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偏北》是一部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加里·格兰特 / 爱娃·玛丽·森特 / 詹姆斯·梅森主演的一部动作 / 犯罪 / 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北偏北》观后感(一):悬疑片的经典之作
看过的几部希区柯克片子里最喜欢的,从整体设定到细节到演绎,我都蛮喜欢的。
作为一部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作品,这个情节设定在当时还是比较新奇的,即使现在看,也依旧不觉得老套。一个平凡的商人阴差阳错被认为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特工,黑帮想控制住他套问不存在的秘密,当局想将错就错玩弄黑帮,他自己想找到真正的特工摆脱纠缠……各种巧合各种元素碰撞在一起,是一部精彩纷呈的悬疑犯罪片。
影片采取了双线模式。开篇以男主的视角叙述了自己的离奇遭遇,悬念重重,让观众跟着一起去猜到底他们要找的特工在哪、是谁;而随着情报局的人出现后,这个悬念解除了,这个让观众哭笑不得的事实毫无疑问是吸引人的,而女主角的出现,让故事自然而然的过度到另一条线上,后半段不再悬疑,却仍能紧抓观众的心。
我不得不感叹,长得帅就是好,原来这早已经是个看脸的世界了啊……尽管现在看上去妆容发型服饰造型都有些老土,但毫无疑问男主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一股熟男的魅力,女主集天使与魅惑于一体完美融合,不愧是卧底于反派色诱的最佳人选。男女主数次相遇后古典高超的调情剧情,不做作不暧昧不烂俗,看得赏心悦目,于是后续发展也就顺其自然了。
后来我才知道,影片开始处,银幕上出现一个赶公共汽车却被关在门外的臃肿家伙,那就是希区柯克本人。不只这一部,本一部戏他都要博一下存在感,蛮有意思的导演,怪不得能导出那么多有意思的悬疑剧。
希区柯克是有意思的,也是任性的。本片中后段的那段很经典的公路上飞机追人场景,是大家议论的焦点。飞机从何而来?到底是不是敌人派来杀他的?有必要用这种方式吗?又是农药又是机枪,画面冲击十足,但对于剧情发展似乎没有任何作用。对此段情节,大家可以说是褒贬不一。希区柯克的真实意图到底如何,我不得而知,我只能评价——他很任性……
本片可以说商业性和艺术性兼顾,对后来悬疑剧的发展很有启发性。我也看过不少悬疑犯罪题材的片子了,多年之后再看这部片子,仍然能深深的吸引住我。希区柯克不愧为悬疑大师!不过,直到现在我还有个疑问:这部片子的名字取名north by northwest是何用意呢?也是任性为之吗?
《西北偏北》观后感(二):小细节中的希区柯克
忘记了是在怎样的巧合中开始看希老头的片子的,但还是无理由的喜欢上了,怎么么办呢?还是我就爱种口味呢?哈哈
看的第三部了,原没想到是彩色的呢,不过色彩让情节更鲜活了。看开头时捕捉住了希老头的身影,{亲有没注意那个等公交的人}每部都爱现一下啊。哈哈,可爱人,这次喝得是波本,吃的是鳟鱼。服装很合口味,女主很有吸引力哦,男主就不用多说了吧。(御用的)
乍一进 被劫持进的房子,还以为是美人计中的那间呢。 那没有人烟的空地,让人一下子觉得很渺小,并且诡异,和七宗罪最后那片空旷的感觉大不相同。不过建在总统头像上的房子让我很舒服,景色该是不错。一个个的相框感依旧很强。
《西北偏北》观后感(三):是有点偏
这部电影挺逗。
很早想看这部电影,因为片子年代久远,又太长,所以就一直搁置着,静静的看后,觉得这几十年电影业的发展实在太慢,甚至在倒退。当然在情节、感官冲击、时代精神等方面改进不小,所说的发展慢,是说导演表述思想的能力。
人有时会卷入无缘无故的纷争,虽然你不参与,别人却误认为你是,机缘巧合的是,你怎么也无法洗清。何处惹尘埃?尘埃来惹你。你是一颗无缝的蛋,苍蝇不来叮你,不代表小鸟不来啄你。本片男主角本来约好朋友酒吧纵欢,却难料被绑架,差点致死。解释、洗脱无力,陷入更深,在迷茫中悟出:逃亡不是真理,找出真相才是硬道理。
