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叶嘉莹 | 穿裙子的士,讲台上93岁的美丽先生,一世多艰却寸心如水
日期:2022-04-03 20:34:49 作者:礼节君 来源:有礼有节微杂志 阅读:

叶嘉莹

 

2016年,一张照片在网络上流传开来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讲台上授课

底下端坐的学生神情专注若有所思

老人名叫叶嘉莹

已经92岁高龄的她坚持站立着

完成了这次长达130多分钟的讲座

 

学生们爱称她为先生

迄今为止,先生已在古典诗词教育中耕耘70余载

先后在台湾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

国内外众多高校担任教授

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了 

叶先生身着素雅的长裙

眉宇之间皆是宠辱不惊的平淡坦然

那是无数磨难与哀愁一笔笔凿刻下的宝贵财富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是先生一生的写照

1924年

叶嘉莹生于北京的书香世家

祖上曾是清朝镶黄旗叶赫一氏

祖父是光绪年间的进士

伯父早年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

父亲毕业于老北京大学英语系

任中国航空公司的人事科长

母亲婚后辞去女子学校的教职回家相夫教子

在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氛围熏陶之下

叶先生3岁识字读诗,6岁熟读《论语》 

叶嘉莹和两个弟弟

1941年

17岁的叶嘉莹顺利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

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此时北平已被日寇全面控制达4年之久

父亲因“七七事变”随国民政府南迁

一度与家里断绝音讯好几年

辅大为教会大学,不受日伪军控制

因此招揽了许多有风骨的教师

1943年,叶嘉莹与顾随(前坐者)

及同班同学在顾家合影。后排右二为叶嘉莹。

然而喜悦还未散去

随之而来的灾祸也悄然而至

9月母亲因病入院

术后不久感染不治遂撒手人寰

悲痛至极叶嘉莹写下《哭母诗》八首 

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

同时被三所中学聘为国文教师

每周课时长达30个小时,她却乐在其中

叶嘉莹

 

爱情词是叶先生的长项

她能够把荡气回肠的爱情词讲得尤为美妙

然而她一生并没有遇到过浪漫的爱情故事

学生时代追随者众多,先生并未动过心

她坚持“不遇天人不目成” 

直到熟人介绍认识了赵钟荪

男孩非常热情,主动发起追求

在秦皇岛工作的他隔三岔五跑去北京只为见佳人一面

即使表白被拒绝,两三年里也从未间断

时间长了竟丢了饭碗

 

后来亲戚介绍赵钟荪去国民党海军学校教书

临行前他找到叶嘉莹并向她求婚不答应就不走了

1948年3月,心怀愧疚的叶嘉莹嫁给了赵钟荪

婚后不久叶嘉莹随丈夫工作调动去往台湾

她不知道这个选择将她推向万劫不复

  

1949年12月

台湾爆发白色恐怖,岛内人人自危

许多人因莫须有的思想问题被拘捕,丈夫也没能逃脱

1950年夏天,叶嘉莹任教的彰化女中也受到波及

学校教师和校长一同被拘捕

听说要被押送至台北警备司令部

叶嘉莹带着嗷嗷待哺的大女儿

去求警察局长能不能就地羁押

幸运的是局长无罪释放了她们母女

 

出狱后的叶嘉莹带着女儿投奔丈夫的姐姐

姐姐家里也过得十分窘迫

腾不出房间来安置母女俩

于是,叶嘉莹白天带着女儿一路打听丈夫下落

走不动了就在树荫底下歇一会儿

夜幕降临等到亲戚们全都安睡就在走廊上打地铺

 

过了三个月,经人介绍终于谋得一份教职

带着刚满周岁的女儿上起了课

女儿很乖一支蜡笔一张纸就不哭不闹

遇到孩子要上厕所的时候

叶嘉莹只好满脸歉意地跟学生说对不起

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

她说,“我只能抱着我吃奶的女儿,

在深夜里独自流着眼泪。”

