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林外》是一部由德里克·斯安弗朗斯执导,瑞恩·高斯林 / 布莱德利·库珀 / 伊娃·门德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松林外》影评(一):看出一股宿命味道
门德斯果然戏里戏外一样丑,还有好深的抬头纹,高司令是被下了降头嘛,真的痛心。。
但真的是最近看过最好看的一部片,有联系的三个人的三个故事,都曾抗争但都还是宿命原本的样子:
卢克终究死于非命,无论是在表演上还是抢劫中;
Avery终究还是会继承他爸爸的campaign,无论小时候多么讨厌;
Jason也终究走上他爸爸的老路,帅气不缺女伴,但总还是孑然一身倍感寂寞。
三个故事少了哪一部分,都不足以撑起一部片
最喜欢的是Jason和AJ在桥洞底下一起飞叶子的那段,光影和配乐在一起,就跟Luke一家一起拍照片时一样
最后,我说Jason怎么那么顺眼!原来是杀死汝爱里的小妖精,啊我要再去看一遍杀死汝爱
《松林外》影评(二):《松林外》:轮回的孤岛人生
文/时漆
掐指算起来,工作历程马上就要步入两年的大关,回想着毕业之后的第一年,竟然可以假借着学习的名义,整整一年时间都徘徊穿梭在电影、影评和游戏中。几乎天天通宵,就没吃过一顿早饭,头发再长也懒得去剪,大冬天单披一件外套就能跑出去买饭,三百多度的近视,却从不戴眼镜,无所谓被别人看清什么,睥睨也好,吐槽也罢,只是完全不想看清他人那些变幻莫测的神情。他们的快乐、忧伤、迷茫,统统与我毫不相干。我所有情感的支撑点都建立在自身的世界里。我只在熟悉的圈地里行走,其余的地域一概被炽热滚烫的熔岩所隔绝。这便是我所在的孤岛,既冷寂,又温暖,既空荡,又充实。说不上悔悟,也没多少骄傲,指不定在未来的哪一天,我还会回去,若是有机会的话。正是因为有着这么一段奇葩的时光,我看德里克·斯安弗朗斯导演的《松林外》,感觉就是一个主题——“孤岛”,且通过三段式的叙事,又加了一个形容词“轮回”。
德里克·斯安弗朗斯的作品,大多虐心,常能触到人们的伤疤,轻抚之后,再狠狠地揭开,叫人痛不欲生,不忍直视。之前的《蓝色情人节》被誉为绝望版的《与莎莫的500天》(最爱的电影),将爱情和婚姻这对死敌,拉到广场中央,在众目睽睽之下,让它们决斗。前者能不顾一切、舍身取义,后者却是前者疯狂之后的理性产物,其结局是不言而喻的,斯安弗朗斯同娄烨神似,镜头写实,不撒谎,揭露一切能揭露的,不管接不接受,都会给出最终的答案。《松林外》的叙事强度远高于《蓝色情人节》,文艺浮夸的元素几乎没有植入。即便是第一段故事,男主角是瑞恩·高斯林,也没玩花架子,仍旧凌厉、生猛、暴烈,飙车的几段,用镜异常豪爽,近乎就是第一人称视角。抽烟、做爱、抢银行,反反复复,躁动不堪,杂乱的排布,找不到节奏,隐约如拍摄之前还没写完剧本。牛就牛在影片把“抢银行”作为情感情感的宣泄口,以至于行进太快,眨眼就撞上了死胡同。之后的两段故事力度明显下降,节奏也放缓,全靠内心的挣扎来完成写实的目的。救赎与命运的传承与轮回,在这里异常鲜亮,甚至到了牵强、刻意的地步。斯安弗朗斯太想表达一种非人能体会的焦灼、无奈、无力的情感,这次确是有些走远了。
《松林外》的片名,奇特而涵义深远 。暂且不管松林外有什么,先来看看谁在松林内,对了,是罗宾。他是一座孤岛,这座孤岛连接松林内外。更远一点,他将卢克和杰森连接在了一起,并完成各自的转折与蜕变。结尾处,杰森甚至骑上了摩托,这是子承父业、重蹈覆辙么。导演可没这么不近人情,既然在松林内的最后一刻,选择了宽恕,那摩托真正的象征意义实则便是父爱的实体本身了。它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一种哀伤的父爱,触摸它,驾驭它,仿佛离已逝父亲的距离越来越近,人生的态度势必是积极向上的。这两座孤岛,因血缘、生死的关系,并没有时间与空间上的实质性联系,可见松林内外是到处游荡着孤魂野鬼。
再来看看松林外又有什么孤岛:一座是杰森的生母,一座是杰森的继父。说实话,对于这两个人物,尤其是继父的刻画,处理得相当弱,个人觉得这两个点,对于塑造杰森的形象是重中之重,没什么比父母更能影响孩子的成长了。单看他俩那么地友善大度,只凭幼年丧父的意淫怕是很难让杰森成为不良少年这一结果有较强的说服力。动不动拿“宿命论”来解释,怕还是残酷了些。另外一边,艾弗瑞和AJ,这又是两座父与子的孤岛,“救赎”的趣味性比较单调俗套,AJ的成长刻画也并不厚道,还是拿出一个结果,硬生生地让观众去吞咽消化,140分钟讲三段故事,对于极擅长细腻描摹的斯安弗朗斯来说,是不是太不宽裕了?
