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亲情操纵者》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09-02 23:2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亲情操纵者》经典读后感10篇

  《亲情操纵者》是一本由[法]伊莎贝尔•娜扎雷-阿加(Isabelle Nazare-A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亲情操纵者》读后感(一):爱与道德不该成为亲情操纵者的筹码

  我有个很好很好的闺蜜S,她常常和我吐槽婚后的生活,尤其是婆媳矛盾。看完这本书后,惊讶发现书中关于操纵者的30种特征,她婆婆R居然占据了29条,而且每一条的描述都简直像是为R量身定做的。于是恍然大悟,原来R是典型的亲情操纵者。

  R是个怎样的人呢?

  她喜欢强化自己虚弱,说自己身体不舒服,并以身体不适为由,几十年如一日地躲避责任:从年轻时起就以身体不适为由,不照顾病重的公婆爸妈退休后更是以身体的原因不帮忙照看孙子,不做家务,却赤裸裸地要求小辈要照顾自己。但是旅游的时候,比谁都蹦跶,吵架的时候比谁都中气十足;当媳妇身体不舒服要去看病的时候,她就讥讽有的人身素质真差,要是S怼她,她就会说S不懂事不孝老人。要是老公儿子与她有不同意见,她就会夸大病情,以自己身体差来唤起他们的负罪感,并煽动公公形成联盟,要教育年轻人“懂事”。在她的操纵下,S的公公变成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人,不单止可以骂他还可以骂他爸妈全家。那种感觉有点像女版的PUA,不断地贬低老公,然后这个老公居然一直爱着她。她常常当着S公公的面称呼她婆婆为“你老母当年......”在我们这边,这样的称呼有轻蔑侮辱意思在里面,可是S的公公依旧脸不改色,不吭一声,可见他是受害者,但他也纵容这样的毒害关系。据我观察,他没有任何痛苦感,即便有,也是活该。

  她要别人做什么,就会说都是为了你好,都是爱你。但却对你的生活缺乏由衷的关心,不为家庭生活付出任何努力,不给孩子提供帮助。做事的时候还会捎上自己完全不知情的丈夫,“我老公都觉得……”

  她会找一些合理理由来粉饰她的要求,比如她喜欢吃乌梅是对身体好,别人喜欢吃乌梅,那是他嘴馋。她不喜欢肥肉是怕对身体不好,别人不喜欢吃肥肉是挑吃。她强行要儿子媳妇和她住在一起,怕儿子媳妇抛弃她,她却说住一起好,可以帮带娃,实际上从不带娃,她只是想有人能照顾自己。住一起,她会嫉妒媳妇拥有的一切,会挑剔,会一边让大家要勤俭节约,一边花钱如流水。如果对她加以反驳,她就会像疯狗一样开始乱吠乱叫,又回到了敬老、身体不好等问题上,看,这就是她操纵家人拿手好戏一家人被她吃得死死的。

  为了更好的控制理解他人。她很懂得伪装自己,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以博得同情,例如夸大自己的病情,夸大自己对家庭的付出,会留心且毫不费劲地按照对自己有利方式改变事实,若不是和S询问,若不是和R一起聊天,看见她讥讽别人的扭曲表情,都差点着了她的道。

  有人年轻时就坏,老了变成老坏人,敬老是要敬有德行的老人,对于这种五行缺德、爱操纵别人、自私的老坏人,我觉得是不需要尊重,一起生活就是折磨。最好是能和她拉开距离逃离便能重生实在不行,忽略她的存在

  书中有介绍利用苏格拉底提问法去处理问题,利用中性风格幽默风格,资产风格或讽刺风格,对操纵者进行反抗,已经推荐闺蜜去看了。亲情的操纵者筹码是爱和道德,当你觉察到她是恶意操纵,那么,舍得一身剐,不在乎道德评判,也能对付得了她。只是要逃离这样的操纵者,却要一身剐,难道是作为眼瞎的代价

  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书中对操纵者的描述和S的婆婆高度吻合,让我愤怒情绪油然而生。但是盖书反思,S的性格过于软弱,在乎老公,在乎公公的感受,而她的老公、公公即便觉察到婆婆有不良不善的举动,依旧选择包容选择宽容。S把自己托付给老公,她老公把自己和老婆交给妈妈去控制,真真有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

