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沉睡的人鱼之家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1-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沉睡的人鱼之家的读后感10篇

  《沉睡的人鱼之家》是一本由[日] 东野圭吾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2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一):随感

  果然,东野大叔还是应该去写推理,像这类围绕着一个医学伦理问题叨叨出一个非推理类的长篇,推理那种性格单薄、主题欠缺深度等等的缺点容易在转型后的作品中暴露出来。 不过挺对我的胃口,作为娱乐消遣,比满天飞的小鲜肉好一些。其中虽存在我觉得不太靠谱的硬伤,但总还是有触动我的地方。 关于薰子性格特质,有一定的深度,作为一个母亲,其性格却又表现为“去圣母化”的特征。读者对于薰子好恶的分野非常有意思,这种评论有两极化趋势,部分女性读者认为薰子的母爱好伟大,但也有读者认同作品中的人物观点:薰子在操纵一具尸体来自我满足。我觉得这种分歧正是东野大叔所想要表达的,在制度人性科技理性与人文感性的冲突中你选择站在哪一边? 从科技理性出发,已经“脑死亡”的瑞穗借助科技动起来,那么她还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么,能不能把她界定在机器范畴?从人文感性出发,父女间、母女间的精神依恋真真切切地存在着,尽管它只作用于一方。前者以逻辑为出发点,后者我想借用“主情观”一词。那么人的选择,特别是涉及到人际之间时,是依循逻辑还是依循情感,作品的倾向很明显,无疑肯定后者。东野大叔借新章小姐的口说了这么一段话: “为什么逻辑上正确行为,却让人觉得傻呢?因为人类不是光凭逻辑生活动物啊。 护理成了这样的女儿,想必也会被人议论。但最重要的是您自己问心无愧。人类就算不按逻辑生活也很好啊。”① 看到这一段时才觉得花四个小时看这个书没白看。人不一定按逻辑生活的啊。所有作品中的人物、包括部分读者觉得薰子行为不可理喻恐怖恶心,这些人多是按理性和逻辑来生活的人,而世界上大多都是这类人,可以理解,否则很难生存。不过这可也能是世界如此冷漠原因之一吧。 在制度与人性的冲突方面,东野大叔好像对制度的模棱两可持批判态度,这一点我觉得挖掘不够,正是这软化而不僵化的制度给了人自由选择的空间,人的自由选择也必然带来选择的欢乐痛苦并为之承担责任。如果制度判定瑞穗为死亡,那么这种僵化的制度必然会造成对人的自主性的压抑。 作品中涉及到家庭男女关系。乍读作品时以为是女权意识落后导致部分女性读者对薰子的厌恶,看到后来发现不是。薰子身上的哪些特质吸引了众多男性?东野大叔除了交代其外貌外并无过多叙述,性格单薄的一个体现。 至于最后薰子态度的转变,在阅读体验上确实有些突兀,但却引起了我高度的情感共鸣。瑞穗“托梦”告诉了薰子自己要走了,薰子以此决定判定女儿脑死亡并捐献器官。很俗套,但我觉得亲子之间的这种情感依恋是存在的。当从爸口里得知母亲寻短见的时间时,翻看日记,那晚我被一个清晰的母亲死亡的梦惊醒。 另外, 薰子在与医生的谈话中,害怕自己会为了自己的个人幸福而产生让女儿早点结束生命想法,这有点卡夫卡《变形记》的味道。 至于作品的形式结构方面,东野大叔的叙事能力还是在线的。前后的倒置悬念,中间插入了互换身份设计,都给人以柳暗花明之感,保留了部分推理小说的叙事特色。 还有在作品中,人物语言设计的包孕性和层次性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①东野圭吾:《沉睡的人鱼之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6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二):沉睡的人

  东野的新作,意外地没有嫌疑。关于活着与死亡,有时候自己都下不了定义,文字一如既往细腻情节也并不跌宕起伏,但我闭上眼睛,有很强很强的画面感和无力感。生命体征很奇妙,见证一个生命成长也特别奇妙,母爱也很奇妙,但这些东西,在有资金支持背景下,才是奇妙的。

  星野是一个很有典型性的人物,每个人都可能会陷入一种自以为然的状态,认为自己是施恩者、贡献者,便生出了优越感,对自己被当做工具感到无比荣幸——虽然我觉得当工具也无妨。但优越感这一项,真真是弊病。对于被榨取价值,更害怕被禁锢所谓精神。

  熏子是一个神奇的、伟大的女人,善于处理复杂问题并且能理智思考,最出彩的是那段拿菜刀逼问渡边的桥段。某种程度上,我觉得她并不是仅仅出于父母自私,她在一步步说服自己、超越自己罢了。世界上那么多生病的人感受到痛苦,同时那么多健康的人在做着伤害自己的事,每个人都不同程度是愚蠢的、自私的。一个物种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幻灭,谁也拿不准啊。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三):平凡涅槃

