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互联网思维》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1-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互联网思维》读后感10篇

  《互联网思维》是一本由钟殿舟著作,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的192图书,本书定价:32.80,页数:2014-6-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互联网思维》读后感(一):摘要整理

《互联网思维-工作、生活、商业的大革新》摘录
-BY Dancie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1、 谈互联网思维是因为商业世界的逻辑发生了彻底改变——
互联网之前:
企业通过销售中介—经销商—销售商品;
企业通过信息中介—媒体—传播信息;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不发生直接联系;
不同的消费者之间是隔绝的;
企业与消费者之前,是企业推动消费者接受的单向关系;
销售结束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就结束了。
“互”阶段:
企业可以直接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
企业可直接将信息传播给消费者,消费者也可以直接反馈信息;
消费者之间不再隔绝,信息在其中自由传播。
此时企业运作需要有新的商业思维,即互联网思维。
2、 互联网之前,企业的运作:
销售渠道被经销商控制,渠道为王;
公关很重要;
企业在一种“自以为”的状态下开发产品,依靠自己对行业的理解和对消费者的想象;
消费者无法形成合力对企业产生影响,企业可以无视消费者对产品的意见;
企业不关注消费者购买之后的事情,只关注销售本身。
3、 互联网发展第一阶段是“联”,以新浪、搜狐等门户类网站为标识。此时商业逻辑并无本质改变,依然收到渠道和媒体的限制,但增加了网络渠道和网络媒体。
互联网发展第二阶段是“互”,以微博、微信等社交类产品为标识。人,真正成为网络主题,此时互联网成为生活一部分,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关系。(雷军小米官网预售,突破渠道限制。)成交不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客服部门重要性)
4、 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塑造品牌的可能性,可推出——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可分解为产品思维(创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和口碑思维(诱发、引爆和吸纳用户的尖叫)。产品思维是基础,口碑思维是上层建筑
5、 创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小米成功关键是产品)渠道消亡,产品为王。
“你是不是真的在产品上花了这么大力气,如果你没有,用户是看得见的。”(雷军花两年世界找一张壁纸)
从“好”到“让用户尖叫”,要从关注产品功能转移到关注用户使用体验上。(冷、抽象、距离——热、具体、可触摸)
用户会为了什么而尖叫,“什么”就是用户的痛点,是判断产品能否成功的前提。
6、 诱发、引爆和吸纳用户的尖叫——(想办法让用户尖叫-形成尖叫合唱变成流行-将用户原创性的想法吸收,变成产品新的让用户尖叫的点)
诱发的关键是产品;
要引爆,做的事情必须符合社会情绪,顺势而行;
吸纳,可以扩展企业的能力范围,并让用户获得参与感。
以上的根本在于执行力,保证执行力,只雇佣第一流的人才。(乔布斯、雷军)
7、现在的互联网相当与一个广场(具体见后章“一种近似的想象”),我们似乎回到了街坊邻居的熟人社会时代。不把用户当上帝,而要把用户当朋友。企业品牌退后,产品品牌向前,企业必须不断用成功的产品来吸引消费者。
一种近似的想象——
1、 互联网是一个广场,人们在广场上并不是以单独的原子状态存在,而是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以社群的方式聚集在广场上。(社群并不完全隔绝,多个社群可以交叉)
2、 社群中人的地位并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来自对某一个话题的权威性,掌握到独家信息、独到研究和看法的人成为社群的中心,影响力也不一样。
3、 任何一个看起来小众的产品和服务、以前因为地域等物理空间的限制不能商业化,现在都存在商业化的可能。(雕爷牛腩、黄太吉煎饼)
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企业——
1、 组织改变:
