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是一本由蔡骏著作,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元,页数:2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病毒》读后感(一):主人公很幸运呢
在陪媳妇逛街,随便搜到这篇小说,简介很吸引人。以调查的形式一步一步吸引读者往后看,故事发展很自然流畅。不过在构思的时候有一些细节没有考虑到,在此仅举出几个例子:
--------以下有关键情节透露,未读者请慎重查阅----------
1)阿鲁特小枝为了找回自己的头,建立了“古墓幽魂”这个网站,导致多人死亡。这个理由太牵强。2)调查过程中线索的出现让人觉得太不合理,虽说无巧不成书,但是这个巧合至少得合理一些。接触过阿鲁特的盗墓贼都死了,接触过阿鲁特的考古学家死了,接触过阿鲁特的红卫兵却留下了三个,并且都对发现事情真相起到重要作用(一个提供所有红卫兵的名字,一个带着身体到了殡仪馆,最后只瞎了眼睛,一个埋了头。)
3)黄海东既然不想让人发现箱子里是什么,大可在荒郊野外把箱子埋掉,也许有其他原因致使他犹豫而最后选择埋掉, 应该在他妻子的回忆中顺带提一下。
:第一次写书评,非喜勿喷。
《病毒》读后感(二):蔡骏的文笔烂得让我震惊
会去看蔡骏的小说是因为我一个朋友的推荐,这个朋友和我兴趣相投三观相近,她推荐的东西我自然是乐于尝试的,百度百科中也对此作者颇多赞语,可以说开始时我是期待的。但我看后大失所望,这从这篇日志的题目中就可见一斑。就事论事,我完全不怀疑朋友的鉴赏水平,究其原因,大概这是她早年看的一篇小说,人的审美标准总是随着阅历的增长而愈来愈高,但以往对事物的评价依然会以当时的状态停留在脑海里,甚至会因为记忆的淡去而被美化,以致其“能够”比肩于它远不能及的后来之事物。但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禁得起时间的打磨,禁得起一代又一代人苛刻的审视却依然历久弥新。而那种被人脑美化的模糊印象从来禁不起推敲,当你重新翻阅,失望是必然的,虽然其未必全无可取之处,可终究不及预期。
言归正传,小说的名字叫《病毒》,和内容还算贴切。初看他的文字,觉得略显平淡,但不同的作家各有各的风格,这无可非议。可越往后看越会发现,他的文字不能称之为平淡,应该称之为苍白,这种苍白来自于文学素养的匮乏,以他的能力远远达不到能够形成自己风格的水平。每一本优秀的小说,都必须由性格鲜明的人物来支撑,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就像<Angels & Demons>中的Camerlengo(非电影),小说的名字完美地体现在他身上,那是一种矛盾的和谐。以及<Pride & Prejudice>中的Elizabeth和Mr. Darcy,精湛的文字会让你有如身临其境,对主人公的经历感同身受。而《病毒》对于人物的塑造则是彻彻底底的失败,不仅缺乏肖像、动作、心理描写,甚至你把对白单独抠出来,你都分不清哪句话是哪个人说的,一模一样的用词,一模一样的口吻,一模一样的死气沉沉,你只有通过对白旁少的可怜的“然后轻描淡写的说”、“最后轻叹了一口气”、“但我实在有些气愤了”来勉强分辨人物的感情。这还不算什么,最可怕的是人物明明情绪激动,但说出口的话却连一个感叹号都少有。
