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天京》是一本由谭伯牛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3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天京》读后感(一):一本精彩的小书
作者以晚晴对决太平天国一段历史展开,根据大量书信、奏折分析当时局势,入情入理,语言丰富,精彩异常,可读性很高。《战天京》读后感(二):《战天京》——一本书看尽清末之无奈
小时候总以为皇帝作为国家的中枢机关,权柄无限大,足以为所欲为。后来才知道,天下承平的时候也许从表面上看来还是这样,一旦到了危急关头战端频仍的时候,皇帝的权威那就跟纸糊的没什么两样。其实天下太平的时候也未尝如此。一个人高处不胜寒地坐在世界的中心,他要防备的人太多,要照顾的面太广。一着不慎真的就是满盘皆输啊。每个王朝的末年,君主们与生俱来的缺陷甚至会被危乱的局势无限放大,看着真叫一个可怜。谁说领导好当?说和稀泥的吉祥话也得看人下药,难啊。《战天京》读后感(三):个性与规则
这是一部混官场的“手记”,典型人物当属曾国藩。
人生在世,在职场中、在生活中,是应该抱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傲然姿态去彰显个性,还是要在各种“规则”下去学会世故呢?我认为,两者并不矛盾。
人活着,总有目标,总要做成事。
而现今的社会,是分工明确、需人与人之间高度配合协同的社会,“纯粹、自我”地做,很难成事。
人有个性肯定是好的,你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事,这就是“初心”。而熟悉规则,知道怎么在规则下去世故、圆滑,去协调各利益相关方,会帮你做成事,这是“方法”。
只有遵照了某种共性,人才能彰显出个性。
是的,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更何况是如今繁杂的社会呢。合作共同体,必须要有明着的规则和潜规则来约束各方。当人不克制自己的个性是可怕的,他们会利索当然地依心而行,不顾他人感受,更别说一起合作办事了。举个例子,和他人沟通的时候,要注重反馈、互动,要不你只管自己说得爽了,全然不顾他人的接受程度,沟通效果为零。
人,总是有从轻狂到温柔的时候。
年轻时,自我主义,只知其可为,事情做不成都是别人的原因;经历事情后,才懂顾忌他人的感受,知何可为何不可为,学会取舍。
做个不忘初心的、温暖的人。
《战天京》读后感(四):被罗振宇忽悠了
这本书在21世纪初期出版后,销售差劲。原因在于:《战天京》读后感(五):长于行文分析,短于结构布局
本书以曾、李、左三人为叙述主线,引用大量史料,例如密扎,奏折,书信等,有理有据,定论精准。行文风格偏向评书,多有揭秘索隐和一词一句的分析,语言精炼,文采飞扬。稍显不足的是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似乎不够紧密,全书结构不甚清晰。 另外还有几点个人的意见:本书名叫《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其实单叫《晚清军政传信录》更好,毕竟“战天京”只是全书的一个部分,“军政传信录”倒是贯穿了始终。还有,个人认为排版时书的序言不宜太多,不然在未读本书的情况下,先看各种序实在像云里雾里般影响对书的观感。 总的说来,本书对了解晚清史还是大有帮助的。
《战天京》读后感(六):学历史,从知道到了解
中学时,从课本上看到的只算是历史提纲,知道了一些人物、事件,却并不了解:人物脸谱化(非好即坏)、事件概念化(时间、地点、意义……)。《战天京》读后感(七):思考角度
此书共七章,起始以为是讲太平天国(近期正好在看这方面的书),最后发现原来是在讲曾、李、左三人,以及晚清的政坛。
