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战场上的蒲公英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1 09:32: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战场上的蒲公英经典读后感10篇

  《战场上的蒲公英》是一本由王外马甲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1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场上的蒲公英》读后感(一):意犹未尽想想

  拖拖沓沓一个周,书看完了,爽[呲牙]。书很厚,能一直坚持读完真感觉写的好。

  现在合上书,回想一下,脑子里还是蔡中校的传奇经历。书讲了一些自己不太了解的黔系,主人公蔡智诚家世不错,和国民党贵州籍高官多有交集(有人好办事),浙大二年级机电高材生。接下来的一系列自己感觉就像小说演义一样,但其实是真实的历史。44年小蔡参加远征军(干鬼子),幸运成为了中国第一代伞兵,接着参加南京受降(见证历史啊),内战又经历了豫东战役和淮海战役,几年的枪林弹雨克死了好几个上级(难道真有这么命硬的),自己却幸运的一直活下去,49年退役回到贵州老家。故事结束。

  一直把书名叫做一个伞兵的自白,想想还是蒲公英贴切,就像蔡伞兵的军旅生涯,风雨飘摇,起起落落……

  (看的都把图书馆的书看坏了,罪过[闭嘴])

  《战场上的蒲公英》读后感(二):笔记摘录分享~

  0老百姓并不怕吃苦受罪,怕的是当权者没志气。官员的堕落、政府的腐败、军队的无能,使人民对前途失去了信心。于是,先前的那种毁家救国、同仇敌忾的景象难以见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怨声载道和灰心失望。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他平时和小护士还是有说有笑的,可一遇到正经人就变成“嗬嗬嗬”了。 解放后,王光樾被丢在了大陆,这下子,轮到中山大学的共产党同学去看望他了。结果见了面,老王还是“嗬嗬嗬,喔喔喔”……无奈,只好再写字条:王光樾同志,我们的敌人已经消灭,请你放心,继续养病吧…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于是,蔡智诚渐渐明白了军人们野蛮粗鲁的缘由——因为他们就是被这种粗暴的方法训练出来的——这样的训练,能够形成服从、恐惧和仇恨,却不能培养出忠诚、团结和友爱。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阵地上,国军的步枪手掩护着喷火小组搜索前进,发现地道洞口就甩手榴弹。甩手榴弹还有个讲究,如果一次只扔一两个,容易被敌人反扔出来,因此必须集中力量、同时甩进去七八个,搞得小鬼子没办法拣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 豫湘桂战役中的国军接连失利,损失兵力近七十万、丧失国土二十余万平方公里、丢失城市一百四十六座,不仅整个“大陆交通线”被日军打通,而且,大溃败的局势几乎迫使国民政府“迁都西昌”……然而,在西线,远征军却是一路凯歌,不仅攻克了腾冲和龙陵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称得上是“转折点”的战役,但如果硬要找个“近似的转折点”的话,以马甲个人的意见,1944年的松山之战比较具备类似的特征——因为,远征军的一系列胜利是从松山开始的。在松山,中国军队攻克了抗日战场上最为坚固的防御体系,并且第一次创造了全歼整编制日军部队的记录。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大多是入伍时间不长的“乙类补充兵”,并且,松山阵地也没有真正被包围,始终有一条通道可以撤往缅甸方向。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三个月的时间里,以一敌十的松山守备队硬是打到全军覆没也没有弃阵逃跑,这给参战的国军官兵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惑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不过,这却留下了一个后遗症——在后来的内战中,许多国军将领总是惦记着“松山经验”,遇到两军交锋,动不动就扎起马步、埋头修工事,一门心思地想表演“松山第二”,结果却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机动能力,不是被共军围点打援、就是被各个击破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人在江湖上闯荡最怕什么?怕没有朋友”,陈永思接着说:“军队在战场上拼杀最怕什么?怕没有友军协作。敌人再凶狠也不可怕,我们可以鼓起勇气和他们对杀,可怕的是我们自己彼此间不信任,互相算计、见死不救,这样的话,仗还没有开打就先泄了气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请问教堂在什么地方?”、“这里有懂英语的人吗?”之类,另外还有“东南西北”、“山坡河流”、“房屋桥梁”、“五公里十里地”等等,有一两百段句子。书写的格式为左边英文、右边汉字,美国佬指着左边,中国人就能明白右边的意思,反过来也一样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而是45年5、6月间的这两次会议——在这个时候,共产党在政治上已达到了最成熟的阶段、而国民党则恰好遇到了无法克服的瓶颈。所以我觉得,体会“六大”和“七大”对分析解放战争的结局是有重要意义的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12.7毫米枪弹象一条凶猛的火龙直扑向敌人的堡垒,火舌舔到阵地前沿的掩体,那些装满泥土的沙袋立刻就被子弹撕开,沙土和破碎的布片四处飞扬,可怜的掩体眨眼间就散了架;火龙又继续冲向地堡,强劲的子弹居然能够穿透砖墙、直接钻进地堡里去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晚上安排大家看电影,影片内容是欧洲战场上的受降仪式。先放映英美部队受降,场面比较轻松,美国人很随和,与德国兵有说有笑就象朋友一样。指导官解释说:“这代表了军人的绅士风度”。接着又演苏联部队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那场面就严肃多了,俄国大鼻子板着面孔发表演讲,“叽里咕噜”地把德国兵整得象灰孙子一样。指导官评价说:“这反映了欧洲人民对法西斯蒂的深刻仇恨”——总之都有道理。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日本人的手太短、受降席的桌子又太宽,搞来搞去够不到何应钦,何总司令一着急就伸手去接文件,结果就出现了那个“俩人互相鞠躬”的场面。  就是这副模样,怪寒碜的——但这事也确实不能太责怪何应钦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后来,这些场景都被收进了一部记录片,片名叫做《还都南京》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何应钦提议把陆军总司令部迁移到北平。这个建议得到了许多黄埔系将领的支持,使得蒋介石觉得“何婆婆”有另立山头的企图,所以当机立断,撤消陆总司令部、改派陈诚接替参谋总长,并且把何司令准备带到北平的精锐部队统统打发到东北去了。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抗战胜利之后,政府高官们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成立了成百上千家“实业公司”,这些公司打着“农业补助”、“恢复制造”之类的“民生”旗号,申请的全都是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可事实上,他们一拿到钱就去采购物资、囤积商品,没有一分一厘用于实业建设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 面对着同一个中国,在国民党的眼中是“江山如此多钱”(出门搞“接收”、处处能发财),在共产党的笔下是“江山如此多姣”(语出毛泽东《沁园春—雪》),可到了教授的嘴里就成了“江山如此多黑”,简直一无是处。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 美国人就寻思着卖给中国政府。刚开始,国民政府挑三拣四、报价给得很低,美国人一生气,就在设备物资上浇汽油,放火烧掉了不少。昆明雷达站有几十匹军骡,平时由中国老百姓负责饲养,美国兵撤走的时候,先付清草料钱,然后对准骡子脑袋就是两枪——真是够缺德的。 —— 战场上的

