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裂缝》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裂缝》的读后感10篇

  《裂缝》是一本由(南非) 谢拉·科勒 / Sheila Kohler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裂缝》读后感(一):G小姐就是我们的裂缝

  这本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由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的女儿乔丹•斯科特(Jordan Scott)执导,爱娃•格林(Eva Green)主演。《裂缝》在2009年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同年在英国公映,2011年3月在美国上映。

  故事从一次校友聚会开始,当年学校游泳队的成员重新聚在了一起,现在的她们都已步入中年。但是13名成员而今只到来了12人,那位没有出现的女孩:费雅玛(Fiamma),一位拥有无可比拟的美貌的意大利公主的女儿,为什么没来呢?而当得知自己曾经的学校将被拆毁时,为什么这12个人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随着年少的记忆感情的逐渐流露,她们也揭开了那个深埋心中多年的恐怖秘密

  当年的学校游泳队最先只有12名队员,其中有队长黛•拉菲尔德(Di Radfield),号称书呆子的安•林德特(Ann Lindt),与本书作者同名的谢拉•柯勒(Sheila Kohler),美丽的梅格•杜纳文(Meg Donovan)等人。而游泳队中最最重要的当属她们的游泳教练G小姐(Miss G),她个性张扬,思想开放,鼓励学生努力追求自身的欲望。在女孩们的眼中,G小姐是如此迷人。而当她们的游泳训练结束时,成员们就互相取乐。然而这像湖水一般平静的生活却被后来加入的费雅玛掀起了波澜。

  来自意大利的贵族小姐费雅玛那高雅尊贵的气质和亲切友善的性格令女孩们甚为倾倒,甚至G小姐也喜欢上这个出身豪门却有着独立思想的女孩。然而费雅玛的处事态度渐渐令G小姐感到矛盾与困惑,因为费雅玛就是G小姐心中无比渴望成为的人。长久以来,G小姐都是靠着读来的华丽说辞支撑着形象,从而赢得女孩们的欣赏。同时G小姐也迷惑着自己,说服自己是个有追求的人,有过奇妙历险的人,虽然事实并非如此。曾经是队中中心人物的黛•拉菲尔德也对拥有一切的费雅玛逐渐心生嫉妒。我们知道,只有要女孩子的地方就一定充满了矛盾和小团体,没有几个女孩能平等地看待其它女孩。尤其是那种得宠又卖乖的,是最不招女孩子待见的。女孩子的复仇心与嫉妒心一旦点起的话,她们将变得一反常态冷酷

  事情正逐渐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女孩们对费雅玛的恨意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对青少年所能的想象,变成了一种极其强烈的个人仇视,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她们害怕面对自己心底的真实想法,害怕承认自己对费雅玛身上所拥有的特质的渴望与惧怕的矛盾心理,所以她们只有把这样的感情转化为浓浓的恨意发泄在费雅玛的身上。我们永远不会想到这群女孩用了什么方法来惩罚费雅玛,令她永远地消失在了荒芜的南非草原上。而那血淋淋的真相简直令人倒抽一口凉气。

  我们知道,在文学界有一条普遍定理:一群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加上一个封闭而缺少成人管教的环境,将会引发人性中黑暗和暴力的一面,正如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的小说《蝇王》(Lord of the Flies),而本书的就堪称其女性翻版。“裂缝”其实也代表了一种“迷恋”——象征了青少年那看不清摸不透的渴望。

  原著作者谢拉•柯勒(Sheila Kohler)于1941年11月13日生于南非的约翰内斯堡(Johannesburg),曾在巴黎待了长达有十五年之久。居住在巴黎期间,柯勒就获得了巴黎大学文理学院(Sorbonne)的文学学士学位和法国里尔天主教大学(Institut Catholique)的写作艺术硕士学位。之后,柯勒移民到了美国。在南非的童年经历对她的作品影响深远。1998年,柯勒的短片小说《大山》(The Mountain)就获得了欧•亨利文学奖(O.Henry Award)。1989年,柯勒发行了自己第一部小说《完美的地方》(The Perfect Place),故事围绕一个富有的女人回忆她在南非的艰难生活

