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寰》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寰》读后感(一):漫长的迫害
看完总是有一点怪怪的感觉,一种“看不清”。就像眼睛明明不近视,却带上一副眼镜,一眼看去都是糊的,一点也不真实。
但往“父亲”身后一站,相机的对焦一下准确了。一切都要从父亲说起,“我”对贺一骑的爱、母亲对贺一骑的恨,都源于贺一骑与“父亲”的关系。
“父亲”是一个有风骨的作家,一篇八千字的杂文《儿不嫌母丑》,徒步送到省报,一个标点都不妥协。后果是母亲那句“你要你女儿跟你去北大荒南大荒啊?”而贺一骑此时做了救世主,如“我”所说“他劫了我爸爸的政治法场”。但这句话背后将是“父亲”四年的血汗,八十七万个汉字。这是他所能做的一切,他善如此。
我想“父亲”与贺一骑之间没有逼迫,逼迫着他的正是他自己。他燃烧着、消耗着,从一开始就是为了“两清”,一种心理上的无愧与纯净。
就像贺一骑所说:哪一次是我叫你为我写的?不是你自己要求写的?
而出版之际他又开始矛盾、不甘。他开始写信、犹豫。如十几封信中最完整的那封所说:知识分子内心的污浊。
他为报恩而写,却为名利而悔。花费了一夜的煎熬最后他终究是守住了自己,没有那么不堪。
可惜的是一个巴掌,让他背上了更重的“债”。这一次,他几乎还了一生。第一次是贺一骑施的恩,第二次是“父亲”结的怨。
恩惠好还,仇怨难解。
这一巴掌太脏了,名副其实是知识分子内心的污浊。因为除了自保,还有夺名之恨。
当初报恩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平静,这本就源于自私。而又因名利而生不甘,积怨成恨。再借人落水之际,投石报复。
事后他两眼昏黑,为自己的卑鄙而哭泣。
而父亲与贺一骑再一次相遇之后,只能继续写作,为的是让自己能够原谅自己,从新得到正义。他必须做看似可怜与被压榨的那一方,才能得到同样可怜的正义,这将是他活下去的依靠。
而关于“我”与贺一骑之间。
露着乳房的乞妇让十一岁的我看到了自己的家庭与贺一骑的缩影。
“我”见证了当初父母将贺一骑请到家里“行乞”,又被母亲拉去上门对父亲的署名“行乞”。
所以我对于贺叔叔一直想要做一些奉献与补偿,于是“我”总是不懈的“勾引”着他。同时在父母的卑鄙与无耻中,羞愧感强化着对贺一骑的情感。
甚至前往瓜棚,想要将自己交给他,补偿父母对他的伤害。以换取他对父亲的谅解。
而贺一骑从未跃出这一步,他农夫般的的“天真”又再强化着“我”对他情感,亏欠积累起来,开始变异。
“我”对他的情感不再仅仅是报德。其中夹杂着恶意的引诱。就像只要将他也拖进泥池,那就不再有任何亏欠。
而最后机会来了。那天“父亲”在门外,我身穿浴袍与他共处一室,他心虚的熄灯,将三人都推向凝固的黑暗。
我多么希望门能打开,将他拖下泥潭,抵消一切亏欠,可惜服务员没有如期而至。而此刻我对他一生的爱终于展现出真正的面目,那其实是自己对那点可怜自尊的保护,为了内心自私的平衡不惜引诱与玷污对方。“我”很好的继承了父母的卑鄙,并演绎的更好。
《人寰》读后感(二):评论人寰
《人寰》读后感(三):现在不断被推进,过去不断被发现
觉得严歌苓有点像张爱玲,那么冷漠,那么透彻。
看这本《人寰》,我背它的叙述模式“吸引”住了,都没有好好品味她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老实说,我看了几十页,才明白她到底在怎样叙述。