书的七章分别是:
1.每逢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
2.祺祥故事。
3.战天京。
4.白云可杀不可留。
5.相期无负平生(上)。
6.相期无负平生(下)。
7.曾九暴富传说。
除过最后一章,1-6章的章名都极有趣,大多来源于章奏、诗词和挽联。伯牛先生每每用富有诗意的一句话,去引出了一个年代,几篇故事,和无数豪杰。拿5、6章来讲,“相欺无负平生”出自左宗棠为曾国藩写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曾,左二人交往多年,三次决裂,当曾死时,所有人都等着看热闹,却料不到左帅平淡祭出“相欺无负平生”之语,褒贬恰当,暗暗映衬出两人亦敌亦友、亦师亦亲的微妙关系。作者锦心绣口,敏锐地以此语为眼,娓娓叙述出这对难兄难弟的恩怨情仇。
全书夹杂了大量书信、章奏,但其实并不难读。关键在于作者细致的解析。先生用笔直白有趣,颇多妙语,可以说是“史笔见其真,诗笔见其美,画笔见其巧”(序中语)。他不是现在所盛行的那种单纯以抖机灵为主的插科打诨,而是实实在在的讲解,是下了很多功夫之后,抽丝剥茧的分析。试举曾国藩教曾国荃写奏折一例:
在攻克金陵后,曾国藩第一时间为弟弟拟定了包括行为格式、署名次序的范本。
“其详细情形仍由官文、曾国藩会奏”,曾九是前敌指挥,而不是全军统帅,大型战役是需要曾国藩汇报的,所以他只能先行驰奏大致性情,以慰圣怀,具体的还是需要曾国藩的正式文本为主。曾国藩又为何把远在湖北、并未直接参加战役的官文列在自己之前呢?原来,官乃满人,由他领衔会奏,更能消弭朝廷对汉人据功握权的隐忧。
“洪秀全之下落、钱银之多寡,不可不说大概,此外介宜略”,说话是艺术,少一分不能达意,多一分则免难惹祸。洪乃“贼酋”,是灭贼的标志,不可不提及。钱银关系中央、地方、将士的方方面面,亦不可不说。至于其他,比如封赏、战况等,则需要仔细谋划权衡各方,故要模棱两可,愈短愈妙。
以上,都是作者的讲解。哦哦!这短短一封折子,就隐藏这么多奥妙,要读多少书,才能这样信手拈来,头头是道呢?
读书本身,就是门学问。在作者的文字中,不难找到一种探根寻底的思路:从某句话读出言语者的心思,从某一小事像蝴蝶效应一般推导至某一大事,从纷繁史料中串串连连出一幅大画面和大场景。
从大处讲,当你细看地图上安庆、祁门、桐城、景德镇以及徽州的位置,山立在哪,水流过哪,你方能体会曾国藩之战略布局,他为什么要坚持扎硬寨、打呆仗,为什么“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安庆一旦攻破,太平天国就大事去矣。当你仔细研究清末的政治体制,总督是干什么的、巡抚是干什么的,团练又是怎样起源的,你才能明白,为什么曾国藩会困守江西数载而无功,为何筹饷是打仗第一要务。当你认真琢磨南京受困时各方之态势,你才会感觉曾氏兄弟的焦灼,佩服李鸿章的乖觉,明白中央与地方错综复杂间的那一丝信任。
叶嘉莹老师讲诗词时有一句话:读中国古典诗歌是需要有古典的修养做基础的,你的古典修养越丰富,你从中体会到的意思就越多。其实,何止是诗词呢?每一本书都有更多的乐趣等着我们去发掘。
《战天京》读后感(八):细研文献至此,暗暗佩服
看这本书的起因是受罗辑思维节目的推荐。正好在读远网上看到此书,便下下来通读之,觉得还是很不错,很是佩服作者用心研读分析晚清的奏折,家书,与各种流传下来的文字记述。《战天京》读后感(九):晚清军政传信录节选
