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枣姐职场心得分享: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职场潜力股(满满干货)
日期:2022-04-18 10:39:58 作者:琴台 来源:甜蜜的大枣 阅读:

枣姐职场心得分享: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职场潜力股(满满干货)

  加关注

  甜蜜的大枣850

  枣姐职场心得分享: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职场潜力股(满满干货)

  作者/琴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刚刚当了一把评委。

  我所在的小城举办青年 干 部学习宣传贯彻DANG的十 九 大 精 神心得体会大赛,初赛一百进三十,复赛是三十进十,我是复赛评委。

  大赛通知上写得很明白:发现人才,储备人才,选拔人才。话说得有点笼统,身在其中的人都明白,最后决赛胜出的那些年轻人,妥妥的小城体制内中坚力量后备军。这一点,从最终决赛的评委也可以看出来——县 委 常 委们担纲此项任务。

  这样的比赛之前常在各路媒体上看到,实话说,内心多少还是有点怀疑的。当真参与其中,感觉完全变了:如果不是亲自当过一回评委,对公平公正透明这几个字绝对不会体会如此深刻——电视台全程录像,评委现场打分现场唱分现场出分,纪 检 委全程在场监督。

  真的是百分百的真实透明。

  亲历了这样的现场之后,有个很深的感触,所谓的官 场 升 迁 潜 规则,在政 治 生 态越来越清明的今天,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有能力的不一定都胜出,但最终胜出的一定是综合素质指数更高的。

  这样的话说出来,很多人可能不服,尤其是那些深感虎落平阳的怀才不遇者。大枣这个平台的读者年龄跨度比较大,从18到60,各个阶层年龄都有。考公是很多孩子大学毕业后或可面临的一个选择;已经身在体制内的,有升职的想法很正常,很多人也为此努力过,大多收效甚微。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可能会不甘心+愤懑,

  我也亲耳听过那样的吐槽,吐槽自己没钱没背景所以才一直没法升迁。

  是真的因为没钱没背景吗?

  今天就从我当评委的亲历聊一下个人的真实感受,可能是一家之言,但说不准就对大家有些微帮助。

  下面切入正题。

  首先来说说复赛的现场情况。

  参加复赛的一共三十个人,都是来自各乡镇各部门最基层的青年 干部,这些人的共性是:全日制大学学历,35岁以下。

  复赛开始前,评委们协商了一个基本打分标准:特别好的90分以上,比较好的80分以上,一般的70分以上,特别差的70分以下。打分依据分为五方面,包括逻辑能力啊言语表达能力啊是否紧扣主题言之有物啊等等。

  复赛正式开始,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这个过程中,很震惊的发现两点:第一,有些人进门后连最起码的鞠躬问好都没有,直接大喇喇的坐到位子上;第二,三十个人中,居然有几个人没有讲普通话。

  进场是否致礼或者有否讲普通话不在评分标准中,可凡是连最起码礼貌都没有的,我打分的时候基本都有了折扣。

  02

  功夫在诗外,细节定成败。

  中国有句老话,功夫在诗外,处处皆修行。

  年龄越大,越体会到这句话的精髓所在。

  职场是讲工作的地盘,但这个地盘考核的绝不仅仅是工作能力,还有作为职场人的基本素质。

  文雅有礼是最起码的职场礼节,如果连这点良好习惯都没有,一个人的工作协调能力实在堪忧。至于连普通话都不讲的,更是让人无语,一个正式考试场合连普通话都不讲的年轻干部,思想的开放性又表现在哪里?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不过,我能有这样的观点和看法,其他人就不会有吗?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谁都会说,能够体会其中深味的,又有几个?

  身在职场二十四年,以我个人的观感,越是大咖,细节功夫越到位,到位到一个笑容的尺度、一个手势的摆放、一个字眼儿的推敲、一个眼神的停驻。

  所有这些,没有任何一本教科书有写,具体践行全靠个人悟性和揣摩,自以为是者可能觉得这些都是无用功夫。人生在世,很多时候,越是无用的功夫,越能增加一个人的综合实力。

  缘何?

  无用功夫有一个最大的用处,那就是让人感觉舒服。

  细节不到位的人,不见得给人多坏的印象,但是,和人交流,总有一种出其不意的别扭。

  为什么细节能决定成败?以我来看,细节反映了两点:一个是人心的精微;一个是无心的映衬。

  人心的精微往往表现在刻意的细节上。刻意的细节是无声的语言,借由肢体准确表达内心情感,诸如尊敬、仰慕、嫌弃、热情积极、消极懈怠等等。以面试来论,考生对考官表达敬意,一见面就说“久仰各位大名”显得太突兀,但是,深深一躬,道一声各位老师上午好,举手投足就把内心的尊敬全部表达出来了。