  1990年,柯勒发行了一个短篇故事集《美国的奇迹》(Miricales In America)。1994年,又发行了《在R街上的房屋》(The House on R. Street: A Novel)。像其他柯勒写的小说一样,这些作品都是涉及一些身体和心理上的虐待和敏感的性问题。

  1999年,柯勒又发行了另一部作品《一个女孩:故事小说》(One Girl: A Novel in Stories),这是由好几个相互关联却在生活的不同场景的小故事组成。这部小说曾获得薇拉•凯瑟文学奖(Willa Cather Fiction Prize),还被列入99年美国最优秀小说(The Best American Short Stories)之列。

  《裂缝》读后感(二):欲望发酵而成的东西

  从一场聚会开始,几十年的时光消磨,女孩们早没了躁动的青春和无处释放的情绪。她们已经变成了保守自己的秘密,像接触不良的路灯一般闪着黯淡生机,离衰老死亡最近的那种人。这场聚会,有十二名游泳队的队员,有G小姐,但少了高傲的费雅玛。

  遥远的回忆被一点点拉扯到眼前。

  辽阔无边的非洲草原,热气蒸腾,过于明亮耀眼的阳光一泻而下。一群少女被禁锢在学校这片狭小的土地上,除去上课,游泳训练充满了她们的生活。她们努力在泳池里摆动身体,而G小姐在池边凝视着她们。

  谁是G小姐?女孩们的游泳教练?老师朋友?不,不仅如此而已,G小姐俨然是女孩们所有渴望的化身。

  “她说我们能够也必须打破那些主宰年轻人生活的荒唐规矩,我们要蔑视成规“你们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世界在你们的手中,对你们来说,我的姑娘们,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淋漓尽致享受你们的生活吧!””

  说出这样的话的G小姐,被十二个女孩时刻倾慕着,她们每个都希望自己会是G小姐的宠儿。然而,费雅玛的出现,彻底摔碎了女孩们的幻想。谢拉描写了大量的感官画面来表现G小姐对费雅玛热切的迷恋和难以控制的欲望,这个高傲的来自贵族家庭的费雅玛公主浑身散发着难以抗拒的诱惑,G小姐近乎疯狂绝望的爱上她。“若想让人们非常渴望去做一件事,只需要做这件事的机会难以获取即可”马克吐温曾这样写到。G小姐越是倾心费雅玛,十二个女孩的欲望便越是膨胀。滋生阴暗情绪的裂缝在G小姐只凝视费雅玛的时候,在G小姐不住地夸赞费雅玛的时候,在费雅玛始终冷漠不合群的神态里,在费雅玛面对女孩们不怀好意的话语也没有表情,甚至不发一语的每一天里,逐渐着床于女孩们年轻莽撞的内心

  由欲望发酵而成的邪恶想法,夹杂着不甘,嫉妒,仇恨,一日一日淤积在年轻的身体里,终于有一天胀破了本就不坚固的理智,像墨鱼用尽全力喷出黑色的毒汁,十二个女孩任由内心黏稠的变了质的欲望成为暴力,残忍的困住费雅玛。如果把这一幕拍成电影,镜头里大抵充满另人晕眩的晃动,看不清晰的模糊画面,只听得到此起彼伏喘着粗气的声音,混乱的叫喊。透过黑灰的阴影,仿佛可以看到费雅玛绝望的眼睛,费雅玛消失在了荒芜的南非草原上。

  “我们感到自己像水上的一片叶子,在黑暗中旋转,一圈又一圈”毁了G小姐的欲望,就能获得从自己的欲望中脱身而出的力量吗?年轻的心,浓郁的情绪,邪恶的人性,一切都源自永恒的欲望。

  谢拉科勒塑造的人物,各自都有不同的性格,在这短短的篇幅里,G小姐和女孩们被欲望拉扯着,又同时释放着内心的欲望。欲望发酵而成的东西,是眼睛里闪现的明亮,也是嫉妒流淌的出口,是触摸时的悸动,也是暗潮汹涌的憎恨,是置身于柔软的气息,也是发霉腐烂的过程。