一个留美的女博士,纠缠于一个叫舒茨的老男人。在这种纠结和挣扎中,向心理医生求助。这本书就是她向心理医生唠唠叨叨地讲述着过往和现在的一切。
在中国,她曾经爱慕、崇拜那么一个贺叔叔。6岁、8岁、11岁、18岁,这个贺叔叔一直参与着她的成长。并略带那么一点肉欲。而这个贺叔叔,就是那个利用自己的职权,奴役自己父亲为他写书。署名上掩盖父亲的艰辛劳作。而父亲在看到书的时候,有着那么地不平、愤懑,却大多数时候是心甘情愿地想弥补、报答——主动为他写书。
这个女孩,似乎过早明白父亲与这个叔叔之间的关系。带着点牺牲精神,想“勾引”贺叔叔,让他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多一层砝码。事实上女孩对贺叔叔的眷恋,又似乎不那么地简单。像是爱,像是崇拜,像是无畏地想卷入……书中女孩的情感,倒让我想到的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个女人的执着、无悔。
在美国,由于工作,这个女人半推半就地和舒茨这个老教授“搞”上了。内心痛苦、不确定。
在这些纠结的情感背后,是迷惑的时代背景。也因为有了那样的大时代、大背景,女人的感情才显得更有张力。
09-11-28
《人寰》读后感(四):《人寰》之贺一骑
些,折射了许多人性,很佩服作者的勇气,能写得如此坦白;更佩服她的敏锐,让人性最细微的部分也展露无疑。 贺一骑与父亲,是两大类人的
最典型,作者把精通世故老奸巨猾却依然有无法抹杀的魅力,没有一个人比他更懂得人世的所有鬼花招,他比谁都精于此道,刻苦钻营,但没有人能像他一样俗得成了精却同时具有伟岸的人格。人格和世俗两者同时存在
塑造了他,但他并没有这两者的矛盾,反而相得益彰。这样的人,成熟得很有理性,成熟得很有霸气,雅俗都称道。如同作者所言,本该在物质与权力日渐丰厚的滋养下会权势及铜臭逼人,越来越“俗”的一个人,却意想不到的,越来越儒雅。这或许是作者对理想人物的一个理想塑造和表达罢。这样的人,潇洒入世,也可以随时潇洒出世,并且与广大各阶层,和谐相处。作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是拥有薛宝钗绝妙中庸的同时,又具有黛玉的清奇绝雅。并且还具有“未经提炼的,生的才情”这比经过文化涤荡的凡人更具有原始的未经破坏的生命力的勃发。文化能雕琢一个人的气质,但同时也将原始的生命的一种珍贵野性消磨。而贺一骑没有被消磨。如此一个狡猾,野性,却儒雅,豁达,智慧至极的成熟男人,如何不爱?一个有着阴影的光辉人物,因为一点阴影反而美丽至极。
《人寰》读后感(五):似人还似非人间
我们不是怕刀,是怕我们心底下以刀去伤人或自伤的秘密向往。恐高病不是恐高,是恐惧我们天生具有而从不被认识的堕落欲望。或让别人去堕落的欲望。取而代之的往往是你朝山涧里投一块石头,听着那坠落的经过,最终听见一个象征的你,或者一部分的你坠进湍急的涧溪。你感到释然和缓解。——第五章 偶然的遇见,于是这本书给自己一个不眠的理由。起先自然是被所谓中国洛丽塔吸引,我没读过洛丽塔原书,但曾经在姐姐的书柜看到。那是间恐怖的房间,有着报纸糊的凹凸不平的屋顶,只有一扇窗,但是窗外并不是夜空而是另一个作为厨房和饭厅的房间。夜里不管是纯然黑暗还是光透进来都让人惶惶不安。夜晚惴惴不能入睡的时候悄悄打开灯,就是那种亮起来也像阴暗的老式荧光灯管,去摆得高高的小红木书柜里翻,看到洛丽塔。看完简介和序就暗暗心跳,然后克制自己的欲望把它放回原处。暗中觉得哪怕是这样也像是羞耻的背德,想着明天肯定会被大人发现然后严厉的警告批判,于是再度关上灯惴惴的睡去。 