  形式这个东西很虚,很多时候却只能借由形式才能表情达意。离开了形式,内心戏再多,谁又能察觉呢。

  无心的映衬指细节是潜意识的流露。有意做出来的细节,表达的是有意识的情感。无心流露的细节,更能彰显一个人的本质。还是说面试。考生很明显是极力想给主考官留下好感的,这样的时候,没有任何肢体语言的表示,这本身就是一种细节,细节在于这个人平素的修养和性格。不能说礼貌的缺席就表示面试者有多大不足,但最起码待人接物上有流于简单粗暴的嫌疑。

  一个这样个性的人,到了工作关系中,照顾别人感受的同理心往往有所不足。

  有大碍吗?不见得,但绝对对个人升职有影响。

  除了进场礼貌问题,还有一个细节,有关着装和发型。

  男士基本都正装平头,我想给建议的是一些女士。

  作为评委,我们都被要求必须正装,有几个复赛的女士,却没有着正装。

  其中一位特意做了解释——面试前一天工作到晚上八点多,来不及去找一套正装,她应该是感觉到了今天着装的不妥,但这种解释,明显苍白了。

  对于领导而言,最不愿意听的就是原因。人在职场,处处皆困难,每天给领导说困难,领导即便面上不出声,心里早就烦死了。人的才能体现在哪里?最主要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困难不重要,如何克服困难才重要。

  更有趣的是,这位没有着正装的女士,梳了一个很俏皮的丸子头,小小的一个揪,高高的顶在头上。这个发型从另一个侧面更加印证了,不着正装不是因为工作忙,而是压根就不知道这样的场合应该怎样装扮自己。

  这样的细节不能反映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但正式场合的表现失当,一定是拉低自己分数的不利因素。

  做过这次评委,对于职场尤其是体制内职场女性的打扮,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心得:颜值在体制内其实不太重要,对于女性来说,妆容简单,干净清洁,大方得体,端庄稳重,才是组织上选拔人才的首选。

  有人不服,细节必然决定成败吗?也有个例,如果你的个人能力强到可以让人忽视细节,完全可以恃才放旷。只是,茫茫人海,才华强到可以藐视细节的人,又有几个?

  03

  思维力是竞争核心,灵活变通是加分宝典

  一个人要想在职场中胜出于同侪,唯有“实力”两个字才是敲门砖。

  何为实力?通过这场复赛,我有一个简单总结:基本素质过关+注重细节+思维力敏锐+流畅的表达能力。

  这四点之中,思维力是主要考察项。

  细节体现基本素质,思维力彰显的则是素质的核心。

  这次心得大赛的主题是“十 九 大 精神”。如果是我,拿到这个主题,肯定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先通读习 大 大的报告。三万字的报告,看上几遍基本就能掌握大致概况;第二步,精读细研,掌握精髓。仅靠个人理解,可能悟得不深不透,那就借助网络了解专家解读,进一步提升认知;第三步:多角度入手充分准备。基础夯实后,把十 九 大 报告条分缕析列出题纲,再把题纲和目前全县工作重点相结合,融合个人工作实际,起草几篇心得体会,熟记在心。

  在不知道复赛题目的情况下,做到这些基本也就完成任务了,剩下的就是拿到题目如何和自己准备的内容进行衔接的技巧了。

  复赛的题目比较宽泛:根据十 九 大提出的十 四 个 基 本 方 略任选一点进行阐述。

  只要进行了充足准备,有的放矢的表达自己其实很简单。可惜的是,很多考生,明显准备不充分,有的甚至见到考题就懵了。实际上,都是十 九 大精神,无论个人心得体会准备的是什么,一定能够和十 四 个 基 本 方 略挂靠上。

  准备了却没有挂靠上的,很明显的是临场应变能力不足,缺乏融会贯通的技巧。

  没有挂靠上的表现失常,挂靠上的也不是都能得高分。

  有的学员,从国际形势谈到国内形势,长篇大论,慷慨激昂,可是,和小县城的发展有毛关系?

  复赛结束,评委之间互相交流,有一个一致共识:得高分的都是从小处着眼立意的。

  说来这也是复试的一个很重要的技巧:越是宏观命题,越宜从细微处入手,以小见大。讲理论,每天电视报纸上各路专家高屋建瓴,其高度和深度,远非一般小职员可以比拟。和专家PK,岂不是以卵击石。

  所以,拿到宏观命题,一定记得扬长避短。

  什么是考生的“长”?个人特色+工作实际,这才是有源之水。

  将个人独一无二的经验和宏观大政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宏观纲领的最接地气的真实演绎,这样的演绎,不仅言之有物,还会因为真实而动人。

  这是临场智慧,可惜,很多人并不懂,张口闭口词彩华章,极尽华丽之能事。殊不知,大道至简,真正的华丽,往往大象无形。

  五分钟的复赛不能一点华丽装饰都没有,但所谓名言警句,有一两次就够了,再多了,就成了画蛇添足。

  复赛规定时间是每人五分钟。规定时间内没有讲完,监考人宣布时间到之后,考生和考生的差别出来了:有的直接愣在那里,余下的不敢再说了;有的则加快语速,把自己已经准备好的内容干脆利落的说出来。