  CRACKS,裂缝缓慢被扯开时掉下碎石的声音。黑色藤蔓从阴郁的罅隙生长出来,压抑的内心,如荒芜的草原,没有形状,没有边。所有人都变了,唯有病恹恹的费雅玛还是那副冷漠的表情。欲望·,让裂缝一旦存在就无法复原。

  “我们并没有按来时的路返回,我们走了另一条小路,在渐渐变暗的天空下,穿过平坦的草原,我们缓缓而行”

  《裂缝》读后感(三):择校有风险,若三观不正则毁人三观。

  美好不仅是美好,更会衬托出丑恶。就如光的存在就会影。只有掐灭了光,那影也终将不再。美好不在,那其他也终将看起来不那么丑恶。

  故事说来话长,那我就长话短说

  一个特立独行的贵族小姐被扔在一堆庸人中,在庸人各种冷暴力热暴力性骚扰及一些马赛克行为的洗礼后,Fiamma同学因抗得住心理折磨却抗不住生理折磨的状态下终于挂了。

  小说里Fiamma的人物设定为“完美”(但不接地气+冷漠),活在自己的世界。但却附加了各种高端技能发光属性。那群游泳队女生除了羡慕嫉妒恨之外,终日抱着“此妞装X甚不合群,被国民女神G小姐狂热,竟视G小姐如粪土!而冷艳高贵G小姐竟开始视她们为粪土了!”的扭曲心态,进行了一场十分下流万分猥琐的报复。

  学校老师学生没个三观正常的人,悲催的是有个重度跟踪癖、18x幻想狂热爱好者——也就是精分学院派G小姐,更要命的是精分G对其日复一日性-骚扰。要命的是,真的是赤-裸-裸-性-骚-扰啊!!!

  Fiamma最大的悲剧一是她爹大脑不清把她送寄宿学校,问题那学校不仅不因材施教,更终日闭塞里面只有一群集体主义狂热属性为负属性的学生啊!便开始应了那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我向来觉得寄宿学校就是学生监狱。)因为嫉妒成性的又何止于成人,跳水队的女孩全体曲意逢迎G小姐还得不到她们所期望,在嫉妒被煽动升华到非杀死你不可后,众人追逐Fiamma,其对用极其变态残忍的方法(杀人手法马赛克)虐杀后,然后群体掩埋尸体扔进坟墓,并且毫无悔意只当做是个游戏中出现的意外。表面上看因为他们头脑简单、缺乏独立思考、易被洗脑、胆怯面对真相还容易被煽动,但实际上,谁说孩子无辜天真纯洁善良啊!!明明阴险狡诈残忍恶毒样样俱全,不分身高年龄性别的啊!!人之初性本恶好不好啊!后天教养很重要啊!!! 就像饭不是吃最后一口饱的,是因为有前面的累积,非一蹴而就,而每个成人都是从孩子日积月累成长起来的,秉性人格也是日积月累。例如:她们会用那所谓开过头玩笑去这样对待所爱着或所尊敬的人吗?

  当披着看似纯真的外衣做着最恶毒的事,当游泳队成年后闭口不提Fiamma,那最龌龊的一面无论时间怎么推进,他们自己也无法去面对。

  一如最阴毒的往往不是一开始就看起来最凶狠,而是那些假好人。如G小姐,如曾经示好过的一些队员。

  《裂缝》读后感(四):一场令人毛骨悚然的群体实验

  在科勒这部措辞精细、步调紧凑、让人毛骨悚然的长篇小说中,一群南非女人回到了她们曾经的寄宿学校,她们曾是那里的游泳队成员,共同经历过一段给她们留下阴影的过去。召集她们前来的是学校的校长,如今已是一位老妪,她受到开发商征用学校地段的威胁。12名中年妇女回到曾度过童年的南非乡野,她们是最后一眼见到游泳明星费雅玛的人,之后费雅玛便永远地消失在了学校边上那片贫瘠的德兰士瓦(南非省名)草原上。