  0度上具有日伪性质,但员工是中国人、车间厂房也在中国的地面上,抗战胜利后,只要稍加整顿就可以恢复生产。但是,国民党的接收大员来自四面八方,“接收”行为就如同哄抢一样的毫无计划,这个收仓房、那个收原料,今天搬机器、明天割电缆,甚至出现了“一辆汽车五个人接收”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关铁拳兵败大学校园”的典故一时成为京城的笑谈,弄得蒋委员长也无可奈何:“关雨东的政治是弱项……”。可没过多久,老蒋居然任命关麟征为中央大学的教育长(关麟征也因此成为继蒋介石之后的第二任黄埔校长),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民主党派也很活跃,大讲合作、大谈和平。许德珩发起成立“九三学社”,居然在这个时候提出“各党派解除武装”、“实现思想绝对自由”、“完成国家工业化”……就连卖菜的小贩都觉得是在痴人说梦,可一帮专家教授却喊得十分起劲,真不知道是他们被别人忽悠了、还是想要忽悠别人。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他俩以为,所谓“国共内战”,无非是围绕着交通线的打打谈谈。顶多用上半年时间,国军就可以完成军事目的、把各条铁路线贯通起来,到时候共产党没有了讨价还价的本钱,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抗战结束前第十四航空队司令官陈纳德少将就辞职回国了。在中国的时候,这位飞虎队的领袖一直是民众的崇拜偶像,可回到美国以后,居然没有人愿意搭理他、就连他老婆也不把他放在眼里,这让出惯了风头的老头子觉得十分失落、十分郁闷。结果,一生气,他就离了婚、又跑回中国来了。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这项工程从“国共和谈”到“全面进攻”时期都没有能够办成,一直拖到“重点进攻”的47年3月才最终得以实现。(因此,换个角度来看,刘邓大军于1947年的雨季离开根据地、挺进大别山,除了战略上的主动选择之外,其实也有受“黄河归故”影响的被迫无奈)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但是,什么是“种子”?对军阀而言,“种子”是兵、是枪、是番号,所以他要求撤退;而对于献身理想的战士而言,“种子”是精神、是觉悟、是高于生命的信仰,在最艰难的时刻,只有坚持战斗、付出牺牲,种子才有可能发芽开花。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直接发动群众”解决土地问题的,而国民党则恰恰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必须通过中间层、也就是通过代表地主利益的地方官吏去实施土地改革,这就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因为,依靠“既得利益群体”对权利集团自身实施改革,无论规划多么完善、口号多么动听,都不会有本质性的效果。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只有陈保国一个人躺在院子里,脖子被砍断了,步枪也不见了。  蔡智诚说,战争期间,他见过无数的死人,但他只为陈保国一个人哭过;在战争期间,他做过许多坏事,而最坏的一件,就是在那天,他亲手点火、把整座村子都烧掉了。烧房子的滋味并不好过。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声称要把“匪区内的荒地”分给国军士兵——从概念上讲,这些“荒地”是指解放区里的“无主田地”,总面积有多少?不知道,反正它们都在共产党手里——长官们鼓吹“打完仗后享清福,一手领钱(遣散费)一手分田”,哄得当兵的兴高采烈,满心希望着冲进解放区去当地主。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 原来,开会的时候,于振宇睡着了、歪在墙角边上扯呼噜,周岩司令发出“战斗邀请”的那一瞬间,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段队长怕别人听见于副队长打鼾、连忙伸手捅了他一下,于振宇猛一醒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发现周司令官正盯着他看,还以为是点名呢,稀哩糊涂蹦起来答应了一句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 还当过台湾警备副总司令,而他当官期间办的最精彩的两件成绩是:一、民国60年,介绍李登辉教授加入中国国民党;二、民国61年,推荐李登辉同志进入政界、出任中央政务委员——愣从党外“空降”一个能把本党搞垮台的党主席,这于振宇还真不愧是伞兵出身的大笨蛋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急救点的掩体也不过是几处红柳树丛,别说顶不住重机枪的扫射,就连步枪的子弹也抵挡不了,可卫生兵们却全然不顾身边肆虐的死神,一个人倒下去、另一个接上来,毫无畏惧地为伤员们包扎、止血……那惨烈的场景,给端枪扫射的蔡智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 长江流域,江南各省势必要采取全面动员、进入极端状态,这不仅会进一步动摇国民的信心、也将在国际上造成难以挽回的恶劣影响……因此,在蔡智诚看来,刘邓部队跃进江淮,属于“围魏救赵”、攻政府之必救,而国民党军是非接招不可的。