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尼》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8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米尼》读后感(一):由《米尼》想到的
借来看王安忆的《米尼》,很薄的一本书,讲的是一个堕落的故事,是发生在社会最最底层,也最最黑暗角落里面的故事。
看完这本书,心里压抑的很,感觉如履薄冰,原来人离堕落有的时候仅仅是一步之遥,可以是那么的轻易,那一次又一次的痛失底线便是走向堕落的通道。而这些“有的时候”,却又不是由了个人去决定的。尤其是在中国,这种缺乏社会保障的国度里,生活环境就承担起了对一个人塑造的责任。当然,王安忆在小说里面也强烈的暗示了“堕落”其不可推卸的个人原因;而王安忆所指的个人因素很明确的指向了一个人的性格,一种隐藏在血液,灵魂深处的不安定的,躁动的个性,是一种来自于先天,形成于母体内的个性。这一切的一切又指向了王安忆小说里不可逃离的一个主旨-----命运,一切皆由“宿命”二字主宰。
底线这种东西,真是不能突破,一旦越界,便没了回头之说,这便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的道理了。所以这里说个大家都理解的道理,凡事都要高标准严要求,把门槛抬高,真到了哪一天,即便是不可避免的堕落,也不至于下降到一个万人唾弃的地步。`
回想起自己的做人原则,感到万分的庆幸。堕落是那么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尤其是在这没有道德伦理界限的北美。说到底,这是两个文明 ideology的问题,全因从individualism和collectivism说起,猜想,背后肯定隐藏着更深的哲学解释。留学生是面对堕落更加脆弱更加暴露的一个群体。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当今的留学生与当年的知青是多么的相似:在人生观,价值观,甚至连独立健全的人格都没建立的年纪就早早的离开了家庭的庇护;以一无所有的身份置身于新环境的中下层,暴露在对传统文化的颠覆中,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状态。于是便能看见种种的荒废与堕落,而这些荒废与堕落于今于当年的乡村间又是何其相似。重演一定暗示着更深刻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不知道。
王安忆的东西看多了,便可发现一些重复的情节,后来想想,这大概也是王安忆一生都逃离不了的情节吧,我仅仅看过《米尼》和《长恨歌》,这些情节便跃然纸上,像什么“重返上海”“男女间的偷情与私生”以及城市里一些最最底层的营生,黑道上的切口,猜想,这和作者本人又是什么关系呢?有一些从作者经历上可以找到根源,像是王安忆知青的身份,可其它的便无从知晓,再猜测,便带了点窥探隐私的意思。
《米尼》读后感(二):女人堕落辞典
还记得一年前读《米尼》时的情景,那时的我还蜗居在黄沙肆虐的康庄,这本书在伴我缠绵过每晚两小时的良宵美景后,又陪我同枕共眠。那一个月里,她简直就是我的全赔小情人儿。书被翻过最后一页时,我放声惊呼,接着狂吻封面上的王安忆,这女人有何经历,师从何处,这等蕙质兰心,写出如此好书。
故事题材和《我爱比尔》相似都是写女性堕落的,不过《米尼》讲述了一个更残酷的故事,女人堕落的关键词在这里都查阅得到。作者在小说里描写了一段虐恋,这似乎又与《小城之恋》沾上了边,不过男女主人公相互发泄、报复的行径除了性,还有更残忍的手段,他们搞4P游戏,结帮偷窃,搭伙卖淫,一人入狱也要拼死咬出另一个,欢乐与受罪是要真的在一起的。
米尼是一个聪慧、敏锐的角色,她不是漂亮女人却有女人里顶级的睿智。她爱阿康,不过这种汪洋海里遇浮木的爱是最容易沉没的。越用力的抱紧越要下沉,米尼的聪慧在遇到阿康后都变成了愚钝。作者把男主人公阿康塑造成了一个阴暗的代名词,清秀的外表下是一颗任何人也琢磨不透的心,这心里尽是灰暗和邪恶。这样一颗心再配上一个聪明的脑袋,就可称之为可怕了。王安忆把人性里所有最复杂、难懂的东西都赋予了这个人物。