  科勒短小精悍的章节在校友会与对年轻时为敌为友的回忆之间来回切换。这群人中包括黛•拉德费尔德,游泳队队长;书呆子安•林德特,副队长;谢拉•科勒,一个美国人(与作者同名、同职业);美丽的梅格•杜纳文;还有一些人物鲜有出场。她们的游泳教练G小姐严格教导她的学生,表现出极强的控制欲,具有模棱两可的性取向。当自称拥有皇家血统的意大利女孩费雅玛•康罗纳加入队伍时,G小姐对她宠爱有加,致使其他女孩明争暗夺,继而产生仇恨与嫉妒。科勒以第一人称来叙述这个故事:“我们的脚趾老是抽筋,我们的头发总是湿漉漉的,我们的手总是潮乎乎、冰冰凉,手指总是伸不直。”简短的“我们”一词以及科勒那急促却有效的描述让人产生一种持久的神秘感,一种集体经历和集体犯罪。与此同时,这些策略能让读者脱离任何具体的个体,而专注于小说细腻、丰富的气氛。作者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一个有力却不落实处的故事,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技术性实验。有些读者在得知最后费雅玛是如何消失的以后,就会察觉到那个实验也是情有可原;另一些人可能会感觉她从来都没有去过那个地方。

  来源:《出版人周刊》

  《裂缝》读后感(五):那些女孩干的残忍事

  很多年后,12个女孩儿再次聚在一起,已经成了中年妇人,有些人很潦倒,有些人很富有,但都在经受某种生活的折磨。当年游泳队有13个人,有一个早已经不在。费雅玛,优雅的意大利公主,神秘地消失在了荒芜的南非草原上。

  南非女作家谢拉·科勒写的《裂缝》,故事发生在一个封闭的女子学校,十几岁的女孩儿们正被贫穷和青春期折磨,得不到释放。她们迷恋游泳队教练G小姐。G小姐浑身充满男性气质,潇洒不羁,鼓励她们尽情追求欲望。然而费雅玛的出现把一切都搞乱了。费雅玛生于意大利贵族家庭,长得美,见过世面。每个女孩都想成为费雅玛,连G小姐都拜倒在她的裙下,但每个人都不是她。当G小姐失去理智想占有费雅玛,而她厌烦得只想离开的时候,这群女孩儿终于被一种疯狂的,无可发泄的嫉妒所左右。这种嫉妒让她们做出了极其可怕而残忍的事,也让她们终生陷于秘密的折磨和女校长的勒索。很多年之后,她们再次互相呼唤着在河里游泳的时候,仿佛是一种涤荡,一种清洗。

  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今年3月在美国上映。故事的发生地从南美改到了英国。爱娃.格林饰演的G小姐成了罪恶的中心。但在小说中,悲剧并不源于G小姐,她只是一个象征。悲剧还是源于封闭空间中无可避免的暴力的产生,青春期女孩儿们的无知和脆弱。就像费雅玛所说:“G小姐并没有告诉你们真相……没有人是通过欲望而学会游泳或其他事的。我恰巧知道,而你们却不知道。”她们不知道人生漫长,世界广阔,不知道自己将经历很多。她们被生活中暂时的迷惘和失望打倒了,从此后,她们终其一生都没有办法逃脱青春期罪恶的阴影。

  《申江服务导报》 600字

  《裂缝》读后感(六):沿着裂缝向下

  看到《裂缝》的开端,我觉得这是《呼啸山庄》或者《蝴蝶梦》。

  看到前半,我觉得这是《情人》和《荆棘鸟》。

  看到后面,我觉得这像日本侦探小说。

  看完了,合上书,想起片段评价称它为同性恋题材小说。

  是吗。

  特意去查了Sheilar Kohler性别。其实从文笔中能看出,带着主观视角和情绪色彩的细节描写,是女性作家特有的笔触。国外小说惯有以大背景场景开始的景色描写,对植物纲目的详细描述,短片闪回似的细节里已经有了暗示与预言。现状与回忆拉开了一个故事的序幕,炎热与伪装都欲盖弥彰,悬疑小说似的开头有种直插主题的快感。已经中年的女孩们带着生活的满目疮痍和共有秘密心照不宣的欲言又止出现在读者眼前,让人已经有种预感:这是一场带着秘密的聚会。

  书里自问,是因为校长的召集力吗?