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华野外线兵团先前若是打得好一些,国民党主力则极有可能退守到陇海线附近,那样一来反而会给刘邓大军的南下造成很大困难。可现在,华野部队打得不如人意,结果却把国民党重兵吸引到了山东西部,给趁虚南进的中原野战军留下了绝佳的运动空间,而刘邓的大踏步跃进又反过来化解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二十万发炮弹和大部分的子弹、炸药全都来自于该公司,所以陈毅同志总结说“淮海战役的胜利,一是靠山东人民的小车,二是靠大连的炮弹”——其实,我们只要对比一下东北、华东野战军与另外两路野战军在1948年的表现,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得出“建新公司”投产以后的巨大作用。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美军刚开始,一架侦察机就出故障掉到解放区的地盘上去了,海军陆战一师的美国兵不知道土八路的厉害,仓促派部队去搜寻飞机残骸和飞行员,结果被东海军分区的两个连伏击,当场打死了几个、被抓了几个。事情告到国民政府,蒋委员长没办法解决,美国人只好和共产党的东海军分区谈判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 徐州市长张希道在训话的时候就经常表示:“拿起枪是敌人、放下枪就成了朋友,大家彼此同胞,凡事留点余地,今后总还有见面的时候……”,真是态度真挚、语气诚恳,搞得大家十分感动。后来探察一番才知道,原来这张市长以前也当过解放军的俘虏,他的这一套全是从共产党那里学来的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马甲破解:算命签子从外表上看两头都一样,但其实是一头轻一头重的。只要将其中一根的重头朝上,先摇出来的就肯定是它)  算命先生大多都是些老江湖,懂得观言察色。碰到身体结实的顾客,可以适当地弄点玄虚、一惊一诈地多骗点钱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茶,愣是弄了张“踩地雷”的条子冒充阵亡的事情,不由得感叹这冥冥中的一言成谶……   罗华一边议论一边直喊阿弥陀佛,“罪过罪过,怎么敢在观音菩萨面前开这种玩笑”。可回头突然想起他自己那天也是顶替别人阵亡的,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一晚上没有睡着觉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听见这话,洞里面很久没有动静,可就在大家都以为那解放军战士快要投降的时候,地窖里却传出了一声怒吼:“国民党!我操你八辈子祖宗!”   然后就是闷闷的一声枪响……   海国英钻进洞里,拎出来一把驳壳枪,摇着头说:“哎呀,还只是个孩子呢”。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蔡智诚却不知道这孩子的仇恨到底来自于哪里,就如他也不明白那些共军士兵为什么愿意忍受那么大的艰苦、不顾一切地与自己拼杀。“他们恨我们,但我并不恨他们啊!我不恨那个小卫生员、不恨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们难道不知道,我不过是在尽自己的职责而已呀……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贴身肉搏的时候就连烧火棍也不如,哪里是人家三八大盖的对手,无奈之下,只好再跑。  跑到楼上,已经无路可逃了,两个解放军战士挺枪大喊:“缴枪不杀!举手投降!”   蔡智诚急了,摘下钢盔砸过去:“党国文天祥,打死不投降!” 这家伙,他要和共军死扛。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小鬼子的枪法不赖,却忘记了小鬼子也是可以甩手雷的——如果李团长真的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让部队这么傻干,最后“够喝一壶”的多半是他自己——想一想就知道,小鬼子在山坡上守着,独立团在山坡下挖坑,一旦进入了手雷的投掷范围,八路军的3600颗手榴弹根本就没有机会扔出去。