《松林外》是部好看的电影,不过一旦在细节上去推敲,就只有拿哲学意义上的论断来自圆其说了。文艺与叙事相结合的模式,让影片更加大众化。在绝望与希望中,交织并行着,人与人之间既相连又阻隔,畸形的图景反映了现实社会人们的本真生存状态:在褪去一切光辉、喧哗、情感之后,每个人其实都是一座孤岛。
《松林外》影评(三):我们总想跳出自己的生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外面仍然在下着雨
我们的生活,我们这样的芸芸众生,总想在平凡中活出精彩,可折腾来折腾去,经常只是一身臭汗,其实生活永远比童话精彩,有时在悬崖边缘,往下跳是深渊,往前跳或许是新世界,或许仍然是深渊,而未可知。
生命其实是宿命的,注定的,比如赛车手用车技抢银行可最后死在蹩脚的摩托车上,比如正直的警察被周围所有的黑jc所排挤,只能卑鄙的通过背叛获得政治地位,就像年轻人为了父亲像复仇一样,其实他们是有选择的,却也没有选择,能选择的是生活的方式,不能选择的,是生活,想活下去不难,想活出个味,难,难上加难。
然后生活就是在无数的煎熬和炼狱中升华的,是充满宿命的,积极的活在当下吧,随遇而安,也许,这就是导演一直想说的吧。
别去纠结什么秤砣、截访、躲猫猫了,好好活着,就好。
《松林外》影评(四):《松林外The Place Beyond the Pines》:那些缺失的与无法弥补的
一个为担当起父亲的职责不惜抢夺银行的特技飞车手。一个出身名门刚刚步入警界的菜鸟警探。直到Bradely出场五分钟之后,我们还以为这是一部“双雄”模式的电影。
导演Derek Cianfrance凭借2010年的《蓝色情人节》 声名大噪。此番与Ryan Gosling二度合作,还请来了2012年当时还没拍完“The Silver Linings Playbook”的Bradley Cooper.
电影的摄影风格粗犷写实,摄影师Sean Bobbitt在开篇Ryan Gosling扮演的Luke登场时,使用了一个将近四分半的一镜到底。并且Gosling曾表示,片中所有的抢劫银行的戏全部都是一次拍好收工的。
飞车手Luke从有过一夜情的女子Romina口中得知自己当了父亲后,自幼便家庭不幸的他决定承担起一个父亲的责任。然而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有过抢银行前科修车铺老板Robin怂恿Luke打起了当地银行的主意。在一次次轻而易举的得手后,一切似乎都迎来了转机。为了自己那作为父亲的义务和担当,为了得到Romina的认可,Luke不得不再次的铤而走险,而谨慎的Robin最终与其分道扬镳。在一次抢劫失误后,被警车追逐的Luke被迫逃进一家民宅,而和正巧在附近执勤的Avery狭路相逢。就在这里,剧情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急转直下。观众这才明白这并不是一部想象中的“双雄”式的电影。
Ryan Gosling扮演的Luke虽然戏份和台词并不多,大概只占了全片的四分之一,但我们都知道这样的角色通常贡献更大。实际上也如此,Luke是串联整个片子举足轻重的角色。在Luke一次失手打伤Romina的男友Kofi之后,他抱着自己的孩子默默走出房子,坐在台阶上,一边轻柔地哄着孩子,一边喃喃地念叨“It's over.”似乎是在跟所有人告别。
radley Cooper的角色Avery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检察官,大学毕业后来到警界,抱着大干一番的信念。与Luke意外的相遇成就了他的英勇事迹,一夜之间,初出茅庐菜鸟成了市民口口相传的击毙劫匪的英雄。然而在得知Luke留下的一对妻儿后,Avery的内心充满了内疚与自责。
多年后,曾经刚正耿直的Avery已经变成通过牺牲朋友和同事,与官员勾结的政客。造化弄人,当年死在自己枪下的Luke的儿子Jason居然与自己的儿子AJ成了好友。狂放不羁的AJ在怂恿Jason买毒品时被警察逮捕,赶到警局的Avery发现了Jason的身份后告诫AJ与他断绝来往。最终在AJ举办聚会时,得知AJ的父亲居然是当年杀死自己父亲的警员后,冲动的Jason持枪闯入Avery家中殴打了AJ,并劫持了Avery。在当年Luke骑着摩托车疯狂行驶的那片松树林里,跪对着枪口,Avery痛哭流涕,一边又一边的说着“I'm sorry."