  其实这是一出罪案的共犯们,依循着“罪犯一定会回到罪案现场”的犯罪心理学规则,回到了她们的现场。

  读者急欲看到她们的目标和猎物,但作者笔锋一转,开始解释书名的意义,以及另一个主角G小姐。

  就像《蝴蝶梦》里的丽贝卡一样,G小姐的影像如此强大,背景如此复杂,性格如此鲜明,几乎让人以为,她就是这本书独撑场面的主角。

  而要到看完,你才能明白,这本书的主角是谁。

  英国近代的寄宿制或教会制学校一直为各种文学作品诟病,这本书里的学校也类似,虽然作者写到当时的南非已独立出新国家新社会,但偏远的地域、简陋的条件、对金主的依赖、环境的封闭都与旧时的学校一脉相承。其中最大的缺陷在于教师队伍。学校的教师统统是“犯了轻罪”的女性,虽然对于轻罪没有详细描述,但在封闭闷热没有理性与规范引导的世界里,所有轻微的阴影最后都会被放大。

  尤其当事关欲望。

  G小姐从穿着、言谈、思想和举止上都独树一帜。看到最后你也不能确定她的身份到底是如她自己所说,还是像成为她敌人的威利斯太太的话,但在那个尼姑庵似的女性环境里,她来历不明的特权、鲜明的形象、煽动般的激情话语都表达出——她是欲望的主导。游泳队则是她体现控制、影响与独特地位的一个符号。

  但从一开始G小姐的宣讲就向读者揭示,G小姐的力量只来自欲望的能量。而当她碰到条件优越、见识广博的费雅玛时,她才真正发现自己一直扮演而想成为的角色。费雅玛轻易折服了她,就像光照亮黑暗。与其说G小姐渴望费雅玛,不如说她想成为费雅玛,就像《青衣》里的筱燕秋渴望成为春来。

  当你无法成为一个东西时,你会占有它以满足你的欲望,而它不让你占有时,你会摧毁它以表现你的能力。

  何其相似。

  在费雅玛来之前,游泳队年轻的姑娘们一直陷入在G小姐以夜谈、诱惑和话语组建起来的特别氛围里。而这12位女孩也各有特色,她们分别代表着忠诚、美丽、理性、柔情等等。随着情节的延续,读者会不时在她们的只言片语中发现尖利的真相闪光,但这些随即都淹没在四周的酷暑、对人性的压抑、G小姐的控制中。她们被G小姐引导着沿着欲望的路径沉降,无数次夜谈和超量运动消耗着她们的能量和头脑,不断被G小姐似是而非的话语魅惑。她们自己当然没有发现自己身上的真相闪光,更没能从这些重重包围中突围而出,成长出更圆满的自我。

  于是她们最终错过了能逃离这场悲剧的一条出路。

  游泳队女孩对G小姐的崇敬与爱慕并不是欲望那么简单。青春期的女孩子们被限制在这个热带贫瘠的平原上,身体里的骚动和变化只能通过运动宣泄,也没有正确的性知识引导,必然像不断发酵的馒头,最后从面粉变质为一个膨胀、酸味的固体。她们所有的期盼、想象和崇拜都给予了最融合男性与女性特质为一体的生物——G小姐。

  书里反复出现的一种象征描写,女孩子们面对令人陶醉的场景会看到母亲的形象,是在暗示什么?