读史是有益的,却未必有味,读小说是有味的,却不一定有益。 所以,愿意并能读完二十四史的人,恐怕千万人中难遇其一,终身在小说世界徜徉的人,或许更少。 第一章精彩节选 主人公简介 肃顺,字裕庭,郑亲王第六子。他的行事,有点像乾隆朝权臣和坤,不学而有术。但在用人、行政两方面,眼光之敏锐、体察之精准,则比和大人高明的多。行政的才能主要在于“兴大狱”,用人的眼光,则在于“亲汉疏满”。所谓“兴大狱”,是指在满清时代,科举考试舞弊现象很普遍,如果考官也牵扯在内(所谓通关节),往往就会“兴大狱”,自上而下,死伤无数...... 慈禧本该处死 传说汉武帝过河期间,有个媒婆化妆成“望气”的术士,想他推荐了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赵姓“奇女”。找来一看,“两手皆拳”,武帝伸手一掰,伸曲自如,此女的小儿麻痹症竟然不治痊愈“由是得幸”,给他生了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昭帝。“奇女”居钩弋宫,史称“钩弋夫人”。昭帝五岁时(跟载淳差不多大),汉武帝命画工作《周公负成王图》,挂在甘泉宫,“于是左右群臣知武帝意欲立少子也”。不久,武帝自知大限将至,乃无故“谴责钩弋夫人”,夫人叩头求饶,武帝但说送去下狱。夫人临行回顾,使劲抛媚眼,武帝骂道:“趣行!女不得活”(伯牛案白话宜译为:快滚!你必死无疑)。钩弋夫人遂在云阳宫被杀。武帝杀了太子生母还不够,其他为他生儿子的妃嫔,“其母无不谴死”。左右群臣不解,问:“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武帝说:嗯,你们蠢人不能明白,这很正常嘛。以前国家为什么乱?就是因为“主少母壮”啊;寡后独居,必定骄蹇,必定淫乱,必定自恣,谁能管住她?你们就忘了吕后的故事么?补续《史记》的褚少孙对汉武帝这招赞不绝口:“岂可谓非圣贤哉!昭然远见,为后世计虑,故非浅闻愚儒之所及也。谥为‘武’,岂虚哉”。 读“相砍书”长大的后代君臣,没有不知道钩弋故事的,所以咸丰问身后之计于肃顺,说不日将效汉武故事,“卿谓何如?”肃顺给的建议就是应该照办。但是,咸丰毕竟不是“圣贤”,不忍在生前动手,而是病笃时写了封遗诏给皇后慈安,说慈禧若有不法,即可诛之。后来,慈禧在自己身上割了块肥肉,煲了一锅高汤,给慈安进补,慈安一时激动,就把这道遗诏烧了。清文宗(即咸丰)不是汉武帝的好学生,将来重修《清史》的衮衮诸公,在此段记载后务必仿照“太史公曰”的格式,加以批语,揭示妇人之仁足以绝后(同治就没有儿子)、亡国的教训。 祺祥政变(太后垂帘的阴谋论) 咸丰死之前,任命肃顺载沅端华等八个人为军机处大臣,简称顾命八大臣。慈安慈禧后宫太后不得干政。可慈禧野心不满与此,下面慢慢道来。 八月四日,北京,周祖培找到李慈铭,“列举历代贤后临朝的故事”,李一日之内就举出汉、晋、辽、宋共八位“贤后”的事迹。李的东家是周,周背后的黑手,无疑就是个恭王,恭的操作指令,则来自慈禧。事情关涉重大,命令来自最上层,具体办理却交给远离政治核心的落魄“赀郎”,其间“管理层次”甚多,奥妙就来自于局外人一眼看不透其中曲折,一语说不破其中阴谋。这是阴谋家常用套路,古今一概;文革期间,往往因为基层群众一纸“材料”,酿成举国震惊的大案,无非就是这种“政治智慧”活学活用的好例子。但是,李慈铭的“史料”,并没有被董元醇的奏折采用。这又是更高的一招。因为,董元醇虽然打响了“垂帘”起义的第一枪,但那只是火力试探,没必要暴露全部实力,李的“核原料”,要用来配置决定战局的“原子弹”,等到十月初才会引爆,我们先来看看董褶在热河引起的哄闹,再来分析慈禧、恭王“欲擒故纵”、 “以柔克刚”的精彩战术。 Notes: 1) 玩政治手段 2) 玩政治手段,命令来自最上层,却让一个很不起眼 3) 玩政治手段,命令来自最上层,具体办理却交给远离政治中心的人。 。第二天,二后、大臣见面,肃顺等人回来,说二后不赞成“垂帘”,由军机处拟旨驳斥,并将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处理意见。吴逢年写初稿,语气平和,气势不足,肃顺等人不满意。焦佑瀛重写,定下“是诚何心,尤不可行”的调子,非常严厉。拟旨交上去,二后认为话说得太绝,所以再次斟酌,甚而有“留中不发”意思,也就是低调处理,大事化小,不准备公开驳斥了。并叫端华去谈话,端华气冲冲去了,在谈话过程中很不理智,“声震殿陛”,把小皇帝吓得尿、泪俱下。