《病毒》的失败还不止于此,更严重的问题是行文逻辑及作者的价值观。作者写这篇小说时,明显并没有做足功课,他对人物的揣摩并不合常理,完全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导致人物言行不一,自相矛盾。
1.【他犹豫了一会儿,最后轻叹了一口气,从抽屉里拿出一张软盘,塞进了他的电脑:“算是我违反纪律了。”他打开了A盘里的文件,出现了一排文字和图片——】
小说里叶萧对病毒的调查是“私下行为”,因此并不存在所谓的的“违反纪律”。
2.【“我也相信,如果黄东海真的找不到的话,也许我们就没希望了。”叶萧的手搭住了我的肩头,“过来和我一起住吧,我怕你——”
“怕我和那些自杀的人一样?不,我要试验一下我的意志力,哪怕以生命为代价。”
叶萧又拍了拍我的肩膀:“好自为之吧。我先走了,你自己回去吧。有事打电话给我。”接着,他消失在了夜幕中。】
叶萧作为主角的堂/表兄弟,在前文中一直对主角表现的极为关心,还在自己放弃调查后因主角是家中独子不能出事而陪同各处走访,但最后在他对主角面临的生命危险心知肚明的情况下,要求主角搬来和他一起住的提议被拒绝一次就直接离开,于情不合于理不合。
3.【“我活了下来,在苏北流浪了几年,带着那个女人的身躯,后来,我来到这里,在殡仪馆里做火化工。我隐姓埋名,不敢回家,我一直把那失去了人头的女人藏在这间房子的床下,我惊讶地发现,这女人居然没有腐烂,身体还像我刚看到她的时候一样,完好如初,简直是个奇迹。我渐渐地感觉到,这女人非同寻常,30年来,我的身边总是发生种种奇怪的事情,我经常梦到一个地下的环境,长长的地道,通到一个黑暗的大房间里,在中间,有两口巨大的棺材,第一口棺材里是一具骷髅,第二口棺材里就是那个女人。每当我睡上这张床,我就能通过心灵体会到有人在对我说话,一个女人的声音,反反复复地说着四个字:还我头来。我明白,是她,她有强烈的愿望,要得到自己的失去的头颅。所以当几年前的一天,我在殡仪馆里见到了那个被淹死的女孩,她很漂亮,身上有一股香味,非常完美,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有些邪恶,但是,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个念头是可以成功的。于是,我告诉那个女孩的父母,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然后,在火化的那天,我自己一个人在火化工作间,我用锯子,锯下了那个女孩的头。然后把女孩的身体火化了,接着我偷偷地把女孩的头带回了家,安放在了那个女人的身体上,我觉得她的身体和那个刚死去的女孩的头还挺配的,至少两个人的年纪差不多。第二天早上,我醒来后发现,她已经不见了,无论是那个失去头颅的女人,还是那颗女孩的人头都消失地无影无踪。我想,我应该是成功了,我给了她一颗完整的人头,也许,她得到了头颅之后,就会从我身边消失,不再发生那些可怕的事情了。”
说真的,听完了这些,我有一种想吐出来的感觉,我的脑子里浮现出了一幅香香的人头从她的身体上被锯下来的景象,若不是叶萧死死地拉着我,我真想揍这家伙一顿。】
主人公之前和“香香”上过床,在得知“香香”不是他暗恋的死而复生的香香,而是用了香香头颅的“那个女人”,不管爱情有多伟大,正常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恐惧,毕竟和自己上床的是个怪物,而主角却并非如此,此处违和感极强。
由前文来看,作者似乎其并不具备良好塑造人物的能力,他对人物的描写似乎是拙劣的以己度人的角色扮演,那么,是否可以把人物的言行看作作者价值观的映射?
【“假结婚?”