  崇高至上的G小姐,不仅是她们的教练、她们的导师、她们的爱人、她们的欲望,还是她们的父亲母亲。尤其是母亲。她们想膜拜她,成为她,讨她欢心,让她满足。

  所以费雅玛说:“我做了你们叫我做的。”

  最清高的费雅玛,最公主的费雅玛,最不合群的费雅玛,最美丽的费雅玛,最特别的费雅玛。

  她唯一的罪,就是她的特别。

  曾有部电影我已忘了名字,是说某大学里的老师为了验证纳粹德国如何能将全国人的理智和激情控制于一,就在学生中进行了一项社会实践,让他们组成一个小型社会,以严格的纪律和集体主义思想作为社会核心。很快那些从小在西方自由主义社会长大的孩子们就形成了一个无比规范和团结的集体高压。而在这样的集体高压中,任何与集体理念不符的个体都将被规范,或被摧毁。

  费雅玛是特别的,她的地位、学识、运动都加剧了这种特别与另外12个女孩的差距,而最终让她们反目的是G小姐对费雅玛的痴迷和欲望。费雅玛以往生活的封闭环境让她完全没有在残酷的青春团体中存活的经验。最终,她成为了被集体排斥、孤立乃至摧毁的牺牲品。她在死的前一刻还笃信自己是最好的,而集体并没有接纳这个最好最特别却不感恩的孩子。

  在一个家庭里,最优秀的孩子会得到父母最多的关注,另外的孩子会付出更多去博取父母原本应平等给予的情感和关注;当最好的孩子出现不顺从父母的举动时,另外的孩子会表现出比父母更大的攻击性,为了捍卫父母,其实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

  何其相似。

  G小姐就是裂缝吗?裂缝代表的是本书腰封上写的迷恋、渴望吗?

  这本书里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

  G小姐的经历和私欲?女孩们的残酷无知?学校教育的失误?贫瘠落后的环境?

  不仅是G小姐、女孩子们和那个学校,女孩们长大后的“成功”都描写着在那个严酷的历史时代和社会里,没有灵性和理性的生活对人性阴暗面的促生。而女性是最低一层。在只言片语的描写里,读者能看到家庭问题、婚姻问题、亲子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地位的反射。但作者没有一一深挖,而是选择了最显而易见又最深层复杂的因素——欲望。

  这里的欲望,都不是单一的欲望,而是多重因素、多人交替影响,最后将人压倒。

  黑暗的裂缝深不见底,到最深处的阴影,那里产生暗红的火焰和地狱的景象,是人所无法想象。

  将人性沿着裂缝向下的无限可能揭露冰山一角,作者只做陈述,未做定论。

  通过我,进入痛苦之城,

  通过我,进入永世凄苦之深坑,

  通过我,进入万劫不复之人群。

  ——但丁 神曲 地狱篇

  《裂缝》读后感(七):先看电影后看书

  这书前半本非常爽,后劲不足。

  费雅玛比电影里婊一百倍,尤其是写她病殃殃,这个那个都不能干,还想要独立空间,住宿舍根本住不下去什么的,简直是让人恨得牙痒。这么说其实陈白露也挺讨厌的。反正我崇拜集体生活,我是集体主义者。

  最后孩子们把她强暴,用棍子,用玫瑰花梗,什么的,真是太爽了。这个电影里没有,是后半本唯一的亮点。我不同意谁说的什么电影里那个黛悔悟的结尾是好的,这不是英国片最喜欢用的正能量结尾吗?包括什么“成长教育”,多烂俗啊,被老男人毁灭才是美的。把这帮女孩的形象搞得太高大上了.

  其实女性比男性更喜欢用性暴力。肯定有很多女人毁掉情敌就是想找人轮奸她的,男人毁掉别人的方法倒不一定。

  电影和书都没有把G小姐的魅力显示出来,可能电影里还好一点,就是她刚一出场是有声色的,王熙凤一样先闻其声嘛。最后她利用黛杀人这个改编也不错。女孩们找她的时候她那个瞪着眼看人的神情也是到位的(已经变成了我的头像)。但是她对费雅玛像狗一样的迷恋是很肤浅的。对其他女孩,也不可能,如此露骨的冷落。这个,作者没有写到位,电影编剧也没有捕捉到,可能就是缺乏对G这样的人的接触。