  爱和道德该是这世间闪着光的珍宝,但是却被人加以利用成为一种操纵的工具或筹码。

  如果有种爱,是以捆绑控制、自身能量被榨取得一干二净为代价的,我宁愿不要,因为这种爱既廉价又有毒。

  《亲情操纵者》读后感(二):找一把和谐钥匙——《亲情操纵者》书评

  “剪断操纵你的木偶提线,作一个自在的人吧!”刚刚拿到书,就被那一行显眼小字吸引。《亲情操纵者》是一部讲述亲情关系中更具破坏性的控制与操纵现象的书,展现了家庭生活里,部分亲密者在自恋人格特征下的掌控思想行为,甚至部分自恋变态型人格的极度高压给亲密关系带来的深度创伤伤害生活中长期的负面影响。此书通过大量详实案例展现了现实生活中亲情操纵者是如何控制着子女,给读者参考佐证,以期看到、弄懂真正的亲情操纵者的思想意识、行为特征等表现,然后就可以对照这些特征和实例,对照自己生活的关系网分析是否自己就生活在控制者的控制之内。

  全书脉络清晰,从何为控制、为何控制、如何控制、摆脱控制四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了亲情操纵者的具体内容一目了然,读者可以跟随这样的线索探究、发现、体会、反思。

  何为控制型家长作者向读者详细展示了30种操纵者所具备的典型特征,大部分操纵者身上都存在清单上的至少14种。如将责任转嫁给他人,或推脱自己的责任;找一些合理的理由粉饰他的要求;回答常常是含糊其辞;做出暗中威胁公开要挟;质疑他人的品质能力、人格;不动声色批评、贬低和评价等。判断亲情是否在操控亲情,在于操控频率高低及操控手段的多寡,是否通过一些手段来巧妙的贬低,以达到操控、利用别人的目的。纵观这些操纵的特征都有共性,一是缺乏爱;一是以自我为中心,总想将一切集中到自己身上,总想让人站在自己的立场或从维护自己利益角度做出评判,如聚光灯一样聚焦。

  为何控制。用贝克认知疗法中的图式去衡量,操纵者会有这样的图式:必须要被其周围的人爱、肯定、尊重、欣赏,无论这些人是否重要。这样他才能更好的生活,否则就可能产生异样情绪,对自己的亲人进行挖苦、讽刺、谩骂,甚至用自己的所谓“示弱”手段争取对方的同情,达到控制亲人的目的。根源上操纵者最看重的是其社交形象,为了维护其美好形象和自身价值,他善于发表面大众漂亮说辞,宣扬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环境社会准则,可是自己却总在某些情境忽视反其道而行之,还美其名曰为了你。

  如何控制。操纵者为了控制亲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会在任何场合地点、情境中发挥自己的负能量。如在家庭聚会中,如果她失去主角角色,就会将一些小细节发展成为谈判型的严肃场面,让所有参与人员黯然失色,产生糟糕情绪。甚至孩子在热恋中时,她会因为未来即将失去孩子而用“特别”的方法接触孩子的恋人,将自己的嫉妒变得更有侵略性,批评、诽谤、恶语相向,都会冲向孩子和恋人,最终可能会导致他们分手更有甚者,他们隐瞒自己的经济实力,不愿给亲人购置必需品,还会在关键时候发挥表演才能,把自己假扮成一个贫苦可怜的受害者角色。或者会吝啬的用一点点钱购买二手的或是廉价的物品给亲人,同时鼓吹这些物品多么多么有价值,还会要你好好珍惜。有时候也会有道德绑架倾向,要你用其他什么方法来交换,才能显得他是多么重要。这样的控制倾向导致他们只关心自己乐趣和利益,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会导致亲人与其分道分道扬镳

  摆脱控制。读了这本书,我陷入深深的反思,回顾曾经咨询过的有些案例,家长们象极了书里面的控制型家长或亲人,而孩子们或受害者象被蜘蛛丝缠住的猎物一样,束缚手脚,那种深深的无奈,那种长久潜意识的伤害,那种义无反顾的逃离,还有极强的渴望解决……要想摆脱控制,不受伤害,最需要提高自己辨别控制的能力和发展批判精神学会语言语气、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方面推理;从家庭氛围习惯中去反察其性格和想法;如果有一定能力,可能运用苏格拉底式辩论展开凌厉攻势,去驳倒那些自恋的自我中心者;如果用尽方法从交流中不能够改变什么,最常用的只能是物理性离开了,离开操纵者的地域,是最后的一根稻草了,或许会让自己可以清静一些。