不久后,Avery利用媒体对这一切的大肆渲染赢得了竞选,在AJ的陪伴下,最终站到了的被热情的支持者包围的演讲台上。而Jason则远走他乡,追寻着父亲Luke的影子,骑着摩托车消失在了镜头里。
两代人的情仇纠结交缠不清,Luke为了生存,为了承担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最终死于Avery的枪下。而Avery为了生存,为了达到作为一个政客的目的不惜牺牲朋友成全自己。Avery亲手夺取了一个孩子得到父爱的权利,他为此深深地自责和愧疚,而他作为父亲却没能给予自己的儿子应有的爱。他亏欠AJ的一切可以弥补吗?Jason是否也会像他的父亲Luke同样走上那条不归路吗?
《松林外》影评(五):《松林外》:有关命运的交接与顺承
喜欢瑞恩高斯林,所以看《松林外》,很简单的动机。影片的台湾译名《末路车神》也明显妄图与《落日车神》取得联系,高斯林成了影片最大的噱头。其实,整部电影里高斯林只出现在了第一个篇幅里,而整部电影有三个篇幅,所以,并不是高斯林撑起了整部电影,起码还有布莱德利库伯、伊娃门德斯、雷利奥塔、本门德尔森等人对剧情关键性的推波助澜,即使我承认高斯林的篇章是三个章节中最棒的。
影片通过一匪一警两个存在先天性矛盾家庭之间的相互影响探讨了命运的传承与无法逃脱,所谓松林,实则是承接宿命安排之地,到了松林之外,便开始了早已注定的人生之路。高斯林进了松林,出来时成了劫匪;放过库伯的德哈恩出了松林,然后同父亲一样骑上了摩托车远行;库伯先后两次出入松林,第一次救赎了自己,第二次救赎了儿子,却也把儿子引上了自己的道路,犹如当初父亲对自己的影响一般。人生会经常的迷茫无助,命运的安排也似乎总是飘忽不定,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带着疑惑与伤痛勇敢的走下去,便也走出了如迷宫般幽深压抑的松林,到了之外的地方了,前路可能未知,却也可以放手一搏,高斯林与库伯无所谓对错,他们都只是受控于命运的顽强者。电影三个篇章之间的顺接在第一个和第二个间表现的最为自然,通过瑞恩高斯林生活上的死引出了布莱德利库伯生活上的生,反倒是用字幕简单交代开篇的第三章显得有些突兀,15年后的库伯和门德尔森在外貌上竟然也是毫无变化,这些问题与原因让我在看《松林外》时好像是在看两部电影。不过,最后一章结尾的升华还是让自己融入了前两章的体系中,使观众产生了共鸣。
德里克斯安弗朗斯是位散文化风格强烈的导演,《蓝色情人节》的时空交错展现了情感的不确定性,而本片较大的时间跨度和情节安排让电影本身犹如其母题一般显得捉摸不透,飘忽不定,而这,便会让看完电影的观众思索自己是否还在松林内,如果是的话,那么自己的松林外又在何处。
《松林外》影评(六):命运、现实
这部电影是去市里买平板电脑回来的车上看的,只看了一半就下车了,也不知道电影讲了什么,回来也没查到是什么片子,总感觉电影阴沉沉的。后来才知道这部片子叫做松林外,很多影评家都推荐这部电影,看过之后感觉寓意很深。现实其实就是如此,里面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表面上看卢克是一个飞车盗贼,而艾弗瑞是一个击毙盗贼保护民众的英雄,但其实卢克是为了去挣更多的钱来弥补内心对儿子的愧疚,而艾弗瑞则是一个说谎话、卖友求荣的富有心机的人,他把卢克击毙完全是因为他是个新手,当时卢克在和罗蜜尼亚通话,根本没有听到艾弗瑞的警告,而艾弗瑞只说了一次就冲进去直接开枪,所以卢克的死完全是因为艾弗瑞,这个艾弗瑞是清楚的,所以才有他看到惨死的卢克后那种表情,后来当他知道卢克还有一个和他儿子一样大的一岁婴儿时,内心更是充满着愧疚,所以他把同伴讹来的钱归还,最后将卢克的儿子保释,并警告自己的儿子不要去招惹他,甚至他钱包里还有卢克一家的照片。这才是一个真实所谓英雄的形象。我觉得形象反而不如为了儿子去铤而走险的卢克高大多少。他们的儿子似乎又在重走自己老爸的道路,这似乎就是命运的安排吧。
