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部之役》是一部由肯·安纳金执导,亨利·方达 Henry Fonda / 查尔斯·布朗森 Charles Bronson / 罗伯特·主演的一部战争 / 动作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突出部之役》影评(一):戏说突出部战役的电影
影片的背景是2战后期的阿登战役和突出部战役。影片忠于事实,但是又不拘泥于事实。谁也不会将战役的胜负与否寄托在能否夺取盟军油库上啊。绝对是戏说。
而且影片的道具也比较不够专业。用M60巴顿坦克当作虎王,用M48当希尔曼,真有点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的感觉。
《突出部之役》影评(二):真相史的残片【出自李宗衡影评】
1.之所以看起坦克大战,很大原因来自昆汀当年评价诺兰的一段话,他说特别想看诺兰翻拍坦克大战,会很有意思。是挺有意思的,同行看同行,有时候真的是挺难人寻味的。当然,我不确定他指的是不是1965年这一部。
2.整个历史都是个不断拼凑的大拼图,艺术史、电影史都一样,后来的人杰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补足”一种“真相史”,尽管这个拼图工作注定徒劳,仅仅只是多加了一小块残片。
3.60年代把一个战争题材拍成这样,华纳也真是没少砸银子啊。亨利·方达演得确实好,一种概念的好。
9分/10
《突出部之役》影评(三):虎王的奇袭!
初次看是在家中看的电视。
一刻不落地看到尾。
编导美摄剪都不错。
亨利 方达演得没的说。
是他所饰演的角色凯晨发现了敌军的企图,但是被上锋与同僚误会
罗伯特 萧饰演的明知打不赢却还要死斗到底的纳粹军官海斯勒上校,黑色装甲部队的军装包裹着怎么样的冷酷与疯狂,锐气不在的随身老兵,在片尾处扔掉98K毛瑟步枪,冷艳性感的德国美人身披高级皮草进入军官住地~~~稍带走私的美军战车军官居然与被占领区的平民产生了恋爱!~~~各个角色的塑造都很成功~~~~~到今天每个角色都历历在目吧?
欧洲的森林配上雪野,这样的画面里,我们看到:美军与徳军的战斗呈现出拉锯战的格局。
就在这时,德军策划了用新列裝的重型坦克发动奇袭!
但是可惜在片中虎式坦克用的是M-47做代替品.
M-4用M-24做替代品.
虎王如果做的再像些就好了。
我以为能做出错置负重轮才是牛片!
不过,铁灰色的M-47坦克那冰冷而又沉重的金属感还是给观者留下强烈的印像。
结尾不太好,草率了些。
许多虎王从银幕上冲向观众的那一刻确是动人心魄!
-------配合着让人绝望的刺耳声响,无情而又漠然地杀向美军~
-----------类型片的佳作与典范。
《突出部之役》影评(四):看看成功是怎么实现的?
身在第一线的军官,透过种种迹象和自己的经验,认为德军正在准备进攻,但就是没有办法说服自己的上级采取行动(看来不仅要有忠诚、专业经验,还要有充分的沟通能力才能真正施展自己),结果沉浸在德军马上战败、战争即将结束的喜悦的美国大兵们遭到了德军坦克的大举袭击。组织中永远有真正洞察现状的人,关键是怎么用起他们来。也许《从价值观到行动》中提及的“平衡”观念有助于此?
在撤退的路上,面对德国人动过手脚的路牌,有人发现了问题,但很多人凭自己一贯的认知坚持到底,结果走到了错误的地方?如何在紧迫的时间压力下,掌握正确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试像拿破仑那样大局在胸,信心十足的拿捏时机吗?