  从某种意义上讲,操纵者的存在也让身处煎熬中的人变得坚强、宽容、有力量、有韧性,在逆境锻炼自己的逆商,增加挫折的能力。也给了我们体察人格的反面教材,让我们从操纵者身上辨别真、善、美,让我们更有爱心责任感,更充满正能量。

  《亲情操纵者》读后感(三):走出操纵者的圈套,开始崭新生

  我在生活中是控制欲强的人,担心自己会对孩子的人格造成不良的影响。我本来是想借由这本书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的。但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亲情操纵者》中的操纵者远远不是控制欲强就能简单概括的。

  作者伊莎贝尔•娜扎雷-阿加是法国人,拥有法国硝石医院精神运动学的国家学位,主要从事认知行为方面的治疗培训。她一直从事侧重于个人尊严个人价值观人际沟通压力管理研究实践工作。她在《亲情操纵者》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自恋操纵者的30种特征,教会我们认清操纵者的真实面目,重新找回自尊自信以及爱的能力,得以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操纵者是归入病理学领域的一种自恋型人格,这是一种人格障碍,需要与性格区别开来。操纵者是有病态机能的个人,普遍模式为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被倾慕,自成年早期开始便缺乏同理心。他们往往高估自己的重要性自以为是独一无二的,别具一格的,充满对无尽的充公、权力荣耀美貌理想爱情的幻想。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缺乏同理心,嫉妒别人,还会认为别人嫉妒她,狂妄自大不可一世。有的甚至会觉得一切都是自己应得的,应该被无条件满足

  是的,这么多不同寻常的特征都是操纵者的标签。最为可怕的是,操纵者却能通过让周围的人相信自己是一个可爱天使,从而达到在生活中控制他人的可怕目的。

  一,操纵者看起来完全正常!因为自恋型人格的智力层面和社交层面并未受损,这一病态与智商有关系,所以操作者善于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隐藏自己的真实面目。

  操纵者不仅自己完全清楚社交礼仪正确行为准则,还会留心观察你的道德观念、社会及个人价值,并加以利用观察的结果来针对你,反衬自己的高大上。他感受并及其享受影响他人的能力带给自己非同一般的乐趣,愈是满足就愈是追逐,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这将对他们的孩子造成及其恶劣的影响。

  1.操纵者让孩子认为应该无条件爱、肯定、尊重、欣赏一个成年人,那么孩子就会放弃表达自己的需求底线不满反对,以免遭到他们的讨厌。

  2.操纵者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图式:必须由内而外地具备能力,在所有自己擅长的方面达到自己的目标,才是有价值的。

  拥有这两种图式的孩子会经受着日常生活带来的各种后果,过得非常辛苦

  二 认清操纵者的真面目,走出自恋操纵的怪圈

  由于操纵者隐藏得太好,所以很多深受其害的家庭成员很难认清他们的真面目。受害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识别操纵者的特征,勇敢地走出来。如果是年幼的孩子,不在另一位正常家长的干预下,是很难摆脱这个恐怖的怪圈的。

  如果一旦认清了操纵者的真面目,学会摆脱影响是必经之路;实施反操纵也是可以训练的一种手段,训练自己对操纵性和挑衅性的反应做出相应的书面回应

  三,孩子有可能是操纵者。

  值得注意的是,与我们想法完全不一样,年纪尚小的孩子也有可能是操纵者。虽然在法国社会、儿童精神科医生、儿童心理学医生仍然抗拒给出如此悲观诊断,但的确有孩子会满足30种操纵者特征中的十四种,而且从大约4岁时就开始。但大部分家长都只会把这类孩子与早熟早慧的孩子混为一谈。尽管有家长为了弄懂孩子“奇怪邪恶”的行为而去咨询,却从未得到真正的答案。所以据作者观察,所有成年操纵者身上的大部分特征,都在孩童时期就已经具备了。

  总之当我了解世界上还有操纵者这一恐怖群体后觉得非常无望,毕竟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真的会水深火热,似乎连自由畅快呼吸都变成了一种奢侈。所以有类似困惑,深感迷茫的人,可以通过《亲情操纵者》提供的自恋操纵者的特征,加以对照,早日认清并走出操纵者带给自己的伤害,回归正常,重获自尊、自信以及爱的能力。