  表面看这是一个临场应变能力,实际上却反映了一个人面对规则的态度。

  很多工作是需要灵活变通的,一味呆板遵守,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所以,工作中既要讲规矩,又要适当的不离大格的调整。

  任何表象背后都必然藏有更深层次的内因,所以,这个世间,没有轻轻松松的成功,也没有缺失原因的失败。

  04

  分享完面试干货之后,再来说几句题外话。

  这次做评委,有个非常鲜明的感受:三十个考生中,女性的整体素质明显高于男性。

  复赛一共七个评委,我是唯一女性。中场休息时,有评委笑谈:咱们要侧重一下打分比例了,否则,男同志进入决赛的太少了。

  的的确确,复赛的女士表现优秀得太多了:庄重的仪态,礼貌的举止,严密的逻辑,流畅的表达。十个女士中,表现优秀的至少有七个;十个男士中,表现优秀的也就三四个。

  这样的比例,一度让人非常不解,为什么男女两性在职场PK中会有这样明显的差异?

  和其他评委一起探讨,他们给出的解释是,女生学文科的多,学习认真,考试能力往往强于男生,而公务员招录和选拔,大多招收的是文科生。

  这的确是一种原因。

  这种原因之外,我个人还有另外一点深刻体会:当今这个时代,女性自我崛起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和男性同工同酬的愿望日益强烈。两性关系的演变,已经让更多女性认同了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安全感这一点,所以,她们自强、奋进、为了理想百折不挠。

  相对于女性的自我觉醒,一些80后90后的男士,反倒还因循守旧着传统封建意识,脑子里有一个固有观念——再怎么折腾这个世界也是大老爷们的天下。所以,吊儿郎当,稀里糊涂,甚至将更多业余时间拿去追寻职场过去的一些潜 规则,比如喝酒搞关系等等。

  我不知道,有多少年轻男士能够真正清醒的意识到,时代已经改变了。

  习 大 大说中国已经走进了新时代,新时代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名词,那就是终身学习型社会。

  以我所在的小县城而言,体制内的男士有多少人会认同并遵循终身学习这四个字?

  去大学旁边的网吧看看,沉迷游戏的,男女比例是多少?再去大学校园看看,上课时间趴在课桌上睡大觉的,男女比例又是多少?每到考试,挂科生中的男女比例又是多少?

  名牌大学的学生无论男女都很拼,但多少名牌大学的学生会回到小县城的体制内?

  小县城体制内的新生代主力军,往往普本的学生居多。这些孩子中,女生刻苦用功的比例大于男生。

  进入体制,对待工作的态度,女职员也会比男职员更认真更敬业。

  这一点,公务员招录可见一斑。

  很多部门招考公务员考试,考中的百分之八十是女生。市 委 机关现在的办事员,女性比例占到了70%。我所在的小城县 委,二十几年前我们上班时,县 委大院没有几个女生,现在呢,就连过去不成文规定的只用男性职员的县 委 办公室,女性职员的比例也已经大大增加了。

  为什么过去只招录男性职员现在不行了?因为当年不是通过考试招录。

  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为女性就业升职已经敞开了大门。女性作为职场生机勃勃的主力军,正大幅漫卷而来。

  这是体制内不可忽视的现实。

  当然,这不代表这个世界就阴盛阳衰了。

  我有一个个人认知,设若男女同时发力,智力水平相当的情况下,男性取得的成就往往大于女性。可惜的是,现在的职场状况是,女性不遗余力提升自己,男性中除了特别优秀的那一拨,其他的往往浅尝辄止或者因循守旧。

  这样的状况发展到极致,极有可能改变未来社会的形态,形成三层式职场金字塔:最高层的金字塔尖为男性占领,最底层的也是大波男性,中间这一层,女性比例大幅提升,终究以绝对性优势胜过男性。

  所以,如果你是男孩儿的父母,从现在起就该警醒了:养一个儿子的最终目的,不是帮他攒几个钱娶个媳妇就罢了。现在的女孩儿,越来越独立自主,对另一半的要求越来越高,你必须要告诉儿子从小做起,好好加油。

  这不仅是儿子未来能够娶上媳妇的保证,更是婚姻美满幸福的保证。

  中国目前的离婚率为什么这么高?为什么两性关系中女性的情感满意度这么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女性整体素质已经提高了,穿着新时代外衣的男人骨子里却还踞坐着长袍马褂式的老太爷美梦。

  时代的变迁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见微知著,男性们该有一点危机感了。

  枣姐接受情感、生活咨询的两种方式:

  付费咨询:500元/小时,直接加枣姐个人微信zaojieqintai私聊(注明咨询)。

  免费咨询:公众号后台留言,或者加枣姐个人微信zaojieqintai留言,等枣姐得闲再回复。

  所有免费咨询均默认为允许使用素材。谢谢。

  琴台:《读者》《意林》签约作家。

  公众号:甜蜜的大枣

  欢

  迎

  关

  注

  甜蜜的大枣

  原生态集美小店

  苹果机宝宝打赏扫上方二维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枣姐职场心得分享: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职场潜力股(满满干货)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