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3 20:37: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10篇

  《中国文化要义》是一本由梁漱溟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7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二):中国文化要义(书摘)

今晨去教学楼的路上,突然闻到甜甜的味道,环视四周,原来是桂花开了呀~气温的降低尚误认为是雨声的魔力,这回却发现,是秋天到了啊。想想冰淇淋的告别,还是有些许伤感;然而想想糖炒栗子和烤红薯,就又开心了起来。吃东西时常常担心吸收太多,读书时常常担心吸收不够。《中国文化要义》就是一本十分让人担心的书。
这本书从中国文化的特点谈起,从中西比较中提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文化早熟的社会。从这几个方面出发,探讨了中国为何未率先诞生民主、科学、法制。值得一提的是此书的问题意识和哲学化的语言,从问题出发的探讨往往比生硬抛出结论更易于让人接受,哲学化的语言则便于从任意一点发散出去。
 
从集团生活一路走去,即成国家;从家族生活一路走去,却只是社会。
 
个人为自由之主体,自由为个人之无形领域,言自由固不得不以个人来说。
 
形尽性之不易,深切地有所认识,而后修己功夫乃重于一切。事实上既不能外于人而有己,修己安人乃连成一片。
 
封建社会的关系是呆定的;伦理社会,则其间关系准乎情理而定。
 
等级身分之所以立,本有其政治的意义和经济的意义;但其建立与巩固,则靠宗教
 
其自我否定,每每就是另一方式并进一步之自我肯定
 
前引梁任公的话,说中国有族民而无市民;有族自治乡自治而无都市自治
 
所谓集团生活,诸如前述诚然形形色色;但亦有其一致之点可指:
一、要有一种组织,而不仅是一种关系之存在。组织之特征,在有范围(不能无边际)与主脑(需有中枢机关)。
二、其范围超于家族,且亦不依家族为其组织之出发点。--多半依于地域,或职业, 或宗教信仰,或其他。
三、在其范围内,每个人都感受一些拘束,更且时时有着切身利害关系。
 
升到高级,则经济的劳动对于各种社会行动之整体,其任务即渐渐减弱。因为满足高等欲望之行动,不大靠着经济的劳动。
 
今综合各方之所见,得其比较公认的特点约如下。
(一)自私自利 此指身家念重、不讲公德、一盘散沙、不能合作、缺乏组织能力,对国家及公共团体缺乏责任感,循私废公及贪私等。
(二)勤俭 此指习性勤俭、刻苦耐劳、孜孜不倦、好节省以至于吝啬、极有实利主义实用主义之精神等。
(三)爱讲礼貌 此一面指繁文缛节、虚情客套、重形式、爱面子以至于欺伪;一面亦指宁牺牲实利而要面子,为争一口气而倾家荡产等。
(四)和平文弱 此指温顺和平、耻于用暴、重文轻武、文雅而不免纤弱、特喜调和妥协;中庸及均衡、不为已甚、适可而止等。
(五)知足自得 此指知足安命,有自得之趣,贫而乐、贫而无怨、安分守己、尽人事听天命、恬淡而爱好自然风景、不矜尚权力、少以人力胜天之想等。
(六)守旧 此指好古薄今、因袭苟安、极少进取冒险精神、安土重迁、一动不如一静等。
(七)马虎(模糊) 此指马虎亻+龙侗、不求精确、不重视时间、不讲数字、敷衍因循、 不彻底、不大分彼此、没有一定规律等。
(八)坚忍及残忍 残忍指对人或对物缺乏同情;此最为西洋人所指斥谴责者。坚忍则谓自己能忍耐至甚高之程度。克己、自勉、忍辱、吃亏等皆属于此。对外对内两面实亦相连之事。
(九)韧性及弹性 韧性止于牢韧,弹性则并有弹力。此不独于其个人生命见之,全民族全历史恰亦证明如此。此不独其心理精神方面为然,于其体质及生理现象亦证明如此。因有“温炖汤”“牛皮糖”等称喻。
(十)圆熟老到 此盖为中国民族品性之总括的特征,故列以为殿。其涵义有:悠悠然不慌不忙、稳健、老成持重、心眼多、有分寸、近情近理、不偏不欹、不露圭角而具有最大之适应性及潜力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五):开了面大窗

以前看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提到中国片段,看《顾准文集》的政治解读,激动的了不得,觉得有人在自己脑壳上开了面窗,这次看此书又有这种感觉,不过,这窗似乎更大些,透过的光更多,点亮了我脑中差不多2000多年来的中国思想历程,逻辑上我比原来明白多了。
也不光讲了中国文化,作为比较例举了西方文化对比,必然要讲到宗教,那么也会讲到政治、经济、科学发展,印证了我认为中国无科学之观念,章节安排上层层推进,非常适合阅读,对受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自己似乎也有更深的理解。
一本谈思想的理论书籍文字这么流畅、优美,让人不由产生崇拜之心。
关于中国文化早熟的理论有理且有趣,意思是,我们的先辈们太强悍了,在我们经济、能力上还不具备条件的时候就发展了那么理性的思想,虽然先进,但束缚了其他领域的发展,后辈们一看先贤如此圣明,无法超越,只得全心发扬光大,无人起颠覆之心,于是,社会虽然乱治交替,然而思想却永远铁板一块,且越来越铁,如果不是西方强行打入,恐怕绵远流长,永无出头之日。
细想想,似乎确实那么回事!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八):以家为家,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梁漱溟先生不仅受到传统儒学的熏陶,在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中西文明开始摩擦碰撞并相互交融,传统的儒学也遭受各种新思想的冲击,因而他也受到当时新儒学的濡染。从他的身上我们既看到传统儒学封建的意识,也看到了新儒学思变促新的改革思想,正是因为他拥有“旧儒学”和“新儒学”的双重身份,才会让他能够以一种思辨的目光和敏锐的洞察力去看待中国,去研究中国的文化,去探索中国文化最本质的精髓和要义。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在我看来这也许就是梁漱溟先生这本《中国文化要义》思想的起点和归宿,他以身论家,以家论国,借国以论天下。
      