组织结构上,必须包括电商部门、营销部门、客服部门等。用户希望企业快速回复的愿望,促使企业结构必须扁平化(加快内部沟通速度)。专业问题必须由专业人员解答,需要全员客服(加快外部的相应速度)。
考核方式上,不再由领导考核而是市场、用户考核。
激励措施上,一是团队裂变,二是提高收入,三是强化成就感。寻找做事的人,摒弃做人的人。企业文化更加纯粹。
2、 产品研发——找到你的社群,成为代言人
乔布斯之所以不做市场调查,是因为他根本是在为自己创造产品,在为自己的同类创造产品。
凡客的衰落,在于陈年本人不是t-shirt的代言人,陈年对产品先天无感导致产品的细微差别,很快就会被喜欢t-shirt的用户察觉。
要打造产品,要么为某种成熟的社群服务,要么创造新的社群;你不但得是产品所属社群人得同类,还得是社群人的代言人。同类,意味着你知道痛点;代言人,意味着发言权和影响力。
过去的所谓精准定位用户,然后“扔”一个产品去满足需求,已经行不通了,因为这样的产品只能满足功能性需求,不能满足体验式需求。
三个不同层次的社群——
a. 实际生活中权利、资源、公开影响力的“高层”,其他人会跟他们的风,他们选择产品的依据是“面子”。(苹果,乔布斯)
b. 实际生活中无权无资源,但了解度高,有话语权的“中层”,是社群的中坚力量,发烧友,选择产品时强调“性价比”。(小米,雷军)
c. 纯粹对某个事情感兴趣的“基层”,选择产品以功能性、价钱便宜为主。这一层利空间很有限。(山寨机)
3、 用户体验——使用情境与动作分解
三只松鼠的启示:与用户接触的开始就是体验的开始;使用情境是寻找用户体验的路标;对用户的使用行为进行动作分解;体验在使用之后还在继续。
怎样让用户用得爽?把自己变成傻瓜,忘掉知识、逻辑,凭本能、凭感觉。如果做不到傻瓜化,就拉一个用户过来,看着他用。功能设计找专家,使用体验问傻瓜。
4、 产品人格化——产品要有态度、有腔调、有精神内涵,而不是平淡的物理功能本身。
人格化的目的:让静态的、死的产品鲜活起来,在用户与产品之间、用户与企业之间建立情感联系。
真诚,是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自己不走心,技法无用。(褚橙、柳桃、潘苹果的对比)
目前互联网思维指导下的产品,最常见的传播元素是产品本身和创始人两种。
5、 拣选用户——不追求所有人都是你的用户
“要做榴莲,不要做香蕉。”(要有自己的独特性)
拣选你的用户,甚至可以拒绝为非同类的人提供服务。因为他不是同类,体会不到产品精华点,反而觉得体验不好吐槽影响口碑。
社群中有影响力的人,就是你的铁杆同类,服务好他们是你最重要的任务。其他用户如果被吸引过来,那是奖励,但不是你用力的目标。(“我们不赚用户的钱,我们赚粉丝的钱。”)
6、 尖叫——来自出乎意料
2013年后海底捞的口碑不再火爆,是因为没有超越消费者的期望值。
口碑=产品真实情况-消费者期望值,所以提升口碑有两种做法:提升产品真实情况、或降低用户期望值。
尖叫分类:惊喜代表正面,惊讶代表中性,惊恐代表负面。把体验做到极致、细节做到极致,这是惊喜的方式,也是最为持久的尖叫,带来最强大的竞争优势。
管理用户的期望值:做好保密工作,引发神秘感(乔布斯、雕爷牛腩);自黑(杨幂、加多宝“对不起”广告);避免过度宣传(小米);提供的尖叫不要太频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7、 客服——品牌塑造抓手和销售持续手段
产品、营销和客服是塑造企业品牌、传播企业文化的三大重要手段。(三只松鼠的“主人文化”、雷军是小米的头号客服、阿芙ka部门)
做好客服的基础:快速响应、全员客服。
8、 归属感——用户为什么参与(“罗辑思维”朋友圈、小米同城会)
用户短期参与原因:活动能引起好奇心、爱心和情绪激动的事情(百变魔图、女神晚餐);容易玩,降低参与门槛,减少用户动作;与社会热点搭上线。
用户长期参与原因:归属感。只有得到用户认可与信任,用户才会从你这里寻找参与感和归属感。(社群代言人)
引爆用户的情绪:抓住社会情绪设计活动(标准);找到关键人进行传播(放大器);活动或话题要能粘住客户(原则:简约、具体、意外、情感、故事、可信)。
让用户自己讲故事,以用户为主体:企业可以创造让用户讲故事的条件和主体、对故事进行转发传播,给更多用户看见。
口碑的主体是用户,企业的作用是组织、支持和引导。
9、 任何事情都可以是一场秀
小米米粉节,做一场秀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多的用户参与。
秀什么:成绩、产品、用户、融洽、内幕。
新品发布会、周年纪念庆典……但在互联网思维时代,要会玩才行。(雕爷牛腩开幕秀)
10、 老板要会站台
站台能力,就是销售能力、品牌塑造和传播能力。(马云和乔布斯)
站台人=企业,老板会站台,与产品人格化的要求是一致的。
做最真实的自己,不要表演,用户看得见。
外篇:企业转型启示
1、 苏宁案例:作为销售中介的渠道转型可能——平台化、物流化、体验店化、金融化。
2、 《快乐老人报》案例:作为媒体的转型可能——社区化。
未来
1、 中介的未来不会来
2、 快递的业务还会加大
3、 声音画面的能力越来越重要(说故事的能力、设计画面的能力)
4、 让声音从各种声音中凸显出来的能力越来越重要(营销能力)
5、 专家化生存
6、 极客生存(极致化,不要平均)
7、 社群化生存,垂直类社区有大未来
8、 做事的人的未来到来,做人的人的未来不来
9、 客服的未来到来
10、 体验店将大面积出现

