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蒙文课》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1-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蒙文课》读后感精选10篇

  《蒙文课》是一本由席慕容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9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蒙文课》读后感(一):不曾看过——《蒙文课》

  我曾经一个朋友喜欢看席慕容的诗,她说过:“看她的诗会流泪,那种仿佛写的就是自己感觉,实在无可自拔。”我却从来不曾看进去过,相比席慕容的诗,我更爱三毛。那一片天空正是我一次次的梦里仰望过的呢。

  最近却看起席慕容的散文,一本《蒙文课》,那些关于故乡思考,那苍穹之中的思念,这些文字也许不会让你流泪,不会让你拿起就放不下,但那些文字会在你需要时候重新想起,给你思考的线索。

  又一次想起很爱的那个成语:“盖棺定论”,没有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曾经喜欢的也许会成了陌路,曾经不在意的那些悄然潜入心底。在眼下,只是做一个悉心体会的人吧,不在意对错是非,不在意规则如何,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想成为的人。

  在金黄色的旷野之上

  因着悲伤而唱起的这首歌

  这里实在找不到纸张

  只能用我的衣襟

  在没有墨汁书写的路途

  只能以我的鲜血代笔

  金葫芦里的奶酒阿

  献给父母品尝吧

  父母要是问起我

  就说我在路上吧

  十两银子的玉镯阿

  献给爱妻佩戴吧

  爱妻如果问起我

  就说我在人间

  《蒙文课》读后感(二):有效推介蒙古文化的一本书

  先说说个人背景

  茉茉生在内蒙,长在内蒙,19岁之前一直在美轮美奂的呼伦贝尔生活

  再来说这本书:

  席慕容 的诗,说实话,我没有读过,但某日读报,看到关于她 原乡 的两本书,茉茉当天就买回来读了

  正因为在那片辽阔、壮美、和谐大地上渡过了童年少年,这本书读起来就格外的亲切自然;正因为离开故乡已有几年,对故乡的思念日益真切,对作者的那种寻找原乡、寻找心理上的故土的感觉,就格外的能够产生共鸣

  读到呼伦贝尔草原上如瀑布般的星河,读到敖鲁谷雅的驯鹿鄂温克人,读到蒙古族发源地的额尔古纳河,读到鲜卑起源地的阿里河嘎仙洞… 想到自己从小生长在那样一片神圣美好的阔土,不知不觉的享受着那样的人间美景,喝着同当年成吉思汗圣祖同一条河流里的水时,茉茉完全被思乡吞没了

  可能绝大多数人来说,一提到内蒙古,脑子里想到的就只有草原、牛奶和蒙古包,然而,那座高原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风土人情独特的地域文化,远远超越了所有人的预期,我们能做的,除了要去了解、认知,还应该有保护和传播

  《蒙文课》读后感(三):世人谓我爱长安

  当你知道你多爱某种事物,往往在你离开那种事物之后。就像蚌把一粒沙子化成珍珠一样离开家乡越久,听到乡音,看到家乡食物就觉的越亲切,大脑的想象和美化能力就会越强,连家门口的臭水沟也觉得散发的是棉花糖般的甜美味道

  我还没有离开家乡很久,体会不到席慕蓉踏上故土的兴奋感动到落泪这种类似感情。我早已习惯并把自己同化成了这个城市的一个小细胞,周围都是我熟悉且不当回事的环境。但是我觉得,要看一个人爱不爱她的故乡,关键要看她描述的故乡吸不吸引人。哪怕这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再不好,她对门口那家包子店的推荐肯定比大众点评上的评论更勾起人们的胃口,她也一定清楚窗口的那棵树开的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花,散发出的香气多么好闻。只要她爱这座城市,她就一定会发现这座城市的更多细节。难道你愿意顶着高原反应的不适去看布达拉宫,去趴在地下拍风马旗,就不愿意起个大早去自己城市的一座小山上,拍一拍这个城市沐浴在阳光之下的景色?难道你愿意孑身一人做别人家沙发客,就不愿意冒险去探一探自己城市的夜生活,或者是城关村里的风味小吃?你的所有熟知的细节都是你爱这座城的表现