在找不到敌人的情况下,一线军官如何冒着死亡的危险,说服飞行员进行大雾中的侦查,最终找到敌军?凭借的是自己充分的经验和多少次在现场摸爬滚打积累出来的知识吧?没有多次对这片区域的侦查,他恐怕很难有足够的勇气去侦查。组织需要这样的人,越多越好。
在敌人突飞猛进的时候,指挥官在战略性思考。就像他坚信的哲学一样,任何一个战略都有自己的命门,德军的命门在哪里?一次偶然的观察,让他找到了敌人的薄弱环节。此时,“总部”的作用就发挥了,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让战地指挥官做出决策。也正是凭借总部准确的信息,指挥官作出了正确的决定,算准了对手的行动方略。在我们不知道总部该干什么的时候,这里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范例。
组织中永远有洞察实情的人,永远有忠诚的人,怎么样用好他们,怎么样通过良好的策略,怎么样借助完善的职能分工和丰富的专业经验,实现成功,恐怕是我们面临的永恒问题。
《突出部之役》影评(五):终于弄明白了假虎式的来历。。。。
M26坦克。。也叫潘兴坦克。1945年生产。
我那虎式坦克优美的线条啊。。。。。。。
比起来M26简直是太丑陋了。。
炮塔两侧的斜面好像沙皮狗下垂的腮帮子。
炮塔后侧还有个突兀的转折,让其悬空。
太丑陋了。。。。。。。。
看美国大片一贯的恶心点:
点一:自摸心态
点二:德国人说德国味英语,苏联人说苏联味英语,法国人说法国味的英语,碰到有学问的人必操一口英国腔。黄种人一般兼有印第安的巫术,日本的武士道,中国的儒家仁爱。
能忍受以上恶心点的原因:
原因一:自摸有自摸的实力。不是吹牛逼,而是牛逼吹。
原因二:美国历史大片一贯的敬业,消耗巨资不惜再现真实历史场景
原因三:人性的刻画。也就是人文主义
这次实在是无法忍受了。。。。。
这次牛逼吹的实在是太大了。。
整个阿登战役扭转战局的关键是一个警察出身的军官。
他的特长:在侦查机里拍地面汽车里的人物特写,在侦察机里用助听器听地面坦克的马达。
如此敬业的德国军人,不近女色,秋毫不犯,赏罚分明,人格伟岸。居然把坦克排一排被警察,投降主义者,兼职做买卖娶媳妇的坦克士官用汽油给串烧了。原来坦克可以是这么对付的。。。
牛逼吹的太大了。。不好一一列举了。。。
我想起了一个国产骗钱垃圾片里,一个八路军军官端起AK47暴扫小鬼子的镜头。。。。。
本片唯二亮点:
亮点一:德国装甲兵之歌
亮点二:跑到地下指挥部里的交际花
《突出部之役》影评(六):名不副实啊
这部影片在95年左右,好多电视台都放映了多次,国内片名一般都是《坦克大决战》,当然我们知道原名是《突出部之战》。不过遗憾的是,相对于真实的突出部战役,本片实在是名不副实。
其实普遍被大家诟病的道具问题还不算什么。我们就当坦克也是演员,由M47巴顿来扮演虎王,估计小乔治在地下肯定气的够呛,凭啥用我名字命名的坦克来扮演德军?用M24霞飞来扮演谢尔曼。反正都不是真实的虎王和谢尔曼,扮演就扮演了。不过德军装甲部队就那么一支部队这个说不过去。
真正的问题来自于影片对战争的刻画过于低龄化,看着不是职业军人在作战,而是装备重武器的黑帮在械斗。我看来主要问题如下:
突出部战役纳粹德国动员最后的进攻力量倾尽全力投入的一次决死进攻,是集团军级别的大会战,但是影片最多表现出团一级的战斗。
作战双方毫无战术可言,德军部队没有侦察,没有炮火,几乎没有伴随步兵,就是一些坦克在猪突。
美军部队的前沿连个战壕都没有,面对德军的装甲部队进攻,居然依托石头和树木来进行防守,散兵坑有木有啊!!
