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夜》是一本由三毛著作,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5.80,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温柔的夜》读后感(一):如何不温柔
士为知己者死
“他不叫米盖,他现在叫贝蒂的丈夫。”一句就概括了全文,神来之笔。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男人,娶了个这么苛刻的老婆,真是悲哀。
这种家庭生活
三毛分明还没适应这个家庭,或者说他永远都不能适应这种家庭生活,因为她本性是自由散漫的人,不愿受过多的束缚。
巨人
一个毛头小孩,让三毛感到彻底的惭愧,并且称之为巨人,这一反常,在一般人来说,应该归于惊讶。但是对于三毛她来说,这是理所当然。三毛主要惭愧于自己热爱自由所带来的养育父母责任的缺失。一个漂泊的人,最大的遗憾,莫过于不能尽孝了。
五月花
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文章。大胡子那句“我都是为了这个家啊”让人心碎。再一次鄙视那些黑心老板。
温柔的夜
三毛讲述的遭遇跟我们在街边遇到乞丐的情况如出一辙,只是现在我们多半麻木了,没有那么多的思前想后。我们带着是一种宁肯见死不救,也不愿被人骗的心态。三毛带着是宁肯被人骗,也不愿见死不救。不过在大城市生活久了,对这种事一般人都会麻木的,乞丐那么多,难道每次的施舍,况且还是那句,谁知是不是骗人的。
永远的玛利亚
让我再次感叹,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温柔的夜》读后感(二):《温柔的夜》读后感
《寂地》有着三毛惯有的神秘风格,充满灵异,如果她不成为一个小说家,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神婆。
《温柔的夜》可算得上“短小精悍”,和我看的其他的想比,这个的内容已算少的,可是里面的大千世界,通过形形色色的人展示出来。
里面看到三毛式的人际处事。
以文章《温柔的夜》定书名是为什么呢?是因为那个找你借船票的人最触动你的灵魂和内心深处吗?
这本书让我更深入地看到了你的生活方式,你喜欢旅游,不需要计划,随性地,游玩,你曾画过画,但是又不爱画,拿颜料染线,却又可以夜以继日地画石头,画出石魂。
你曾遗憾,愧疚于在莫里最困难的时候没有出现,当然你并不知道他所经历的困难于当时。
再次相遇后,莫里倦怠,不带任何感情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你,即便如此,你又能怎么办了,还能怎么办了?
当你给了一个人巨大的希望和期待,当他在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没有出现,那还不如你一开始就不要出现,至少不会有期望和失望。
“相逢何必曾相识”,最好当时就不要相逢,这样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
玛利亚,圣母的名字,永远的玛利亚,这是一个伤心,无奈而又充满嘲讽的故事,简单的两句话,开篇,结尾各出现一次,却又有着不同的效果,开篇无奈,结尾讽刺,很好的写作手法,这使我想到了《撒哈拉的故事》,没有任何技巧,有点儿流水账,可是我喜欢。
——HF
2015.116
《温柔的夜》读后感(三):温柔的夜
开篇的《寂地》可真让人惊悚,一个未知的神秘生物的故事。那东西脸狺究竟是沙漠中真实存在的神秘力量,还只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未知想像,谁也不知道,书中也未写明。也许正是这样才让人感到可怖。
《五月花》中的情形挺让人气氛的,不过“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也许是我世故,但荷西似乎是个赌徒,为着事实上已经“失去”几个月去赌那可能性。于是周而复始。不要过于谈什么善始善终,也不要谈什么负责任。我已知道恶人有相当多是由于他人的软弱而做恶的。
那篇游记不错。而《温柔的夜》中的感觉倒类似鲁迅的一件小事。鲁迅为黄包车夫的行为感到惭愧,而主人公显然应该为自己内心感到抱歉吧。不过当这种行为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是否会做一样的选择呢!大概是的。
《石头记》和《相逢何必曾相识》其实讲述地都是一回事,人生在世,缘来即来,缘尽则去。不管是人是物,人生在世不过匆匆数十年,过于执著物和人都应该是不恰当的。小时候曾经希望周围的人与事永远不变,可是如果这样恐怕也无法结识新的人和事,福兮祸兮。《永远的马利亚》塑造出一个“丑恶”的马利亚,可是为什么我们不反过来替马利亚想想,她又有什么特别不好的,不过是她有她的生存之道罢了。又何必太执,本来前两篇应该是放开,而此篇似乎又转回去了。
《温柔的夜》读后感(四):温柔的夜
喜欢她还是在初中的时候吧,在那个喜欢幻想的年纪是她让我初识美丽的爱情,让我感受独立、自由的生命。去体味最真实、最本质的浪漫,那种抛弃一切的洒脱。她和荷西让人感动到骨子里的爱。
后来,渐渐的长大了些的时候,也就是现在,到了高中,或许还是个脱离不了感性的年纪吧,还是喜欢追逐那些独立的精神,她那种对自由对纯粹的向往,对自己内心世界的用不放矢………………
写着写着觉得自己词穷了,觉得自己不会不会遣词造句了,她是我的信仰,从来都是。或许我内心有太多主观的情感了吧,我太怕自己卤莽的表达会伤害她。
其实她没死,那只是个突然,是她生命的延续,死也是她生命的一部分吧,而且对她来说,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部分。她喜欢体验,她喜欢感受,她喜欢直接而毫不做作的玩味。玩味生命中的不幸。舍弃那些恢弘的形式。
温柔的夜里,她依偎在夜的深处,寂静涌动的寂寞,她沉默。她不喜欢去证明些什么,那些对她不重要。她想的,只是让自己过的更快乐些,更感性些。
我又写不下去了,我觉得她的一切又闪现在我的脑中。我还是去找她吧。不在这里做作了。
我仿佛停不下来似的,马上又开始读第二本三毛的书。
第一篇《寂地》差点吓着我,以为三毛改写鬼故事了。幸好我当时在火车车厢里,周围全是人,窗外是绿水青山,否则我真的要不敢看下去了。
第二篇《五月花》写的那样精彩,每一个人的精气神都好立体。以往作者都会刻意淡化“我”的性格特征,凸显其他人物。但是三毛在这篇里把“我”的性格也表露无遗。外柔内刚,不卑不亢。
这一篇的形式是日记体,给了我很好地提示和参考。
《石头记》吧,看得我心情跟三毛一样跌宕起伏。每个人都有挚爱,可是无声无息的消失了。那种悲痛和气愤,难以言表。也难怪三毛会坐在海边无止境的哭泣。除了哭泣真的什么也做不了了。最后三毛把7块石头想象成天上的北斗七星,也算是一种释怀。既然已经不见了,那就让这件事儿过去吧。耿耿于怀又怎样。对于遗失不再来的东西,我们都应该释怀。伤心一会儿是可以的,伤心很久就太傻了。感情也是一样。
《相逢何必曾相识》讲了一个三毛和莫里结识的故事。在路上你会碰到很多人,有些可以成为朋友,有些过段时间就没有联系了。而朋友始终是需要维系的,时常的关心,关键的帮助都可以为友谊升温。三毛为失去这个朋友而自责,她是怎么失去这个朋友的。
世上最容易的事就是失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