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史迈利的人马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4 03:3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史迈利的人马的读后感10篇

  《史迈利的人马》是一本由约翰·勒卡雷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42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史迈利的人马》读后感(一):所有一切的全部失败

  几乎是用倒叙的手法读完了史迈利三部曲,籍着电影的印象,先读了《荣誉学生》,再读了《史迈利的人马》,最终回过头来,重新读了《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不同的阅读顺序,有时候会在某种意义上改变对故事及人物命运的认知结构。当最终洞悉了卡拉的人格与结局时,回头再来看比尔海顿的故事,一切都恍如隔世。

  从主线故事上来说,第二部《荣誉学生》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番外篇,正如勒卡雷自己所说的“史迈利和卡拉是不必要的角色”,然而却是这一部升华了主题,深掘了人物,拓展了世界,从史迈利身上提炼出黑暗的隐秘人性,从而奠定了最终的结局。假如卡拉不曾牺牲比尔,那么牺牲了杰里的史迈利已经毫无疑问地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对抗的最终,考验的只是大家愿意坚守的底线的深度而已。

  三部小说都是作者成名后的写就的,因此无论笔法或者结构都及其成熟,不曾出现大的波动。三部曲的高潮统一设置为三段等待。在充满张力与对抗的谍战描写中,作者还是文艺地用静态的等待来引出三个重要的故事高潮。

  第三部《史迈利的人马》中,他则静静地等待在柏林墙边,看着远处被安恩所送的打火机所点燃的骆驼牌香烟在忽明忽暗中随着卡拉一步步靠近边界,心中却丧失了所有胜利的喜悦与成就或与满足。反而间或被如潮涌来的恶意所占据,间或被负罪与忏悔所填满。他要等待的是另一个自己,一个忠于自己放弃事业的自己,一个自己曾经希望做到然而却再无机会选择的自己,一个被自己所打败的自己。

  这都是设置巧妙,蕴含力量,扣人心弦的场景,看到柏林墙那一段时我几乎潸然泪下。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第二部的那场等待。主角从史迈利过渡为杰里。他紧张地与柯——一个自己调查了一整本书的敌人,卡拉的情报员一起等待着从中国大陆飘来的舢板。柯等待着他失散半个世纪的兄弟,而杰里则等着柯履行承诺,放归他所爱的女人以自由。可是杰里等来的是向他与众人吞吐火舌的直升机,机上的乘客则是他的恩师兼好友兼上司——史迈利。

  这一部宛如邦德与M的决裂。只不过在007系列中,蜕变世故,隐蔽情感的是邦德,而这里,则是M。此时的史迈利已经不再是第一部中被圆场清退的独行侠了。他面对着分崩离析的情报机构,面对着咄咄逼人的中央官僚,面对着空空荡荡的没有了安恩的家庭。他选择变成了卡拉,或者说他心中认为属于卡拉的那一面。而那一面却让他在第三部里战胜了真正的卡拉。

  因此所有的一切以悲剧收场。在故事中没有胜者,所有人全部都统统失败。在一个精巧的残酷斗争体系中,无论民主或专制,自由或保守,拘谨或放荡,信奉职业或享受人生,所有的结局都只能是失败。对的败给错的,没有比这更糟的事。但事实上,这却是我们一直在上演的所有历史。

  《史迈利的人马》读后感(二):有人存在的间谍小说

  # 一

  以上的这些种种的类型的警察,并非是的重点。他们不可或缺也好,可有可无也好,他们总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的个性的展现都是突出了他们作为警察的一面,案件的侦破是他们在故事里面最重要的存在。

  与此类似,勒卡雷笔下的**史迈利三部曲**同样是这样的作品。名义上,它是一部货真价实的“间谍小说”,但是勒卡雷笔下的间谍们,却不是印象中的詹姆斯·邦德、杰森·伯恩、伊森·汉特这种在枪林弹雨中完成任务。他笔下的间谍们,就像是平常的上班族一样,做的绝大部分的事情,只是不需要暴露自己的监视、窃听、收集材料、分析数据而已。他们同样有升职加薪的苦恼,办公室里的政治,同事间的倾轧,婚姻生活的挫败,中年遭遇的危机。

  在许多的作品中,间谍只是作为一个符号出现,他们只需要满足读者对于这个职业的所有幻想就可以——当然发展到现在的《碟中谍5》,里面的伊森汉特也不见了,只有汤姆克鲁斯。而勒卡雷笔下的间谍们,他们首先变成了一个个的人,其次,他们才是从事谍报工作的专业人员。

  所以,和《跳跃大搜查线》类似,这个更多的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而并非是间谍类型小说。

  # 二

  为了在作品中呈现出间谍真实生活的样貌,勒卡雷没有利用间谍工作中的激烈斗争渲染感官上的刺激,让读者沉迷于多巴胺带来的兴奋与快感之中;反而是故意抛弃节奏上的压迫,让繁复的文职工作消磨掉读者的耐心。

  在《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中,故事的主线是清理内奸。书分成了三部分,如何发现内鬼,确定内鬼的嫌疑人,最终是引蛇出洞捉住内鬼。在故事中,所有的故事都是在回忆讲述审问档案中搜寻的。作为已经知道事情最终结果的读者来说,回忆的任务中无论多么凶险刺激的过程,都是被剧透的。不需要为着过程中的惊险心惊肉跳,也无需为着特工的安危提心吊胆。

