的这本是大红封皮,衬着黑字儿,里面写了好多我知道的,不知道的老头,陆志庠、杨先让、许麟庐、李可染、李苦禅、钱锺书、苗子郁风兄嫂、林风眠、张乐平……
原来一直钟爱读者的【人物】,后来看了黄先生写人物散文,神形兼备,叹为观止。大部分内容都在讲故事,老实地叙述,像春水似的自然地慢慢流淌,偶尔几句议论也都真诚得很。大多数事情都是在文革战争一类的灾难和贫穷的背景下发生的,黄先生也不怎么故意渲染艰苦艰辛,却反而使笔下的人和事都更动人。
他写钱钟书:问钱先生:你的书放在哪里?他说:图书馆有,可以去借。
被人攻击,钱先生说:看起来,我们要更加努力工作了,他们才有新材料好骂,我们不为他设想,以后他怎么过日子。
黄永玉明白钱锺书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但他不教训人,不一副替谁谁谁忿忿不平的样子,写钱钟书时这样,写其他那些不该被我们遗忘的人时也这样,只是说:祖国的文化像森林,钱先生是林中巨树。人要懂得爱护森林,他能清新空气,调节水土。
写张乐平:
乐平兄在人格上总是那么优雅。没叫过苦,没见过他狂笑失态,有时小得意时,大拇指也翘得恰到好处,说一句:“这物事邪气崭格。
乐平兄和我比起来是个富人,他在中国茶叶公司兼差。不过他一家是四个人,所以我比他自由。但有的地方写的一点也不“革命”。
乐平兄胆子特别、特别、特别之小,小到难以形容。
他的逃警报风采是早已闻名的,难得有机会奉陪一趟。他带路下坡,过章江浮桥,上坡,下坡;再过贡江浮桥,上坡,上坡。上坡,穿过漫长的密林来到一片荒冢之中,头也不回地钻进一个没有棺材的坟洞里去。
人死如远游,他归来在活人心上。
写李可染,他为他难过,没有丝毫的做作。
可染先生拉的一手好二胡。不是小好,是大好。
我喜欢干通宵的工作。我的画室和可染先生的画室恰好在一个九十度的东北角尖上。一出门抬头右看,即能看到他的活动。半夜里,工作告一段落时,准备回到卧室。走出门外,见他仍然在伏案练字,是真的照着碑帖一字一字的练;往往是我十分感动。星空之下的这间小屋啊。
(李可染先生)没有特别的嗜好,不喝酒,不吸烟,茶要求不高,唯一享受是朋友的来访。
李可染这个画家是无愧于我们这个苦难的中国的。中国有了他,也光彩许多。
写可染先生的妈妈
可染先生的妈妈是位非常好的老太太。八十多岁的人,满院和人聊天要说些秘密的私房话时全院子都听得见。
李老奶奶:黄先生!来吃奶呀!别跑呀!”
写沈从文:看这一篇之前,刚刚读完一本汪曾祺散文,里面的从文先生也是这个样子,最近又看《从文自传》,感觉依然是一样的。
他写道:(沈从文表叔)一辈子善良的不近人情;即使蒙恩的男女对他反啮,也是从不想到报复。这原因并非强大的自信,也不是没有还击的力量,只不过把聪明才智和光阴浪费在这上面,早就不是他的工作习惯。
还写道沈表叔提醒他在上海要注意,因为“他认为凡是到上海去的年轻人——包括我在内,都有个跟上海电影女明星混,直到“掏空了身子”的归宿。”
写陆志庠
他把题目揣摩的深而细,譬喻巧妙到家,笔墨也跟的充分淋漓,加上用的简练传神的手法,就显得艺术独特。
友谊、年轻、好地点、好气候加在一起,这段日子过得可算有声有色。
我以为张乐平比我们有钱,他在画《三毛流浪记》,拿着定期的稿费,却忘记他个一两年生一个孩子和吐血的毛病,好像浅予的孩子也交他哺养。
还有猫:(夏公)文革后从秦城监狱释放出来,他短了一截脚,进屋刚坐定,多年卧在床底不出来的老猫认出了他,艰难的爬到他脚下绕圈,第二天,死了。
它等了夏公十一年……
他看着那么多人受苦。而现在日子好了,却无济于事,日子哪能回来呀,过去的都过去了。但他还是不自禁假设着:要是他健在多好!让我陪着她和雏音嫂、绀弩、沈表叔、郑可诸位老人在我意大利家里坐坐,院子坐坐,开着车子四处看看、走走多好!这明明是办得到的,唉,都错过了。年轻人是时常错过老人的。
他也多少写着时代,文革,抗战。
他写文革:说起文化大革命,过去了这么多年,排除了危难,你不能不说,文化大革命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戏剧。遗憾的是票价太贵。多少的光阴、生命、血、泪。
他说江青:她坏也坏的浅薄。
他写抗战:逃难的比赶集的还热闹。这当口,谁都有机会见识日本兵未到中国人自己糟蹋自己的规模景象了。说出来难以相信,在同一条道路上,混乱的人流有上下好一层,灾难是立体的。
还写“蒋经国、纬国当时朴素得动人。”
这真让人惊喜,看多了政治包装的语言,还有多少人会这样诚实的讲话,这样的话,大概舌头都感到陌生。
但是最让人嫉妒的是他们的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大雅宝胡同的亲密真是好,顶好,顶温暖!