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交通壕掘进战术,如今被有些影视片和文学作品吹得神乎其神,但其实这种战术的使用是有条件的,它不仅要求围攻的兵力占绝对优势、还要求攻击的正面比较宽大,并且经常需要在夜幕的掩护下才能够实施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 (战场上的壕沟必须是弯曲的,否则遇到对方反击的时候一梭子就被打通了。电影电视剧里的那种笔直的战壕虽然比较好看,其实属于偷工减料的做法)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 冲在前头的共军士兵几乎全都没有拿枪,手里只拎着几颗手榴弹,这让他在很长时间里都以为共产党是让民兵老百姓在前面当“挡箭牌”和“替死鬼”,觉得真是残忍。直到解放以后他才明白,这其实是土八路的战术习惯,解放军在实施进攻作战的时候经常把部队分成投弹组、火力组、突破组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 蔡智诚刚跑下阵地就遇到了营长游乐智,游营长问他:“是谁让你撤退的?”   “不是你喊撤的么?”   “我没有命令撤退呀,你们怎么跑了?”   “……,……”   “算了算了,先回村子里再说吧”,游乐智说完这句话,扭头就跑得没了影。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等两个解放军上到二楼,蔡智诚已经爬到房顶上去了。共军在下面喊:“缴枪不杀,举手投降!”,国军就在上面答:“老子不投降!”,两个战士没办法,只好上房顶去抓他,蔡顽固分子抓起瓦片就往底下砸,搞急了连头上的钢盔也扔了出去,嘴里还大呼小叫:“党国文天祥,打死不投降!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抗战期间有一部大型话剧,名字叫做《文天祥》(编剧吴祖光),1948年,国民政府为了鼓舞士气,又把这部话剧拍摄成彩色电影,改名为《国魂》,当做思想教育的大片。按照当时国民党的宣传,共产党解放军是替苏俄老毛子卖命的,相当于帮着元军打宋军的张弘范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两位解放军正在房顶上陪着蔡智诚打瓦片仗,一回头看见那么多杆枪对准了自己,顿时就傻了——这下子,想抓俘虏的人反倒先成了俘虏。不过蔡智诚也没有为难这两个糊涂小子,他觉得人家先前没有开枪实在是很给自己面子,如果自己反过来再虐待别人就显得太不够意思了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蔡智诚的观点,“全日式”其实比“半美械”的作战效率更高一些,因为日式装备虽然火力不够猛,但射击精度较高、弹药消耗较慢,对后勤的依赖性比较小,更适合黄百韬的这种以防守为主的打法。如果硬要换成外观威风的美式兵器,却又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适应性训练,结果反而不太妙。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推着木架子车,桌椅板凳之类。刚开始,蔡智诚弄不懂打仗的时候需要这些乱七八糟的家具做什么,可不一会儿就明白了——遇到壕沟,共军把桌子椅子往坑里一扔,立马就能填出通道,遇到铁丝网,把那木头车子翻过来往上面一搭,大队人马立刻就能踩着“跳板”跃过来,真是简单便捷。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夜战是共军的强项,为了防止他们进行偷袭,国军早就准备了应对的武器,他们把装有辣椒面的布袋子绑在手榴弹上,隔几分钟就朝黑暗处甩两个,如果那附近有人,一定会被这气味呛得咳嗽,各火力点再寻着声音集中扫射,效果十分显著。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邱清泉的跋扈骄横和心胸狭隘是十分有名的,为了这个缘故,几十年过去,黄百韬的部下提起“邱疯子”还是一百个不满意,并且顺带着对第三快速纵队也没什么好话可讲——这理由很简单,国民党伞兵原本就是从第5军起家的,他们和邱清泉属于一路货。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1948年的8、9月份,上海市的物价稳定、市场供应充足,可以说是抗战以来日子最好过的时期。  国民政府从8月19日开始实施货币改革,强制推行金圆券,禁止任何商品涨价、禁止任何人囤积物资。“太子钦差”蒋经国亲自坐镇上海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我早知道市面会大乱,谁也顶不住”,何秘书的手里忙活着,嘴里的话还挺多:“你想啊,国家全年的总收入还不到五千万美金,可一年之中光是军费的开支就要超过一个亿。