  《互联网思维》读后感(二):用户、产品、口碑

微信原链接请点我
这本书只能说是一般,毕竟封面上夸得实在是有点太好了……有点啰嗦,用例也比较单一,逻辑上不够连贯,而且虽然是14年的书,现在看来似乎已经有点跟不上目前的节奏了。不过也有可能是因为举得例子比较接地气,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或者是自己对那些品牌的了解还比较模糊,反而影响了实际效果。
 
当然,作为一本书,肯定也是有可以学习的地方啦,有一点收获就至少没白看。放上自己梳理的脉络图,是按照自己认为比较顺畅的方式归纳而不是跟着目录走的。
《互联网思维》梳理图

  《互联网思维》读后感(三):并没有太多实质的内容

很简短的一本小书,粗糙的封面设计,俗到不行的案例,太多的概念,妨碍成为读下去的理由,相对于米国的抽丝剥茧的逻辑书籍,这本《互联网思维》更像是对互联网现状的总结。略微的搜索了一下作者的背景,擅长的部分是做企业的分析和研究,描述的更多的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对于未来只是略微提到了几个必然会失败的因素,比较谨慎。
越来越不习惯喜欢引用爆款书籍文章,前半部分读到一连引用《引爆点》《影响力》《粘性》这样经典的时候差点弃坑放弃,原著对其中论点的论述是非常清晰、理性和富有逻辑及案例的辅佐的,就像不喜欢那些十分钟速读一本书之类的栏目一样,这样的经典书籍即使认真的读过几遍都未尝能真正领略精髓,更何况引用的一句话
理论非常精准,可是放在这样的书中总觉得略显尴尬。作者强调做自媒体需要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恰好这本书最缺的便是作者自身的意见和态度,通篇看到的只是别的人怎么说,别的书怎么写,略微失望

