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与世界》是一部由阿莱·阿布鲁执导,阿莱·阿布鲁 / Marco Aurélio Campos / Vinicius Garcia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男孩与世界》影评(一):Boy & The World 尽量不剧透的观后感
oy & The World,今年看到的最好动画电影。以蜡笔涂鸦和拼贴画为主,设计精妙富有张力的转场,妙用大量的留白,以最简单的线或面,凭借男孩的视角来铺设创作者们对于生命、国家、世界的情感。
之前,知道拉丁美文艺灿烂,文学哲学硕果累累,音乐超好听,但也晓得人民普遍懒散。然而,看罢此片我跪了,是怎样一方民,能用如此浪漫魔幻而诗意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国家的现实和心底难以名状的深厚理想。巴西可也是问题重重,和中国有很多相似的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过速工业化,经济转型带来的失业,农村人口难以回流,贫富差距,乃至曾经对民主的镇压。片中那个城很像圣保罗,这城市出了名的金字塔结构,底层大量贫民窟堆砌,顶层则是美轮美奂的富人乐园。可在boy&the world里,统统这些皆浓缩为绚丽斑斓的声与色,后化成鸟,飞了。哎,深入浅出,实在触动。
片末时,当我拼命镇压对崩溃边缘泪腺的刺激,却见旁边一男拭了把汉子泪。
现在巴西是女总统,也是三十年的民主国家了,物价贵中产富。不知道片子里的一些题材,是仅对过往历史的描述还是依旧有着对现实的映射。
总之,这年头出现一部80分钟不卖情怀装清新或深沉,兼备艺术与商业的动画电影是有多难啊。况且,剧情有层次,虽然对过速现代化的社会矛盾描写并无多少新意,但表达很抢眼,结局不无聊,若有片源,推荐来看。我不是水军,只是做着无偿的安利安利安利。
其他资源:
《男孩与世界》影评(二):消逝的人类文明
五彩的泡沫承载着年少轻狂的想象,却终有幻灭的瞬间;跳动的音符舞动生命的活力,也终有曲终人散的时刻。
作为现代文明的创造者,我们想方设法谋求生存之道。出卖肉体,亵渎灵魂,冷落亲情,消耗精力,只为追求那存在于泡沫之中的美好未来。或许那么一点物质回报会让我们忘却现实的残酷,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整个过程我们是否真的快乐?有没有反思真正令我们快乐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有人会说,我们现今疲于工作是为了今后更加自由充裕的人生。于是乎我们每天朝九晚五,到点吃饭,到点工作,到点睡觉,像个被设定好的机器人往返两点之间,在一个近乎封闭的区域做无限循环运动。唯一与人造人不同的是我们内嵌了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担负着离职的风险;又有人说,我们现在疲于工作是渴望能为家人创造更舒适的环境。于是乎我们除了睡前一句“晚安,好梦”醒后一句“亲爱的,早上好”就再也找不到交流的素材。家庭临近破碎边缘自己却浑然不知;还有人会说,我们现在疲于工作是为了能够充实自我,不虚度光阴。于是乎我们在不断创造现代物质文明的过程中又不断消耗现代文明成果,由完美几何学构造的现代都市磨平了我们桀骜的棱角,弱化了我们独特的人格,剥夺了我们作为动物最根本的权利。