  《亲情操纵者》读后感(四):我这都是为你好啊

亲情操纵者

  “孩子,这都是为你好啊”,相信这句话很多孩子都不陌生,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经常用的一句口头禅。这其中当然也不能否认对孩子好的成份,当然更多的家长是为了控制孩子,为了实现自己当年不能实现,或者说没有本事实现的梦想,想让孩子来帮自己来完成。他们就想让人知道孩子的一切好,一切成绩都是自己的功劳,至于孩子内心喜欢不喜欢,开心不开心,他们并不是很在乎,如果孩子和他们对抗,他们会觉得孩子不懂事,他们觉得他们付出来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孩子不应该反对,不应该不开心,不开心就是对自己的付出的不尊重,他们会使用道德绑架的方式来说服孩子要听话。孩子有苦无处诉说,别人也不便插嘴,形成恶性循环。新闻报道多起孩子为了摆脱父母的控制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有的选择自杀,觉得这样就觉得摆脱父母的控制了,终于自由了;有的离家出走;有的以极端对极端的方式,残忍的杀害父母的也有。

  细想,悲剧的发生真的都是源于孩子的错吗,当然不是,在很多控制型人格的父母手底下生活,孩子没有真正的自由,只有无数的挫败感,和打击感。在伊莎贝尔.娜扎雷-阿加的这本书里,对控制型性格父母做了详细论述,对什么是亲情操纵做了详细说明。应对亲情操纵者,受害者应该怎么摆脱控制。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操纵者有那些基本的特征,有这么去摆脱他们呢?下面简单谈一下:

  他以亲情、友情、爱情、职业道德等为由来另他人有负罪感。这说明操纵者本事不但利用亲情来操纵自己的亲人,他们还会用类似的伎俩试图操纵朋友,操纵恋人,操纵工作中的同事或下属。认识他们伪装的特征,被害者虽说很难受,但是却无处排解,自认倒霉。其实只要认清这种人的特征,分分钟都能瓦解。可以不吃他们那一套,反而试图去用同样的方式攻击他们,他们会知难而退,这叫反操纵。对于有暴力倾向或者其他不非理性行为的操纵者,这招不一定都管用,不妨走为上计。反对他们的结果可能会对自己有所影响,但是能够摆脱控制,获得自由比什么都强。有什么比自由更重要的呢。

  他们会转嫁责任给别人,推脱自己的责任,什么事都和他无关。有好处他们迫不及待去捞,除了事,他们会找别人逗着。亲情操纵者的父母,孩子没考上理想的大学,甚至走了歪路,他们会说孩子不听自己的话,怪不得自己,或者他们会怪罪其他的监护人,反正就是和自己没关系。认清他们的面目,留给心眼。

  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一般都拐着弯去说,总是给自己保留足够的余地,他想让别人怎么怎么做,看明面意思都知道他说的意思,但是将来有了事,又从他的话里挑不出毛病,有怪不得他,这种人很可怕。他们普遍都很虚伪,你摸不清他的脉象,你明确他的这种说法时,他可能又会不承认。

  他们会质疑别人的品质、能力、人格,他们会不动声色的批评、贬低别人。嫉妒是他们的本性,即便你是他们的最亲的人,比如你是他的恋人或孩子,他也一样会嫉妒你,受不了你比他还强。他们受不了别人对他的批评,即便是很常识性的东西,这种人我也见过很多,他们从来不会承认自己有错,他们太以自我为中心了,跟他自己意见不合的人,他们会排斥你。撒谎是他们的本性,更是他们为人处事的典型特征,什么事到他们嘴里就都变了味。

  当然了,以上这样,在我们普通人身上也会发生,甚至每一样在我们身上都曾发生过,人无完人,再善良的人也会做出糊涂事,但是那些操纵者人格的人显然上面的坏毛病更多,出现的也更频繁。当有人频繁出现上述情况时,我们就应该警惕了,不管这个人是你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兄弟姐妹等,都有可能,遇到这样的人,我们不要认倒霉。可以请求别人的保护,如果你很强大可以反操纵,当然也可以选择逃离。总之,千万不要隐忍自己,委曲求全,甘愿受他们的控制,一定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关措施。

  这本书来的很及时,不但会对一些受到亲情操纵者的孩子们有帮助,也会对有操纵倾向的父母有帮助,让他们认清自己行为,操纵者不是不可以改变。如果真能帮受害者逃离控制,让试图操纵别人的操纵者不再频繁操纵别人,这本书善莫大焉。

  《亲情操纵者》读后感(五):有条件的爱还叫母爱吗?什么是亲情操纵者!