  《互联网思维》读后感(四):总结一下《互联网思维》这本书

这本书一共173页,字不多,但是可读性比较强,话也比较说在点子上。下面,趁工作休息时间,给大家做个简短的总结吧。
本书分互联网之前的世界,互联网思维的发展和在现阶段商业格局中的应用和中介型企业如何转型(个人理解为:互联网思维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方法的未来)三个部分来介绍。
第一部分:互联网之前的世界
运用拆字法对互、联、网三个字的深层含义分别进行介绍。“联”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渠道桥梁,“互”是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网”是当销售渠道和信息媒体变成消费者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整个世界就形成了一张商业的网。
同时,作者还介绍在先前的商业世界中,广告的重要性:生产商不甘让渠道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咽喉,于是需要将自己的产品信息直接告知消费者,使产品的销售不再那么轻易的被经销商所操控,而是通过增加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展示公司软实力,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施加影响力。
第二部分:用案例说话——互联网思维的发展和在现阶段商业格局中的应用
互联网思维的特点通过以下几点进行展现:
1.考核方式的改变(由市场的销量表现考核各职能部门业绩而不是员工只需要对老板一人负责);
2.社群营销(加入社群,找KOL为你代言,就像格拉德威尔的《引爆点》里有“内行”这样一个引爆流行的元素一样:联系员就是那种“认识了很多人的人”,这类人把朋友当作邮票一样地搜集,随时与人保持联系。这个角色可以把信息快速的散布出去。雷军找很多人去贴吧为小米手机灌水就是典型案例。)
3.用户体验(用三只松鼠的“主人文化”为案例进行分析,不了解的小伙伴,建议你萌去某宝买一次就知道了。)
4.产品人格化(用褚时健“褚橙”的成功和柳传志的“柳桃”无建树的鲜明对比,凸显人格化对产品的重要性,建议补充阅读《褚橙你也学不会》,褚老先生在书中建立的包干到人头的奖励机制和用手捏鸡粪肥料判断肥料好坏的敬业精神值得学习。)
5.挑选用户(用很老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你不是人民币,不能保证所有人都喜欢你。用户也是一样,不对口的用户甚至会对你的口碑造成影响,用户也要精挑细选哦~)
6.尖叫(口碑=产品真实情况-消费者期望值,黄太吉开跑车送煎饼,海底捞的各种贴心服务,都能成为“尖叫”的一部分,好让消费者进行下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传播!)
7.客服(特色客服分组让品牌不再冷冰冰。例如阿芙精油的“重口味”组、“小清新”组、“疯癫”组、“淑女”组等。)
8.归属感(归属感就是让用户愿意参与进来的理由,足迹,脸萌都是一种现象级的产品,但是让用户长期参与,开始要靠情怀,例如逻辑思维的情怀是知识,杜蕾斯包装色情,小米为发烧而生···)
9.作秀(自媒体时代,不会做秀怎么行?在广场上,要让你的声音有别于他,脱颖而出,当然还是要“作”的有特色。企业秀成绩,公司秀产品,平台秀用户,boss秀组员融洽,高管秀内幕都可以被很好的组织并且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秀起来!)
10.老板会站台(雷军和董明珠的10亿赌约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事后,雷军也说自己口才不如董明珠,拖累了小米的品牌形象。王自如对话罗永浩也是同理,虽然后来市场也验证了锤子手机的问题,但罗永浩在气势上更胜一筹。可见,企业站台人的口才对品牌形象也很重要哦~)
三.中介型企业如何转型(个人理解为:互联网思维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方法的未来)
1.渠道如何转型(举例苏宁从线下到线上电商平台的转型,并对苏宁线下房产可利用性做了几点建议:1.做平台,2.做物流,3.做体验店。不过,这就跟大众对知乎盈利模式的猜想一样,到最后,要知乎做了才知道。)
2.媒体如何转型(《快乐老年报》的订阅数量为110万份之多,他的成功一是说明中国真的是一个“人口老龄化”大国,政府刚出的新二胎政策不知道真的是为了减缓老龄化还是要加大房地产开发速度···
二是说明传统媒体转型还是会迎来下一个春天的——走社区化路线,创业家杂志创立的"黑马训练营"和从杭州的19楼论坛做大的“婚博会”都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最后,附录里还补充了乔布斯给产品经理的五大启示,个人觉得最核心一点就是在说:做爱做的事才是硬道理!