我不断回忆着小时的我是一个怎么样的男孩,一个模糊却真实的形象浮现在脑海里。那时的我每天最开心的时刻便是和邻居同伴奔跑在大街小巷,捉蚂蚱,追蝴蝶;那时的我每天最温馨的时刻便是和父母、爷爷奶奶围坐在一张大桌子上吃饭;那时的我每天最疯狂的时刻便是入睡前的一小段时间,幻想自己驾驶着月亮为漆黑无助的夜晚提供沁人光泽。那时的世界五彩缤纷,充满欢乐;绿树成荫,花草芬芳。那时的我古灵精怪,无拘无束;奇特的想象常常令自己心花怒放,激情澎湃。
然而,现代文明的步伐终究会超越年龄的增长,残酷的现实终将束缚想象的翅膀。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男孩注定被驯服为一个现代文明的铸造者,一个自认为是为自我为将来拼搏实则为现代文明打工的机器人。
我们常想抓住时间,却不知是时间定格了我们。
我们常说创造了一个时代,却不知是时代造就了我们。
我们常认为最至高无上的任务是延续人类文明,却不知人类文明并不能延续人类无穷尽的欲望。
《男孩与世界》影评(三):《男孩和世界》观后感
动画简单美好却意味深长,想象力丰富,很好地利用了动画这一体裁来承载那些想法。童年那么快乐,有父母的陪伴,家里和外面的草地就是整个世界。可人总是不可避免要离开,要长大。再回来,发现童年和故乡都已远去,并且一去不复返。
过程中也描写了工业革命如何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个角落,生产线自动化,淘汰需要人工操作的生产线,一批批工人失业下岗,一条条生产线报废,那些怪物一般狰狞的机器吞噬着一切。生产线上的产品每个都一模一样,创意尽失。廉价的物资和劳动力使第三世界国家成为世界的生产工厂,工人们被剥削压榨,钱都流到大老板大资本家手里,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发达与发展中国家莫不如是。也许这是这个世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伤痛,但毕竟落实到千千万万个个体身上,影响其一生,希望那还是少些功利心,多些思考多些仁慈。
《男孩与世界》影评(四):试试用三首中国古诗,概括该电影主旨
20160418《男孩与世界》
试试用三首中国古诗,概括该电影主旨
这部片子也算是厉害了,巴西社会所有的标志性符号,多多少少都有涉及,一揽子全兜住:城市化、留守儿童、农牧业大国、工业化、失业潮、音乐、足球、贫民窟、狂欢节、对政府的示威游行、环境污染……
但故事的主线其实是简单的,如果用中国古代诗歌来概括,无非是三首诗:
第一阶段(童年):父亲离家,渴望归来
王维《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第二阶段(壮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节选)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第三阶段(暮年):故乡山河在,旧人无一识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所学有限,能想到的大抵如此。虽然故事的主线没什么新意,但动画和音乐配合得实在太漂亮了。
以上。
《男孩与世界》影评(五):男孩的想象里,有彩色的世界
看,那枝头孕育着花香
闻,花香里酝酿着民谣
听,那民谣点染着色彩
色彩
是故乡和童年的记号
三个人的手
一同拢起种子的家
我踩着白云
在我五彩斑斓的想象里奔跑
直到大虫踩着乌云隆隆作响
来不及阻止
已不见我最亲爱的榜样
米罐里装着父亲临别的笛响
我小心地将它在泥土下收藏
旋转,旋转
怎么也没有办法拥抱
那转瞬即逝的幻想