绝望的时候决没能放弃。在层层迷雾之下,远远看不到真相,看不到真相只能混沌的摸索前行,在悉心磋摩之后,梳理细节、盘算之后发现出口就在左手的左边。不放弃,是永恒的真理。
老教授固然很对不起这个无辜的虚构间谍,也对不起真是的卧底,在国家机密面前,不好评价对与错。剧情的发展就像预想的一样,衔接的十分流畅,又显得有些滑稽,滑稽可能是技法、是没有包袱造成的,但是流畅是自然流露的。CIA、FBI都是一样,这句话是个莫大的讽刺,却又是他们在主宰着一切。对于幕后的手,你憎恨、你抱怨、你无奈,却不得不依靠。
当然,这种在总统雕像头上打斗的戏,也只有他们能拍得出。佩服。
《西北偏北》观后感(四):IMAX和焦虑体验
《西北偏北》用了多重悬念。
好像很存在主义小说的感觉。经常有处刑的感受。威胁就在远处,无知的主人公自己往火坑里跳。
(当然存在主义小说追求的是描绘面临死亡时,人所感到的价值和意义虚无,对人的一切进行审视、重新反思。
悬念电影的火坑戏是追求焦虑体验,从而在大结局时给观影者更好的情绪体验。)
它的情节经常让人焦急而快进。如果是小说的话,大概是被人快进一般略读过去。
但是作为大屏幕上的电影,可想而知完全是眼巴巴的焦急地看着。当故事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时又肯定是令人满足的平静体验。
话说回来,希区柯克的电影有着那个时代的印记,靠的不是美工和特效,快节奏的爽快感。而是处刑前的焦虑感、延伸和变化的悬疑,和作为调剂中和存在的幽默感。
非常适合在客厅全家人观看。
我们的时代拥有家庭影院,所以让普通家庭买票的理由往往是IMAX、3D更精致震撼的视听体验,这就影响了我们编剧在故事情节设定的考量。我们会因为剧本中大场面不够吸引他人而否定剧本的投拍可能,而制作焦虑的负面体验,可能在周末的家庭客厅影院里就能做到。
媒介即内容,看希区柯克电影,这是我最大的体会。
《西北偏北》观后感(五):《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因祸得福(IMDB250 TOP 039)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64453663.html
orth_by_northwest_xlg
这部电影大概在四、五年前看过,只记得几个画面,情节全部忘掉了。人的记忆力果然有限。
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悬疑片,堪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的完美之作。影片的情节、悬念,包括情节的转折,都是让人意想不到的,而且电影的画面、场景也都是那个时代的顶级品质,甚至对白都让人回味无穷。看这样的电影就是一种享受,而且会百看不厌。所以,即使这是第二次看,同样会被情节所吸引。
故事的设定——错认成其他人——在那个年代很新颖,在现在来看也不过时。错认之后,必然会发生一些故事,所以男主角被接下来的发生的事情弄得不知所措,也吸引着观众们看下去。随着故事的进行,男主角被误当成杀手时,更是增加了电影的悬念,我们会不时的思考,为什么男主角会被错认为一个人?这个人究竟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要把他弄成凶手?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未解之迷,让人不得不继续下去,电影就这样一步步的吸引着观众看下去,一直看到真相大白。真相大白后,电影并没有停止设置悬念,而是给了一个非常大的转折——美女既是那位需要保护的特工,因此我们就会继续想知道美女与男主角的接下来如何应对,所以电影依然让人欲罢不能。总之,本片通过悬念的铺陈,以及一波三折的故事,将观众完完全全的吸引住。它是一部精彩的悬疑片,而且如此精彩的情节在今天来看并不会感觉俗套。