  2019年4月8日的一天,一条视频在网上疯传:一个4岁的小女孩因为将自己手里正在拿着的包放到了地上结果遭到其亲妈用脚踢屁股的待遇,而且还伴有责备与恐慌的声音出来。虽然之后女孩的妈妈发文道歉了,但是很多网友还是不买账。

  尤其是家有女儿的网友,更是觉得不能理解。我家也有差不多年龄的女儿,有时候真生气起来,最多也是打个手掌心,还是下不去有响声的“重手“,而且打完就会很后悔。因为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都会的事情。“

  但是还真有不少母亲不仅不会爱自己的孩子,更将孩子作为满足自己私欲的“提线木偶”,我们称之为“操纵性母亲”。这类母亲往往缺乏我们认为的正常的母性本能——无条件地爱孩子,而是不断从孩子身上索取自己需要的。

  只是母爱的伟大让我们很多时候忽略了这种母亲的存在。所以伊莎贝尔·娜扎雷-阿加总结其诊所病人的经历,结合多年的调研和调查,先后出版三本关于“操纵者“的书籍,分别是《我为什么要听你的》、《操作者与爱》和《亲情操作者》。

  在前两本书里面,作者娜扎雷与读者探讨了30种操纵者的人格特征以及对他人造成的后果,提出一名操纵者至少拥有14种及以上的特征就能称之为操纵者,虽然操纵者的言行举止会随着年龄、范围的不同发生变化,但是发生在孩子身上时,却有着固定的模式,所以娜扎雷在此基础上写了一本针对孩子的《亲情操纵者》,旨在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帮助孩子们识别身边的“操纵者”,走出“原生家庭”的不良影响,重拾爱的能力。

  01 操纵性母亲的30种特征

  孩子作为缺乏“完全行为能力”的人,是需要以母亲为代表的家长来管的,但是管的频率与手段将会区别母亲是在爱孩子还是在操纵孩子,那么如何区分呢?

30种操纵性母亲身上表现出的特征: 1、她以亲情为由来令你有负罪感; 3、她不清楚地说出她的要求、需求、情感及看法; 3、她不清楚地说出她的要求、需求、情感及看法; 4、她的回答常常是含糊其辞的; 5、她会根据对象、场合来变换她的想法、行为和情感; 6、她会找一些合理的理由来粉饰她的要求; 7、她令别人认为她应当是完美的,从不该改变主意,应该无所不知,且应立刻回应要求、回答疑问; 8、她质疑他人的品质、能力和人格,不动声色地批评、贬低和评价; 9、她让别人(亲朋好友、甚至警察)或通过其他媒介(电话、留言、信件等)传递信息,就是不面对面说; 10、她制造不和、猜疑,为了更好控制而离间他人,严重时会影响子女婚姻的幸福; 11、她很懂得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博得同情; 12、她忽视甚至无视别人的要求; 13、她利用他人的道德原则(种族主义/仁慈观念等)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14、她做出暗中威胁或公开要挟; 15、她完全转变正在进行的交谈主题; 16、她回避交谈,避免团聚,或设法从中脱身; 17、她寄希望于他人的无知,并令人相信自己的优越性; 18、她总是撒谎; 19、她以虚伪的方式设法知晓真相,随后曲解、阐述; 20、她以自我为中心; 21、她会嫉妒你; 22、她受不了别人的批评,且否认显而易见的事情; 23、她无视他人的权力、需求或愿望; 24、她经常到最后时刻才来要求,命令或让他人行动; 25、她言行不一,甚至完全相反; 26、她会突然对你好; 27、制造不舒服或不自由的场面或感受; 28、损人利己很有效率; 29、她让我们总是被迫接受她的意愿,甚至我们要为此做出改变; 30、即使不在场,她也会成为子女间经常讨论的话题。

  如果一位母亲身上拥有上述30种的14种特征及以上,那么这位母亲就可以称之为“操纵者”。

  02 20种严重的后果带给孩子的伤害不容小觑

  孩子变得焦虑、出现睡眠障碍、不再自信等,作者总结出20种严重的后果来警示这种情景下生活的孩子们,虽然一时不一定能发现母亲的操纵者身份,但是总会在某个时刻“清醒”过来的。