  单纯从阅读快感来说,这种倒叙的方式,确实会丧失掉很多的精彩。但是这种故意反高潮的写法,却可以让读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琐碎的程序、枯燥的设计当中。而不用因为急着向往最后的结局,而匆匆掠过真正精彩的过程。

  在故事的最重要的部分——调查内奸的部分——没有夺人眼球的调查过程,所有人员都是安全的,没有动作戏,不用出任务。在办公桌前,就能大概完成对真相的了解。唯一姑且算得上是惊险的桥段,就是从档案室盗取机密档案。而要知道,保管档案的,仅仅只是普通的白领而已。对手水平的下降,计划实施难度也大大降低,也就使得感官上的刺激大大降低。这再次证明了上文的观点,整个作品就是反高潮,反情节剧。

  在第二本《荣誉学生》中,故事的节奏被冷冻到一个无法再慢的速度。有将近一半的篇幅是描写史迈利追查在整顿圆场时偶然发现的线索。而在这写叙述中,对于线索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个线头会扯出什么样的怪兽。史迈利不晓得,读者也不晓得,只是随着他们在东南亚东奔西走走南闯北的去搜查去盘问,最终一点点的将拼图完成。看得时候很焦急,因为没有目的在瞎走;可又怕看得太快,走得太快,顾不上路边的指标。单就在阅读体验上,这本书堪称恶劣。也就是勒卡雷写作这本书时已是名家,不然真未必有编辑会帮他出版,会有读者耐着性子从头读到尾。

  比起《荣誉学生》,《史迈利的人马》实在是太好读了。这个好读,不在于勒卡雷一开始就将案子的整个形状告诉读者,而是叙事视角的集中,几乎所有的篇幅都是以史迈利为线索,让他参与到了整本书的始末——没有了《荣誉学生》里面,在东南亚各国调查时冗长繁杂的过程。但是必须要承认,即便是史迈利的调查,同样也是让人感到枯燥的。当然,将笔墨都集中在史迈利身上,就更能展现他的本事。在最后审讯苏联外交官格利高里耶夫的时候,成功的扮演了一名典型的苏联式的人民委员,冷漠高傲的气场,彻底压迫了被审讯者的所有抵抗,获得了所有希望得到的情报。

  阅读的枯燥,实际上也是间谍工作的枯燥。他们不总是出没于枪林弹雨,不总是围绕在石榴裙边。他们干的最多的工作,其实更像是数据分析师,从收据中,从车票中,从电话清单中,从存折中嗅出敌人的气息,沿着蛛丝马迹,获得最后的成功。阅读的时候,也需要读者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在勒卡雷的写下的每一个字里面,找出他布下的线索;从字里行间,拼凑出房间里的大象。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是好的间谍,也不是每个人都是好的读者。好的间谍不会死亡,而好的读者则会得到最多的阅读快感。

  # 三

  动作场面的欠缺,也是三部曲与其他间谍小说最不同的地方。

  在《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为数不多的枪战场面中,捷克一战也是以冷枪结束。重点的篇幅都集中在了对整个事件的策划与安排之中。《荣誉学生》《史迈利的人马》之中,同样不乏凶杀,但是仅仅是案发现场的惨状,进行中的枪击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至于本应是高潮的结尾,换作其他的小说,一定会上演大打出手的华彩乐章。但是三本书的最后,恰恰都是以等待为主。《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中,史迈利脱掉皮鞋,赤脚坐在铁路桥边的房子里,静静地等着比尔现身。《荣誉学生》中,杰里与柯一起等待。柯等待着他失散半个世纪的兄弟,而杰里则等着柯履行承诺,放归他所爱的女人以自由。可是杰里等来的是向他与众人吞吐火舌的直升机,机上的乘客则是他的恩师兼好友兼上司——史迈利。至于最后一部,史迈利静静地等待在柏林墙边,看着卡拉一步步靠近边界,向自己投降。而在这时,三部书中最重要的道具,史迈利妻子送给史迈利的打火机再次出现,若隐若现的火光,是黑暗中唯一的光明。跳跃着的是两个人爱恨交织的情愫,闪烁的是两人若有似无的人性。托马斯·福斯特在讲述小说作法的时候,就非常推崇道具的运用。这个打火机,在三部作品中,就是史迈利和卡拉两个人的惺惺相惜与针锋相对的最佳见证。勒卡雷真得是非常会写。

  让结尾在几乎静态的**等待**中完成,同样是勒卡雷精心设计的。这种等待,固然没有拳打脚踢来的痛快。但是在等待中,却给了读者可以思考的空闲,能够更加投入到文本的思想中去,而不是在浅层次的爽快感中蜻蜓点水。

  # 四

  第一部《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的主线索就是找出内奸。这个内奸,就是他们的同事。如果说清楚内部间谍还是传统间谍小说的应有之义,随后的展开,故事线就走上了另外的道路。