我知道我迟早会这样出发
戴着母亲手织的彩帽
告别萤火虫般缥缈的盼望
只攥紧三个人幸福的留恋
带着好奇和梦想
走在路上
机械的劳动
单调的生活
白色,灰色,黑色
填满了所有对城市的期望
即使是彩色的霓虹
也渐晕着昏暗的色调
回头看看过去的自己
小心地将他背在身上
借他好奇和梦想的双眼
贪婪地享受
那万花筒里的美好
用织布机
去手写彩色的梦想
黑色的老鹰盘踞在城市的上方
刺耳的警笛嘟嘟作响
失落的我被驱赶到城市的一角
流浪,流浪
彩色的凤凰被击落在土地上
融化成下水道里的一滩颜料
老鹰取代了凤凰
机器取代了工人
金属取代了民谣
废墟取代了故乡
……
当我发觉我已辨认不出父亲的模样
才意识到最终
迷茫取代了梦想
最后我还是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
归还三个人曾经幸福的微笑
故乡不再是记忆里的模样
种下的种子却早已荫庇一方
我将当年的米罐放在耳旁
静坐在那树荫下
戴着母亲的期望
披着手写的梦想
听着过去的留恋
眺望远方
我记起了浪潮般的起落无常
我重温起男孩般斑斓的想象
轻轻的叹息
我将一路上都载着的男孩
归还到母亲的怀抱
《男孩与世界》影评(六):守护
小时候,周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小鸟、河流、父母的陪伴还有那记忆中的长笛…然而工业化的到来,使得父亲不得不背井离乡打工挣钱,人们工作时再无欢声笑语,而是被机器的隆隆声、资本家的指责声、大树的倒塌声所压制…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巨大的生活压力使人们变得麻木,每个人都是“一个人”,一个机器人。
男孩始终没有放弃寻找儿时的欢乐,并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尽管长大后的男孩儿跟父亲一样离开了母亲,离开了那个令他无忧无虑的童年的小村子,尽管他也不得不被工业时代的压抑生活所碾压,男孩始终守护着他的快乐——周末骑着自行车去挤满了人群和广告的嘈杂的市区,弹奏着音乐;利用工厂里的机器,偷偷地编织着自己的快乐。
高科技产品逐渐取代了工人的地位,人们一波又一波地下岗再上岗,男孩也终于老去。老去的男孩再次回到了家乡,那里,早已没有了母亲,没有了欢声笑语,但小时候和父母一起种下的树仍在那里等着他,这是唯一的安慰了。老去的男孩披着自己编织的彩色披肩,坐在属于他的大树下,最终与小时候的自己还有年轻的父母相聚。
整部片子是让人心酸的。美妙的音乐是男孩的快乐所在,这快乐首先是由父亲的笛声所赋予的,后来无奈地,音乐被工业带来的噪声所掩盖。但是男孩始终守护着他的快乐,不管在哪个人生阶段,男孩总能“看到”小时候的自己,这意味着他的坚守,守住那份童真,那份快乐,那份美好。
在这个时代,我们心中的那个快乐的自己还在吗?无论生活让我们沦为哪种样子,我们都应该守护着属于自己的小小的快乐,而不应该变得麻木、冷酷、愁苦。同时,保护自然也是这部片子所主要传达的理念。
希望你我产生共鸣。
《男孩与世界》影评(七):藏在心底的绚烂
这部获得法国安纳西动画影展首奖(动画界奥斯卡)的巴西动画,像是魔幻版《公民凯恩》。虽是聚焦巴西贫民而不是美国报业大亨,但在主题上是和奥逊·威尔斯的天才之作相似的:社会是怎样改变人的,以及保守自己的心是多么重要。
《男孩与世界》绚丽的色彩和简约的构图让人赏心悦目,用很多符号化的图案或形象解构了巴西社会的诸多特征,比如军人政治的动荡、工业化进程中的高失业率、严重的热带雨林破坏、遍布群山的贫民窟、传统乡土生活的破败和精神生活的迷失。符号化与简约化,这些看起来像儿童画的图案准确地塑造了一幅很有巴西味儿的社会群像,而且使故事在现实基础上又显得非常奇幻,这点很特别。