即便是别的事情全都不管,把政府的全部收入都拿来打仗也只够支撑半年的时间,剩下的日子都要靠印空头钞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 龙骧上校立刻禀报:“鄙人同乡蔡智诚。该小伙身高体壮、口齿伶俐、武艺精通、历经百战、业绩不凡……实有万夫不挡之勇”,众幕僚亦皆连连点头赞同。  方将军闻讯大悦,随即吩咐:“开中门!传蔡壮士进帐!”   于是乎,陆军教官蔡牛皮就临危受命,被打发去跳伞了。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 当拉下伞布一侧的时候,空气就会朝上翘的另一侧排出,降落伞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就朝着倾斜的一方飘移。所以一拉左边绳子降落伞就往左边跑、一拉右边绳子降落伞就朝右边跑(两边一起拉?你不想活啦?!)  也别说,蔡智诚当时确实就是两边绳子一起拉的。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并不是因为具有“党国文天祥,摔死不投降”的决心,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从飞机上蹦出来的三具降落伞中,只有蔡智诚最接近地面。人家步兵打伞兵的习惯从来就是“打低不打高”,所以地上的步枪机枪全都对准了这倒霉蛋,而蔡伞兵在空中的位置又正好处于共军阵地的前沿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只能靠步枪兵勉强支撑。反过来,解放军那边却给机枪加了“盾牌”,那盾牌是一米高、一米宽的双层木板,底下装轮子、里面填土、中间用竹筒做了个洞,共军机枪手可以直接推着那玩意到开阔地上进行射击,而国民党兵却拿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西边被占领了,东边和北边正在交火,如果不想送命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等着当俘虏。蔡智诚忽然想起应该把自己的证件、手表、钞票和金条赶紧都埋进土里,因为这些东西是会暴露军官身份的,在当时,国民党的宣传是共军只优待贫苦的士兵,抓住军官统统砍头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 伸手在衣兜里一阵乱摸七掏八掏的就发现了一张《福尔摩斯》的借记卡,上面还盖着宿县职校的大印,那本小说早已经不知道丢到什么地方去了,可这张小纸片却鬼使神差地被揣进了口袋里。这东西突然给了蔡智诚一个绝妙的启发——早在豫东战役的初期,他就听说共军对学生的态度十分宽容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过了没多久,解放军的代表来了。一个干部模样的人叉着腰问:“这里面有当官的没有?国民党军官出列!”俘虏堆里随即站出来几个人,很快就被带走了,蔡智诚埋着脑袋没有吭声。  那几个军官走了之后,干部模样的人立刻换了一副轻松的语气,说:“好了好了,反动派已经被赶走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共军的“心战”开始了——曾经担任过国民党政治指导员的蔡智诚老早就听说过这个战术的厉害,他立刻本能地提高了警惕,小心地戒备起来。  果然,等俘虏们差不多吃饱了以后,解放军的政工队员就坐进了人群之中,态度和蔼地跟大家聊起天来,问的无非是“你是哪里人啊?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 有个解放军也来找蔡智诚套近乎,可没想到蔡指导员的回答是:“家严生前致力于化学工业,鄙人目前正在钻研植物学”,那位憨厚的北方大汉顿时就懵了——这显然超出了该同志的阅历范围,他愣了老半天,然后就去找其他人说话去了。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其他人的谈话氛围还是非常融洽的。话题从“你们那里是种稻子还是种麦子?”“收成怎么样?”“地租征多少?”说起,然后就渐渐地就骂到了地主的头上。俗话说,饱吹饿唱,一帮俘虏填饱了肚皮、放宽了心思,畅开胆子海阔天空,三两下又从骂地主变为了骂军官。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 些穷苦的弟兄们被共产党怂恿了几句,立刻就把所有的委屈全都想起来了,大家一个个怒不可遏,就连吃败仗的原因也从先前的“共军炮火太猛烈”变成了“国民党太坏没良心”……骂着骂着,突然有个士兵站起来说:“报告解放军,那边角落里还混着几个当官的,快去把他们抓起来!”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 明明是个教书先生,偏要讲自己是学生。我就说嘛,哪有这么大的年纪还在学堂里念书的?再有,明明是被国民党打伤的,偏要说成是自己跌倒,这些国民党反动派都被我们打败了,你还怕他们做什么?你们这些文化人,就是鬼名堂多,就是不如劳苦大众有觉悟……” —— 战场上的蒲公英