  故事的主人公乔治·史迈利,已经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前间谍。他被开除的原因,并非是因为工作失误,而是因为办公室政治。赏识他的部门总管因为任务失败被迫退职,结果与长官有牵连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受到波及。要么开除,要么冷冻,要么就是发配到边边角角的工作站。总之,就是像所有办公室都会发生的事情一模一样。《杜拉拉升职记》《二号首长》或者《圈子圈套》如果有这种树倒猢狲散的情节,我们一定不会意外。但是从来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表现出强大战斗力的组织,仅仅是因为办公室政治就分裂,是前所未有的征兆。

  原本应该密切合作的同事,在“圆场”里面做的也不是通力合作。根据各自的立场互相敷衍互相不配合。同事们的立场,也与他们本身是不是间谍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只是作为一个职场动物园里面的动物,遵循着现代社会以来的办公室法则,有了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惯性。即便是史迈利,当他坐镇指挥圆场的时候,他的最核心的权力内核,也是他最信任最满意的一批人,这种做法与前任潘西·阿勒莱恩没有二致。如果非要在他俩之间分出高下的话,只能说史迈利本身的水平比起潘西要高的太多。

  在**《荣誉学生》**里面,更加完整地表现办公室里面的争权夺利,描写了史迈利是如何被外来的人员取代的。外交部的索尔·恩德比长袖善舞,将史迈利的功劳占为己有,讨好美国人,施压唐宁街,在书的最后,成功的空降圆场,担任新的长官。史迈利无奈只落得个再次退休的下场,而跟着他在本书中刚刚复职的下属,也只能接受再次退休的命运。当职场中的斗争,结合在冷战背景下的时候,所有人标榜的共产主义,自由民主都显得荒唐与可笑。归根到底,绝大数人所向往的,无非是更多的钱更高的职位更好的享受而已。

  从这个角度看,勒卡雷也许是最没有想象力的间谍小说家,他写的就是他见到的日常,他自己的职场生活。勒卡雷的情报生涯是被著名双面间谍金·费尔比终结掉的。费尔比曾出卖过许多英国特务给克格勃,勒卡雷就是被出卖的一员。在结束间谍生涯后的第一本小说——也就是《锅匠裁缝士兵间谍》——里面,勒卡雷就将最想捉拿的目标人物杰拉德设为原型,仔细分析了费尔比的弱点及诈欺手段。当然,最接近勒卡雷生涯的小说,要算是《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推出十年之前的一部《冷战谍魂》,勒卡雷曾被派驻到前西德从事秘密情报工作,其间差点变节投向前苏联一边。而小说主角艾利克·莱马斯正是冷战风云下的一名双重间谍。所以,有人将《冷战谍魂》视为他的半自传小说。至于其他的小说,也都有着他的生活中各个层面的投射。

  # 五

  除了集中篇幅在各位间谍在工作中的勾心斗角之外,生活中的遭遇勒卡雷同样没有放过,写出了令人唏嘘一对宿命敌手。严格来说,史迈利系列名义上是三部曲,但是《荣誉学生》更像是一个番外,与史迈利与卡拉两个人的对决关系极为有限。在其他的两本书之中,史迈利与卡拉两个人的生活遭遇,就简直是镜像一样,有着几乎完美的对称。

  史迈利是英国的间谍,卡拉是苏联的间谍。他们分属冷战的不同阵营,都对自己阵营的意识形态有着无与伦比的坚定信仰。他们是一心希望征服对方的对手。他俩不光是间谍机器而已,他们也是人,所以也就有了人性,有了人性的弱点和光辉。

  史迈利的弱点就是他的妻子,他对妻子的爱。卡拉利用这个弱点,使得史迈利回避了对内奸的提防。而卡拉的弱点则是他的私生女。史迈利获得了这个消息,逼迫卡拉投诚。最终的结果,就是爱女心切的卡拉,背叛了自己的祖国,在一片骂声之中,成为了叛徒,成为了史迈利的阶下囚。勒卡雷在序言中说得好“史迈利和卡拉是两个在孤决之境的孤绝之人。卡拉牺牲了他的政治信仰,史迈利牺牲的则是他的人道精神。”

  卡拉为了共产主义的最终胜利,可以冒着被流放集中营的危险回到祖国;史迈利为了大英帝国最后的余辉,委屈在将他取代的长官领导下兢兢业业。他们为了理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生活、人格,可他们最后的对决,没有赢家,都输掉了各自的一部分。

  # 六

  在勒卡雷的预计之中,史迈利系列原本有十本到十五本,是史诗般的传奇。没有继续创作下去,作者坦诚是因为史迈利的人格已经成为了“创作时的负担”。他认为了史迈利“已经力不从心。他太过坚忍,他的激进止于思想,而非行动。他总会屈服,完成工作,即使必须把他的良知在门外。”

  亲生父亲的总结,未必不会有着血缘的偏袒,但总是会说到最内里的关键。史迈利系列就此结束,不是这个英雄无法完成任务,而是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史迈利这样的英雄。