《松林外》影评(七):松林外
2013年6月18日在图书馆看的一部电影,影片很淡但却有着巨大的震撼,主人公的名字也记不清楚只是这种感觉很深。摩托车手的儿子最后还是做了摩托车手,政治家的儿子最终也会去做政治。两个家庭的历史,15年的时间,曾在父辈之间发生的事又在上演,当年警察杀死摩托车手,现在摩托车手的儿子又差点死在警察的儿子手里,当摩托车手的儿子知道父亲去世的真相时,他没有选择最消极的做法,他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影片最后的结局我相信是代表一种美好的希冀,可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从未被忽略。
摩托车手对儿子的爱也令人感动,为什么不能让一切都美好呢?为什么总是会有悲伤的事发生?
希望我能找到答案,或者遗忘这个问题。
《松林外》影评(八):松林外——无一例外
《松林外》是一部你只有看到结尾才可定论导演在说什么的电影,整体结构松松散散,慢条斯理,情感的张力好像也如本片的构图一样横横竖竖,温吞得规规矩矩,然而我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局。开头的高斯林半裸着六块腹肌和他腹肌上的手雷纹身以最简单直白的方式有效的留住了许多女观众和许多男观众的目光。然后他就穿上了衣服走啊走,镜头跟啊跟,一起来到了他工作的地方,原来他是个摩托车特技演员,再次来到小镇进行表演,观众们异常兴奋,大人们疯狂呼喊,孩子们纷纷找他签名,大家都崇拜的叫他“英雄卢克”,但这都在他的意料之内,卢克一直沉着冷静,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造孽样子,像极了《亡命驾驶》里的牙签男。直到上次与他一夜情的罗姑娘出现,请注意,在她出现以前,他是个英雄,被小镇的每个人崇拜的车神。
后来的事情就出乎英雄的意料了,他的罗姑娘对他异常冷淡,于是他主动去找她,却意外的发现罗姑娘已经不是姑娘了,一年前,她已经是他的儿子杰森的妈了。就这样有了一个儿子,于是英雄卢克再也绷不住了,就在他亲生儿子在另一个男人怀中受洗礼的教堂里,卢克哭了。浪子也有不浪的时候,英雄也有过不了的关,他在松林外风驰电掣之后,第一次想要留下来,想要为自己的女人和孩子负责。可惜没有钱,太可惜了!怎么办?抢银行最实在!英雄卢克不仅长得帅,还是个有一技之长的人,他靠着他极品飞车的速度和他的同伴罗宾屡次得手,却在自己一次单枪匹马的战斗中中枪身亡。他死了,一个叫艾福瑞的警察打死了他,于是艾福瑞代替卢克成了全小镇的英雄。库珀也代替了高斯林成为电影的主角。电影的主角换了个人,可是又好像没有换,因为艾福瑞与卢克实在是有太多的契合,其中就包括艾福瑞也同样拥有一个襁褓中的儿子和一个褐色头发的姑娘。和卢克一样,英雄不好当,艾福瑞本来也是“冰心玉壶”的好一枚帅小伙儿,也曾不情不愿的阻止同事搜查赃款,也曾一片赤诚的把卢克留给儿子的“赃款”还给罗姑娘,也曾抱着卢克熟睡的儿子露出复杂的表情,也曾侠肝义胆的去局长那里举报他和小伙伴们一起私吞赃款的事儿。无奈大环境使然,警察局的小伙伴们都认为艾福瑞是警局大叛徒,还差点儿被同僚在松林外解决掉,无奈的艾福瑞只好求助他的爸爸,他的爸爸是一个在“大环境”中游刃有余的老油条,他告诉落寞的儿子一个真正当叛徒的自保办法,于是艾福瑞在十五年后也继承了他老爸的衣钵,成为司法界的老油条。
