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反反复复听好友的深情朗诵。她声音甜美,普通话纯正,感情基调把握精准,拿捏到位。给人百听不厌之感。初次听,听的是感觉;再听,品味的内容;三听,揣摩的是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逝去的岁月,找寻未果,那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穿透纸背。于是,生发了我对过往的无限遐想……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恍然间,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了。回首往昔,诸多的感慨在心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可岁月给我们留下什么呢?给我带来哪些改变呢?
首先,岁月改变了我的口味。试想过去,尽管物质条件相对匮乏。但饮食方面有那么多的挑剔。蔬菜方面,像芹菜、茴香、香菜、南瓜……统统不吃。甚至闻到气味就胃里翻腾,做呕吐状。或许这个原因,当年的瘦削也在情理之中。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味蕾不再那么敏感,之前谈吃色变的食品,现在都能尽收腹中,逢吃必欢。于是乎,身材渐渐走形了。这或许也是必然的走向。
其次,岁月改变了我的品味。就读书而言,之前喜欢涉猎的那些大小部头的书,大都是情感类的,不用费太多脑子,一读即懂。时常还沦陷在情感的“漩涡”里,任意沉浮。渐渐的,喜欢上读一些名著,理性的、艰涩的,需要费一点脑筋,像啃“硬骨头”需要切磋琢磨。再后来,读书时往往忽略那些精彩的景色描写。譬如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时,都采用了“跳读法”,忽略了那些可圈可点的片段。直到后来沉浸在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中,才惊然发觉文章中的景色描写、环境的渲染都有其铺垫和烘托的作用,同时理解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含义。于是,改变了之前鄙薄的认知,从此对这些景物描写一发不可收的喜欢,并且一读再读。仔细想来,最见写作功底的还是这些细节描写。假如,早一些时日,发现这些精妙所在,是否我的写作水平还会有所提高呢?思想引领行动,行动就会有所改变,相信自己假以时日的坚持这方面的阅读、积累、揣摩、练习,会有所改变。
最后,岁月改变了我的性格。自小就是那个羞涩、内敛,见人脸红,说话吞吐的小姑娘。直到上了初中,还是那个恨不得把头低到尘埃去的少女。生活就是个大染缸,经历、受伤会逼着我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