  《互联网思维》读后感(五):2017年,再谈烂俗的“互联网思维”

现在再谈起互联网思维,总有一种烂俗的感觉,好在这本书是2014年出版的,现在再来看,里边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总结式的提纲,这种提纲再加上一些比较著名的例子。

作者给出的互联网思维的定义是:

因为互联网发展到了“互”的阶段,使得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塑造品牌具备了可能性。而要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则需要企业具备与“互”阶段相契合的思维。这种思维,被称为互联网思维。

真是写的佶屈聱牙,当然作为作者自己定义的概念,一定要写的高大上一点,不然就不叫定义了。联系上下文,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去中心化,人们会形成一个个的社区,而不是传统的中心分发。

作者刚定义了互联网思维,马上又开始补充:

消费者(用户)、口碑、产品,这就是互联网“互”的阶段商业世界思考的逻辑起点。将它们整合起来,关于互联网思维,可以得到两句话:

1.创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2.诱发、引爆和吸纳用户的尖叫。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而用户思维分解开,就是产品思维和口碑思维。

看到了吧,互联网思维本来就是一个集成的概念,不太好由一句话就概括了, 也就是现在没有约定俗称的定义,所以大家各抒己见:

豆瓣上一搜,大概有7本名字叫互联网思维的同名书籍,改改副标题。从简介上看内容都大同小异,而本书算不上非常出色的一本,无非就是举几个例子,然后把那几个思维再掰扯一番,相对来讲,另一本《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则是条理更清晰的存在,可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点,这本书我曾经系统的总结过笔记: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92568/answer/67372933

回答的知乎问题【互联网思维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

现在再来看,这些书都大同小异,讲到的经典案例都是

小米的七字诀,参与感,360的免费思维,户体验至上,简约思维迭代思维等,流量思维,跨界思维,大数据思维等等。

而本书在第一章即给出了这些概念,案例也只是泛泛之谈。整体来讲,这本书算不上经典。

其实说了这么多案例,这么多理论,要想在一个互联网企业里真正的用上,还需要你的一个灵感和平时多专注的思考。

就举一个例子吧:跨界思维并不一定是线上线下的那种跨,我记忆深刻的一个例子是:

我们公司(做k12在线教育的)在高考期间和滴滴打车合作,高考生打车有优惠;这个春节好几部新电影上映,我们请了很多影视明星来做客给用户发红包,都是一种跨界的合作双赢思维。

  《互联网思维》读后感(六):垃圾书一本

     作者应该去知网查查重,全是抄的,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看到最后不知道是在写思维还是在写营销,读这样的书真的是在浪费时间……
写成这样的水平的话,中学生也能出版了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作者只照抄了几个人的话,并没有深入的分析。剩下的案例全是在讲营销手段,营销技巧,难道互联网思维就是营销?苹果的互联网思维在哪里?苹果的成功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思维?小米、雕爷牛腩等如何成功,用了什么思维?只是把图不停的COPY AND COPY,这样书都能出版真是服了