《转蓬》便是在那个时候写下的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1953年,被关押了3年多的丈夫终于出狱了

叶嘉莹以为从此日子便可归于平静

谁料,丈夫性情大变,常常莫名其妙发脾气

之后又生下了小女儿,经济负担很重

 

风雨飘摇的年月里

一家人艰难度日,常常食不果腹

走投无路的时候她曾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

恩师顾随的话常常回荡在耳畔给她坚持下去的力量

“我们要以无生的彻悟,来做有生的事业。

你才不被这些利害、物质的欲望所迷乱。

要以悲观的彻悟,乐观地去工作去生活。” 

全家福

为了维持家计

叶嘉莹经人介绍去了台北二女中

到了台北,遇见大学时期的两位老师

他们介绍叶嘉莹去台大兼任侨生大一国文

很快得到了认可,兼任改为专任,一班改为两班

加上之前的二女中不肯放人

叶嘉莹同时带四个班

超负荷的工作严重压缩了她的休息时间

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还生了哮喘病

“她能在一整堂课中以珠玑般优美的语言,条理清晰地讲解,使学生在高度审美的语言境界中,忘我地随着叶教授在中国旧诗词巍峨光辉的殿阙中,到处发现艺术和文学之美。”

——台湾作家陈映真 

1962年台大中文系一年级师生合影

中间穿旗袍站立者为叶嘉莹

许多美国的汉学家也来听课

没多久校长答应了密西根大学的交换要求

哈佛大学的海陶伟先生正在研究陶渊明

也希望叶嘉莹能够参与其中

对于出国,她本人并无多大兴趣

倒是丈夫极力促成

他一直没能走出那段阴影,只想逃离台湾

 

1966年,叶嘉莹一家先后赴美

两个女儿入学,丈夫也再就业

两年的聘期到了,叶嘉莹觉得是时候返台了

丈夫和朋友们都十分不解

1966年,叶嘉莹应聘到哈佛大学做客座教授 

她心心念念的学子们还等着她回来教课呢

她觉得不回去是对不起大家遂回到台湾

教完这边想着那边的学生也要开课了

但是这次美国拒绝了她的签证只好奔赴加拿大

滞留在温哥华的叶嘉莹向海陶伟求助

当时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正需要一个人教古典诗歌

于是她留了下来除了带研究生还要给大学生们上课

 

学校要求必须全英文授课

即使有两年哈佛的教学经验饶是英文水平较好的她

也常常硬着头皮查生词,备课到深夜

这时候叶嘉莹已经45岁了

半年时间她就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1972年中国与加拿大建交

1974年,叶嘉莹的回国申请得到批准

终于回到她魂牵梦索的故乡

她激动地写下了一首长诗《祖国行》

然而好景不长

1976年春天,长女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罹难

那个在最艰难的日子里

支撑着叶嘉莹挺过来的小棉袄走了

之后,她把自己锁在家中,拒绝一切问候

沉痛的心情无以排遣,先后作下十首《哭女诗》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一世逼人来。

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哭女诗》节选 

直到1978年,听说中国恢复了高考

叶嘉莹觉得是时候报效祖国了

她向政府提出回国教学的申请

信中说道自己一生“很多事情没有选择的余地”

而这次是她唯一一次主动争取。

 

1979年,叶嘉莹收到回信

教育部安排她去北大教书

不久应李霁野先生之邀去了南开

自此,叶嘉莹又开始了她的飞行之路

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停课放假她就飞回国内讲学

30多年来未曾更改

祝愿叶先生健康长寿~

...

-----------------------有礼有节®品牌专栏-----------------------

...

1本日历=5个团队+50人+300天的一场文化复兴

(点击标题可转跳)

---

2018年《传家日历》现货发售

---

【淘口令购买】

 有礼有节2018¥传家日历¥抢先预览(复制整段文案,打开手机淘宝即可)

  

有礼有节小程序

---

End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叶嘉莹 | 穿裙子的士,讲台上93岁的美丽先生,一世多艰却寸心如水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