“事实上是假结婚,但在法律上,是真结婚,然后等我和陆白的孩子出生以后再离婚。这样一来,我的孩子就可以有一个名义上的父亲了,孩子将来也不必背上私生子的压力了。在我们办理结婚手续直到办理离婚手续的这一段时间内,我们分开居住,一切都静悄悄的,没人会知道。”
“可是——”
“我知道你的担心,在你的档案里,肯定会记下这一次婚史的,在法律上,你会成为一个曾经离异的人。而且,你还会有一个名义上的孩子,他(她)会随你的姓,当然,我绝对不会要求你负担作为一个父亲的任何义务与责任,你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父亲,仅此而已。我知道这对你依然不公平,你会为此付出一些代价,所以,我不强迫你,如果你不愿意的话,我也决不会怨恨你,我们照样可以做朋友。只是,我腹中的孩子,会在十天以后,死在医院里。”
我说不出话来,我看着这个女人,佩服她的勇气和智慧,只是,我现在脑子里一片混乱,什么决定也做不出。但是她最后的一句话,让我心里震动了一下:“黄韵,我真不知道怎样来回答你。”
“1月31日,政府机关放完了春节的长假,开始重新上班,在这一天的上午10点,我会在区婚姻登记处的门口等着你。你如果同意的话,请你带好你的身份证和户口本准时到达,与我会合。如果我等到中午12点还看不到你的话,我会去已经联系好了的医院,做人工流产。”
“你真厉害。”
“你还有十天的时间考虑。这一切由你自己来决定,别告诉其他人。”她站了起来,靠近了我,离我非常近,近得能感受到她的气息吹到我的脸上。我却像个懦夫似的发着抖,不敢直接面对她逼人的目光。】
从文中可以看出,黄韵是明明白白的道德绑架,但主人公却“佩服她的勇气和智慧”,说“你真厉害”,因为对方“逼人的目光”而“像个懦夫似的发着抖”。不擅长描写人物的作者这里倒是写得差强人意,不禁耐人寻味。
综上,作者拙劣的文笔以及混乱的逻辑掩盖了原本尚可的剧情的闪光点,让一篇恐怖小说变成了大家来找茬的搞笑游戏。就像徐峥在面对外界对《泰囧》的质疑时说的一样,一部喜剧片怎样才算成功?让观众笑就行了。那成功的恐怖小说自然要让读者感觉到毛骨悚然,但作者通过情节勉力营造的恐怖氛围却被他自己的拙劣文笔扫得荡然无存。如果蔡骏的其他小说也是这种水准的话,名不副实。午餐肉说是肉,但终究不是肉。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己之言,一孔之见罢了。
《病毒》读后感(三):蔡骏《病毒》
已经很久没看过这么纯粹的恐怖小说了,一切都源于上次在图书馆座位上偶遇的那本蔡骏的《病毒》,上次读蔡骏的小说还是高一时候的《地狱的第十九层》,阴影啊,那段时间好几夜不敢睡觉,然而由于我寄几本身对悬疑小说的偏爱和好奇心的驱使,我还是翻开了这本小说,不敢借回回宿舍去看,然后我就像中了病毒一样三次去图书馆同一个位置寻找这本小说。
小说从各种人离奇自杀开始,渲染一些恐怖氛围,但是我想着不外乎中国式恐怖——人吓人,读完就不会觉得恐怖了,结果没想到读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毛骨悚然,背脊发凉。我没想到小说真的会写一个女鬼,概括下来这是一个死于清朝精通计算机的美得超凡脱俗的皇后女鬼通过发布一种网络病毒寻找自己的头的故事,支撑我读下来的是女鬼的绝美容颜和曼妙躯体和对那些离奇自杀死亡的人为什么会自杀的好奇,然而到最后也没交待他们自杀的具体原因,可能是想留给大家想象空间,所以我最后读完就想象着他们死前是不是都像午夜凶铃里面看到贞子一样看到了什么可怕东西导致他们的自杀,有时候恐惧不是来源于恐惧本身而是来源于人的想象,或许小说中不交代清楚就是这个初衷呢。全篇最俗的台词“还我头来”,却也我认为的全篇中最恐怖的情节,让我想起我初中时候大家围在一起讲鬼故事那段日子。
不管怎么说这本小说还是让我感觉到恐怖惊悚了,我想我以后不会再读蔡骏的小说了。但愿今晚不会做噩梦。
《病毒》读后感(四):蔡骏体: 源自內心的恐懼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离奇而诱人的故事。全市不断发生的神秘自杀事件把主人公卷入其中,经调查发现,这一连串像病毒传染一样的自杀案件竟然与一个神秘的网站“古墓幽魂”有关,而即使是公安机关的尖端侦察科技对这个近在本市的网站也无能为力。好奇心让主人公一步步地走向诡异的“地宫”中心……而所有的一切,竟然与1945年清东皇陵被疯狂的盗墓贼闯入,而同治皇后阿鲁特氏被发棺并惨遭戮尸一案有关。而这位年仅21岁就香消玉殒的阿鲁特氏,竟然历经数十年而不朽,甚至美貌如昔,就如同一位睡美人一般。究竟在这一切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离奇骇人的真相呢?