  《互联网思维》读后感(七):《互联网思维》 by Yellow.Whisper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产品思维,口碑思维,用户思维。把产品做好,打造口碑,围绕用户,病毒式扩张。不过,互联网之前难道就不存在口碑的影响力?要知道,《引爆点》可是早在雕爷牛腩、三只松鼠、小米手机之前,早就被陈总议述,而书中的一些事件则有相当一部分发生在几十年前。
所以,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互联网思维’是怎么会不早不晚得在这个时点被提出?
仔细回想,在罗辑思维以前,有不少人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开始讲故事,做书评,但是只有罗胖坚持每天60秒语音,并且坚持能够挖掘到那些国内读者少、观点新奇、迎合时代味蕾的小众书籍。是其书目切中用户阅读的痛点,抑或60秒阅读体验让人读的少了却懂得多了,又或者是罗胖的人格魅力掩其长得有点过分的外形成为着力点,或者合理猜测是其对书中精华的深刻提炼与芭蕾般灵巧的思维跳跃牵动读者神经?
在小米手机之前,早有魅族割据一方,但自从米粉这个以雷军代言的,呛一口不地道英语的屌丝群体‘自发酵’以来,米粉逐渐从面粉到面团,一直膨胀到不可收拾。雷军本人的故事具有话题性,其创始团队的bigger确实也不low,当我们寻找面团‘自发酵’路径的时候,除了看得到的原材料以外,一系列具有魔术效果的化学反应却无法真实再现。
互联网的思维,始终强调参与感。参与感和归属感同病相怜,是一种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淡漠了的情感和触觉,除了在家、在朋友圈子中、在工作的小团体里,我们之前很少能够想象到,自己的意见和吐槽能够成为自己日常使用的产品的生产厂商的攻城狮们所看重的珍贵元素。当唾沫开始变得有价值,产品也就开始变得有人情味了。
不过千万不要误以为参与感就是主导力,就是控制欲,参与感是一种感知,让用户感到厂商的雷达覆盖到了自己,用户的唾沫星不是多费口舌,而转变成发酵面粉的发酵剂和面粉,是生产成品的最基础元素和保障。我想,要是零部件能够张嘴说话,小米的‘营销秘法’早在几十年前就被公之于众了——毕竟零件体验的是真正的‘参与感’。
那么回到互联网思维。既然口碑和引爆的雏形早在互联网之前就有,绝非新鲜事物;而产品本身的特性也不是互联网打法的绝对密器,要说小米产品牛逼,魅族和锤子马上跟你拍桌子;或许在互联网思维的包裹下,三个要素中唯一闪光的或许是要数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的核心,不是用户参与技术设计,参与工业设计,而是用户参与体验的设计。iOS没法做定制,当然也就谈不上用户参与,试想要是互联网思维这么神奇,苹果怎么不来参和一把?——当然体验店是另一码事儿。一个自由度极高的(android可定制),形态极为丰富的(比如说精油,香、熏、涂抹、文化、原料、手法),口味品味接受度高容忍创新的(比如面条,工艺、口味、秘方历史)领域和产品,才会催生所谓的体验设计和用户思维。
所以说,迪斯尼可以邀请用户做体验设计,青年旅社可以搞参与感,咖啡社可以做创意营销,读书会可以生搬互联网思维。但苏宁电商用得了所谓的体验设计?这个倒是要开开脑洞了。
说到这些,又回到了K.K.的《失控》,所以大师的想象力还是值得佩服——吹出来的货,套用在哪里都是对的!

  《互联网思维》读后感(八):几点收获

    这本书名字当当响,内容确实不多,当看到附录参考内容就知道,原来查查网页看几本书也可以写书;
    整理整理还是有一点收获:
1,最大的亮点是点出了电商和传统商业的区别:没有中间销售渠道经销和中间媒体营销环节,增加了企业和用户的交互及用户间的交流;
2,关于如何做产品:产品是种价值观,说到底是对人性的研究,从人性弱点和产品实际使用的痛点出发,提高用户体验品质(把自己变傻瓜来提高易用性简单性,情景出发、使用动作分解等方面,微创新是说最终用户使用习惯的前提下进行微引导,更新迭代是为了产品持续变好,建立产品体验优先排序),做出出乎用户意料的产品;
3,社群:定位自己服务的小众团体(宁做榴莲不做香蕉,特点也是一种壁垒),增加用户参与感(《影响力》的承诺一致原理);
4,游戏的魅力:即时反馈和奖励引导,易操作等特性;特别是即时性;
5,口碑:=产品实际情况-消费者期待值;出乎意料;但是不能频繁尖叫,因为会提高阀值,效果衰减(边际效用递减);
    最后,我相信互联网是个很大的机遇,但是互联网思维在其他行业如制造业也会推动整个产品更好的运作,免费是个伪命题,互联网收费时代会让产品更精细,虚拟也是伪命题,人们会更重视线下的互动交流,所以在移动互联横行的时代,一些人与人面对面的需求反而会成为一个情感和人性需求,更多人需要更温暖的互联网,社交行业会是一种需求吧;