注意到了么?这种对心理细节的描述解析所传达出语言的精确与含糊,正是这本书所展现出的。我在尽力模仿,但是不能办到。就好像作者说的年轻人总是不肯放弃思维的丰富,所以无法以语言去妥协,造成失语。我之前从没看过严歌苓的任何作品也没看过洛丽塔,所以到底是不是她最好的小说或这故事是不是另一个版本的洛丽塔一样无从判断。最近恰好也在翻朱天文的《荒人手记》,姑且这样对比一下。 朱天文和严歌苓。同样是女性,一个是台湾人,一个旅美。我始终觉得大陆与港台的文字当中体现的思维方式有一种无法形容的细微而巨大的差异,以至于一点点细微的线索都能让我辨认出文字的“非大陆性”,但严歌苓这篇小说体现的思维方式又不能简单的以这种是非来判断。 文中女主“我”的父亲是没落文人,我的童年敏感而冷静,现在在异国他乡用不熟悉的语言去向一个心理医生重新描述和解析自己遥远的曾经。文中反复在描述说英文的自己和说中文的自己简直像两个人格。英文年轻,粗鲁,笨拙,而中文世故,温和,挑剔。所以哪怕读者都看出了这篇文字其实也是精心调制的中文在力图准确的表达种种细微隐秘,但那种掩盖不住的鲁直和世故的“翻译体”味道也可以被原谅——毕竟这是另一种语言带来的痕迹啊,这是非常聪明讨巧的设定,简直让人无从挑剔。 相比之下,朱天文被盛赞的荒人手记,同样是详细精准的描述和追忆,有力而高度凝练的语言却是纯然“中国式”的,一点不带翻译体——甚至未免太过于“中国”了。我说的当然并不是21世纪这个你我生存其中的庞大国度,我说的甚至不是任何一个时间和空间意义真正存在过的国家,它是只存在于概念中的“中国”。比西方人甚至大多数中国人概念中的中国更加纯粹纤细隐秘而富有奇怪的美感,它只存在于少部分人的观念甚至想象之中——比如某些香港或者台湾文人的笔端。这是一种类似图腾的存在,高度形式化,内涵丰富到简直无从描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当身处其中的时候许多事都是自然而隐晦的,大量的信息在短暂的瞬间涌现而不会有任何人觉得不自然。当你抽离出来试图回想一切都被夸张和扭曲,就好像摄影摄像和人眼所直接看到的完全不同一样。科学家早已经开始并持续在研究人类的视觉机制和生理基础,然而不管什么样的摄影摄像都无法真实还原你所看到的一切,这简直不是技术层面能解决的问题,以至于有其他的形而上意味。我一直认为只有母语才能相对准确描述一个人的思想,因为从出生到现在每个人都在用这套特定的符号系统去思考以至于思维简直成了这些符号而不再是思维本身。但是即便是已经纯熟运用的母语也会失于单薄而不能描述思维,这也是我们现存文明中无法解决的问题。 说完语言,关于情节,我始终坚信中学时老师教给我们的小说定义——小说是通过情节来体现人物的一种文体。但是很多时候很多小说忘记了这一点,我是说情节凌驾于人物本身之上,这篇就还不错。 也许文中一直在对话假定中的年轻美国心理医生不能理解,但是真正作为读者的我们却能够理解许多行文里反复描述的东西简直啰嗦和偏差——因为我们在中国,我们甚至不需要直接经历那个时代以及有多少了解,我们的本能就是知道她在说什么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在试图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性格,这是现实的中国带给我们的基因中的默契,就好像“我”基因中的自杀情结一样。 通过细微动作不厌其烦的描述,作者在不停向我们展示着他们的性格,因为这样详细而妥帖所以所有情节都显得理所当然。