  《史迈利的人马》读后感(三):对照

  因为迷恋Colin Firth,近期狂刷他演过的影片。这人接戏完全没章法,如同他说过的有些戏“just for money”,所以烂片、边角料片在所难免。但他当主角的影片大多是好的,最近的《王牌特工》看得我如痴如醉。看评论里有人提到这部片子跟《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互为表里,一动一静,一阳一阴,一狂放一内敛,就去找《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电影来看,没怎么看懂,又去买了书,看完书又看了一遍电影,自以为看懂了,就写了篇影评,把自己的疑惑也写下来,自以为找到一个漏洞。好在剩下的一点自知之明让我在最后放了一句话:“不管书还是电影,要从看懂到看透还得有一个过程。看来我还得努力再往深里挖一挖。”让我到现在,看完史迈利三部曲之后可以再续写一点,挽回一点自己浅尝辄止所带来的尴尬。

  史迈利跟安恩的关系裂痕早就有了,在史迈利跟卡拉见面之前。在史迈利三部曲的《史迈利的人马》中有一句话:“安恩当时迷恋一个芭蕾舞男,比尔.海顿还没排上号呢。”所以史迈利对安恩所送的刻着“赠我的挚爱”的打火机感觉非常复杂,被背叛、被欺骗甚至被侮辱,送给卡拉也是他对安恩的报复,一种放弃。而卡拉在被史迈利策反的过程中观察到史迈利这个对手的长处与弱点,返苏站稳脚跟后指示比尔.海顿从安恩入手破坏他的观察力和敏锐度,很成功。这样一切都就讲通了。

  在这个时代,书要跟网络抢读者是一件艰难的事。我就常常在网上逛了半天之后才把目光撕下来转到书上,而不长时间又不知不觉地粘到网络上了。尽管上网一天一无所获,但一天一月一年年地过去也觉不出什么,恍然后也责怪自己的懒散,可是网络的魔力不用我说。而现在许多书不是不好看,是因为我们被网络的快捷与光怪陆离所俘虏,享受随心所效手到擒来的快感。书不可能比网络更酷炫,它曾经带给我们的刺激不再。但终有些书,在我们的倦目离开屏幕后涣散的眼光终究会落到它那朴实的封面,拜键盘所赐的腱鞘炎的手终究会捧起它,在平日熬夜也该闭眼的时候,读得热血沸腾。

  我是如此喜欢约翰.勒卡雷所描绘的这个阴暗、躁动、翻云覆雨的神奇世界,刨根问底,对,就是刨根问底,追溯,把一条条线索束起来,再分散,打个结,再拆散,做个局,再打破,互为猎物,见招拆招。双方在一个交点上铿然相遇,雷火电光。无数的跟踪与反跟踪,试探与反弹,勾引与将计就计,斗智斗勇,最后斗的,全然是人性。史迈利与卡拉,是人类的弱点攻击大师,死穴与命脉的精准拿捏者。以长处对弱点,又被对方抓住自己的弱点而反制,无法逃离凡人的躯体,即永远拥有人性的弱点。

  好的小说给人提供一个世界。我们不再受制于形体与表情,在想像的世界里什么都有,而且无远弗届,无丽不臻。如同一场梦,而且持续一段时间的梦境状态,觉得一切都不太真实,与现实隔膜。试图去理解、去究诘甚至去代入一场阴谋,然后在惨败退场后越发欣赏那个世界的法则。

  我不能不说,书,不见得使我们更适合这个世界,但它绝对会加深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或者更加厌恶,或者更加热爱,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因为从书中的世界反观真实世界,会有另一种解读。无论是否承认,我们永远无法脱离人性。所谓的客观,也是主观所认为的客观,是人本身对世界的理解,这是人性。我们面对危机,甚至面对灭绝,所表现出来的,无非人性而已。多了解一些没有坏处。

  《史迈利的人马》读后感(四):冰凉彻骨的冷战

  难怪史迈利有三部曲,然出名的电影只有一部。实在是勒卡雷的书也太不适合拍成电影了,锅匠那部拍得如此成功,导演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然这种形式的电影是不可重复的,虽然我并不介意再多看几眼老戏骨们飚戏。

  勒卡雷的谍战,一如既往没有刀光剑影、枪林弹雨,而是从一丝丝细节追踪入手,侧面暗示了这些混战的存在与残酷。悬念设置如此勾人,年代跨越如此漫长,赔进了这么多条人命——好吧也不能硬说很多,毕竟和那些动辄死一个连的小说比起来,三两个实在不算什么——搞半天终级阴谋就是大boss给他私生女安排了个假身份偷渡到国外疗养……和那些动不动杀总统炸国会毁灭全宇宙的阴谋比起来,更真实才是更可怕更有吸引力。冷战,真的彻骨。

  这应该也是真实谍战世界的写照吧,没有真实经历的人不可能了解如此多的细节,也没能力把看似如此无聊的情节串联成惊心动魄的故事。

  一开始史迈利又站在了和锅匠那本一样的起点上,已被赶出圆场,但因为出事了只好又求他回来帮忙。作者还真是喜欢这种桥段啊,明明除掉海顿后史迈利已经回来了呀,为了享受被人求的感觉生生又把他赶出去一次,害我以为这故事是架空的前后不连的。还好最后贴心地列了个大事年表,总算把整个系列圆起来了。所以史迈利对圆场、对国家来说,就是个一次次被利用完又扔掉的工具,想想他在第二部“荣誉学生”里刚回圆场,和几个被重新找回的老人们一起,像一群刚刚入职的热血青年一样,意气风发摩拳擦掌准备着大干一番。而到这一本我们才发现,原来最后的结果,居然还是重蹈覆辙的。这被省略的几年里发生了什么?对于政治斗争意识形态什么的,估计他早已心灰意冷没有兴趣,然,当面对老战友、老下属的一腔热血的努力与大业未成的遗憾时,他心中的激情再一次被点燃了。

  然后又去找康妮,为了体现时间性,还故意把康妮写成濒死状态,还真的上演了一次大发作,一代圆场研究组女王就被搞成这样,苦是真苦。

  前两本里身手矫健的山姆科林斯,这本里摇身一变成了为了坐稳自己的位子而对老板拍须遛马之人,这还是第一本里那个深受老总信任的出色外勤嘛?是丢了工作立马转身赌场当老板的社会大哥嘛?难道我记错了?

