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说“西方曰秋,秋者,愁也。”自古以来,悲秋便是文人笔端常见的题材,尤其诗词里的秋日,常常带着三分萧瑟,七分伤感。鸿雁南飞,落叶凋零,秋草衰败,离愁别绪不由地涌上心头。其实,秋天的美是纯粹的,清透的,那天高云阔的晴空,那一眼万里的青山,还有那排云直上的秋鹤,尽数美景无不让人变得宽广透彻。今天,就让我们暂且放下“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愁绪,不叹寂寥,只言秋好。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谁说秋天只有悲伤寂寥,我却觉得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远胜春天。登高楼,白云蓝天,青山绿水,有仙鹤排云直上;触目处,浅黄灿红,清秋入骨,令人不由得诗情顿生,何等的舒适惬意?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天是色彩的季节。而且,比起春天的鲜妍妩媚,秋天的色彩更多了几分明快绚丽。如果春天是婉约的江南女子,秋天则更像俏丽的北方姑娘。山路、白云、人家、红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含情。这动人的秋山行旅图,穿越千年,仍给人无限遐想。谁人见到红叶和风飞落,能不想起这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呢?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飘流……”,80年代,这首《新鸳鸯蝴蝶梦》的广泛传唱,比起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多了许多儿女情长,但还是因着诗句天然的魅力,至今“余音绕梁”。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不似牡丹的富丽,也没有兰花名贵,但却凭着傲霜傲骨,一直受文人偏爱。因此诗词中写菊花者众多,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但黄巢的这句“满城尽带黄金甲”,却占尽千古菊花诗的英雄气,如阵前战鼓,别具风流。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空山雨后秋凉,松间明月光照,石上清泉潺潺,竹林浣女喧笑,渔船穿过荷花,这“色韵清绝”的美景,像一副优美的山水画,也像一首动人的抒情曲,于不经意间把诗人随意洒脱、心境高洁的品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只有秋月的空灵、缥缈,才最能映衬洞庭湖水的宁静、祥和吧?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皓月银辉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着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真是高卓清奇的妙句。
秋日
【宋】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
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
男儿到此是豪雄。
庄子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在世不过几十年,不如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过个闲适安逸的生活,顺应春夏秋冬的更迭,细细品味,皆能发现其中的美好与独特。道通天地,思入万变,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该算是英雄豪杰了。
作者/家筱
配图/邱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