我会爱上贺叔叔一点也不突兀,也不是可以简单的用情欲或者权力崇拜来解释的东西。爸爸和贺叔叔的友谊也完全可以理解并不觉得可悲,我们中国人总是有着自己的生存之道。 “哪怕父母子女也在彼此倾轧”——这并不是一个触目惊心的冷漠的观察,而是一种温情冷静的描述——或许“倾轧”这个词不准确,但也没有其他的词更精准,在思维面前语言从来都苍白单薄。仔细观察和感受的话疯狂和悲哀本来就是世间常态,却并没有人真正过着平常而温馨的生活,这或许也是我们给语言定义的偏差造成的问题吧。 个人不喜弗洛伊德,文中对于精神分析过分的推崇让人有些厌烦,未免太过生硬和盲目了。另外,名字有点意思。 人寰 考源:人寰是一种生物,人形且极似人,据说一般人还看不出来与人的区别,但是人寰是一种人参似的东西,应该是动物。稀有,很少出现,活的人寰很少被人捕捉,一般是被人打死卖钱,据说能卖很贵,可入药。《搜神记》中有记载。现仍有人打到人寰,并且卖于黑市。 释义:人间,人世。 出处:南朝 宋 鲍照 《舞鹤赋》:“去帝乡之岑寂,归人寰之喧卑。” 说到人寰人们一般会在前面加上惨绝俩字。不知道如果有英文版该如何向外国人解释这个词。
《人寰》读后感(六):“我争取从此做一个正常的人。”
这是“我”在小说最后写给自己心理医生的话,我对《人寰》的解读从“正常”二字开始。
当“我”成为一个正常的人的时候,“我”才能真正抛却心理上那由于非常年代而带来的压抑。
《人寰》读后感(七):需要心理医生
当时看王安忆《长恨歌》的时候,我就好奇小说还有这样写的。看了严歌苓的《心理医生在吗?》(《人寰》)我更看到了小说写法的多样性。
封面上扉页有这样一段话,“一本体贴又犀利的小说/ 一场看似松弛的娓娓道来/ 一个大胆而严密的故事结构/ 蝴蝶梦式的悬念情感故事/ 洛丽塔式的童贞独白/ 向弗洛伊德致意”,于是迫不及待阅读。
絮絮叨叨的文字,全篇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线索,凌乱的结构,女主角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只是不断地在说话。开始时候根本看不懂,逼迫自己往下阅读,渐渐有了头绪。整本书是已经四十多岁的女主角与心理医生的对话,只是医生的对话被抽离了,女主角回忆过去的一切,从小到大,在中国,在美国的生活。
女主角对于父亲朋友的崇拜,她理不清是为了父亲与叔叔的关系“勾引“叔叔,还是真的对叔叔有着爱,但是我可以确定的是贺叔叔给她带来的是不可磨灭的印象,伴着隐隐的暧昧。其中穿插了女主角在美国念书时候的教授,教授为了她离婚,她却没有留在他的身边。
有人看了张爱玲的《心经》说张爱玲有恋父情结;有人看了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说张洁有恋父情结;有人看了严歌苓的《心理医生在吗?》说严歌苓有恋父情结。记得张洁否认过不能凭借小说就有一个人具有某种情结,只是单纯的小说创作。我无法辨清,但是以我自己的观点,我却没有感受到严歌苓小说的女主角有恋父情结,只是那个女孩子城府深,心机重,比一般人都成熟。她对贺叔叔的感情是对贺叔叔的依赖,对于这样一个独立,刚强,大气,智慧的男人,一个像父亲一样的男人,一个孤独的女孩依赖是一件很自然正常的事情。
有人责备严歌苓这样刻意的写法没有必要,可是我认为这样一种暧昧不明的情感,带着神秘朦胧悬念;这样一个结构松散的故事,娓娓道来,童贞独白,就应该用这样特殊的写法来表达才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