  《互联网思维》读后感(九):互联网思维初探——读书笔记

——《互联网思维——工作、生活、商业的大革新》读书笔记
daoker按:该书作者钟殿舟,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定价32.8元。特别说明的原因是不推荐购买阅读。理论偏颇匮乏,案例没有深入调查,有强烈的赶潮流而攒的书的感觉。但是没有办法,这种书买到垃圾的可能性极高。但是抱着学习的心态还是做了下读书笔记,稍微整理一下关于互联网思维的一些基本认识。谁要有读过的关于互联网思维的比较好的书,还望推荐。
—————————————————————
互联网之前的商业世界特性如下:
⒈企业通过销售中介——经销商——销售产品;
⒉企业通过信息中介——媒体——传播信息;
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不发生直接联系;
⒋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是单向的企业推动消费者接受的关系;
⒌不同的消费者之间是隔绝的(口碑相传只能产生小范围影响);
⒍销售结束之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就结束了。
这些特性决定了渠道为王,广告、媒体公关至关重要。
在互联网发展的第一阶段,“联”的阶段,商业世界的逻辑是:
⒈企业通过销售中介——经销商(网络渠道和地面渠道)——销售产品;
⒉企业通过信息中介——媒体(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传播信息。
这个阶段,互联网只是成为新增的渠道和媒介,是对原有渠道和媒介的补充与丰富。
互联网发展的第二阶段,“互”的阶段,商业世界的逻辑发生了彻底改变:
⒈企业可以直接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
⒉企业可以直接将信息传播给消费者,消费者可以直接反馈信息给企业;
⒊消费者之间不再隔绝,信息在其中自由传播。
这时,互联网就是渠道,就是媒介,互联网成了商业领域核心工具,互联网本身成了主体。
在新的商业世界,关键词是消费者(用户)、口碑、产品、体验,企业通过产品与消费者建立起直接联系,但是商品卖给消费者之后,两者关系并没有结束,消费者满意可以传播口碑(影响范围可能极大),不满意可能吐槽(影响范围可能更大)。
消费者(用户)、口碑、产品、体验,这是现在商业世界思考的逻辑起点。整合起来,关于现在商业领域的互联网思维,可以总结为:
⒈创造让客户尖叫的产品;
⒉诱发、引爆和吸纳用户的尖叫。
互联网思维核心是用户思维,而用户思维分解开,就是产品思维和口碑思维。
在互联网思维中,产品是一切思维的焦点。互联网消弥了渠道的重要性,凸显了产品的核心地位。要创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看待产品的视角要变化,要从关注产品功能转移到关注用户体验上(创造的价值要改变)。
功能是冷的,抽象的,机械的,有距离感的。体验是具体的,可触摸的,有温度温暖的。体验就是从人的感官出发,嗅觉、触觉、听觉、视觉和味觉,综合起来,形成感觉。这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发力点。
产品思维是基础,口碑思维是上层建筑。诱发、引爆、和吸纳用户的尖叫,是口碑思维的核心。
诱发,是想办法让用户尖叫起来。引爆,是要形成尖叫的合唱,变成流行。吸纳,是将用户原创性的新想法、新玩法吸收进来,变成产品新的尖叫点,然后通过企业放大,形成新的合唱。(具体理论参阅《引爆点》、《黏住》、《影响力》)
互联网的一种近似想象是一个大广场,大广场上形成一个一个的社群,而人是“长”在这些社群上的。要理解互联网,就要理解互联网是“人”的互联网,理解人是社群的人,理解社群的人的思维和行为特点,理解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也就理解了该如何运用互联网这个工具。
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必须作出改变。
☞组织结构的调整
现在企业结构中需要:
⒈电商部门,完成将产品从企业送达消费者的任务;
