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是一本由蔡崇达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皮囊》读后感(一):皮囊
《皮囊》读后感 写读后感时,已经离我看完蔡崇达的《皮囊》有一周的时间,迟迟没有下笔,但这本书让我感受颇多。 为什么会被这本书所吸引呢?我第一眼是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皮囊二字。之所以对这两个字印象深刻,是因为老胡曾在他的《幸福的拾荒者》中写下了一句话——如果皮囊不能修复,就用思想去填充。因此,当我在微信读书上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所吸引了。后来慢慢地品味这本书时,我才发现这里的皮囊二字具有更加深刻、更加现实的含意,又很讽刺地感觉到自己之前的理解太过狭隘。 “如果皮囊朽坏,那么还剩下什么?—灵魂!”这是为这本书写序的李敬泽老师给出的答案。也许看过奇异博士的同学,对这个答案表示很接受,皮囊朽坏了,灵魂是可以出窍的。那么如果再问“如果心死了,拖着一副皮囊是否如同行尸走肉?”。在这本书中,作者在写父亲的那篇文章中给出了答案。作者的父亲自中风以后,从不接受这个现实,每天按着严格的作息表进行无谓的康复训练,到完全接受自己已经瘫痪的事实,像小孩一样,动不动就会耍小孩儿脾气。父亲从不接受现实到完全接受这幅皮囊,从当初的不甘心到最后的死心。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作者的心理描写,作者会试着揣摩每个人的心境,并用那些看似平淡的语句描写下来,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心动魄,就如同把读者直接拉进书中一样,和作者一起面对面地体会当时的那些人那些事。特别是在那篇《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作者把这种手法发挥到了极致,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来描绘这种攸关生死的沉重话题,同时可以做到让读者身临其境。 每次做火车的时候我都喜欢坐在靠窗的位置,欣赏远处的风景,看着窗外的一些房屋以及那些陌生人。有时候我看到窗外一个院子里一群人坐在一起闲话家常,我会想这些人在聊些什么呢,他们又经历过什么呢。在这本书中,作者的一些文字描写让我产生共鸣“我就这样短暂参与了他们的生活,刚开始铺张关于他们命运的想象,却又被迅速带离。”“作为游客,惬意的是,任何东西快速地滑过,因为一切都是轻巧、美好的,但这种快意是有罪恶的。快速的一切都可以成为风景,无论对当事者多么惊心动魄。” 这本书揭露了人最本质的一些东西——丑与恶、美与善、生与死、友情与亲情。“我才发觉,我其实不认识父亲,即使我们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严格来说,我只是知道他的人生,只是知道他作为父亲这一角色在我的生活中参与的故事,我没有真正地看见并理解他。”这是作者的在后记中的一句话,耐人寻味。看完整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去看见每一个人! 2016.11.26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马塞尔·普鲁斯特 这是作者最后在后记中写的一句名人名言,整本书通读下来,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这本书中让我感受最深,触动最深的文字往往是我内心最在意的东西。
《皮囊》读后感(二):《皮囊》:从别人故事里想象自己的人生
“又或许,是因为,我知道,从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这话真确触动了我,在想我可能也是其中一员。近日所看,从重现1840年代德国乡村故事的电影《另一个故乡》,到1949年出生的北岛居香港,回忆故乡北京之作《城门开》,再至1982年生在福建泉州海边小镇的蔡崇达因父亲去世而写就的《皮囊》,无意去故意,却意外形成一个故乡系列,使原本离我远去的故乡和人在他们的触发下,逐渐变得清晰直到看出模糊的轮廓来。喜欢看北岛和蔡崇达随笔的另一个理由则是,他们都在或成长或老去的某一阶段,因人生的重大变故,回忆、整理、考量自己早已物理上远去的故乡和人,并将所有思想结晶诉诸笔端,而我有幸读之,就如同新识了一个朋友,ta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你全知,甚至可以想象出有朝一日见了面会跟他说些什么、问点什么。
想问问,大学里喜欢黑狗达(蔡崇达)的那个女孩子,如果也读到了《皮囊》,会有何想法?后记中,他感谢的顺序是母亲、妻子、姐姐和女儿,姐姐稍有笔墨,留我浅浅的印象,大抵一个孝顺、敏感、顾全大家的女孩,但关于妻子和女儿的描摹,点滴皆无,本着苛求规整的好奇,希望作者能写出续来。