     李泽厚在《说儒学四期》中曾把社会分为个人本位和集体本位,个人本位即个体,集体本位包括家庭,民族和国家。他把中国儒学所奉崇的道德分为两种,即“社会性道德”和“宗教性道德”。社会性道德为公德,是维系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规范,而宗教性道德是私德,是个人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的行为规则。梁漱溟先生论中国人与中国文化也是从个体本位开始,进而分析出中国的“社会性道德”。
     研究中国,研究中国的文化,无论是文学,哲学,绘画,园林,建筑等等,最根本的是以研究社会的人为主,因为人是构成这个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个人的行为原则构成了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而社会的道德规范又会影响着一个国家。《礼记•大学》上说“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是故先“修身齐家治国”方能“平天下”。 梁漱溟先生探索中国文化之要义也正是从中国人如何“修身”说起。他总结出中国人性格比较公认的几个特点:
     一, 自私自利。
     二, 勤俭。
     三, 讲礼貌。
     四, 和平文弱。
     五, 知足自得。
     六, 守旧。
     七, 马虎。
     八, 坚韧及残忍。
     九, 韧性及弹性。
     十, 圆熟到老。
     从他总结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深受周孔之礼的影响,尊礼尚仁,中庸贵和,重文轻武,同时由于过份的禁欲,也让中国人变得自私而残暴。而中国人所有的这些特点是造成之后中国社会“周而复始”,中国文化“盘旋不进”的根源。
     梁漱溟先生先说中国人“修身”之不足,而后开始“从中国人的家说起”。首先,中国人重视家庭伦理。由个人组成家庭,由家庭组成家族,中国人的这种家族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人修身首先为了“齐家”,人们追求功名利禄,往往是为了家庭家族的荣誉,而非个人荣誉。中国人觉得只有置身与集体之中才会有安全感,而最基本的集体就是家庭。对待其他非家族的团体,中国人往往会有一种排斥反应,在各种非家族的团体中往往会形成家族势力的延伸,这就是为什么出身,背景,家族在中国一直很重要的原因。在第五章中,梁漱溟先生参照中国和西方作出的一个对比图很明显反映了中国人的这个特点:西方人重视团体和个人,而不重视家庭。中国人反之,重视家庭,不重视团体和个人。
     
     中国人以道德代替宗教,中国的宗教其实是一种“宗教性道德”。中国人所说的的“修身”,实则在“修德”。孔子曰“孝,德之本也”,中国人所修的道德品行有很多种,然而“百行孝为先”,孝是作为中国人最基本的道德礼仪。《管子•牧民》上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只山川、敬宗庙、恭祖旧”, 明鬼神、敬宗庙、恭祖旧直接反映了中国人的这种孝文化。而中国人的孝文化都是因为周孔教化所致,而周孔教化并非宗教,孔子向来不相信鬼神和迷信,他所推崇的是一种社会伦理和道德的规范,以道德规范社会,以伦理规范国家。因而中国自有孔子之后,便走上了以道德代宗教之路。
     以道德替代宗教,有利于上层阶级对下层阶级的管理。以伦理规范国家,能够让国家在某段时间内保持繁荣和兴盛。《管子•牧民》写到“守国之度,在饰四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以礼,义,廉,耻来规范家庭,规范社会,规范国家,则家兴国强,而如果没有这些伦理道德,则家庭生变,社会生乱,国家衰亡,就如管子所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以周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等级制度构建起来的社会具有某种稳定结构,可以让整个社会各司其命,各安其职,维持一定时间段内的稳定。同时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结构让中国自秦汉之后的两千年进入一治一乱之循环,而始终没有革命。
     
     管子说“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梁漱溟先生在第九章时也曾将社会关系大体分为几个等级级:个人--家庭--团体--国家--天下。如果将乡理解为一个团体,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梁漱溟先生这本《中国文化要义》的主导思路在某种程度上与管子的思想不谋而合。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人近两千年社会之所以循环往复没有变化,科学之所以停滞不前没有创新,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中国人的个体本位和集体本位发生了错位,中国人的家庭观,团体观,社会观,世界观由于过早的开化,已经发生扭曲,走不上正轨。中国人只有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使中国重新走向繁荣民主富强的道路。
     
     最后引用管子的一句话:“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文化逐渐步入科学的正轨,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