  0简单的言语就赢得了俘虏们的真心,如果说双方在战场上的战争物质水平还仅在仲伯之间的话,那么,这精神感召力量的差异却是国民党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在这深夜的旷野里的欢笑声中,蔡智诚十分清晰地感受到——国民党的政权真的快要完蛋了。 —— 战场上的蒲公英

  《战场上的蒲公英》读后感(三):历史细节

  好吧,这本书也是看的电子书。水木社区reader板的强力推荐,过年回家的时候,极有兴趣的看完了。

  这是一本很值得一看的书。从一个军人的经历来看待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丰富的历史波澜壮阔的,慢慢的展开在面前。里面的东西,人物心理思想的变化,在事件面前的选择等等,不是历史书上相对简单的粗线条所能描述的。

  蔡智诚,出身在一个优越的家庭里,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依然有人能过得很好。为着个人的理想:改造中国军队,而参军。个人的努力,以及家族的背景,一路还算顺利。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一个有理想的人,在种种现实面前,慢慢的远离了理想,却又充满困境。

  国民党的败退和共产党的胜利,用教科书上说的,人民的选择,诚然不假。今天的我们,不能迷失于各种冲动的鼓动式的言语之中,而因看看历史,当时的人们,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历史。

  《战场上的蒲公英》读后感(四):以小见大,真实的历史

  记得上大学时候,我在电脑上记下了三本书的名字《亮剑》、《我是太阳》、《第三本不好意思,记不清楚了》。现在看来,当初的眼光还可以,第一本火的一塌糊涂,第二本也开始拍电视剧了,结果如何不乐观。

  这两天对解放战争的历史有些兴趣,转了几个弯,从立青立仁那个帖子到文强自传才找到《蒲公英》,一口气读了下来。看完后觉得很沉重,又不忍心用这个词作为标题,于是换成“厚重”。

  以往的作品大多从宏观、决策角度来叙述战争。看完了小说,对真实的战场却有了更多了解,对战争的过程也有了侧面了解(不同于以往宣传)。只是心中暗暗惋惜:主人公建国后肯定屡遭磨难,蛋蛋女士也一定难逃厄运。