音乐超级好听!除了贯穿全片的主题音乐,在电影中段偏后出现的一段非常有巴西特点的说唱非常打动我:背景是黑夜中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巴西城市,疲惫的主人公们茫然地路过这些,在低沉的说唱声里,迈着沉重的步伐回家。我要去找找原声带。
这部在豆瓣上只有6400多人点评的动画,却反映了蓝色星球上大多数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底层的普通人看待世界的视角。
失去了美丽的雨林和温馨的家庭,群居在警笛声不断的贫民窟,每天被“明星、消费与美梦”轰炸,被机器抢去工作的贫民们或沉醉在酒精与犯罪里,或看着广告里的明星生活发呆,远处足球场传来进球的欢呼,也不能振奋他们。由此想到这届欧洲杯工人罢工,上届世界杯巴西工人罢工和很多巴西人反对办2016奥运会,更能理解这些事了。
还好有音乐,巴西人这么想。不过这片里寄托着精神希望的不只有音乐。那首父亲吹奏的曲子贯穿全片,它和家门口的大树、玩耍的彩色石头、嘉年华游行队伍,还有飘散的彩色音乐泡泡一起,都被画成五彩缤纷的样式,与工业坦克商人贫民窟的黑色系相对立。它们陪伴男孩走过这一路,引导他去经历社会,即使在最失落的时候,他依然能披着绚烂的彩色斗篷。
就像《琅琊榜》里,言豫津说的,“朝局难测,我们大家的命运又会如何,都难以预料,但是唯有把握,此心而已。”
《男孩与世界》影评(八):男孩和世界
悠扬的音乐,淡淡的伤感,深思的主题。影片没有对白,无声更胜有声。传统的劳作方式被现代工业机械取代,越来越多的人失业。表示社会阶层的尖塔高楼,住着不同阶级的平民富贵。影片中不同的事物用不同的音乐表示,五彩的凤凰代表朴实和自然,黑色的乌鸦表示现代污秽社会体系,它们以这种具体形象化的方式进行战斗,深刻揭示人们对于背离人性的现代生活的不满和反抗。小孩路途中一共遇到的两个人,一个是孤独老人,本就生活艰难却因年老体弱却被只管利益没有人情的典型资本社会大老解雇。另一个是朝七晚九在流水线工厂如同机械一般为了生存的青年,没有看到笑语,没有看到朋友,只有一个要爬很多台阶才能到的十几平米的小房间,一盒罐头就是晚餐,电视里放着各种精美的商品节目,年轻人却劳累的埋下了头。这何尝不是压抑的现代人的生存写照。最后,那个老人回到故事开始的地方,走进那间原本属于一家人欢乐的破败小屋,他想起了小时候,看到了爸爸和妈妈,我才知道,原来老人和青年就是那个小男孩。时空的交错述尽人生的苦楚,同一辆列车,同样的祈盼,与父亲相同的命运,小男孩天真可爱的身影成了永远的昨天。远方飞起新生的凤凰,老人披上花的布幔,找到小时候埋下的希望乐音,时光再一次回到从前……细节太多说不完,唯有泪洗面。
《男孩与世界》影评(九):男孩和世界
没有看介绍,直接下载了这部电影看。
本以为颜色清新,画面简洁可爱的海报主题会贯穿整部影片,就如同一部温馨的童话~可是这部童话仅仅持续了几分钟消失了,随后整个影片让我看的十分压抑,心口觉得沉闷无比。
天真的可爱的孩子在享受着美好的童年,在田园里面嬉戏,奔跑。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温柔的母亲和吹笛子很好听的父亲,屋子虽然十分简陋,但墙壁上的全家福照片还是让这个家庭温馨了许多~一阵铃声响起,玩耍的孩子被母亲叫回家中,父亲被迫要外出打工,母亲和孩子去送行。又一阵铃声响起,父亲被一列冒着黑烟的火车带走。孩子时常想起父亲,母亲也为站台上熄灭的灯火点上,期盼着丈夫的回归。孩子为寻找父亲,带着行李独自在站台上等候火车的来临。孩子离开了童年的地方来到了大城市中。