本片还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地方,既是电影精美的画面和场景设计。作为一部1959年上映的电影,它竟然是彩色的、宽屏的,让我很意外。那个时候的电影都还停留在黑白片的阶段,使用彩色并不多见,至少在六十年代以前的彩色片我见得很少。同样的原因,宽屏的电影更是不多见。因为这些技术上的优势,使得这部电影的画面特别出众。行色匆匆的纽约办公楼、熙熙攘攘的人群、装修奢靡的豪宅、人来人往的火车站等等等,全都收入在电影精美的画面中,这些都是在黑白片、非宽屏电影中难得一见的。除此之外,电影的场景设计堪称巨制,飞机对男主角的袭击、拉什莫尔山上的追杀与逃跑、在悬崖边的飞车等等,这些场景在那个年代的电影中很少见到,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也是异常真实并不逊色。本片中的这些惊险镜头,是我看过的Hitchcock电影里最大的场面了。总的来说,本片在视觉上的体验绝对可以改变任何人对五、六十年代电影的看法,很超前!
电影的台词也意味深长,每一句对白下都有着言外之意。尤其是男主角与美女之间的对话、调情,更是包含有各种情绪,从互相试探、了解、到彼此帮助、挂念,以及男欢女爱之间的戏谑,都让人回味无穷。具体细节就不多说了,有心人定能体会到。
Hitchcock的电影看得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感觉到他的电影以情节为看点,并没有太深刻的主题,也不想表达什么观点。这样的电影,在现在来说就是一部商业大片。当然,他的电影在情节吸引人之外,还有着一些其他技术性优点,比如本片使用的蒙太奇剪辑。只不过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电影看客来说,难以体会本片中经典的蒙太奇画面,Hitchcock的电影也就能理解到如此了。看着Hitchcock的电影,发现如今有一个与他很相像的导演——Christopher Nolan,同样的拍摄商业大片,同样有着自己技术性的追求,不同的是Christopher Nolan的电影主题更深刻。
本片的男女主角都是我的熟面孔。男主角Cary Grant看过他的很多电影,在本片里他老了,有了白头发。除了老了之外,Cary Grant其他都没变,还是那样迷人、帅气,而且说对白的语速也慢了很多,看起来舒服多了。女主角Eva Marie Saint在《码头风云》里见过,刚开始看的时候还没想起来,在网上查了一下才记起,电影看太多就是这个坏处。她在《码头风云》里很不显眼,没有想到在本片里却是美丽不可方物,而且说话的腔调特别吸引人。看来女演员得需要调教,好的导演能调教出好女人。其他人不熟悉,不提也罢。
总的来说,一部好看的悬疑片。从题材、情节、悬念、场景各个方面都堪称经典,是一部百看不厌的佳作。
Eva Marie Saint
Annex%20-%20Saint,%20Eva%20Marie_01
序列:0574
IMDB.Top032.西北偏北.North.By.Northwest.1959.BD.3Audio.MiniSD-TLF
2011-10-06
《西北偏北》观后感(六):"你们的游戏,实在令人讨厌。“
影片最精彩且有看头的看点在其收尾部分,男女两主角所分别采取的行动。当罗杰从那美国FBI头目口中得知原来那凯普能是FBI捏造出来,由此自己几次处于九死一生的境地,且他已深爱的爱娃还要随那维丹搭乘偷渡飞机飞离美国,很气愤。他对那头目说“你们的游戏,实在令人讨厌。”对头目回答“战争是残酷的,即使是冷战也是如此”,更是责问“你们为什么要如此做?”他不顾个人安危,冒险深入虎穴,为了留住爱娃。而爱娃身为FBI的潜伏者,把任务看得比爱情和生命还重,尽管内心也有痛苦和挣扎。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但也可以从中看出,作为一个正派的美国人所具有的优良品格。还有一点可给人启示的是,那特工组织只有在最后才显出有点人味,他们根本不把普通人的生命放在眼里,把普通人的生命当儿戏,正如罗杰说的“实在令人讨厌”,当然,这是政治,这是“冷战”。影片中,加里.格兰特和爱娃.玛丽.森特两人的表现实在非常出色,他们分别把男女两主角的心路充分又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很不容易,特别格兰特,出演这本电影时,已五十多岁了。
《西北偏北》观后感(七):看希区柯克电影让人视野狭窄?