  她写内蒙古的界河边变成带着褐色金芒的水草,写河对面有人骑着白马从山路上下来,小黄狗摇着尾巴跟在马后面边吠边追。她写蒙古的天幕辽阔,人看着漫天繁星感到无比渺小,写鄂伦春的女猎人,写百岁的老奶奶,写她感到骄傲的内蒙古。她也写同样广阔的草原,因为汉人挖掘发菜而不断缩小,因为西部大开发决定的把草原开发成耕地的计划,使上千年积累起来的几寸土地消失,沙化严重,她写鄂伦春人的被迫迁徙,写因为这次行动不考虑驯鹿的习性,导致八月份预备产崽的“准鹿妈妈”们,流产的次数大大增多,不少鹿在山林里饿死,因为有关部门不去管不法分子伺机偷猎的行为,被困在陷阱里的驯鹿死相凄惨,写她感到怜惜和痛惜的内蒙古。

  但其实她只有小时候在内蒙古住过一段时间,所有关于内蒙古的思念和记忆,源于父亲回忆,根据在台湾的内蒙古人,以及他们的内蒙古朋友这样一个关系网搭建起来的。就像她自己在书中说的“故乡可以是一片土地,但更应该是一群人,那些在你年少时爱过你,对你有所期许的人。”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生长的地方,和我的祖籍并不是一个地方,我的乡愁建立在我的父亲对他的乡愁的认同之上。尽管我生长在这里,我的家乡在这里,但是我的父亲经常念叨他童年的风味小吃,他童年的娱乐,那我会感觉到我和我的祖籍有荣与焉。就像席慕蓉对内蒙古的感情,龙应台对湖南的感情。

  《蒙文课》读后感(四):可是一颗心那么温柔

  在《今天不读书》里看过一次蔡康永对席慕蓉的采访,一起上阵的还有她温和丈夫刘海北。当时的感受,是她与印象中那个专写爱情的女诗人不太一样,短发,每一句话都经过思量,回答精简干脆,而且有一点攻击性。蔡康永问:“当时《无怨的青春》和《七里香》出版前,是不是已经准备好说这会是最畅销的诗集?”席慕蓉反问:“有哪一本书会是事先准备好的?”而当蔡康永提到,艺术家是不是可以任性一点,不必照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活,不必担负太多社会责任,席慕蓉又说道:“我想请问,我难道没有负社会责任吗?我教了二十五年的书呢,然后不敢迟到早退呢。”

  就因为这样的简练和反诘,当时留下的印象是气氛有一点尴尬,蔡康永有意无意地把脸藏到正在翻看的书本后面去。而在看完《蒙文课》以后再把这段视频翻出来,不知道为什么,忽然觉得跟原来的感受不一样了。简短是因为每一句话都发自内心,不是无意识的或惯性的言语喷射。而反诘,反倒有一点认真和俏皮可爱的味道。

  在书里也是一样。在她的记述间提到几件小事,都是面对他人简单的发问忽然语塞,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一次是在一个讲座,与台大中文系教授柯庆明对谈。柯教授的第一个问题很寻常,请她谈谈最早为什么开始写诗,她却答不出来。不仅答不出来,而且哽咽落泪,因为几十年前那一个矛盾无助的少年在这一瞬间重新回来,借助今日的身躯,面对眼前满满的听众,感受到当初忧郁徘徊时遍寻不着的善意。另一次因为父亲,父亲生前在德国教书,长年生活于莱茵河畔,她常常带着孩子飞去探望,与父亲聊天,话题是自从一九八九年以来,她不断往返追寻的故土蒙古。那时父亲叼着烟斗,从照片上看起来优雅年轻,坐在闪着光波的河边餐馆里,时间好像会永远这么平静地流淌下去。但是一九九八年,父亲亡故,她把那年秋天最后相聚的照片送到照相馆去冲洗,都是原先看起来随意普通风景。店员微笑着问:“席老师,这是你去旅游时拍的吧?”她只需要点头说是,就可以应付过去。但她竟然无法回答,趁着有人进店的忙乱匆匆离开。因为她想说的是:“这是我父亲在德国住家附近的景色,我从前常去的地方,现在父亲已经过世了。当时拍完了洗出来之后,觉得很普通的相片,前几天收拾抽屉的时候看到了,才忽然发现它们对我所代表意义,所以才会再来加洗和放大,因为,在我拍着这些风景的时候,我的父亲还在。”