  把裂缝比作女性版的蝇王,是很不恰当的。裂缝的核心是嫉妒,这是和反乌托邦小说蝇王完全不一样的主题。而且蝇王这部小说,换个模式写,完全可以把蝇王写成自由奔放实用主义代表自然的生存者,拉尔夫可以是一个迂腐不知变通被环境毁灭的失败者。这里说一句,所以我认为蝇王是极其肤浅浮于表面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相比发条橙等等的复杂的思想,完全可以把蝇王当成男男耽美相爱相杀来看。回到裂缝,裂缝就不能这样褒贬的转换,要是把G和孩子们写成正面人物,当然我会喜欢,可是是反社会的。

  说裂缝是女性小说,我也有质疑,比如我的G小姐,就是一个男人。我们模仿他,抽烟喝酒,也有男孩子气。小说中的G本来就有很大男性色彩,其实这里的性别未必这么明显。包括一群女孩,也可以换成一群男孩,但可能是比较柔美的,争风吃醋的男孩。

  叙事学上,我觉得这部小说里的叙事者,我们,很有意思。开头说是游泳队里的一个谢拉科勒(也是作者的名字)“为我们记录下这个故事”,但是小说从头到尾用的第一人称是我们,谢拉科勒也作为第三人称在小说里出现过,而不是用“我”。这个第一人称既是年轻的当事人,又是几十年后的旁观者,是在叙述和回忆,时空里,游离。这显然是有考量的。

  翻译不好。很粗心,光读中文版就有上下文前后矛盾的错误。

  《裂缝》读后感(八):罪

  是看了电影《裂缝》,被吸引之后,才买来这本原著小说的。于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是不自主的想代入电影中的场景,却发现,许多场景在原著中找不到原型,甚至连最关键的结局,都有着质的区别。由此,我宁愿把小说与电影看做描写了两个不同的故事。

  看完电影之后,除却如天使般完美的费雅玛,印象最深的莫过于Miss G,她似乎是一个集神秘、阴暗、个性、热情于一身的矛盾人物。她对费雅玛从嫉妒到迷恋,嫉妒体现在她偷偷扣下的明信片与小饼干上,体现在她对费雅玛旅行过不同地方的羡慕上,这种嫉妒,在日后变成了疯狂的迷恋。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费雅玛是Miss G一直渴望,而却未成为的人。对于美的事物,人似乎总有一种天生的破坏性,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死本能,即一种破坏的本能。因为人性中,总是有些或多或少的自卑。Miss G在向费雅玛无数次示好失败之后,最后终于毁灭了她。而电影中的12个女孩,向来视Miss G为偶像,加之对费雅玛的羡慕,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充当了一个帮凶的角色。而直至最后,在明白了真相之后,才得以醒悟。

  而小说所描述的,首先是十二个女孩多年之后的聚会,用倒叙及回忆的手法来对整个事件描述。在整部小说里,很奇怪,我倒是没有看到女孩们对费雅玛物质生活的羡慕。我所看到的只是,Miss G对贵族生活的追求,投射到了费雅玛身上。她完全将费雅玛当做了心中的女神,因此对她超乎寻常的好。而另外的女孩们,很简单,由于她们将Miss G试为女神,因此对于由费雅玛间接引起的,Miss G对她们的忽略,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以至于对她充满了敌意,并且在最后,甚至剥光费雅玛的外衣,对她进行了宣泄式的、粗鲁的“强奸”。在小说中,甚至在最后费雅玛死去的场景中,Miss G根本没有出现,更别说毁灭费雅玛了。

  所以我的感觉是,电影主要突出的是Miss G的人性,而小说着重突出的是12个女孩的人性。

  《裂缝》读后感(九):女孩背后的阴影

  其实这个故事很简单:F被人杀了,那么 凶手是谁?12个女孩?原因呢?她们要和F玩亲热游戏,既然F都和G玩过亲热游戏了,那就要和她们也玩。那她们为何忽然要玩这个游戏:

  1)G在大家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坚持要散步,结果到了她们野餐的地方;2)F在逼问下告诉她们自己和G亲热过;Di嫉妒又愤怒