  托比在这本里给我们充分展现了点路灯组的工作状态,其难度与压力并不逊色于剥头皮组啊。各种网络扩展联系方式,非内幕知情者写不出啊(第10086次感叹!)。

  前两部里史迈利的得力助手,前剥头皮组组长彼得吉勒姆,现在被排挤到巴黎站混吃等死。所以这本书在通过老线人提供线索、走访老部下寻找卡拉的同时,也描写了这些史迈利的人马被利用完毕排挤边缘化的下场。映衬了最后史迈利虽获胜利,却并无激动与兴奋,毕竟胜利都是别人的,自己获得的只有落寞。

  关于意识形态,作者一直站在冷眼旁观的角度默默吐槽。当年关于海顿的转变理由,寥寥数语不知所以。一到东方的黑点,写起来那叫一个口若悬河洋洋洒洒。卡拉的失败,与其说是史迈利的功劳,不如说从他意识到国内对他女儿的治疗方式的荒谬时,就已经注定了。自己都不信任这种意识形态了,还怎么为之奋斗?于是史迈利以彼之道还治彼身,用私生活做突破口,拿下了此生最大的敌人。然而在柏林墙的这一端,看着用自己的打火机点燃香烟渐渐走近的对手,史迈利的心里却全然没有胜利者的喜悦与满足。随着另一个自己在竞争的硝烟中黯然退场,他自己不也会再一次被清理整顿,告别离场么。卡拉牺牲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史迈利则献祭了自己的人道精神。无论什么意识形态其实都一样,理想信念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崩塌……

  《史迈利的人马》读后感(五):挽歌

  从《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看到《史迈利的人马》脑子里一直回荡着一个词——挽歌。史迈利三部曲的确是送给冷战的一曲挽歌。当年意气风发的众人到日暮西山之时都已无力回天,无论是那一方的老间谍都被自己的国家、曾经的信念所抛弃,他们成了一群被封锁在满是灰尘的档案卷宗里的甲乙丙丁,无人知晓他们,也没人关心他们;他们挣扎着活在这个不属于他们的世界里;睡魔的故事重新将他们召集到一起,可那又如何?即使将对方扳倒,自己就真的胜利了?史迈利连捡起安恩打火机的力气都没有了。他们今天胜利了,明天仍然要回到被抛弃的生活中,东奔西跑,最后的余热被压榨干净以后,再也不会有过去的幽灵来打扰他们了,他们也进入了冷战的坟墓。

  史迈利作为整个故事的核心,陪着读者走过冷战,也将自己彻底暴露在所有人面前。《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中他是挣扎在理智与情感之间的老间谍,《荣誉学生》中左右为难却仍想干一番事业的圆场领导人,到了《史迈利的人马》里他已经什么都不是了,只是个躲在图书馆里做学问的小老头,因为一段没齿难忘的经历奔波在欧洲大陆找寻往昔的同事与对手,最后仍是为他人做嫁衣,在这个过程中他彻底毁了自己的最后一丝悲天悯人,终于身陷他曾经不齿的敌人所处的位置。他赢的漂亮却再也没有一丝力气弯下腰。他报仇成功却已无法再挽回爱人,也不能去想在复仇道路上枉死的鬼魂们忏悔。

  史迈利自诩为国家拿起宝剑披荆斩棘,偏偏就是这把名为国家的利剑一次又一次砍得他遍体鳞伤,还砍得他家庭破裂,最后仍是这把剑实现了他的复仇,也将深入心肌的一剑直插进他的胸膛。史迈利彻底被大英帝国昔日的辉煌所毁灭,他眼睁睁看着往日的日不落帝国走向衰败,他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维护帝国的尊严,实际上却是帮他人拉倒帝国最后一个砥柱,一次又一次在他自信自己是正确的时候,政治总能无声无息的毁了他。他始终是个跟不上政治潮流的办事员,只能提供详尽的资料却无法用这些资料打一副好牌,总是在巅峰时刻输个精光。

  史迈利属于日不落帝国,他从学校里学习到服从于国家的天性。为了这个天性,不断有人走上祭品台,某些人还是被他亲自护送上去的,很难说清楚那些冤魂跟史迈利的关系,有些是他的亲友学生、另一些是他的敌人、更多的是那些根本无人知晓的家伙。史迈利曾坚信自己比敌人有着更多的仁慈,可到头来他的手上沾着的鲜血不比敌人少多少,至始至终他跟他的敌人是同一类人——从为了信仰而战开始到最后被信仰所抛弃。