过于贬低美军装甲部队的战斗力,居然要靠牺牲自己来消耗德军装甲部队的油料,有没有搞错,谢尔曼是不如豹子和老虎,但也不是卡车啊,而且德军也不全都是豹子老虎,更别说虎王了,再说了,德军坦克那个可靠性也不行啊,战役突然性怎么都不提呢。
战斗场面过小,感觉就是一支德军部队在作战,毫无协同可言。
可怜的101空降师被无视
过于夸大了乔装德军的影响,战时的谣言到了1966年还没有澄清。
最后的油库争夺战太儿戏了。
虽然95年,这部影片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回忆是美好的,还一度促使我想自己画一部漫画,但是现在来看,这部电影距离很多二战经典战役影片,差距还是不小的。
《突出部之役》影评(七):诗五首,献给海斯勒上校
其一
请停下,梦想的光辉羽毛 在慢慢飘落 多么美丽,凋零 之前,是否能让我触摸 荣誉的旗帜散落 徽章的碎片光芒灼灼 你跋涉过那条泥泞的河 把浑浊的水流染成赤色
17.04.27 白俄罗斯 格罗德诺
其二
请停下,多么美丽 这转瞬即逝的光阴 如果我们还能够记忆 那么我们绝不放弃 悲剧来源于反叛之意 来源于不甘束缚的个人意志 它与命运搏斗 所产生的强烈张力 如果在平庸的磋磨的岁月里 我们有那么一丝反抗之意 那么,我们每个人 都是一场宏大而严肃的悲剧
17.04.27 白俄罗斯 格罗德诺
其三
日耳曼人的英雄史诗
传唱往昔的勇士的名字
悲剧的宿命
定格在悖逆众神时
他们不是罗兰
他们不是熙德
顺从与虔诚的标志
自然的儿子 违抗上帝的意旨
16.03.16 中国 开封
其四
让我,取下你的盔甲
并接过你的沉重的枪
让鲜亮的清晨阳光
温暖你疲惫的躯体
你在,不成声地哭泣
为了那些被遗忘的名字
你们的鲜血 洒在了陌生的土地上
16.03.16 中国 开封
其五
站在洁白的大理石雕像前 为它戴上鲜花编织的冠冕 它的眼睛没有瞳仁 盲瞎的眼睛,空洞地向前看 那石头的眼眶 不会流出眼泪 那高高的额头 不会有愁苦填塞里面 苜蓿花,苦艾草 白色的野玫瑰花瓣 它们会凋谢、枯萎 与寂寞的你相伴
18.05.19 中国 青岛
《突出部之役》影评(八):智谋之战。仁义之战
片中的德国纳粹将军形象塑造非常成功,严令治军,智勇过人,懂得适时激励士气。片子用了不少细节来刻画:
1、攻占村庄后,当地修女来问他讨要医疗用品救治当地伤员,他先是说,我军没有能够分享的补给,但又向手下军士交代了一句:可以收集俘获的补给全给修女。
2、在占领地遭到当地小孩枪击,小孩被抓,父亲来向将军求情,他下令放了小孩,枪毙父亲。
3、适时提拔手下的亲兵,还送圣诞礼物给他小孩。
4、在战场上亲自乘坐坦克参加战斗,骁勇善战;及时识破盟军企图耗尽其汽油的战略,马上采取补救措施。
5、他职业军人的狂热本性是他的智谋勇气所无法克服的致命缺陷。他向亲兵推心置腹,一针见血道出这场战争的本质:德国永远无法在这场不义之战中取胜,最好的结果,是战争永远持续下去,这样军人们就可继续穿着他们的军装建功立业。但这样残酷的结果,是身为普通人的勤务兵所无法承受的。
整场战争,都由各种很专业的细节所推动。
如美军的残兵们没有放弃投降,而是集结在一起,在上尉的带领下,机缘巧合破坏了纳粹抢夺燃料的阴谋,这点体现出了战争的关键还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新式武器和高科技装备最后都要人来使用。
美军的将军通过德军俘虏随身携带的虹吸管,推断出德军汽油不足;从而设计了一个残酷的战略:牺牲美军坦克诱敌深入,耗尽德军最后一滴汽油。最终战略虽然成功,但美军坦克惨被全歼,将军将背负着自责获得勋章。
当时大雾,如何发现德军坦克是首要问题。于是美军飞行员两人开始自杀式的侦查飞行;在能见度0的大雾中超低空飞行,最终探知敌军坦克坐标汇报基地,但也不幸被击落。
难以想象,这是一部40多年前的片子,其质素放到今天也足矣秒杀一些国产大片甚至好莱坞大片。
《突出部之役》影评(九):虎式冲锋
坦克大决战是部纯粹的战争风光片。
没有过多的铺垫或是前缀,直入主题。
一
强悍的德意志军人
德军坦克上校是此片当仁不让的最佳男主角,一头金发,身材挺拔,英俊。从开始直到结束,几乎全是描写德军在坦克上校的指挥下,如何横扫千军般地展开强大的攻击。为什么此片没有明显的正邪之分,甚至有赞美德军强大武力的意味呢?究其原因,二战根源是东西方阵营之间的冲突。英美最开始是想借德军灭了苏联。英美跟德国之间的战争充其量是家里斗,德国跟苏联的战争才真是你死我活。二战结束后,英美对于德国没啥敌意,拍出来的电影也没描写德军怎么怎么残暴。电影表现的德军素质也比较客观。同时,二战中,德国研发的强大战争武器,虎式坦克,豹式坦克,V型火箭,U型潜艇。都是二战中最顶尖的杀人利器。也使得以后导演拍电影有了渲染的基础。
二