对《皮囊》,我的阅读顺序是封面、序、正文、后记,等读到最后一部分,也就是封底的马赛尔•普鲁斯特的一句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再次受到震动。的确是这么一回事。从一本书,一部电影,一首歌中,甚至一条马路、一幢建筑、一座城市里,无论感念与否,作为个体的人,体味到的全是自己的内心。
《皮囊》最好的是开头几章,直指人心。第一章由阿太淡然入局,心有戚戚,及至母亲的房子、父亲的疾病,我陪着流的眼泪也越来越多。中间写朋友和感情的几章亦颇能感同身受。相较而言,后面几章的主题和表达慢慢就不那么厚实了,我想这应跟作者所处的人生阶段和经历有关系。高中时父亲重病,他作为幼子和一家之主养家、决断,过早负重,个中滋味经过父亲病逝的伤痛,生活的磨砺,一再发酵,可以轻而易举地让读者感知其字里行间的份量、力道。而对于人生和职场,作者虽然也有一般同龄人不具备的始于大一、长达十几年的从业经历,毕竟于人生的漫漫长河,还是沧海一粟。所以,尽管这几章自有其价值,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尤其关于小镇青年的结论上面,他是基于京城新闻圈、文化圈的少壮派均出自小镇的设定。同为小镇青年的我,尽管自己并没怎么想清楚,但不敢笃定地完全同意他所说。
《皮囊》读后感(三):80后一代面对的矛盾生活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存于心的东西,书籍只是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们才慢慢步入现代,现在依然在过渡。有些年轻人走的快了,激进了,就像书里的厚朴,总在这个还相对保守的社会里被理想束缚住;或者说理想被生活绑架。又如阿小和阿小,张美丽,文展,以及作者自己,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与这个传统又现代社会的平衡方式。
我一直坚信人是无辜的。不管自己与这个世界相处是否融洽,归根揭底,人从出生所接触的到的信息,就决定了他处于世界的哪个层面,当这两者不统一,或者有一方面变化的太快,另一方面更不上,就会出现矛盾的生活。这点即使是90后的我和我身边的人也是一样的。而怎样面对这样的生活呢?
就像作者说,这是“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我常对朋友说,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当你坐在一个人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而有了这样的眼睛,你才算真正‘看见’那个人,也才会发觉,这世界最美的风景,是一个个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世界,从而组成了这世界最美的风景。理解是发现并欣赏这个世界的眼睛。每个人对于“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答案都不相同,出于欲望,出于理想,或者是为了这个家,或者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这些都是支持我们活着的最后的火苗。
《皮囊》读后感(四):不是温暖的故事, 但却让人看得很舒服。
因为没有刻意去包装一个精美的故事给读者看,而是不矫情不假装文艺, 真实朴素地叙述一个个故事, 那些故事也许不是悲剧, 但是却都取决并还原于生活, 毕竟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喜剧呢。 曾经以为说自己不太可能看同龄人写的书, 但是看这本的时候发现同龄人也还是有好的优秀的作品的。
文展和张美丽的故事印象最深。现实生活中也许存在着很多的文展,一开始就有清晰的目标和人生规划, 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是个能做大事的领头羊,也一度在小伙伴中担任中领导的角色。 只是去到大城市以后, 农村和城镇之间的物质上的差距带来思想上的震撼, 他兔唇的悲剧都让他一下子无法适应, 他试图去调整, 只是方法不对, 融不进集体生活, 最后只能退学,模样像极了一个老人。后来只能妈妈托关系帮忙找工作, 工资低, 以前他看不起的哥哥日子反倒过得有声有色,反过来各种看不起他。 后来也是因为在单位中和同事起冲突, 最后只能离开小镇去了一个边远的地方。 读小学时他是一个连考多少分数都是自己预先想好的啊。 最终落得这样的结局,很是令人唏嘘。 他极度地想跟别人证明他的成功, 只是现实却没那么容易,不是一个人想什么就能有什么。
张美丽也是另一个悲剧的代表, 喜欢看她发家致富的故事。 只是最终她也没落个好结局。因为村子里的风俗因为村民们的思维还在那个框里, 无法接受她的壮举。
越成长越能接受悲剧, 因为知道拗不过命运。
《皮囊》读后感(五):地铁读书记
昨天凌晨读完了今年的第一本书《停滞的帝国》写完读书笔记都两点多了,睡醒后想要读那本,女票一直给我推荐这本书。就想想读读看。今天正好要去总部开会(中关村),我住在双井。从以上地铁就开始读。下了车后发现,开会时间变成了下午5点。12点半时候又进了地铁然后到家(双井)的时候这本书算是读完了。差不多两个小时。走马观花的看,这个我仔细想想原因是:写的不怎么样!