  比起史迈利在宦海的浮浮沉沉,他的对手卡拉一直站在权力顶端死死把持自己的世界。在几十年的明争暗斗中,他总是能打得史迈利措手不及,照理说他应该是最后的胜利者,可他也被自己的世界遗弃了,他跟史迈利一样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最终为了亲情输到体无完肤。

  史迈利和卡拉如同戏剧落幕前最后的致辞人站在舞台中央却无人知晓,灯光全部落在周围,他们始终处于黑暗中直到大幕落下,在观众雷动的掌声中没有谢幕就回到后台,默默卸去妆容隐身于无声的世界中。所有的间谍都是如此落幕,有些还无法如此从容,来不及卸妆就化为幽灵永远徘徊在舞台上。也有些中途退场的老人们从此后东躲西藏根本无从知晓戏是如何收场。即使是那些处于灯光下的明星也终有一天唱着挽歌走入黑暗里。

  世界不就是这样吞噬着我们每一个人?

  《史迈利的人马》读后感(六):爱是最柔软的天堂

  虽然没有完整地看过《史迈利三部曲》,但作为这部经典谍战系列的最后一部,《史迈利的人马》还是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经典之作。

  书中有引人入胜的谍战与悬念,更有让人唏嘘感动的人性光芒。两个彼此一生的对手,最后决定胜负成败的终归是人性中的爱与亲情。无论是多么邪恶的敌人、多么深刻的仇恨,在爱与亲情面前所有人都有温柔善良的一面,而为了这人性中最柔弱的情感,所有人都可以放弃权力与地位,甚至放弃自己坚持的理想与信念。就像是书中的卡拉,他可以叱咤风云,与对手周旋得游刃有余,似乎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战胜他,但最后还是被史迈利找到了他人性中最柔软脆弱的部分,一击致命。

  其实故事这样的结局并没有绝对的输赢之分,因为就像是书中写道的那样:两个人都在彼此身上看见了自己的一部分。多年的暗战,早已让二人熟悉了对方、了解了彼此,并在一次次的交锋中失去了很多值得珍惜的东西与情感,就像是安恩之于史迈利、塔蒂亚娜之于卡拉。爱是最柔软的天堂,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永远有一些东西比成功与胜利更重要。

  《史迈利的人马》读后感(七):塑造间谍故事中人的心理

  《史迈利的人马》是勒卡雷三部曲中最后一部。作者本想写十几部这个系列的间谍小说,但是随着时间变迁,作者说他的写作风格有较大改变,同时“随着年岁增长,我愈想描写年轻的热情与变迁的社会”。

  读者如果阅读过《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和本篇小说比较后,可以发现作者的风格的改变。

  《史迈利的人马》比《锅匠,裁缝,士兵,间谍》里面描写的人间的生活多一些。同样是间谍,他们也需要和正常人交往,实践一些事情。间谍更偏重“工作”类型的事情。每一拨人他们分工、协助更自然让人明白理解。他们也有办公场所,像日常工作进行他们特殊的工作。间谍交流并非都是暗语连篇的对话。

  作者的笔力着重在关键场合的描绘中。瓦拉狄米尔将军联络人准备报告情报,最后遭暗杀的一系列事情发展叙述曲折精彩。事件发生地点、天气、周围环境、人员对话行走路线描写都让人时时感觉到暗杀进行中的紧张心理。奥图偷拍官员的相片后被暗杀,史迈利从其他人遗留物品中发现一点点线索找到偏远海边死去的奥图,又根据奥图死时候的现场发现一个线索,最后找到的奥图生前留下的资料。这个发现是后来史迈利展开和卡拉争斗的重要资料。作者构思的各种发现环节出入意料深刻。

  小说精彩的还有心理描写。奥图虽然是反面人物,但是他是小说两条线索汇集地关键人物。作者着重刻画了这个给称为“魔术师”的人物特点。他个性很神秘,情报工作中讲莫斯科规则,但是生活复杂注重义气自由散漫。他的性格是通过和他交往的很多人塑造出来。

  小说中最多的心理描写是史迈利的心理。他准退休状态,和妻子关系有一些问题。书中多次描写他在分析案件中闪回他回忆妻子的言语和行为。到头都没有彻底说清楚他们两个人感情是怎样的感受。读者只能读到缥缈惆怅的思绪有彼此自由叛逆的内心。

  小说的精彩是后面几张的内容。当史迈利已经掌握完整了各种资料,他发现了卡拉无懈可击性格中的弱点--卡拉女儿有精神病是卡拉的伤痛。最后史迈利巧妙设计双方人员活动,给卡拉送去他的忠告。击碎了卡拉的防御,让卡拉不得不放弃信仰投入西方世界。