  但这样冗长的句子显然不适合寒暄,对于一个只预期着点头打个招呼的陌生人,显得太正式,太认真,过于沉重和不合时宜了。

  而我想说的是,我喜欢她的认真,虽然这种认真稍显突兀,有容易被误解的成分,仍然是可贵的。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严肃被消解的年代坚持,以及习惯用这样一种认真的态度待人处事,不仅值得敬佩,而且是美的。这种美饱含着一种老派的光芒,与勤劳简朴、诚实善良等等最原始、最本初的价值观念一样,是许多人打着一面油腻腻的现代幌子,用调侃和故作洒脱的态度来极力避免的。但它具有让人肃然起敬力量。就像蔡康永问:“一般人在没有去追究席慕蓉是不是蒙古人之前,看你的画和诗都觉得,那个温柔婉约和多情部分是非常强的,你现在觉得那是很汉人的吗?”席慕蓉回答:“对不起,蒙古人才温柔婉约呢。蒙古的男孩子,那个痴情,那个认真,他对朋友的那个真心,真的不得了。在草原上看到一个蒙古的男人真的是像一棵树那样站着,可是一颗心那么温柔。”这都是很打动人心的。

  打动人心的还有,她在《蒙文课》里写到一个小故事。一九九三年夏天,在乌兰巴托与一个初识的家庭道别,女主人拿出一件礼物,是一个很小的包袱,里面放着三颗小小的石头,一块黑,一块褐红,还有一块半透明质地如玛瑙。她用蒙语说:这是土拉河的石头,我们古老说法,想家的时候,把这三颗石子用沸水浸泡后,喝这杯水,可以治乡愁。

  乡愁是一种奢侈的病,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的。拥有乡愁的前提是,你必须有一个故乡,并且离开了它。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里写:“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出生的地方未必就是故乡,长期生活的土地也不一定是,年轻人总是急着想去远方,而有些人在日常琐事忙碌一辈子,也没有察觉居住的房屋,途经的街道,周围的邻里有什么值得眷恋。

  席慕蓉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对于长辈寄予深情与思念的蒙古高原无法体会。直到四十多岁,身体里那颗乡愁的种子忽然萌芽,终于开始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一个无根的人变作一个有着历史、族人、使命和广阔故土的蒙古人。她终于发现了她的原乡。二十年间,她写过无数关于蒙古的文字,研究蒙古历史,一直从事释清汉人对蒙古文化误解的工作,利用个人的力量为内蒙发展中不合理的部分呼吁公众的关注。因为逢人便谈蒙古,与友人的书信往来也充满蒙古话题,弄得友人直言:你必须忍受她的蒙古,或者享受她的蒙古。

  而她不厌其烦,还可爱地在书信开头加一句:我又来了。

  就是因为这一份“我又来了”的执著和认真,我喜欢她。即使她再出几本通篇以蒙古为主题的书,只要内容不重复,她愿意说,我就愿意听。同时,我羡慕她有一个原乡,我还没有发现,也等待着被启蒙。

  《蒙文课》读后感(五):梦中的草原

  说起来有点荒谬,我生长在内蒙,但去草原与我来说却是”去旅游”。从小生活在城市里(呼和浩特),周边的草原有四子王旗和格根塔拉,去过一次,是水草丰美的八月,汽车在帘幕大雨的草原上缓缓前行,因为天地间已是沉沉的黑暗,只有车灯照的微微亮光,与前车小心翼翼保持着不足100米的距离,~~雨后,空气无法形容的清新,被中断的那达慕大会重新开始,没有严格组织纪律,摔跤运动员、观众随意在赛场间走动~~~傍晚,守在公路边用熟肉引诱出来觅食的刺猬,不觉间抬起来,群星璀璨~~~这些片段,是我对草原的美好回忆,离家五六年了,乡情还是如此浓烈,以至听到有蒙古族风情歌曲都无法抑制的热泪盈眶

  蒙文课,我学习了六年,作为一个蒙古族,我是按照学外语的方式学习蒙文的。在呼和浩特这样的城市中,蒙文字虽然到处可见,但主要使用语言还是汉语。在父亲的记忆中,太爷爷那辈是用蒙语交流的,但到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只有在我们的名字中才能看到这些美丽的文字——其其格、斯琴(聪明);高娃(美丽);格日勒(光芒);巴特(英雄);孟和(结实的);腾格尔(天空);乌云(灵巧的)。

  说了这么多,想表达的其实是对席慕容女士的尊敬,感谢她创作了这本书,激荡起所有成吉思汗后代们的澎湃心情,我的原乡情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蒙文课》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