第三天,二后还没表态,于是载垣带领顾命大臣、军机处罢工,说不处理董元醇的摺子,别的事也不办了。直到十二日中午,二后“不得已”,同意公开批驳。 这一仗,固然是肃顺等人胜利了,可是,全局却从此变坏。二后故意磨蹭几天,然后表态示弱,用意首先在麻痹“肃党”,其次则考虑到人在热河,身不由己,过早发生冲突,未免危及人身安全。“肃党”果然入彀,以为经此一驳,底下不晓事的中下层干部必不敢再发怪论,“垂帘”之事即可中止,顾命辅政的大局也就这么定下。而未意识到“垂帘”怪论实出于上峰授意,只是颠覆朝局这部阴谋交响曲的前奏。他们也不知道在京官僚们依然在恭王的布置下准备更言之有据的“恭请垂帘”摺,并讨论商定“垂帘”召见的礼仪细节。同时,面见二后时的嚣张言行,从热河传到京城,激起在京大臣们的公愤,他们中的多部分本就受过肃顺的气,由此,对“孤儿寡妇”的同情指数暴涨,对“悖逆亡法”的“肃党”更加痛恨。舆论既已如此,那么,违反祖制、支持“垂帘听政”,与违抗遗命、赞成“清君侧恶”,就可以并行不悖了。 谭伯牛, 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 loc. 977-990 “肃党”未尝不能以此结纳恭王,而终不果行,原因还是骄愎二字所误。骄,是倚仗遗诏;愎,是不愿分权。慈禧一方,孤儿寡妇,能够垂帘就是大胜利,暂时分权给恭王,实在不是过分的条件。所以后、恭一拍即合,三角制衡之形变成胳膊拧不过大腿之势。不能予则不能取,吝于名则失于实,肃党在这种“大智慧”方面,确有欠缺。 谭伯牛, 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 loc. 1066-1069 Notes: 1) 八大臣 2) 八大臣为骄奢所误 不能予则不能取, 3) 八大臣为骄奢所误 不能予则不能取,吝于名则失于实。 4) 八大臣为骄奢所误。骄,是依仗遗诏。奢,是不愿分权。 不能予则不能取,吝于名则失于实。 曾、李二人注定要走上各自的道路,惯于弄人的天意却不著痕迹的消泯了可能的现实决裂,让二人的离合在时间中显现为渐行渐远的温柔轨迹,而不是空间中斩然可辨的北辙南辕。 谭伯牛, 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 loc. 1699-1701 曾、李二人注定要走上各自的道路,惯于弄人的天意却不著痕迹的消泯了可能的现实决裂,让二人的离合在时间中显现为渐行渐远的温柔轨迹,而不是空间中斩然可辨的北辙南辕。 谭伯牛, 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 loc. 1699-1701 Notes: 1) 渐行渐远的温柔痕迹。做人当如是也 鸦莫笑猪黑 谭伯牛, 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 loc. 1705-1705 Notes: 1) 好讽刺 实在是乌鸦莫笑猪黑 谭伯牛, 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 loc. 1705-1705 五、相期无负平生(上) 有忍乃有济 谭伯牛, 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 loc. 2524-2524 Notes: 1) 左被陷害,刚则必屈,得罪人。详细看本文。 谭伯牛, 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 loc. 2535-2538 谭伯牛, 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 loc. 2535-2538 Notes: 1) 陈潢,康熙时期水利专家。左很刚的一个人。刚则必屈。后被小人暗算,非常落魄 2) 陈潢,康熙时期水利专家 陈潢,康熙时著名水利专家,是河道总督靳辅的高参,“凡辅所建白,多自潢发之”。