  最后是卡拉冒着岗哨发出的子弹,既紧张又危然不惧的行为。小说描写了卡拉强健冷静心理素质和面对绝境决然的行动。

  看过之后觉得作者把卡拉的最后行为描写的太善良,令人感叹岁月给人的改变和亲情的力量。

  《史迈利的人马》读后感(八):勒卡雷和他的间谍小说

  间谍小说在二十世纪初萌芽,冷战时期蔚为大观,大小作者数不胜数,《三十九级台阶》,还有本•弗莱明大名鼎鼎的007系列小说都算是其中翘楚。在这个间谍小说的黄金时期中,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是适用的,民众爱死了007一边左拥右抱,一边拯救世界的惊险故事,连J•F•肯尼迪也手不释卷,大师如格雷厄姆•格林者,他以间谍为题材创作的“消遣小说”则乏人问津。但是从格雷厄姆•格林身上,我们可以发掘出间谍小说的另一条发展脉络——关注普通个人在冷酷的现实政治世界中的际遇变化,从康拉德的《间谍》(Secret Agent) 开始。康拉德写了一个企图投机的小人物,在现实政治势力的操纵和逼迫下,最终走向毁灭的故事,气氛之压抑阴冷让人刻骨难忘。而格雷厄姆•格林的《密使》,以及《文静的美国人》等作品,都是难得的优秀小说,但总感觉缺少一种间谍小说内在的精髓,而康拉德却做到了这一点,格林后来创作的《哈瓦那特派员》则是一部绝佳的成人童话。不管怎样,两位前辈大师已经给勒卡雷铺好了道路,间谍小说的舞台正等着它的主角——勒卡雷。

  勒卡雷原名大卫•康威尔,生于1931年10月19日,父亲理查•康威尔是一位诈骗高手,曾因诈骗罪被捕入狱,他是一名野心勃勃的骗子,甚至一度参选议员,母亲在勒卡雷年幼时即离家出走,而勒卡雷至成年时甚至未知自己生母的姓名,18岁到瑞士波恩大学攻读德语,之后进入牛津大学,后又任教于伊顿公学。1959年,勒卡雷开始进入外交及联邦事务部工作,曾经到波恩大使馆任职二等秘书,也曾担任汉堡领事,之后被MI6吸收。勒卡雷在MI6的工作是吸收来自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避难者,据说勒卡雷还负责经营过英国在奥地利的情报站。终结勒卡雷间谍生涯的是大名鼎鼎的金•菲尔比,他向KGB出卖了很多英国间谍,勒卡雷也是其中一位。

  格雷厄姆•格林有句话,童年是小说家的存款。从勒卡雷的早年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写作风格气质的一些源头。勒卡雷在父亲的熏陶下,从小就领教了各种诡计高招,对于幸福、诺言、理想、主义乃至一切看上去很美很热闹的东西,勒卡雷都学会了保持警惕,冷眼旁观,做一名“局外人”,勒卡雷作品中主人公大都具有这样的气质。而学院生活使勒卡雷看穿了上流社会的虚伪荒谬。英国情报机构不仅仅让勒卡雷体验到了错综复杂的间谍生涯,更让他看到了官方机器冷酷残忍,矛盾而分裂的内幕。

  据勒卡雷的自述,他是在波恩大使馆担任二秘期间开始萌发写作的念头,勒卡雷的读者们都知道,大使馆的秘书基本可以贴上“高级间谍”的标签,勒卡雷那时应该也还是在为英国情报部门服务。然而勒卡雷此时却感到“一种完全的疏离”,于是开始写作。勒卡雷在他的处女作《召唤死者》(珠海版译作《电话疑云》)中塑造的主角乔治•斯迈利,日后成了他笔下最为脍炙人口的经典文学人物。乔治•斯迈利在书中刚刚被他美丽的妻子安恩抛弃,这后来成了他人生中最大的隐痛。斯迈利以传统的英伦绅士侦探形象登场,他的老派和正统气质让人想起切斯特顿笔下的布朗神父,这只是斯迈利形象的雏形,他身上还远没有之后百炼成钢的那种严峻和自制。

  勒卡雷的前两部作品口碑不错,但真正让他成为一名作家的是他的第三部作品——《柏林谍影》,这部作品使他一举成名,更重要的是丰厚的版税让他可以从情报部门中抽身而出,专心写作。《柏林谍影》讲述了一名优秀间谍利马斯惊心动魄的经历,和后期勒卡雷作品中的多线叙述不同,这部小说沿着利马斯的遭遇一路写来,紧凑流畅,对白简练而富含深意,最后又奇峰突转,让人看到了一个阴郁黑色的结局,总体说来,《柏林谍影》虽然让勒卡雷暴得大名,但其实仍然是用间谍题材包装出的优秀惊险小说。有趣的是,尽管《柏林谍影》让勒卡雷一举成名,但这部作品对于勒卡雷来说,并不是某个起点,而更像是一个终点,他借鉴传统惊险小说进行的创作就此完结,在这之后,勒卡雷脱出了传统的惊险小说门墙,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小说模式。

  勒卡雷之后的两部作品《镜子战争》和《德国小镇》中规中矩,不乏亮点,但真正的开宗立派之作是他在1974—1980之间创作的“寻找卡拉”三部曲——《锅匠,财富,士兵,间谍》,《荣誉学生》和《斯迈利的人马》(即《伦敦谍影》)。《锅匠,财富,士兵,间谍》采用了多线的叙述方式,斯迈利不得不逆流而上,从当事人浮光掠影的回忆叙述,枯燥的档案资料中探寻真相——勒卡雷终于找到了自己最为得心应手的小说写作方式。当斯迈利在不同的当事人之间奔走,埋首于记录和报告,追寻“鼹鼠”(苏联安插在英国情报局内部的卧底)的身份时,间谍情报工作实际上相当于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中的人物做出心理学的分析和阐释,由此才能重建记忆的废墟,让迷宫版的幽暗过往重见天日。“圆场”(英国情报局的简称)的秘史和大卫•康威尔不愿提及的童年过往一样,需要斯迈利(勒卡雷)从内部开始重新挖掘。为什么背叛代替了忠诚和爱,勒卡雷一直在追问这个问题,但他在小说中没有给出解答,金•菲尔比也许能给海顿的故事划上句号,理查•康威尔也许能解释勒卡雷心中的疑问,但没人能解释他们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作出的选择。