这样类型的书之前读过几本《寻路中国》《中国在梁庄》每一本都甩这本书好几条街的感觉,说实话书名让我一直想到腐国的一个电视剧剧也是皮囊。总之个人感觉都一般。
真情大概是这本书的买点,但是啰啰嗦嗦的有点故意卖弄的嫌疑,因为这种的记述感情类的文章在写的时候会出现时间上的错位和对情节的加工一烘托出“真情”这一主题。相比作者的计数方式,何伟的寻路中国要略胜一筹。何伟很多事情的记述方式恰恰和作者相反。
这本书也就一般般了。
《皮囊》读后感(六):小镇少年,和那些刻在他生命里的人
小镇少年,和那些刻在他生命里的人
——读 蔡崇达《皮囊》 有感
最初听说《皮囊》,以为是一本小说,讲人性善恶。如今真的翻开这本书,才发现满目都是那个小镇少年真真实实的人生,黑狗达说,他写这本书时,每一笔每一刀的痛楚,都可以通过他敲打的每一个字句,直接地、完整地传到到他的内心。对啊,大概正是如此的文章,深情满溢,才能,从笔者内心深处出发,直击读者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没什么结构,就随意写写看书的感受。
他写那个破败嘈杂的小镇,家里厨房的油烟、木头的潮湿、狗的臭味……那个在外多年却仍是在一遇到事情的时候就想回到那里的小镇,那个曾经挥霍过童年和青春的地方,那是一个曾经住着刻在他生命里的那些人的小镇,那是他心底里最挂念的流年岁月,泛黄的岁月里,住着,那些人。
阿太。整本书里最先出现也最先离开的老太太,她在一个平常的早上离去,可是她早已明白,离去,不过是抛开皮囊这个包袱,从此来去了无牵挂。最早离开的她,是睿智的,她从一开始,就告诉了黑狗达,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她说得对,黑狗达,也确实领悟到了阿太给他的这一生最珍贵的礼物。
父亲。突然中风的父亲,怎么也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人前什么都无所谓人后的艰辛只有自己明白,他执着地要去骑他的摩托车,去坚持走路,哪怕是台风天也不顾一切的要出门,他想证明他还是曾经的那个一家之主,他没有倒下,可是命运这种东西,你越是挣扎,不过显得越滑稽,他被一次次打倒,躺在泥泞里纠缠不清,能怎么办呢?你对的他的心疼显得像是同情不过让他更难受。所有人,都在配合着他演一场戏,做出一副乐观向上生活有趣的样子,其实大概也就只有这样,才能骗自己生活还有很多希望的吧。可是这场戏很烂,唯一的观众也只有生活,恰好他又不是个足够好的观众,他只是不停地挑刺,不停地跳出新的挑战。磨得你,再没力气。到后来,父亲终究是放弃了,为了这对被生活折磨的太不堪的母子,或者是想通了,他变得像个小孩子,委屈了就哭,看不顺眼就骂人,大概这段日子,是他和一家人,都特别轻松的时段吧,却又随时像是有一颗定时炸弹。终于炸了,父亲摔了一跤,就走了。人在承受不了的时候就会把一些事情归咎到简单并且不可控的理由上,就像当年父亲大发脾气摔倒的时候,黑狗达是怪那场不时宜的台风的。可是父亲走了,该怪谁呢?他不是说好,不死了的吗?