他在棉花工厂遇到了体弱的老人,繁重的工作让老人身体不堪重负,为了生存,他坚强的支撑着自己,十分害怕失去这个工作,但是他还是因为咳嗽被老板解雇了。男孩又来到了纺织厂,工人们各司其职,在岗位上不停歇的工作。然而因为新设备的引进,他们都被辞退了,因为机械化的生产模式远远地超过了人工水平。社会在飞速的发展,广袤的森林中,一个个机器将树木全部都吃掉,河流被污染,空气变浑浊。高楼林立的繁华下,是一个个巨大的垃圾山堆积着。贫富差距,让那些贫穷的人们在底层的垃圾堆中寻找生活。现实的残酷,真的将那只美丽夺目的彩色凤凰杀死了,哪怕它再挣扎着飞起,也有无数手段将它的身体摧毁,黑色的雄鹰占据了广袤的天空。孩子又回到了童年生存的地方,在哪里寻找着曾经的回忆,而彩色的凤凰又再一次飞起。
这部电影看着真让人心痛,简明清新的画风,陈述的确是沉重的现实。这样的巨大的反差,反而更能突出主题。面对着生存的压迫,底层的人民不得不去屈服和习惯,而无辜的孩子早早的缺失父爱,然后有重复的经历着上一代的生活方式。
繁华辉煌的表面是无数的垃圾堆和狼藉的环境堆积的~高大的广告牌子,闪烁如星辰的灯泡,迷人双眼的物质生活,带来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
《男孩与世界》影评(十):《男孩和世界》续写:毛毛的晚年
看完《男孩和世界》,整个世界都仿佛掉了下来。我被生命的延续惊醒,我像男孩一样找不到人生的出口,走上和父亲同样的路,延续着人类污染环境,破坏自然的路,然后一代代的工业文明传承,生生不息,不是剥削就是被剥削,资本主义不断重现。回首童年,清澈的溪水在我心间甘甜地流淌着,于是乎我信手提笔,续写了这个温馨而残忍的故事。
——写在前面
男孩和母亲相拥告别,为了生计,他踏上和父亲相同的路。透过动荡的火车车窗,他依稀能看到苟延残喘的鸟儿倒着飞,云彩是黑色的,树木枯黄,河流干涸,还有在污染水中奄奄一息的鱼儿,男孩打开母亲给他的粉色小包,脑海中回忆起来了自己的名字叫毛毛。
三十年后的繁华都市中,一家家工厂鳞次栉比,黑烟直冲天,建筑物外壁贼亮贼亮的,沾上一层黑油,此时的毛毛正准备上任一家大型汽车集团的副总裁,高楼下的石阶上,毛毛西装革履,身后站着一个保镖,从大厦里迎面走来的人物身后站着两个保镖,他笑着和毛毛亲切握手,迎接毛毛的上任。
毛毛打了打领带,盯着建筑物的一扇窗看,走了神,他看到了父亲的身影,父亲在建筑物外的一根钢绳上吊着,正辛苦地擦着玻璃,毛毛一下心酸了起来,一旁的工作人员沿着毛毛的视线看去,只见什么也没有,但不敢催促,只得陪着毛毛看。
在闪光灯光怪陆离的光线下,毛毛再次打了打领带,用手背挡住了刺眼的媒体光线,只听见台上的著名主持人嘴里念叨着毛毛的名字,叽哩咕噜说了一大串溢美之词。
台子下面有人群窃窃私语。“这个要上任副总裁的大人物为啥叫毛毛?他没有姓名么?”“这家伙是草根人物,没有背景,据说小时候就一直叫毛毛,成年后打工无数,脏活累活、苦活都干过,累得以致于忘了自己的姓名,所以现在老了也一直都叫毛毛。听人说有人知道他的姓名,但这家伙还是坚持用毛毛的名字嘞。”
舞台上下,媒体记者的若干台摄像机、高级单反、手机对准了毛毛,人潮声袭来,毛毛嘴角的皱纹抽搐了一下,视线一斜,瞬间晕倒,台下一片哗然。
本来要发表入职演讲的毛毛的晕倒照片,出现在了第二天的新闻头版头条上。
当毛毛醒来时,毛毛白发苍苍的母亲出现在他的病床前,毛毛下意识摸摸自己头上的三根毛,母亲也摸摸这三根毛,微微地朝他笑了笑,毛毛也努力地笑了起来。
毛毛知道母亲肯定心里十分难过,毛毛知道父亲年轻时母亲也这样摸过父亲的三根毛。
蓦然间,母亲眼角的流水挂着微笑,滴在了毛毛充满皱纹的额头上,要知道毛毛才五十几岁,可俨然已经是七十岁的模样,母亲虽然是七十几岁可俨然已经是一百岁了。