  勒卡雷在写作的过程体现了自己的智慧:在个人情感方面,他借小说来治愈自己的情感创伤;在写作方面,他建立起了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让自己可以成熟地面对阴暗的回忆,借自己创作的人物斯迈利来告诉自己,即使人生之路曲折而黑暗,只要坚定地走下去就会有希望。

  勒卡雷用斯迈利传达了一种对人性的向往,这多少和间谍行业有些抵触,情报部门摒弃一切的人性温情,所以在小说中,斯迈利在情报局的地位起起落落。情报局将间谍视作工具,而斯迈利将他们当做普通人来理解和看待,这也正是勒卡雷的出发点。斯迈利一直努力追寻事业乃至人生的真正价值和理想,但结果总是失之交臂:安恩,不忠的妻子;圆场,冷酷的国家机器;自己的情报生涯,无非是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斯迈利最后的理想在《斯迈利的人马》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爱情,友情以及对事业的忠诚,正是这样的理想让斯迈利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也让他泯灭了自己和卡拉唯一的区别——人道主义的道德立场。“追寻卡拉”三部曲最后以斯迈利苦涩的一句“是的,我想我赢了”收尾。

  斯迈利与卡拉的区别,在我看来也正是勒卡雷与大多数惊险小说家的区别所在,勒卡雷关注的是真实的人性,而非种种宏大的意识形态、国家政策。在勒卡雷看来,意识形态没有思维,没有行动,所谓的国家政策也不过是忽视人性的借口,“是人,结束了冷战,不是武器,不是技术,不是军队,不是意识形态。那些东方人敢跑到大街上,面对子弹和警棍,大声说,我们受够了。只有他们的皇帝而不是我们的,才有勇气爬上讲坛,宣布他没有穿衣服。所有这些不可能的事件之后,都能看见意识形态无精打采的身影,像个被判了刑的囚犯一样。”

  勒卡雷并不是那种热情歌颂人性的理想主义者,相反,他清晰地看到人性的高贵和卑劣,在当今的世界,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我们本身,不要用体制,意识形态种种托辞来做借口,勒卡雷在冷战系列的结尾写到:“我一生都在和邪恶的机构作斗争。这个机构有个名称,通常叫做国家。这个机构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往往也都有同样的结局。我常说,我们已经打败了共产主义,我们要准备打败资本主义,但是我的本意并非如此:邪恶的并非体制本身,而是人类。”

  《史迈利的人马》读后感(九):史迈利的人马

  史迈利和卡拉的最后斗争激烈展开了。卡拉可以算是史迈利后半生的“噩梦”,一直在进行着斗争。这次又一次战斗开始了。   原来卡拉也是个平凡的人,他有着一个女儿,虽然他杀死了妻子,女儿也在宠溺中放荡不羁,可是他依旧是个父亲。于是他安排了女儿冒名顶替离开苏联。   史迈利通过种种表象探寻到了这个事实,于是通过逼迫卡拉之女终于抓到了卡拉,结束了最终的斗争。   其实间谍世界肯定不似《007》一样充满着惊天阴谋,只是不为常人所知的激烈的暗战。没有大规模战争(有的话间谍也许就无用了),没有核武器生化武器;有的只是脑力分析,不懈地探究,当然也有着杀戮和死亡。史迈利三部曲结束了。

  《史迈利的人马》读后感(十):史迈利的人马-主要人物关系图

  看勒卡雷的小说总的来说比较辛苦,要多看几遍,仔细咀嚼,才能真正搞明白。间谍小说,自然是复杂烧脑的。

  本书人物复杂,涉及的带名字的人物有好几十个,一一列举也不会有人细看,所以画了一张16个主要人物的关系图。

  这些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集团,最大头的自然是“史迈利的人马”集团,包括了他被边缘化的老手下托比、彼得、康妮以及充当圆场外围间谍的苏联流亡人员们,这些流亡人员以将军为首领;第二个集团是莫斯科中心,卡拉是老板,加上无奈之下采用的两个笨蛋—业余间谍基洛夫和格里高利耶夫;第三个集团是现圆场集团,拉康是圆场上级,恩德比是长袖善舞的老总,奉行的原则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一旦有了好事,功劳自然是要抢过来的。

  例外的是两个女孩,归到这三个集团似乎不合适,卡拉的女儿是疯子,而欧斯特拉柯娃的女儿亚莉珊卓并未露面,生死未知。她们的联系是被动的,就是卡拉想在西方世界里用亚莉珊卓的身份把自己的女儿洗白。

  史迈利的人马-主要人物关系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史迈利的人马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