  难得见到东野的书,在整个故事里面没有罪恶开花结果,没有恶意沐雨迎风,未曾有两个层面无法取舍、正邪难分,未出现为走自己的路以他人之命、白骨为梯。反而都是坚守着自己的立场和信仰,包容他人的思想与异样,幸福就好。

  熏子用刀指向女儿胸膛的时候,我有被震撼到。为了证明女儿活着,不惜杀了她。偏激、执拗,却同时保有强大的逻辑,这是一个女人,更是一位母亲。

  东野笔下的女性,总是有一种难以想象的魔力,如之前的雪穗、绫音,而现在这种力量渐归于爱,终于以坚韧的形式表现出来。熏子是一位母亲,再承受不幸的同时还能放弃向往的生活单纯去为了孩子,这份母爱是人间母亲最好的写照。从最初的痛苦到平静再到惊喜,从质疑、暴怒最终回归平静,她学会了坚强,也学会了包容,追求享受自己的幸福,与他人无关。

  一直很佩服东野,有一点是他的文字可以左右人物在读者心中的生死。进入故事前半段,真的很佩服熏子,能有那么大的毅力做那么多事只为了让女人看起来健康,和普通的孩子一样期盼着或许有一天女儿能够醒过来的微乎其微的可能,甚至觉得一直冷静客观的那位医生另有所图。可到了故事后面,当雪乃的事情发生后,我也越来越觉得是不是早些判定脑死,然后捐出器官去拯救其他孩子,才是正确的选择。

  东野的故事已经不再需要巧妙至极的情节与格局去吸引读者,心理戏描写的细腻,引人入胜峰回路转的情节固然让人大呼过瘾,但人性才是永恒

  从《白夜行》中彼此毁灭式地保护,到《圣女的救赎》中偏执地追求以为的幸福和圆满,再到《解忧杂货店》中令人向善的温暖,《拉普拉斯的魔女》中倾尽全力的阻止你罪恶,再到现在这本《沉睡的人鱼之家》中成全所有人的爱和包容。

  感觉东野从对社会时代的质疑中渐渐走出来,开始接受开始包容,开始用温柔的眼看待之前黑白灰的世界,然后发现五光十色的生活与平凡的幸福。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四):想象之中——死,是什么?

  想象中,我们很难定义死亡是什么?是一个瞬间?一个过程?还是某些人一辈子都无法逃脱的束缚?在现实中,有为了情爱而服毒自杀,有因为生活拮据而跳楼自杀,也有因仇恨、因金钱被熟悉或陌生的人他杀。而百度百科也只能告诉我们一句机械的定义:“死亡,是生命消失,对象一般是有生命的事物”。但不管是想象中、现实中、还是机械定义中,死亡便是终结,便是划上句号,可你遇到过看似死亡却又不是死亡的她吗?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五):爱过,被爱过,此生足矣

  这是东野圭吾2015年的作品。2017年6月被引入中国。2017年9月我读完此书。

  虽然没有《解忧杂货店》那么感动,但是多出一些深刻的思考。这部作品让我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爱的含义

  目前对命运,谁都希望过得不卑不亢平安幸福的度过此生。

  然而,谁也无法预料,命运会为我们准备什么。有时候,现实甚至远比小说更残酷

  女儿不幸溺水,成为事实上的脑死亡,再也没有醒来的可能。

  作为父母,痛心这一切,却无法接受女儿再也无法醒来的事实

  在毅然拒绝医院对女儿进行脑死亡的判定后,一位普通的母亲,从此开始了对女儿长达4年的守护。

  这是一位母亲的无畏奉献,更是一个拒绝命运安排的家庭的绝望守护。

  还记得文章印象最深的片段是这样的:

  母亲用轮椅推着无法醒来的女儿去操场散心,看到一群和女儿同岁的小女孩快乐游戏。母亲忍不住想:如果自己的女儿没遇到意外,现在也该和这群小女孩一样无忧无虑地嬉戏了。之后随着女儿不断的长大,做父母的又该担心女儿的成绩、担心她外出的安全、担心被别人骗。这一路无尽的担心下来,虽然苦,可是做母亲的也会觉得幸福。

  母亲转念想到自己一直醒不来的女儿,不禁一阵痛心。然而想到自己每天要照顾女儿,要关心她的身体,和那些家有健康儿女的母亲对子女的担心是一样的,而且只要女儿在身边,那种幸福感是一样的。这位母亲就不再伤心