虎式坦克的宣传大片
相当多的细节描写都是反映虎式坦克的强悍。
细节一,刚开始的美军步兵的抵抗,被虎式坦克轻松地粉碎了。步兵发射的火箭根本不能伤其毫发。细节二,在虎式坦克路经关键大桥时,一辆美军M-24进行抵抗,对虎式坦克发射炮弹,也是不起作用。
而虎式一炮就轻松报销了M-24,而且上前直接把燃烧中的M-24推入河中,虎式坦克攻击力和推进力可见一斑。细节三,片尾M-24跟虎式坦克的对决,纯粹是虎式坦克屠杀M-24。而M-24的作用就只是拖延虎式坦克,来消耗其燃料,可悲。都是坦克,咋命运差距这么大捏。故,中文把此片名翻译成坦克大决战是相当庸俗,也是相当不妥。
但是,电影中,虎式坦克不是货成价实的虎式坦克,成了最大的遗憾。
三
德意志漫想
二战德军几乎拥有统治世界的最强大武力。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成了其衰败的转折点。要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先在春或夏,或是德军改变一下当时策略,胜利一方很有可能就在德军一方,进而南下占领高加索,打败苏联,和日本会师。利用苏联和欧洲大陆的丰富人力和资源战胜英、美。改写人类并非没有可能。历史没有如果。二战,德国战败了。但是仍然被同盟国所敬畏。
《突出部之役》影评(十):进攻苏联—纳粹德国的石油野心
第一次写长评,写了几部电影短评,始终觉得不够过瘾。
最近开始迷上二战电影,前天看了《虎虎虎》,比起那种纯纪录片风格,我还是喜欢这种掺杂着一点儿女私情的电影,有一闪而过的一级交际花,还有那想和葛菲做生意到forever的露易丝,临别用力的一吻竟然成为永别。我只是个狭隘的姑娘,总是被这些非电影主旋律的爱情所打动而落泪和辛酸。还是说点正事。
一直都很佩服希特勒,在他华丽战术、铁血意志的背后是极强的经济头脑,是一心想要操控亚欧大陆石油命脉的野心。在1939年9月1日,“闪电战”(斯摩棱斯克会战)攻击波兰后,陆续攻下欧洲七国。希特勒在欧洲的战争基本是以装甲部队为核心,以空军为掩护的战争,其背后也是一场“经济适用战”。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过:“如果你掌握了石油,那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看看现在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下的卢布下跌也可见一斑了。很多人批评或者不理解为何希特勒不好好经营已经攻下的欧洲领土,却要两线作战,去攻打苏联。因为石油,苏联的高加索油田,这个油田的产量够德国一年的使用量,再加上罗马尼亚大油田,和本国的以煤制油的技术,基本可以支持希特勒的战争和民生使用。所以希特勒在1941年进攻苏联,当时兵分三路,一路北上攻打列宁格勒,中线打莫斯科,南线攻下高加索。但是当时南线是备受争议的,很多军官认为应该集中力量攻打莫斯科,因为那是首都,是政治经济中心,那里有了苏联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破坏他们的通讯、铁路等。后来希特勒也放弃了南线。后来高加索战役的失败才应该是经济战的转折点吧。其实希特勒开始作战策略是对的,拿下油田,才能继续作战。这就扯得远了,与本片无关了。
说电影,希特勒组成了一队突击力量,想要在50h内,从阿登森林直插安特卫普港,以天气为掩护,击溃苏联,获得6个月时间去发展高科技产业,飞机火箭原子弹,但最后石油用尽,放弃坦克集团军,扛枪步行回国。电影中几个细节很有意思。
第一是汽油管,德国人随身携带的汽油罐,因为他们没有油,需要随时从别处得到补给,这也是德国失败最致命的地方。
第二,美国空运来的蛋糕。还是石油,德国都穷的把民生用的油都挤出来用到战争上最后一搏,美国人居然有飞机石油去运蛋糕。能源补给对比太悬殊了。
第三,为什么在催海瑟斯,为什么50h,因为油料只够支撑50h了。
第四,迷路。我记得以前看书说的是装甲师市长拿错了地图,战争也是这么戏剧,细节决定成败呀。
战争打的是什么,是能不能长期的坚持战争,正如海瑟斯所说,战争不会结束,on and on and on,而且国家还要具备一直打下去的能力。没有石油的德国装甲部队和空军就再不能发挥"闪电战"优势。所以,无法拿下足够的战备石油,德国注定输掉整个战争。与日本的失败如出一辙,在美国后期的经济制裁下,没有了石油,失去了战争机器和在原子弹的威胁下,日本投降。
二战就是一场富油国家高富帅美英苏同贫油国家德日意穷屌丝的一场战争,从根本上说,德国注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