  刚刚给朋友分析国民党失败原因:

  1、大的战略失误,不该进占东北,划关而治(不过谁看见东北都眼红,战争并不能避免,但关内国民党兵力必大增);

  2、老蒋有雄才无大略,计较一城一地,后期没有组建起机动兵团,同时受政治节制,局势恶化时不敢果断放弃战略要地,将兵力收缩;

  3、郭汝瑰、沈安娜等坚定的共产党员作用,卫立煌、侯镜如等阳奉阴违,以及关键时刻吴化文之流所作作为;

  4、军事将领派系斗争,互相救援不力,导致守军意志不艰,投降后反戈一击;

  5、外援作用,苏联的大力援助,比对美国人幼稚的理想主义;

  7、经济上不能发动土改(此作用个人存疑,如果军事上大胜,个人觉得意义不大)

  《战场上的蒲公英》读后感(五):不一样的历史

  我是在萨苏的博客里发现这本书的,在河里也曾经看过马甲的《厦门,解放日》,自萨苏推荐之后,我阅读了马甲的两本书,一本是《中国骑兵》,一本就是本书,现在两本书都已经上市了,准备通过淘宝购买正版,支持一下作者。

  我们学到的历史是局限的,而这种局限主要来自于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大多数人是不爱对历史深挖研究的,所以读完这本书之后,大多数人总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就我而言,虽然对历史有一定了解,但读到国军在松山会战的惨烈,内战之初解放军被打的满地找牙这些段落时,仍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主人公小蔡是平凡的,这种平凡是他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国军士兵;而他又是不平凡的,他亲历了松山大战、鸿翔部队的组建和实战、受降、内战中的山东战场、徐蚌会战等,他的经历俨然是一部反映当时时代的特写,尽管他很普通。

  另外,如果你喜欢这本书,不妨可以读一下马甲的《我所知道的老兵故事》,虽然篇幅较短,但同样值得一看。

  《战场上的蒲公英》读后感(六):真实是感染力的源泉

  马甲的作品一贯写实,极力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真切地还原历史原本的色彩,那些人那些事,当事人那些受历史迷雾困扰而局限的想法,没有高高在上,没有太多的预设立场。

  战场上的蒲公英,带着我穿越时空,一点一滴既有现场又有全景解说地纵览了1944年抗战直到1949年渡江战役的历史,从战局的背景,到士兵的生活与命运,那份鲜活与真切,着实鲜见。

  《中国的骑兵》亦如此,冲击心灵的是马甲在每个人物出场时都写上了他们的结局,多数人无缘看到抗战的胜利,战争的残酷让人不寒而栗,先烈的勇气让人肃然起敬。

  网络版和纸质版还是有所区别,空投双堆集的注水大米,就是负责空投的伞兵军械所克扣的,亦就是后面伞兵起义的地下党主角,黑下来的钱么,做了党的活动经费。。。。。

  《战场上的蒲公英》读后感(七):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国军伞兵亲身经历的抗战和解放战争,在书的结尾,作者写道:

  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

  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歌,歌名叫做《那些花儿》。我想,蔡家小院里静静开放的那些兰草是花儿、桃花是花儿,而漫天飞过的蒲公英也应该是一种花吧。

  当初选择“蒲公英”作为书的标题,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它的形状比较象降落伞,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它与主人公的命运有几分相似——虽然有过扶摇而上的际遇,但飘荡的历程却终究取决于不可抗拒的风云,从天上到地面、从理想到现实,以兴奋的开场到无奈的结束,最后归于尘埃,归于草芥。

  蔡智诚的人生是矛盾的,面对社会的丑恶,他既无法同流合污也难以划清界限,总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彷徨。但蔡智诚的命运却是注定的,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无论是否愿意,任何人最终都只能随着时代的步伐踉跄向前。

  岁月蹉跎,时势造人。人生可能是耀眼的黄金历经大浪淘沙的过程,也可能是落寞的草芥在风中漫舞的轨迹。灿烂的英雄伟业当然值得歌颂,但在我看来,那荒野里飘忽的伞花其实也有着可以纪念的回忆——这就是我愿意讲述蒲公英故事的原因。

  我是在一次长期出差的过程中,在一座陌生的城市里读完这本书的,或许身处异乡,也就对命运的漂泊格外敏感吧,所以深受感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战场上的蒲公英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