对于这部小说,我是一口气看完的。不得不佩服蔡骏说故事的水平。他所讲的故事有种独特的生动和细腻,和清晰的逻辑推理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寒气逼人的心理氛围。而即使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也常常能从其中感受到一种浪漫的诗意以及人性的温暖。蔡骏的作品几乎都具有这种独具一格的韵味,我姑且称之为“蔡骏体”小说吧。
《病毒》是蔡骏发表于2001年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病毒》的名字原本来源于2000年网上流传的“女鬼”病毒,不过写着写着作者就把这个事情干脆给忘了。关于阿鲁特氏的离奇故事,应该是有一定的真实性的,作为故事的历史背景倒是显得比较有分量。可惜的是,大概是史料过少所限,作者并没有对历史背景进行铺开和融合,显得悬疑有余而可信度不足,甚至由于多次反复提到同一史实而略显得有些单调烦冗。
蔡骏是以恐怖悬疑小说一炮走红的,足见他在这方面的功力之深。蔡骏自己说道:“什么是恐怖?恐怖其实并不来自于我们眼睛所能看到的,耳朵所能听到的,恐怖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的心灵。每个人的心中都压抑着恐惧感,比如怕黑,怕各种怪异的声音,这源于人类的本能。”在他的作品中,也牢牢的抓住了这一“人类的本能”,他的目标就是要“发掘出你心灵深处最原始的那种恐惧”。关于这点,《病毒》确实做得相当出色。
为了把所讲述的事情搬到我们身边,蔡骏采用了真实的上海地名,而且书中的人物名字也极其平实常见。看过之后,不免令人有毛骨悚然之感——这好像就是对面那条街上发生的事情啊!在蔡骏后来的作品中,这种写实的风格几乎成了“蔡骏体”的招牌了。恐怕上海的朋友在看过这部小说之后,在路过那座普希金雕像的时候也会不由得有些后怕的多看两眼吧?
不过对于其中的男主角,我还是无话可说。应该说蔡骏笔下的男主角多是这类人物,总让人觉得失望的时候居多,反正我就总是替他急得没辙,有时甚至会看得很生气,恨不得把他揪出来恨恨地批斗一番。不过其实现实生活中,在我们身边到处充斥着这样的人,很平常,很普通,你不会对他有种“救世主”或者“魔鬼”的幻想。然而正是他们,却在蔡骏的悬疑世界中展示了自己不平凡的经历,这就让故事显得更为可信,也更能给我们带来更深刻的恐惧感。
另外要指出的一点是,这部小说的思想性与其故事性相比,简直微不足道,因此更适合休闲阅读。不过,我们也无需总是要追求思想性,不然多累啊!就连大仲马这样的大文豪,其代表作《基督山伯爵》也不具备什么深刻的思想性,无非也就是讲讲故事而已。而且通过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或平淡或惊悚的故事,我们往往反而能领略出一些比那些哲学读本更有意思的道理来。
补遗: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蔡骏的小说之所以写得惊悚精彩是因为他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自己内心的恐惧,同时也是他自己的恐惧——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内心敏感、好奇却又充满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