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战》是一本由【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John Lewis Gaddis)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估),页数:4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冷战》读后感(三):一些新补充的条约与事件
太简短了,也非常不适合作为介绍性著作。只能用以补遗。
似乎还引用了李志绥的回忆录呢!
1941《大西洋宪章》:威尔逊主义,划分势力范围。
冷战起源:斯大林对伊朗北、土耳其海峡和北非地区的染指。
1946斯大林指示诺维科夫的长点报cos凯南,如同上官金虹面前的吕奉先。真是。。low。。。
赫鲁晓夫核威胁Humphrey【p81】
1956、7.4 u2飞机首次飞行,不知有否波兰【p84】
核武器管控系列【95】
1)63:The Limited Test Ban Treaty——大气层
2)68: The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
3)72:SALT(中期协定,可相互卫星监督)
4)72:Anti Ballistic Misslie Treaty。
间谍、中情局、杜立德报告与隐蔽行动【188-192】,可用
对隐蔽行动道德的思考【205附近】,可用
萨达特的1973年对以战争,高明之至。
斯大林:“教皇才拥有几个师?”苏联对保罗二世的暗杀。
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撒谎,反使支持率提升【195】
1974对美国对智利干预的报导,导致cia登上风口浪尖。【205】
1979莫斯科进攻阿富汗:前一年的马克思主义政变与伊朗矛盾,被阿明推翻。
《冷战》读后感(四):加迪斯的新“冷战”
本书英文版出版于2005年,是一部篇幅不大,面向大众读者的书。笔者在英文书出版后就阅读过英文原版。
其美国版书名The Cold War: A New History可能更好地反映了此书的内容及意义。加迪斯是“冷战新史学”的代表人物。他在本书中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分主题对冷战的全过程进行了简明扼要而不失精彩的分析。在这部篇幅不大的著作中,他简明扼要的分析了冷战的起源、美苏争霸状态下的核恐怖平衡、两大阵营在制度上的对抗、冷战中的知名人物(主要是美苏两国的领导人)对冷战的影响,以及冷战最终出人意料的结束。之所以成为“新史”,其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于读者群之 “新”。“《冷战》主要是为新一代读者写的,对这些读者来说冷战从来不是 ‘时事’。” 没怎么经历过冷战时代的一代人渐渐长大了,加迪斯认为把冷战史讲述给他们的时候,要用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角度。这样他们才能较好地理解这段没有亲历过,可是与现今世界很有关系的历史。由于这个原因,《冷战》基本上没有预期读者对冷战史会有很多认识,他把每个环节都交代得很清楚。
其次,它的 “新” 还表现于作者参考的史料。《冷战》固然不是第一本写冷战史的书,所用的档案也非首次解密。他引用的档案大多已由华盛顿威尔逊研究中心国际冷战史项目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at the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公布,或引自其他著作。可是作者的开创性在于,把这一大批解密不久的档案用于一个宏观的叙述里,使这幅大的景象之下的细节得到充实。
作为一本写给大众读者的书,加迪斯的笔法十分活泼,写人写事时都用了不少有趣的文献,尤其是历史人物自己的话,使历史人物活灵活现。
但是,总得来看,加迪斯主要关心的是美苏大国关系,是欧洲中心论,书中很少讨论两个超级大国在冷战中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以及这些干涉产生的后果。
《冷战》读后感(七):简洁有趣的冷战史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现为耶鲁大学罗伯特?A拉韦特(Robert A Lovett)讲座教授,著名的冷战史学家和大战略研究家,曾被《纽约时报》称作“冷战史学泰斗”。
本书英文版出版于2005年,是一部篇幅不大,面向大众读者的书。其美国版书名The Cold War: A New History可能更好地反映了此书的内容及意义。加迪斯是“冷战新史学”的代表人物。他在本书中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分主题对冷战的全过程进行了简明扼要而不失精彩的分析。在这部篇幅不大的著作中,他简明扼要的分析了冷战的起源、美苏争霸状态下的核恐怖平衡、两大阵营在制度上的对抗、冷战中的知名人物(主要是美苏两国的领导人)对冷战的影响,以及冷战最终出人意料的结束。之所以成为“新史”,其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于读者群之 “新”。“《冷战》主要是为新一代读者写的,对这些读者来说冷战从来不是 ‘时事’。” 没怎么经历过冷战时代的一代人渐渐长大了,加迪斯认为把冷战史讲述给他们的时候,要用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角度。这样他们才能较好地理解这段没有亲历过,可是与现今世界很有关系的历史。由于这个原因,《冷战》基本上没有预期读者对冷战史会有很多认识,他把每个环节都交代得很清楚。
其次,它的 “新” 还表现于作者参考的史料。《冷战》固然不是第一本写冷战史的书,所用的档案也非首次解密。他引用的档案大多已由华盛顿威尔逊研究中心国际冷战史项目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at the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公布,或引自其他著作。可是作者的开创性在于,把这一大批解密不久的档案用于一个宏观的叙述里,使这幅大的景象之下的细节得到充实。
作为一本写给大众读者的书,加迪斯的笔法十分活泼,写人写事时都用了不少有趣的文献,尤其是历史人物自己的话,使历史人物活灵活现。
但是,总得来看,加迪斯主要关心的是美苏大国关系,是欧洲中心论,书中很少讨论两个超级大国在冷战中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以及这些干涉产生的后果。
《冷战》读后感(九):ioracode上线,请订阅关注!
甲骨文工作室微信公众号ioracode(oracode为甲骨文品牌英文名称)现已上线!甲骨文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关于书、关于文化的传播、交流平台。欢迎各位书友订阅关注! ID ioracode
Ioracode招募公告
ioracode 是甲骨文即将推出的甲骨文微信公众号。甲骨文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关于书、关于文化的传播、交流平台。ioracode正在寻找志同道合者,诚邀加盟。
成为ioracode 书评家
ioracode是一个以书为媒的平台,我们希望在这一平台上刊登各种“好书”的书评(不局限于甲骨文的图书),如果你自信自己可以写出关于好书的好书评,我们邀请你成为“ioracode 书评家”。
成为ioracode 观察家
甲骨文所出图书以翻译类图书为主,我们尤为关注国外思想文化界的动态。如果你和我们一样关注此类动态,有阅读和翻译外文的能力,能够给读者提供新鲜、有料的信息。我们邀请你成为“ioracode 观察家”。
成为ioracode 翻译家
一个时常困扰甲骨文君的问题是,一部好的翻译作品出版后,往往难以约到与书匹配的书评。而这些作品在原出版地往往有不止一个“大家”写书评评价。如果你有阅读《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等国外媒体书评版的习惯,并且有能力翻译这些书评,我们邀请你成为“ioracode 翻译家”。
成为ioracode 鉴赏家
好书值得看,但时时刻刻都思考这些博大精深的内容是不是太枯燥,太乏味?而且,生活中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如果你经常关注国内外那些好玩、有品的信息(比如设计、电影、戏剧、绘画、游戏……)并能对其加以评点,我们邀请你成为“ioracode 鉴赏家”。
关于报酬
作品一经在ioracode平台上发表,高大上的甲骨文新书送你,如果是有限量版的,非限量版不送。
志同道合的你,准备好了吗?如有意,请将个人简历及相关作品(作品要与应聘职位相关,且保证原创)发送至oracode@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