后来,靳辅因水利问题与于成龙辨难;按照吾国传统,学术争端往往演变为政治斗争。旋即靳辅失势,陈潢跟着倒霉,“逮京师,未入狱,以病卒”。即左宗棠所谓“一夕暴死”。陈潢敢于“对质”,却又勇于“暴死”的精神,才是左宗棠所欲效法的榜样。 谭伯牛, 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 loc. 2535-2538 此为十年三月致郭崑焘之信。到襄阳后,胡林翼托毛鸿宾致信,紧急通知他停止北上,理由是仇家“意犹未慊,网罗四布”;意即已经派出杀手,欲得而甘心。其时“雨霰交作,风雪极大”(信中语),左宗棠闻此危语,愤惧交集,心寒气丧。眼见得御状是告不成了,而“悠悠我里,仍畏寻踪”,家也回不去了,“不得已”,只好东去宿松,至曾国藩大营避难。幕职已辞,家不能归,到营中吃干饭又不合适,于是新生一计,投笔从戎。“死于盗贼与死于小人,固有间矣”;叱咤风云、筹济两湖的左师爷,只因得罪小人,遂落魄至此。不能不说,这是左宗棠一生中最低潮的时刻。 谭伯牛, 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 loc. 2647-2652 Notes: 1) 左得罪小人,落魄至此。 大抵浮生若梦,姑从此处销魂 谭伯牛, 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 loc. 2864-2864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谭伯牛, 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 loc. 2879-2880 Notes: 1) 左给曾的挽联 六、相期无负平生(下) 伪幼主是死是活? 谭伯牛, 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 loc. 2954-2955 Notes: 1) 曾与左矛盾。互辩书信,好精彩的辩论。 2) 曾与左矛盾。互辩书信,好精彩的辩论。 详细看本章全文。 “按名勒缴”的话,所得甚少的“弱者”一定“刑求而不得”,而所得较多的“强者”必会“抗令而遁逃”。 谭伯牛, 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 loc. 3316-3317 Notes: 1) 军中人心。老谋深算的曾国藩 正因为知县的难得,正因知县在国家政治中的重要性,左才会说“二十年来所尝留心、自信必可称职者,惟知县一官”。当然,真能胜任知县者,其能力必不限于一县;若一为知县,终身知县,那整个国家的政治必有其制服性缺陷。在一个设计合理、运行顺畅的文官制度中,称职的县官必能通过正常渠道逐级提升,由县府而道司而都督部院乃至“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调鼎”之臣,故左宗棠说“此上惟督、抚握一省大权,殊可展布,此非一蹴而就者”。意思就是,做知县最见功力也堪有实权,知县做好了,尚须经过州府道司的职位历练,用来熟悉行政程序,才能为“展布”自己的谋国治民之策! 现如今公司职员,基层的社区书记,难道不也是如此吗?
《战天京》读后感(十):现在这年代都可以这样说话了么
本来也就是一本中规中矩乏善可陈的历史小说。但作者的态度却让人反胃,文中讲咸丰出逃,联军火烧圆明园那段,有意无意美化联军,更换不平等条约成了理所应当之事,而清廷的狡诈违约却成了其所不齿,这种论调虽说合乎所谓的现代社会的契约精神,但是所谓的现代社会难道允许随便侵略别国么?既然你违背在先,我使诈又怎样。再说作者所说的圆明园非联军所烧,实为旗人所为,谁给你的自信,说出这种话来?有证据么?几部野史也想翻案,百年国耻到他这来就成自作自受了。由衷的想对作者说一句:什么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