接着儿子们开始延续故事,卢克的儿子杰森和艾福瑞的儿子艾杰在一个学校相遇了,卢克的儿子愣愣的,艾福瑞的儿子油油的,两个昨日英雄的男孩们,两个曾经恶棍的崽子们,两个早在十五年前就注定被毁掉的青春人生,他们仍然在罪,在恶,在挣扎,在流血,在狭路相逢。导演让观众冷眼旁观这一切,即使艾福瑞在松林内向杰森下跪say sorry时,血液也仍然在血管里冷静的流淌着,从头到尾没给我们发热或退热的机会,如巍巍松林,永远安静地高耸着,好像他们千百年来从未遇见过暴风雨一般,又或者他们已经对任何改变熟视无睹,见怪不怪。在结尾处,一个穿着西装梳着油头站在他的刚刚当选大法官的父亲身后表情尴尬又迷茫地随着众人拍巴掌,而另一个,则只身离家,用他亲爸爸留下来的赃款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摩托车奔向远方。这时你就不得不信命,你就不得不相信血脉相承,你能说艾福瑞的儿子不是像艾福瑞一样走他父亲的老路吗,你能说杰森的爷爷曾经不是像杰森一样选择流浪,然后在不是故乡的某个地方生下卢克吗。最可怕的是,你有预感杰森和艾杰的后代还会再次相遇,而即使是物已是,人已非,直至N多年以后,一切也不会有任何改变,这就是导演在电影结束之后想要观众们坚信的人生平衡。松林外,人生就是这样轮回着,而松林内,那些同情、怜悯、救赎与忏悔,则只是个小小的意外而已。
《松林外》影评(九):观后感
3个情节有串连但主题并不相同的故事:一个流浪骑手得知有子后为挣奶粉钱抢银行抢上了瘾终于挂了;击毙他的警察在腐败和僵化的警局里艰难地独善其身;警察一脸欠揍的儿子和车手有些孤傲的儿子在15年后认识了。
每个故事其实可以独立成片并加强深度,但故事三里,将抢匪和击毙他的警察的照片并列登上报纸并大事宣扬姓甚名谁,看起来非常不妥,可能也是硬伤。如果冤冤相报能够如此轻易获取信息,将罪犯后代的仇恨指向警察个体,警察这个工作就没人能够做下去了。同时,故事三的主题也不太清晰,感觉没能表述清楚。两个儿子选择的道路其实并不具有必然性。
演员方面,Gosling的表现非常突出,其教堂落泪和阶前抱子的两段非常有感染力,很赞。
《松林外》影评(十):电影慢谈之[0258] The Place Beyond the Pines松林外
2013-08-09
不算特别火但是好评不少的电影,剧情有着多次的转折。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以无比怪异的姿势倒在一片血泊中的时候,心想这个故事不是应该结束了吗?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导演想怎么玩?布莱德利•库珀 Bradley Cooper玩了阴招,把几个一看就不是善类的警察搞到监狱里,导演只用了几个简洁的画面和几个背景音就把本来可以充满冲突的剧情交代清楚,心想这接下来还能拍什么呢?没想到马上就来了“15年后”。本来以为两个小孩就是简单的损友,但没想到能够把15年的恩怨全部牵连起来。
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和布莱德利•库珀 Bradley Cooper的对手戏很短,这两个也算是好莱坞新生代的男星,在电影的二分之一处就完成了接棒。前者的戏路可以千变万化,选得角色都酷得不行。后者无论怎么努力,都是以一幅二啦吧唧的表情。我还是更喜欢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 他是那种走到哪里都气场强大的人,还有着一身腱子肉,前途不可限量。
很喜欢电影名字的翻译,言简意赅而又意境非凡。导演讲了一个复杂的故事,但Luke生活的不羁、 对儿子的爱、纠结时的铤而走险;警察们对待金钱的态度;Avery在松林里,面对Jason流下的眼泪,是他对自己终结一个人生命所背负的自责;这所有的情节都真实无比,没有太多对错和教条。Jason在拿着枪的时候,选择了饶恕,无论是因为胆怯还是因为别的,他让“世仇“不再继续,这个一直踩着自行车的小子,估计是第一次骑摩托但是看起来就驾轻就熟,基因是神奇的东西。他走了亲生父亲的老路,浪子要在马路和孤单的旅程中才能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