  3)在她们逼问F之前,G特地刺激Di,说F的天赋是Di不可企及的

  在F的拒绝下,她们开始追逐。结果玩过火了,把人玩儿死了。在这一切发生的时候,G去了哪里?她一直都在附近,因为她的烟味儿一直都在。所以,G才是杀死F的真正凶手,她借刀杀人。她把人带出来散步后就一直没出现过。但却在明里暗里的引导众人。

  尸体是被谁搬进墓室的?12个人直到成年后才能合力推开石板。那么当时定有成年人帮助过她们。所以是G在藏尸的时候出现。

  这是一起有预谋的情杀,12女孩被无知愤怒嫉妒酒精炎热蒙了心,成了G的侩子手。

  《裂缝》读后感(十):无法消逝的秘密

  游泳队的十二名女孩又再重聚,回到当年费雅玛消失之处,但她们并没有按来时的路返回。她们缓慢行走,穿过草原,似乎有所期待。当我读完最后一行文字时,正身处中国南方热带,虽中秋已过,气温慢慢下降,但热气仍然挥散不去,阳光毒辣刺眼。我眼前似乎消散不去谢拉•科勒在《裂缝》中所描绘的南非草原的图景,耳边回荡着女孩们肆无忌惮的笑声,升腾的热气回放着飘幻的蜃景。

  《裂缝》出版25年前,谢拉•科勒的妹妹在南非草原上死于非命。这让作者的写作发生了转折性的改变,她开始“追求着探索亲密关系中的暴力产生的原因,尤其是滥用权力”。故事中的G小姐(游泳课老师)是十三个游泳队女孩的裂缝,确切地说,是另外十二个女孩与费雅玛之间的裂缝。费雅玛气质非凡,家世显赫,G小姐对其爱慕有加,并且近乎疯狂。而G小姐恰是另外十二个女孩心中的神,当G小姐被孤傲的费雅玛搞得心烦意乱之时,十二个女孩为了拯救她们的神,对费雅玛进行了惩罚。

  故事在最后关头才把蒙盖的纱布掀开,并且让人为之震慑。谢拉•科勒最后选择一种略微抽象的,极具有象征意义的手法叙述真相。它不至于过分暴烈,却更为沉重。费雅玛也许从来没有存在,但是这片充满野性的荒原,埋葬着女孩们青春期所有骚动的秘密的墓地,却确确实实存在着。故地重游时,她们更希望能够去面对这一切,但它并非那么轻易。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十二个女孩重聚在一起?正如其中一个女孩梅格所说,只是想见见大家。在过去的日子里,每个人都承受了生活带来的煎熬,以及多年挥散不去的阴影。也许她们正努力尝试寻求解脱的出口,可是并不顺利。因此她们需要力量,她们需要许多年前回荡在科勒钦校舍的笑声。或许,她们心中消失的神重又在呼唤,让她们不约而同聚在一起。彼此见面时,她们绝口不提当年不堪的作为,她们更愿意分享之后的经历,但更多的还是保持缄默。当十二位中年妇女如举行一场悼念仪式一样庄重回返时,那些记忆早已不受控制地随着南非消散不去的热气一同升腾。她们一路前行,带着一种难以表达的期盼,也许在满是吸血虫的肮脏的河水中,或者鸡蛋花树的树荫下,又或者充满禁忌的墓地里,会有费雅玛在其中缓缓走来,依旧是她们高贵的意大利公主。

  十万字的篇幅不长,要在其中铺展十几位人物并不是简单的事情。谢拉•科勒采用了见缝插针的方法,不放过任何可以构筑人物形象的机会。自然穿插的描述使记忆一遍一遍被重描,故而清晰有力,不至于因人数庞杂而混乱。十三个女孩、G小姐、尼文校长以及出现不多的人物,都变得容易被记取。

  我不能确定这是在忏悔,但是谢拉•科勒肯定有在诘问与反思,也许她对多年前妹妹的不幸耿耿于怀。在那件事情之后,谢拉•科勒一直尝试解开恨与愤怒、爱与激情的谜团。在这片荒芜的草原,永远充斥着神秘的让人迷惑的秘密,它古老的智慧预示某一种结局,关于人性不可逃避的脆弱而阴暗的一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裂缝》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