初读时,我想不通米尼是为何跟着阿康走上偷窃、卖淫之路,她是有路可退的,她有奶奶,有远在香港的父母。王安忆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米尼从小跟性格怪癖的奶奶长大,父母弃她远走香港,这份不安定和时刻会陷入绝望的生活,让她想逃离。阿康的成长里也布满了阴暗,因偷窃被排挤,被父母看低。他们俩都是甩开了步子就不堪回头了,这条路上,撕扯也好、扶持也罢只能一起走下去。
我很难比较《长恨歌》和《米尼》在我心中的地位。前者让我认识了王安忆,它是作者精心编织的一个梦——海上繁华梦。整篇行文落笔生花,是找到了一个叙述方式并将这种口气贯彻始终的。《米尼》则不同,她不是一个讲述红颜如何薄命的故事。小说里没有秀美的王琦瑶,旖旎的弄堂,听流言的鸽子和关不住寂寞的老虎天窗。有的只是一个叫米尼的女人,讲她如何堕落,如何因一个男人变成小偷、妓女甚至流氓。《长恨歌》理顺了女人的一生,阅读时都是惊艳,赞叹,你会迷醉在那些用精美词句设下的香艳陷阱里,不能自拔且心甘情愿。《米尼》则截取了女人一生的一个剖面,作者干脆扔掉了手中的绣花针,一改往日精雕细琢的叙事手法,这反而让故事本身更赤裸的呈现。《长恨歌》读过能回味,能从中学习点写作经验。《米尼》则揭开每个人心里的阴暗面,午夜里能惊出一身冷汗。《长恨歌》是作者惯用的手法,《米尼》则是王安忆创作中的一个异类。
不知道那些谦谦君子们能否读得下这本书。如若你是个心地稚嫩,认为世间皆美好的人,不要翻《米尼》,你只能灰头土脸的败下阵来,如吞沙一般难咽。
《米尼》读后感(三):她凭本能,次次走错,绝无悔改
北京今天又刮起肮脏的风。从高处看,天空被卷得简静,越往下越灰白,到了最远处最低处,是塑料袋偶尔飞过震颤的树枝,穿过不动无声的楼群。
我想人生是怎么回事呢。也许今天还是平常生活里最平常的一天,但也许就是泥沙俱下的开始。《米尼》里,米尼从未理会那些生活的sign,横枝错解的失误,原来它们就是静静地横陈,诚实得好像再选一遍,你就能识破机关,踏上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路一样。
即使被最爱的男人一骗再骗,米尼还是毫无悔意。她只跟随自己的身体。小小的米尼对外婆冷笑,谁规定你们吃肉、我就吃菜呢?阿康对她的一点点好,也是米尼在爱的浪潮中自己努力咂摸出来的,带有一厢情愿的癫狂。在爱里,谁不是一厢情愿呢。
王安忆把故事写成了一部心理剧场。我爱看她大刀阔斧的叙事中,埋藏一丝一丝金线,是南方男女日常中的精巧、算计、面子、市侩,即使在爱情中,也死性不改。但读完她每个中篇故事,我都为其潦草的结尾伤心不已,像是在忙着奔向一个结局。在这次的“最终回”里,米尼被阿康供出、即将赴狱,她好像依然爱着他似的,心里没有一句责备。她始终是对他恨不起来的。也许过了三十年,她的可悲命运终于会显现出来,可是在当时,一个因卖淫而沦落的三十五岁女人,她还没有外婆那双将死的、冰冷的双脚,她怎样去爱和恨,都是正确的呀。
人可以给出多少稀薄的自以为是的爱?爱建立在使人愉悦的心理感受上。有人会痛苦地爱吗?有人会冷漠地爱吗?你痛苦地爱着,是因为不甘心失去那曾到手的愉悦,幻想重回甜蜜的过去,却不得。这种煎熬使人痛,爱不会使人痛的。你冷漠地爱着,大概由于你决定为爱之外的什么东西付出代价,此时的爱,是一种妥协,你忽然狂吻着忏悔,又瞬间万念俱灰。因为计较,你变得冷漠,爱永远不是冷漠的。
因此,愉悦是极为自私的。尽管它常常给爱披上圣洁的外套。你们管爱叫做“关心他人的福祉”。可是在这个迷局里,他人的福祉正是你愉悦的源头。米尼是多么爱着阿康啊。她走进了亭子间三层,知道自己不会再是以前的米尼。这还是不够的。她拖着大肚子和公婆开战,苦等劳教三年的丈夫,并以此学会以偷窃为生。这还是不够的。她和阿康在各自的平庸中无止翻腾,她抱着那样爱他的心情,跟阿康离了婚。这还是不够的。多么熟悉的身体和气味,多么聪敏的判断和嗅觉。她在阿康的步步安排下享受性爱,出卖身体。其实,在这荒诞的十五年里,米尼都是快乐的。看起来,她所做的一切,似乎都不是为了自己,是被阿康一步一步引诱,但实际上,步步都是米尼自己所选。她爱、她痛,都出于自己的最高旨趣。一场激战过后,平头告诉米尼你可不大行呀。米尼想阿康哪里认识来这样一个流氓,嘴上却不由问那你做我的老师好吗?米尼就是这样时刻为自己的聪敏骄傲着。