母亲。她对父亲从来没说出口的爱,是她的坚持,一定要盖好那栋房子,到二楼,到四楼,在门口的地基上写上父亲的名字,那便是她能给去世的他最好的爱了。女人啊,心里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吧,她在无助到在加油站的地上坐着嚎啕大哭一场,后来,也仍是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地继续工作,因为她心里装着她最爱的那个人啊,就什么都不怕吧。
香港阿小。读到最后是心疼这个孩子的,他大概就是所有文学作品里面那个从小因为家庭缘故,没能好好念书,虚荣心膨胀的叛逆少年,幼时在一群孩子里鹤立鸡群以为自己与众不同,到头来才发现,不过是黄粱一梦。再加上不适时的遇到一场家里的灾祸,于是一生,就此。
小镇阿小。他是那个对外面精彩的世界无限向往,并且愿意对代表着那个精彩世界的香港阿小千般顺从万般听命的小孩子,不同于大人的世界,那个时候小孩子的他,是认认真真地崇拜香港阿小,他认真希望自己可以成为那样子的人,却没能遇到真的认真对待这份情谊的人吧。
文展。天才般的存在,计划好了所有的一切,最终却输得一塌糊涂。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有的构思在他看来无懈可击,可是当他走出这个小镇去到大城市,大概才发现,自己曾经的一切,都格格不入吧。然而他太执着,他从来就不肯承认自己错,在他心里,大概错的,是这个世界。最后他问黑狗达,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你得到了原本应该是我的一切。愕然。
厚朴。他也活在自己的世界,但是是和文展不同的世界。从村子里来到这个新奇的世界,他想去闯去释放,想要尽情地挥霍青春。后来我始终觉得,是他父亲灌输的观念,才导致了他如此的偏激,他原本,只是一个厚道朴实的小孩子呀,
黑狗达。在所有的故事里面,我都感觉他是一个很冷冽的存在,他仿佛是,洞悉了一切,却从来不说。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真正能抵达这个世界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甚至连自己都看不起的隐忍,他所做的一切,曾经是为了父亲,后来,我始终觉得,他还是会回到那个小镇,那是他最终的归宿吧,就像,他每次,遇到不知所措的时候,就想要回家,那种舒服,是他认识那里的每块石头,那里的每块石头也认识他,他知道那里的每个角落是如何被岁月堆积成了现在这样的光景,那是一种生命起始时母亲肚子里那般的熟悉和舒服。
很喜欢他说,那些路过我们生命的人啊,或多或少,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结尾有些仓促,终究对这本书,感触良多,感谢生命里每个过客。
《皮囊》读后感(七):只属于一个人的《皮囊》
热到好像周围所有城市都在下雨,偏偏自己所在的地方艳阳高照的那种感觉、怨念。像是恩赐一样,今天终于淅淅沥沥开始滴雨了。
在LOFTER‘人丑就该多读书’的话题里,看到有人读《皮囊》。跟风。
看着书名,就能想得到,作者将会写灵魂与肉体的故事,至少其中的一个故事会去阐明自己在这两者之间的选择。两天上下班的路途中拜读:果不其然,但是,一方面没有现在流行的写灵魂时的鸡汤味,连鸡精调味料都没有;一方面写自己奋斗故事时,没有采用流行的端一碗鲜鸡血出来,都是苦涩的故事,就像烹调时大把大把的加盐。完全没有考虑食客的口味,确实败兴,难怪有人不喜欢作者讲的故事。
小小的书,由十四个故事组成,刻画了一些人,讲述了一些故事。其实可以分为三部分:亲人,身边的“朋友们”,生活的答案。
在开篇的‘皮囊’里便阐明了书名的出处:‘皮囊’的主人公,黑狗达外婆的母亲,年纪很大很大,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时,这位主人公在黑狗达眼里表现出的是旁观一样的冷漠。前前后后展现主人公“出世”的故事很多。直到主人公说出“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句主题时,黑狗达开始认识到主人公那不是冷漠,而是淡然,是“出世”,开始阐述因此认识到灵魂与肉体的关系。
从‘皮囊’到‘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一直到‘我的神明朋友’,都有让人感动的细节。‘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的故事中,那个为临死前的父亲在圣诞节放烟花的小男孩,惹人心疼的要死,全书唯一惹得我掉眼泪的地方。自认为也曾深处困难的境地,遇见过深处困窘境地的邻人、亲人,却不能因为黑狗达的故事而产生特别的情感,生不出想要告诉黑狗达“嗯,我也曾见过一个身边人因困窘喝农药的人”、“也曾在很小的时候处境跟你怎样怎样相似”的话来。写亲人,是怀人怀事,出版,算得上是约了读者听他讲述经历过的一段人事,然而最后端上桌的是加了过多盐而苦涩的宴席,一顿饭后,主人饱餐,完成了他精到厨艺的验证,宾客口干舌燥饿得冒汗,完满的样子。
阅读到中间写身边的“朋友们”的时候,便开始失去耐心,如果说写亲人的故事时用了写实的手法,那么写身边的“朋友们”便有虚构的嫌疑,何止蛛丝马迹。大片铺陈,见缝插针阐述在个人生活经验中总结的道理。拼命把刻画的人物拉向自己靠拢,然后介绍说是自己的朋友,以某种形式成为了他身体一部分的那种朋友。读来却觉得黑狗达明明有一种我就站在边上,看你们这些反面配角一个个走入沟渠,我独自一人默默走上正确道路的优越感。虚构也罢,我怀疑这些虚构的人真的愿意作黑狗达的朋友吗?