  这就是一位母亲的爱,朴素感人

  文章的最后,没有奇迹发生。女儿还是离开人世。但是,女孩的心脏拯救了另外一个小男孩。小男孩常常问道玫瑰香气,那香气来自心脏原本的主人

  东野圭吾在文末饱含深情的借由小男孩写出了对小女孩和她的母亲最深情的祝福

  “那个带给他宝贵生命的孩子,一定曾经生活在充满深深的爱和玫瑰香气中,一定很幸福”。

  这个世界,你曾经来过,曾经爱过,也曾被人深深爱过。

  也许,这样此生就足够了。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六):女子本弱,为母则强

  如果不是为人母,我会觉得这本书做作,感情真实,但是因为有了骨肉的羁绊,对熏子的所作所为有了宽容

  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守护的意念之强烈,有时候连自己都会惊讶爱情青春,甚至自我都可以放弃。这是对生命,生存意义,价值观的一遍遍探索。

  佩服东野圭吾,他是个男性,也没有子女,却对女性的那种母性的偏执那么能理解。能把问题剥开看的那么透彻。

  大家只看到了播磨的钱,不知道这个伴随着的是熏子完全投入,全身心付出,放弃了自己的人生

  而执念的最高境界,是心中保有,但不强求,三年的努力,到了分别,她为女儿做了最好的选择。

  我想,这是一个典型的强大母亲,当你还有一点点需要我,我拼尽全力,当你要离我而去,我放手祝福,懂得你的心意

  女子本弱,为母则强。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七):人性和母爱

  文笔就是一贯的东野圭吾的作风,读起来很舒服又很细致。

  写作手法还是很东野圭吾喜欢在前面埋下伏笔让读者一边看一边猜测。

  我觉得东野圭吾对于人性的刻画是非常棒的,他不会直面的描写,通过一些细节一丝丝的透露出来,然后你醒悟过来的时候一阵发麻,我觉得这是一本小说写的好的重要点之一,就和电影一样,不是当下品味的快感而是过后的思考和余味。

  我对于文中妈妈做法不予判断,也许没有好坏,每个人都是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待问题,东野圭吾在写很多富有争议的话题时在中间都不会透露自己观点,这会让读者内心更加纠结因为没有一个思考的牵引,这对于思考反而是很好的。到了结局才是作者向读者传达的态度,也许不是唯一但也是正面而温暖的。就像本文,母亲坚持了很久的爱,备受争议,虽然母亲还是为女儿选择了脑死亡并捐赠器官,但对于死亡时间母亲还是坚持己见,这大概就是东野圭吾刻画的一个固执的母亲。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八):死亡,守护

  何为死亡?是不是只要停止呼吸,脉搏终止跳动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死亡时间的开始?那如果只是脑部功能丧失,身体进入假死亡状态,而身体其他机能照常运转,生命还能依靠外界机器协助呼吸,在沉睡的状态下持续生长,这样也称之为死亡吗?这一次,东野圭吾带给我们新的灵魂冲击与拷问,到底何为死亡,我们是否真的有权利判断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六岁的瑞穗在一次游泳中意外溺水造成了脑死,在日本,只有被宣布脑死才能进行延缓生命的措施,从而进行器官捐赠。无法承认女儿死去的母亲熏子一直坚信那个快乐天真的孩子依然活着,动用了一切力量让孩子能够自主呼吸,身体康复成健康孩子一般,就像只是沉睡的孩子一般,等着她醒来。

  平凡的故事剧情,却再一次展示了东野圭吾的实力,从人们忽视的脑死这个概念出发,寻找模糊道德底线,挖掘出更深刻又无助渴望。在东野圭吾的作品中,平淡而又触动人心灵的笔触一直是他的特色,在《造彩虹的人》中,东野利用新颖的题材抛出令人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这次也是如此。熏子在与警察、医生的对峙中,那一次次冷漠而又清晰的质问谁也无法回答,模棱两可的词汇与衡量标准法律的漏洞。如果当初同意捐赠器官,宣判脑死,法律就可认定是瑞穗自主死亡,但如果在那个瞬间女儿没有死呢,那是不是就是母亲杀死了女儿?但如果在未判定脑死的状态下,母亲亲手结束孩子的性命,为什么这种情况下就被判定是杀人?法律上认为,前者与后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将女儿瑞穗当成了一具尸体,而后者却认为瑞穗是活着的存在,如此地矛盾。在熏子一次次发自内心的疑惑与质问中,我们看到了法律那模糊的界限,也对这种死亡发出了新的疑惑——到底何为死亡。