这时候,“他人的福祉”不过是幌子而已。有太多个时刻,我们沉溺在爱的愉悦感受里,好让平庸的生活细节退潮,哪怕知道这爱如此荒唐危险,也强过被虚无占领。在这场漩涡中,“他人的福祉”是一座彼岸,为你的剧场制造硕大无朋的仙鸟之翼,和艰难险阻的魔山。你将一瞬间的震颤精心保存下来,复刻完整,等待下一次的检阅,以一种收藏真品的心情次次回味这赝品的光芒余温,以此度过以后寂静的时时刻刻。
爱是拥有绝对自性的。所以,在理性发生之前,爱和“享受”、“快乐”一样,是不占据道德高点的中性词汇,是一个存在的心理状态。你能说享受是高尚的还是卑怯的吗?你能说快乐是对还是错?正或反都有可能。爱也是如此。
可谁想要理性的爱呢?爱,就应该是充满不可抑制的激情,无法扭转的宿命,和难以言说的复杂。
在它们发生的当下,理性真的毫无作用。可是在剩下的占比99%的余生,理性是通往全部真相的唯一路径。一种清洁的、精确的切割方式,或是一种混乱的、反复的清扫试验,都行。无论哪条理性之路,都行。
哪怕错了呢。歧路花园更美,是因为错误让通往顶峰的路走得长些再慢些,好像以此可以逃脱衰老死亡。在这期间,理性是唯一的加持。
米尼有过几度怀疑,但远未达到理性。她凭本能,次次走错,绝无悔改。好在,她也不去怪任何人,因为她有强大行动力的自己,在忙忙碌碌。她停不下来的。
~~~~~~~欢迎关注我~~
《米尼》读后感(四):一场飞蛾扑火的爱情,把她引向万劫深渊
米尼,是一个人名。
六月一个突兀的夏天,王安忆随作家团队去到白茅岭劳改农场进行采访,为文学创作收集素材。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因各种原因触犯法律而收拢于此进行劳动改造的妇女,身后都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命运。不同的案情、不同的家庭境遇、不同年龄,经筛选,选定了几个采访对象。在他们倾听这些采访对象故事的过程中,米尼的形象以及米尼的故事也逐渐成型,她不是对某一个具体的失足女性人生的复写。米尼代表的是一份情感,是王安忆在听取那许多的故事后,想塑造的一个人物。或许也是生活在七八十年代中国变革转型之中,经历着时代变迁、社会经济开放发展的群像缩影。
17岁女知青米尼在返城的途中,遇到了在皖北插队的阿康。两人一路捧哏逗笑,不久便好上了。但这段萍水相逢并非人生幸福的起点,而是悲剧命运的序曲。作者在这里早已埋下了伏笔:
『很多日子以後,米尼有时会想:如果不是这一天回家,而是早一天或者晚一天,那将会怎么样呢?这一天就好像是一道分水岭,将米尼的生活分成了两半。当她走在正午的太陽底下,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行而过,她心里有一种奇异的感觉。她好像看到有两条生活的河流在并行,有时候甚至还交叉相流,但绝不混合,泾渭分明。她在她的那条河流里,另一条河流就在她的身边,而她过不去。她想起她的过去,那就像很久以前的往事了,那时候,她是属於那另一条河流的,在某一天里,她却来到了这一条。她想,这一天里,其实布满了徵兆。』
米尼爱阿康,死缠烂打地就要跟他在一起,他幽默机智,脸庞白皙,十分讨女孩喜欢。但阿康并不见有多爱米尼,她长得不漂亮,只不过人有趣,会讲笑话罢。他俩旗鼓相当的打趣本领,倒是给寡淡的生活平添了些颜色。
但阿康内心的阴暗面的强大,则是米尼未曾料想的。少年时的阿康就已劣迹斑斑,皖北“插队”其实只是对“劳教”的体面说法。在一起后,阿康人性的险恶,像一个巨大的风暴,席卷着米尼的生活,把她也带入到罪恶的深渊。他们一度以偷窃为乐,享受着成功得手之后的满足和钱财。中间阿康劈腿,勾搭上米尼的女同事,两人分手。不久旧人相逢,情欲复燃,荒唐的是阿康为平息米尼生他出轨之气,竟派在拘留所相识的叫“平头”的男人,引诱米尼发生男女关系。这下,两人都有了姘头,有时他们苟合缠绵,有时他们各自与姘头幽会寻欢。他们渐渐克服了廉耻之心,极尽荒诞之所能。从安徽小城回到大上海后,他们联合姘头和一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干起了卖淫的勾当,攫取钱财。但法网恢恢,最终都逃不了锒铛入狱的结局。
平头被抓走时,他没有供出米尼。可悲的是,那个米尼曾认定要跟一辈子的男人,阿康,在先于米尼落入法网后,供出了米尼的全部罪行。那时,米尼打算去香港重新开始生活,正等待签证:
『阿康供出了米尼。这一着棋是他准备已久的,只是觉得时机未到。他原来是想等米尼办好了签证,再去派出所,以一个觉醒的嫖客的身分告发米尼,他的计划是让米尼从希望的顶峰直跌到深渊。他见不得别人的希望,尤其是见不得米尼的希望,米尼的希望於他就像是服刑一般,使他绝望。米尼就好像是他自身的一部分,他不允许这部分背叛另外的那部分。』
看到这段叙述,真为米尼的遭遇扼腕叹息。爱上一个错的人,就等于爱上寂寞,爱上等候,爱上骚乱,却永远得不到对等的爱。米尼为爱献出了最美好的青春,赌上了大半辈子的幸福。最终换来的却是爱人深深的背叛。
纵使米尼的悲剧起于她飞蛾扑火般的献身选择和之后一错再错的堕落,我读到的却是一个缺爱的女孩,努力想通过爱情来获得美好的生活,获得现世安稳。米尼的父母早年去香港谋生,把她丢给奶奶抚养,但奶奶缺少耐性,喜怒无常,哥哥姐姐也是沉默的,不见情感交流。家里气氛十分压抑沉闷。亲情的淡漠和疏离迫使米尼快速独立,也把她一步步推向那份危险的爱情。过去的那个家她是不想回的。只盼萍水相逢中,那个口吻幽默、外表干净的男人可以予己快乐、予己疼爱、予己一个想象中温馨美满的家呵!
假如没有那次相遇,米尼会不会幸福一点儿?
这意会的心绪,也许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与王安忆笔下的那个米尼无关。
《米尼》读后感(五):米尼
总觉得作家知道什么,但是还是没碰透,就是言之不尽。
米尼又一个堕落的主题,文学史这种形象太多,但是有时候她的死亡和堕落是预定的,在这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之间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如果原本淤泥而深陷其中倒不惊讶,而所谓的世界有多种可能,有时是多么的讽刺,这种可能未必如愿,甚至是堕落而不自知,或者是泥潭越陷越深。轨道是自己选的,但是怎么走,走多久,总会想到有一个叫家的东西,也许这是最后的依靠,或者是冰冷。
后记,比小说本身更好看。原型都在里面,有时候作家把太多材料放在一个人身上,其实现实中恐怕没有那么多的机会给一个人,包括好的和坏的,如同杀人犯往往是一念之差。
里面的罪行不知道现在还是否存在,如同性恋等,还有其它。
米尼,这又让人看到了水,水面上的阳光和下面的水,这应该是个伪命题,标准如果预设,意味着结果已经出现。
所以,全面整体的看也许是最后的结局。所谓的文明和黑暗、欲望和理性也是一种预设。
世界真得很大。
喜欢后记里的一句话,你们是幸福的人,不像我们,我们只有去买好看衣服,穿在身上,自己就觉得很幸福。你们以后不要来我们这里了,你们如经常来这种地方,会变得残酷。
就是这句话,残酷。
生计、可能性、彼岸
不想说了。
《米尼》读后感(六):堕落可以被原谅吗?
第一次读王安忆的书,一种阴暗的真实让我胸闷地触动。一个声音在追问我,堕落可以被原谅吗?如果它发生在无可奈何之中。
故事很简单,讲的是一个叫米尼的上海知青。在返城途中偶然认识了一个叫阿康的男人后,便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他,以至于把自己的命运充做了这场爱情游戏的祭品。结婚,离婚,偷窃,卖淫,一个本没有坏念头的女人在这段感情中不知不觉无可奈何地堕落了。迷失,终于让她葬送了自己。
米尼不漂亮,但确是个聪明的女人,聪明得让我有些时候甚至想用睿智去形容她。可惜,她的聪明被阿康那颗满是灰尘的心沾染后就变得愚钝甚至变质。
为什么这么一个聪明的人会在感情上如此糊涂地毁了自己的一生?是什么?家庭?童年?亲朋?是这所有的一切,在这聪明的头脑里埋下了倔强孤独叛逆的种子。当这聪明的脑袋碰上另一个成长中也布满了阴暗而又同样聪明的脑袋时,可怕的种子就这样不可避免地发芽生长了。
米尼是可以有退路的,她本可以回家的。但是她没有这样做。逃离绝望的生活逼使她走上了不堪回首的人生。
米尼,当你发出“自己走过的道路就好比是一条预兆的道路,现在才到达了显示的终点。”这样的感慨时,你在想些什么呢?
你还爱阿康吗?你恨他吗?
你后悔和他的相遇吗?亦或是相比遇见阿康前的日子,你宁可选择今日被出卖的命运?
如果你成功地去了香港,你的人生会有新的一页吗?
米尼,你觉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