他写:大雅宝胡同甲二号,不是一个画派,是一圈人,一圈老老小小有意思的生活。老的凋谢,小的成长,遍布全球,见了面,免不了会说:“我们大雅宝”如何如何。
那是真甜美,大家都那么年轻,全院子里只有很少的老人。
我们混的太熟、太亲,想起来令人流泪。
对,还有孩子们!
孩子是我们的甜美,也是我们的悲伤;是我们的骨肉,我们的心。
妻子曾说,写一篇小说,名叫《小白帆》,说着一群孩子“将来”长大的合乎逻辑的故事。不料匆忙间这些孩子们长大了,遭遇却令我们如此怆然。-黄永玉
黄先生从苗子郁风兄嫂那儿借书,大家一见面就聊书,他用工资养着陆志庠,“我的薪水除掉吃饭还能养活半个陆志庠,其他半个再找朋友想法子。”在大雅宝甲二号胡同,大家相亲相爱,虽然穷,但穷的爽朗。
看着看着,真是嫉妒、羡慕,一个人怎么能遇上这么多可爱的人,这么多好人呢,有这样一些人跟自己一块活过,走过这一些岁月,人这一辈子多么无怨无悔。而我的大雅宝甲二号胡同又在哪儿呢?可是我知道,这样的生活即使交给我大概也会变成一堆抱怨,被白白糟蹋。陈丹青坚信“性格决定命运”,我深以为是。这些人是黄永玉的朋友,没有黄先生的大方真诚,浑然天成,抢也抢不走。
书里大部分人都是文艺方面的,他们在不同方面有卓越的才能,或作出重要的贡献,可是不是依然没被多少人记住么?文艺工作者永远是寂寞的,如果不能从内心得到满足,幸福真是难以保证。而把希望、把成绩寄托在人民群众身上永远是不可靠的,人民群众还要上学、工作、买房、育子、养老。
读这样真诚的文章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即使自己不能遇到,即使他们已经都不在了。知道有这样的人,了解他们一点点,对我活着都是很大的鼓励。
沈从文、黄永玉、汪曾祺写东西的节奏都非常好,并且永远不做作,很真诚。他们即使写苦难,也写得淡然,甚至能写出一份乐趣来。从文自传里,沈从文写自己当兵时看杀头和酷刑,笔调不变,也没什么悲怆,反而在一些在我看来很琐碎的地方,表达了自己的悲伤。
他们的文章,真是养人。
《比我老的老头》读后感(四):黄爷爷,你老了
小时候看杨澜采访靳羽西,南瓜头阿姨说,我的自传你不要看,自传都是写自己的好事情,吹嘘自己,没什么意思,我的书也是一样。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她的蛊惑,我对传记向来没有什么热情。到底有多少人在传记里找到了鼓舞人心的力量,找到了人生的目标,或者前进的方向?我很怀疑。反正作为一个庸俗的读者,每次看传记我都是当做猎奇的Discovery:哎呀呀,张爱玲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啊。。。沈从文第一次到大学上课也是一脸窘相,啊哈哈。。。哇,梵高谈恋爱到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
后来,家里的老人也开始写自传,辛辛苦苦一首首的五言七言绝句律诗写出来,把我们从小到大听了多少的传奇拿出来再描述一遍。没人发表没关系,自己打印了装订成册,来了客人一定要送到面前要求对方看一看,叹一叹。这时候才觉得长辈的真的老了,要靠着年轻时候的精气神来过活,要靠着年轻时候的勇气来支撑。他们是真的老了,累了,生怕一天自己不在了,没人记得自己了,所以写了厚厚的所谓自传。几个月不回家,一进门,又端上厚厚一本续集。做晚辈的义不容辞,拿过来看看,盛赞一下,哄哄年迈的老人家。
所以,传记分两种,一种是后人写,或费劲周章,或牵强附会,写成一本本的真实度无从考证的书;一种是当事人写,写自己,写别人,很多真实性照样无从考证,而且后一种人多是垂垂老矣。
写了这本书,基本可以当做是黄爷爷的老年证了。讲以前的往事,要从一个四合院的大大小小开始讲起,琐琐碎碎,念念叨叨,我几乎已经想起自家长辈陷在沙发里面,低声的呓语。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好。也幸好这本书是黄爷爷写的,黄爷爷实在是太可爱了,看他的书让我总忍不住要发笑,总忍不住要惊叹,作为一本传记,这么有爆点,这么可爱,实属不易。我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