  损害孩子的身体健康:自恋操纵者母亲对子女的健康问题始终保持着极度的冷漠状态,反而对子女以外的外人表达关心,提供帮助。比如,同样是孩子生病,遇到别的孩子生病她会劝家长带孩子去看医生,或者提供相应的药物给孩子,而到自己的孩子生病的时候,就会以“那就多喝点水吧”、“那就不要出去玩了”或者“你是在找借口不像干活吗?”之类的来敷衍;轻则耽误病情,重则影响孩子智力发育;

  甚至为了逃避自己照顾的责任,会拒绝和医生见面,或者曲解医生给出的专业诊断,比如作者在书中给出的案例:维尔日妮在生病后将自己可能得多发性硬化的担心告诉了她的母亲,可是她的母亲当着她的面就断然说她没有病,是那位给她女儿诊断的医生“因为爱上了维尔日妮”而找的借口罢了。

  作为母亲,你会这样对待你生病的女儿吗?作为子女,你被这样对待过吗?

  作为母亲,你会这样对待你生病的女儿吗?作为子女,你被这样对待过吗?

  这种病态的人格还体现在总是给孩子或家庭带来负能量:比如家庭聚会的时候因为不想邀请不喜欢的亲戚而放声大哭,原因仅仅是因为孩子说“希望能请叔叔一起来过圣诞。”这么一句话让聚会在一种压抑的气氛下结束,孩子还以为是自己惹哭了妈妈。

  比如本来答应你的生日礼物是一部你心仪已久的手机,结果生日的那天得到的是一部爸爸、妈妈或他人使用过的二手手机,痕迹很少明显,而他们丝毫也不打算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还祝贺你终于拥有自己的手机。这个生日能好过吗?

  对你送给她的东西各种挑剔与批评,甚至是当着你男女朋友的面对你的品味各种贬低与诋毁等等。

  说到底,操纵性母亲对子女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都在表达一种情感:妈妈嫉妒你的幸福!

  作为一名女性,我可能会嫉妒比我好看的女性;作为一名职场人,我可能会嫉妒工资比我高的同事;作为一位妻子,我可能会嫉妒别人的妻子;但是作为一名母亲,我不可能嫉妒我的孩子,我想的更多是如何给她更多的爱与保护。

  03 被操纵的孩子们,如何自救呢?

  所以母亲的自恋型人格是一种病。虽然这种病的病因在母亲身上不好拔除,但是治疗却能“曲线救国”。

  教会孩子“批评人”: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小时候,三观的初步认知都是通过对大人的模仿来的。所以很多孩子在小时候将家长的话奉为“圣经”,尤其是妈妈的话。这给了妈妈成为操纵者绝好的机会。所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大人说出的话进行理性的思考。

  比如我婆婆喜欢在我女儿不愿意分享零食的时候说“现在的孩子都自私的很呢!”

  女儿听了不高兴跑来和我说,“奶奶说又我很自私。”

  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回答呢?

  我问道:“那你认为奶奶说的对吗?你是不算刚和妈妈分享你的零食?”

  女儿答:对啊,我知道分享,只是不想分享给不认识的人。

  我又问:“上周六去游乐园玩的时候你和小朋友一起吃爆米花,你觉得自己自私吗?”

  女儿答:“对,我不自私,我主动请他们吃的。”

  我再问:“那么宝贝,你觉得自己自私吗?奶奶的话对吗?”

  女儿答:“不,我不觉得,奶奶也不觉得,这是奶奶的口头禅(这是我之前告诉她的理由)罢了。”

  说完丫头又恢复笑脸找小朋友去玩啦!

  这其实就是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的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救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疗法。

  寻求第三人的感情弥补:《小欢喜》乔英子,面对妈妈控制性的包办生活,她躲到父亲为其建造的“公主坟”;躲到天文馆找刘静阿姨等。虽然是短暂的,但是第三人情感上的支持对正需要帮助的孩子来说是“救命的稻草”。

  提前独立:《都挺好》里面的苏母就是以为典型的亲情操纵者,而被操纵的孩子就是小女儿苏明玉。而苏明玉自救的方式就是“离家出走”,通过提前让自己独立的方式来扯断一直绑着自己的线,虽然会很痛,很辛苦,但是效果是杠杠的。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人士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亲情操纵者》将控制性家长的特点、危害列举出来,不是让孩子敌对自己的家长,而是指导如此家庭下的孩子们,依然可以成为决定自己命运的主人,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亲情操纵者》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