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杀戮》是一部由约翰·波尔森执导,罗素·克劳 / 乔恩·福斯特 / 劳拉·邓恩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温柔杀戮》观后感(一):给观众无数问号的可能垃圾的心理学犯罪电影:观《绝命杀机》
女主角的老母及在小餐厅里企图给罗素克劳倒咖啡的妩媚女餐厅服务员长得超骚(当我看到这俩演员的银幕影像时,下面便不由自主的无耻的勃起了);女主角除奶子长得凑合外一无是处(相貌奇丑奇苦逼,演技勉强及格);男主角倒很有演技发展潜力(对心理学的病态分析的透彻领悟让观众折服);这该是迄今为止澳洲奥斯卡影帝罗素克罗最成功的一次电影绿叶男配角演出(尤其是担任该电影旁白时的那些台词很有哲思、充满雄性的生命气息)。
这一部电影《绝命杀机》本来可以往欧美的宗教伦理学与心理学科学的激烈碰撞交锋上的化学反应方面扯一扯淡的,这样反而能另辟蹊径得到意想不到的争议性、话题性效果,可惜该电影导演这个败类扭转了整个电影的主基调以及讨论挖掘人性的方向(使得整部电影连最起码的争议性和话题性都少得相当可怜,完全都是糊弄该部电影的观众的瞎掰故事情节,这让每一位观影后的观众们连议论都懒得议论,完全就是一种咒骂两声然后洗洗就睡的心态)。
《温柔杀戮》观后感(二):努力帮导演解释下申个冤,看被骂的这么可怜的份上。中国人民,善良~ 呵呵
片中小女生一直生活在痛苦压抑中,比如碍于母亲的幸福忍受继父对自己的侵犯等等,一次在森林偶遇变态帅哥很温柔的杀死自己喜欢的女生深受触动,对她来说可能这种被美化的死是种解脱,即是chase the pleasure同时也是run away from the pain,于是便认定这种结束生命的方式是自己想要的从此一直关注这个心理畸形的帅哥认定他便是可以从痛苦中拯救自己的人。在逃亡过程中第一次男生准备动手去厕所抓人,结果女生已经很主动的站在河边;第二次男生带着枕头去正准备下手女生看他犹豫不决只好鼓励一下,结果男生不太适应于是下不了手;最后决定放女生一条生路女生怒了骗男生到湖中心喊着nothing changes跳了下去于是男生跟还是成了杀人凶手。
片子很想保持题目的温柔气氛于是很多关于犯罪心理的关键词描写的很意境,不过没必要追着导演骂还不至于是差片,否则很多电影就连差都评不上了,至于女演员的长相,很多人说丑。。。是按我们中国人的审美,很多外国人会定义为纯洁,O(∩_∩)O~,情人眼里出西施,多看两遍这样的脸然后对自己说这个就叫好看,慢慢的就习惯了。
还有。。。红颜祸水啊。。。
就算你是变态杀手,被女人盯上了都没什么好下场
于是结论还是。。。不要随便得罪女人
《温柔杀戮》观后感(三):無處不地獄
令人相當〝不爽〞的一部電影。
我並不討厭像這樣的類型──雖然被片名或Russell Crowe吸引進電影院的人應該會頗為憤怒(笑)──事實上這整個故事是很有可塑性的,可以很細緻,無論從誰的角度來探討皆然。
導演似乎選擇將重心置於女主角之上。而這選擇所必然面臨到的麻煩便是,你不能不去交代過往的那件凶殺案,此外,也必須將角色們的關聯一一說清楚。於是敘事時間被壓縮,角色個性的完整度也隨之減少,結果就是,你知道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但你卻無從辨別他們在進行那個動作、行為時的想法。很扁平,每個人都木木的,並且深不可測。
或許,導演的目的是想拍出一種泛泛的……絕望。某天你以為事情將有所改變了,你覺得一切不會再同以往,近乎重生,可最終,今天依然是今天,明天也一樣只是明天,週而復始。……但話說回來,看著這些角色把自己的人生逼到只剩一個選項的樣子就讓我覺得很煩。
《温柔杀戮》观后感(四):每个人追求的快乐
世上只有两种人,追求快乐和逃避痛苦。
警察说自己是后一种人,因为他有个生病的妻子,他在忍受着痛苦却又害怕痛苦离他而去。其实他早已不再痛苦,反而享受为生病的妻子放录影陪她一起观看,一边吃着东西;另外把这件事告诉他人,来满足自己。
女主看到了一次男主的杀人经过,在痛苦中的她从中看到了温柔和解脱,希望自己也被同样对待,因此想要去结识男主,第一次见面没有成功吸引对方。在几年后,男主被释放后,女主再一次前往,希望对方能爱上自己然后被同样温柔对待,结果促使男主慢慢改变,变得不如女主的期望,从而寻去了自我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