母子俩的皱纹,远看像蜘蛛网,近看像巴西地图一般。
一护士走到病房门口,凶神恶煞地大声叮嘱毛毛去缴费,路过的另一个护士小声说,这个老头身份是某汽车集团副总裁,你说话可别得罪了他,该护士听后和颜悦色笑了笑走了。
母亲也冲着护士笑了笑。
病房很宽敞,是VIP病房,只有毛毛母子二人。窗台上花儿很漂亮,只是根茎有点蔫,或明或暗的阳光零散照射着,屋外的空气中飘满了悬浮物,而屋里的空气则有专门的空气净化器,还有二氧化碳变成氧气的专用转化器。
母亲视线看着病房窗外渐渐模糊,他看到了病床上的毛毛变成了丈夫的模样,看到了丈夫吃力地背着砖头艰难行进,也看到了毛毛跟在其后一步一个脚印吃力地走,父子俩的汗水滴在地上瞬间干涸,毛毛的脚丫通红地迎着毒辣的太阳。
几天以后,毛毛病情好转出院,他开着豪车带着母亲巡视工厂,母亲看到工厂里的工人都在笑话自己,可母亲明明一身穿戴整洁,可是工人们还在嘲笑,毛毛大喝一声,都他妈的不许笑,都快给老子干活,瞬间工人们都闭嘴干活,顿时鸦雀无声。
一旁年迈的母亲叮嘱毛毛对工人要和蔼一些,毛毛悄悄凑到母亲耳边说,我要是对他们和蔼,他们就会让我下岗,他们方才嘲笑的不是母亲,而是出身卑微的我,我是草根。母亲无奈地看了看工人们,环顾一周,也没有找寻到丈夫的身影,她多么希望眼前的工人堆里有丈夫存在,哪怕是幻影也好啊。如果那样,领导儿子毛毛便会格外照顾丈夫,使他不那么辛苦,不那么绝望,不那么看着全家福照片望眼欲穿找不到回家的路。
回到家中,毛毛和母亲正在饭桌上享用晚饭,毛毛离了两次婚,至今还是孤身一人和老母亲住在一起。第一任妻子嫌弃母亲和毛毛土气、粗俗、脏臭,大概只喜欢毛毛的一点存款,所以卷款走了,没有孩子。第二任妻子虽然不爱毛毛的钱,但却因为毛毛的钱不够而得肺癌失去了生命,怀有毛毛三个月的孩子也胎死腹中。毛毛痛定思痛后,决定不再续娶,打算把母亲接过来安享晚年,然后努力赚钱孝顺母亲。
毛毛和母亲虽然是母子,可外表看上去更像是一对老夫妻,脸上都种满了皱纹和斑点,都有如银线的白发,区别只在于老头子少一些,老太太更多点。母亲不止一次询问过毛毛打工吃苦的经历,但是毛毛每每说起又都欲言又止,或许是怕母亲心疼,也或许是不愿面对那些年的遭遇和过去。
母亲只知道,毛毛至今还留有三个毛就是因为要纪念父亲的离去,毛毛童年里都缺少父爱,长大了也缺,只是缺口更大了一些。毛毛做了副总裁,上门的客人多了起来,母亲疲于面对,就都打发走了,毛毛虽然有些生气,但也只能随着母亲性子。
毛毛花巨资将家里的地板装饰成了绿草地,周末他和母亲二人在草地上野餐,一起促膝长谈,家里四周墙面变成了银幕,鸟儿、昆虫飞在湛蓝的天空,将卫生间改造成小瀑布,毛毛和母亲一边野餐,一边听流水的声音,映着鸟语花香,温馨袭来,母亲和毛毛肩靠肩相互依偎,在音响中传来的鸟叫声中快乐地哈哈笑。
每到周末,毛毛都会这样把家改造布置一番,尽管母亲劝说不要浪费,可毛毛总是说钱挣来了不花有什么用,于是家庭装饰,快乐继续。周一到周五,家里卫生间依然是卫生间,客厅依然是客厅,一到周末,卫生间变成了瀑布,客厅墙面变成银幕,地板变成草地。
一个周末的前一天晚上,停电了,卫生间的水也突然停了,一声响,母亲打开卫生间一看,行动笨拙的毛毛静静地躺在了地上,嘴角还留有余温的鲜血。
母亲拄着拐杖一拐一拐地打救护车电话把毛毛送进了医院。
抢救中,毛毛不止一次地呼喊着父亲,仿佛神明的召唤一样。
毛毛在打点滴的梦境中回到了童年,清澈的溪水,还有自由自在的蝴蝶。
(有影视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微博:@海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