  大脑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脑部其中一部分停止运转,并不影响剩余部分执行命令,这也是为什么脑死亡的病患能够继续进行其余身体机能的原因。在有些国家,脑死亡就直接定义为死亡。因为如果脑干发生结构性损伤破坏,无论采取何种医疗手段,最终也会发展为心脏死亡。但在日本等国家却并不如此,因为亲人们会认为有奇迹出现,也许脑死亡,但是心脏一直在跳动,说不定病人们只是在沉睡着,也许某一天他们会苏醒。对于医学,我们无法定义与判断,因为人是如此神奇的动物,也许奇迹真的存在,而且谁能亲手结束一个未知生命。难道可以因为主观意志就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吗?不同的行为准则下人的生存状态就有了不一样的评判标准,我们是否要按照这种评判标准来执行?难道真的不存在沉睡中的生存这种状态吗?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决定一个人是生是死吗?在不同的标准下,我们是生却变为亡,我们虽亡却转为生,如此诡异地可笑。

  因此熏子的做法是值得理解的,谁不想自己的孩子能够一直活着,即使是沉睡着。而在这一段故事中,我们也看到了世俗对于幸福的定义。每个人对于幸福与生存有着不同的定义,谁又能判定? 只要你幸福,任何人都没有置喙的余地。熏子觉得瑞穗活着,每天与她对话就是幸福,看着她成长也是幸福。瑞穗离开了,熏子决定放手离开也是一种幸福,谁能左右?因为你自身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难道就能决定另一人的行为标准与创造幸福的机会吗? 在这个简单的主题中,我们也看到了被掩盖的真相与人性的冷漠与残酷,真相总是来得如此平淡而具有冲击性。东野圭吾总是如此,用极尽淡漠的语调说出令人伤心的话语,直击心灵。这次在猝不及防之间,瞬间抓住了读者的心灵,令人潸然泪下。这次东野教会了我用心去看,我看到了人生,看到了死亡,也看到值得守护的美好。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九):生与死之界,人性与伦理之界

  故事围绕着一个可能已经死亡,却又看似活着的女孩展开,一个人怎么能既死又生呢?这是小说的核心冲突所在,也是本书的最大悬念。

  熏子与和昌这对长期分居,即将放弃婚姻的夫妻遇上了生活中最大的变故——女儿瑞穗溺水抢救无效,虽心跳还在,但医生诊断已经脑死亡并询问家属器官捐献事宜。脑死亡是目前的生物学死亡标准,但依法只有同意捐赠器官才能进行测试判定,而这个测试,会使本微乎及微的生存概率更加趋于零。瑞穗是一个善良的小女孩,处处为他人着想,熏子与和昌自然认为捐献是最好的归宿,可就在准备测试的那一刻,了无生气的手却微微一动,这一动,成了父母的心结。

  依靠人工呼吸系统以及磁力刺激装置,瑞穗看似与常人无异,只是始终处于沉睡状态。然而仔细想想,这是一件多不自然的事,一个已经完全丧失意识的人,被机械任意操纵肢体、代谢甚至面部表情,与傀儡或活死尸有何分别?如书中所言,这甚至不如“科学怪人”,因为后者虽然同是技术产物,却具备独立意志。

  熏子对这具躯体所表现出的执着,在他人眼里是疯狂的,她苦苦寻求的只是一种自我满足感,就算是读者,也能感受到一股森然之气。然而对于她而言,这是一种守护,哪怕只有亿万分之一的希望可以醒来,她也愿意为那一天等待下去。面对身边所有人的质疑和反对,她用绝望来捍卫自己的信念,那章是全书的高潮,母性在字里行间中灼灼发光,无怪乎很多读者说是流着泪读完的。

  这并不是一部推理作品,近年来,感觉东野的野心越来越大,探究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例如教育、司法,以及这本书中所呈现的,人性与伦理的冲突。叙事风格一如既往的平实,但他对社会问题的驾驭能力似乎远不及其前辈松本清张等,个人立场与态度过于鲜明,对人物心理刻画稍显简单粗糙,文字也缺乏早期作品的从容。

  不过,本书的核心十分有意义,人人都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怎样才算活着?

  “心脏持续跳动吗?如果是这样,她还活着,因为她的心脏还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跳动。”

  这个结尾真好。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十):唯有母爱

  到底是真心为孩子好,还是父母的自我满足?这句话有点感触。年龄越大,越是对父母亲的爱开始有所理解。父母也非完人,大多数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是父母的弱点,缺点。但是,在这世界上,越来越发现,只有父母对子女的爱,初衷是不容置疑的,只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不求回报的。书读到最后,妈妈说她半夜突然惊醒,看到女儿就站在她的床前,她知道,女儿走了。从那之后,女儿的一系列指标急剧下降。眼泪旋即流了下来。妈妈与女儿的心有灵犀,谁人能懂呢?纵使所有人都不理解,排斥,背后说三道四,作为妈妈,依然坚定的守护着她的女儿。这,真的是自私吗?最后熏子与和昌依然决定将女儿的器官进行捐赠,去拯救其他需要的人,因为她知道这也一定是女儿的心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沉睡的人鱼之家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