⒉营销部门,完成将信息从企业传播到消费者的任务;
⒊客服部门,完成客户服务的任务。
营销部门和客服部门可合二为一。
组织结构扁平化,可以加快内部沟通速度,管理上,更少的控制,更多的放权,强化自我管理。
凸显客服的重要性,要能够即时妥帖的跟踪处理用户反馈。
☞考核与激励
当企业与用户直接发生关系后,考核不再由领导作出,而是由用户考核员工。从用户反馈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使用体验上来对相应的人员进行考核。这样的标准公开透明,也就可能公平公正。
激励的办法,传统的一个是团队裂变增加新的上升渠道,另一个是提高员工收入,舍不得主动给员工加工资的老板,就别扯什么互联网思维和伟大产品了。互联网时代,激励措施还特别强调,也容易做到的就是提高员工成就感。要重用做事的人而摒弃做人的人。
这样企业人际关系简单,企业文化纯粹,能够提高企业发展的冲击力。
☞产品研发
不要试图服务所有人,找到并明确自己的目标客户,精准定位,使这些客户成为一个社群,成为这个社群的代言人,从为自己为这个社群创造产品的角度研发产品,着力服务好该社群的人。
要明确自己服务社群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的社群,是实际生活中有权利,有资源,有公开影响力的群体。
第二个层次的社群,是实际生活中可能没有权利,没资源的群体,但是他们是这个社群关注话题的专家,有话语权。
第三个层次的社群,是社会“基层”,只是对某事感兴趣,却无权无资源,不专业,没有影响力。
在开发产品时,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看为哪个层次的人代言。
还要使产品人格化,让产品超越产品本身,赋予产品社群关注的气质态度和腔调,产品要有精神内涵。让静态的、死的产品鲜活起来,从而在用户与产品之间、用户与企业之间建立起情感联系。
但是这一切的出发点应该是真实真诚的,不走心,任何技法都没用。
☞用户体验
关于用户体验先了解以下几点:
①与用户接触的开始就是体验的开始,有接触的地方就有用户体验;
②使用情境是寻找用户体验的路标;
③对用户的使用行为进行分解;
④体验在使用之后还在继续。
用户对产品体验的要求是分层次的,要先满足高层次的,后满足低层次的。动作分解,也就要先关注高层次,后关注低层次的。要明白:功能设计找专家,使用体验问傻瓜。
围绕用户体验,还要重点加强客服环节,包括售前与售后,要做到即时反馈,甚至全员客服。
另外还要加强用户的参与感和社群归属感。
☞传播效应
口碑=产品真实情况-消费者期望值
要让用户尖叫、提升产品口碑,可以从两方面努力:一是提升产品的真实情况,二是降低用户的期望值。
要让用户尖叫,必须出乎意料。出乎意料可以是惊讶、惊恐、惊喜,但是最终还是要尽可能的追求体验和细节的极致,达到惊喜的效果。
要降低消费者的期望,有四中办法:
①做好保密工作,引发神秘感与好奇心;
②自黑;
③避免过度宣传;
④提供的惊喜不要太过频繁。
另外现在的传播,已经不是光靠砸钱做广告就能取得好的效果。还要求老板会站台,企业会作秀。
现在对于一家有企图的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演讲、口才、煽动性还真就是老板的必备技能,不具备的也在努力提高。
另外“秀”是一个中性词,它背后是公司定位理念,营销策略,必须跟企业战略,产品定位密切相关,对于高手来说,什么事件都可以秀。可以秀成绩、秀产品、秀用户、秀融洽、秀内幕等等。
最后,以乔布斯给产品经理的五大启示来结尾:
⒈产品是种价值观;
⒉心存正念,发心要对;
⒊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⒋为自己制造产品;
⒌Stay Hungry;Stay Foolish。
————————分割线————————————
您的小小鼓励是我的巨大动力,如果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赞转发,如果觉得这个账号(微信账号:daokeread)还不错,请推荐给您的朋友。谢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互联网思维》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