到了写生活的答案部分,因为有前面的失望,作了一回挑剔的读者,略过不述。
怀人怀事,还是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好,写苦难,还是余华的《活着》耐读。《皮囊》大概应该只属于黑狗达一个人,一个人审视即可,不推荐。
《皮囊》读后感(八):精神与肉体
阿太说:“我们的生活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精神世界虚无缥缈,人的思绪可以飘到九霄云外,然而现实是人因肉体使行动不得不被困于钢筋水泥中,与世界对抗让人觉得是多么的乏力。
开篇皮囊让我觉得是本书的精髓之处。
以后的个篇小说 作者写得略显用力,有丝丝僵硬刻画的痕迹。
印象最深的是厚朴这一篇小说。小说中 厚朴与作者成了鲜明的对比,两条主线贯穿整篇小说,厚朴自以为率真为了自由活出自己的样子,作者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大学阶段,后来的结局厚朴因过度膨胀的理想幻想而死了,作者回顾以前种种,觉得自己和厚朴生的是同一种病,也引发了作者的思考。
总的来说,《皮囊》引起了我的共鸣,无论是从出身 阅历 以及思想方面,也在这本书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皮囊》读后感(九):我们都那么在乎自己。
今天下午刚刚读完。
不得不说书的前半部分没有什么亮点。理解作者对于亲人、故乡的深情,但作为写作者,即使是回顾着自己的故事,其责任也决不仅仅在于表达这份深情来自我慰藉,更应该引发读者的共鸣,显然这并不是作者所擅长的。
还好,后半部分有加分。作者似乎在反复拷问自己想要什么,尽管有时显得对他人和对自己都不够宽容大度,但至少令人有随之思考的欲望。
另外,读的时候总有一种格局太小的感觉。能够读到文字中的诚意,但恰恰因为这份诚意,将自己所有的思考袒露出来,显得有些敏感而刻意。拷问自己想要什么,这样的自我意识的确很重要,但是否重要到作者所认为的程度呢?是否必须是一个主动而独立的过程呢?
《皮囊》读后感(十):涅槃重生
上课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
看到主人公的父亲生病烦躁那一段,突然想起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在考研前长了水痘,需要回家调养一个星期。同学的心理素质不是很好,在家自己学习效率低,不如在图书馆和大家伙一起的感觉好。于是乎各种烦躁,各种郁闷。心情跌落到极点。每次和我们发微信,语气都是很消极。总是担心因为一个星期的时间耽误整个复习考研的节奏。他说遇上点病自己就受不了,以后可咋整。
不同的人在自己身上真正遇到的事情确实有连自己都无法预料到的反应,有时候顺其自然,有时候适得其反。一切都是生活的经历。
主人公母亲的异常执着坚持是我最佩服的一点,会想起自己的母亲。母亲个子不高,弱小一个,总是担起家里很多重活。每次看到母亲在前面搬很重得东西,活着做一些我自己觉得很费力的事情就觉得很惊讶,这么小的身躯怎么能散发出那么大的能量。也许有一天我做了母亲才会体会到这种感觉。总是觉得自己年龄还小,担当不了。父母也是这样,总是为我们担负太多应该由我们自己来担负的责任。
其次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厚扑,从小到大读书那么多年确实遇到类似于这样的同学。常常惊讶于他们为什么和我们的思想不一样,为什么会做出和大家不一样的举动。所谓的不一样,只不过是我们每个人重叠交汇出来的一样而已罢了。所以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整本书很多话语都喜欢,都摘抄下来。和自己有很大的共鸣,觉得还不错。至少读完以后是有想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