六十多年过去了,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电影还是能够让今天的人们掌心出汗、心跳加速。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在人们观赏希区柯克电影和其他悬疑片片段时,测量了他们的大脑激活程度。原来,悬疑大师的作品竟会影响观众的大脑。
在悬疑的高潮部分,大脑收缩了人们能看到的范围,使之关注于故事本身。而在不那么紧张的部分,人们则会较多地关注于外周内容。
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心理学博士后Matt Bezdek表示,很多人声称自己会完全沉浸在一部好片子当中,而忘记自己身处的环境;这次的研究就从大脑的层面为这种描述提供了科学证据。
在这篇发表于Neuroscience的研究中,参与者躺在磁共振成像机中观看了10段悬疑片的场景,其中包括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和《知情太多的人》、《异形》系列以及史蒂芬·金小说改编的《危情十日》。在屏幕中心播放影片的同时,一个闪烁的棋盘图样会出现在中心外围。
采用闪烁的棋盘图样,是因为大脑距状裂(接收和处理视觉信息的第一站)中的神经元对这种类型的运动最为敏感,因此如果负责处理外周信息的神经元变得不敏感,就说明悬疑情节会暂时抑制这些神经元的活动。
果然,当悬念逼近时,距状裂中处理外周视觉信息的部位激活程度下降,而处理中央视觉信息的部位激活程度提高。比如在《西北偏北》的片段中,当飞机冲向Cary Grant(美国著名影星)时,大脑收缩了视觉焦点;而到了他藏在玉米地里的时候,距状裂则表现出了相反的激活模式,参与者的注意范围也变宽了。这个过程说明,在面对强烈的悬念时,我们的大脑将距状裂的注意力切换到加工重要信息上,同时会忽视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
不过,距状裂也不是脑中唯一对悬疑敏感的部分,比如一些按颜色和运动进行知觉组织的高级视觉加工区域,也会受到同样的影响。
心理学副教授Eric Schumacher表示,这是管状视觉(tunnel vision)的神经表现,即在悬念最大的时候,参与者关注于影片本身而下意识地忽略了棋盘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大脑收缩了注意力,使参与者关注于屏幕中央的故事。
进一步的研究也发现,这种随情节变化的注意力切换,能够提高人们对故事相关信息的记忆表现。
原文发表在futurity.org,作者:Jason Maderer,译者:唧唧堂研究人,Rowlin。
论文原文
eural evidence that suspense narrows attentional focus
M.A. Bezdek, R.J. Gerrig, W.G. Wenzel, J. Shin, K. Pirog Revill, E.H. Schumacher
euroscience, Volume 303, 10 September 2015, Pages 338–345
Abstract
The scope of visual attention changes dynamically over time. Although previous research has reported conditions that suppress peripheral visual processing, no prior work has investigated how attention changes in response to the variable emotional content of audiovisual narratives. We used fMRI to test for the suppression of spatially peripheral stimuli and enhancement of narrative-relevant central stimuli at moments when suspense increased in narrative film excerpts. Participants viewed films presented at fixation, while flashing checkerboards appeared in the periphery. Analyses revealed that increasing narrative suspense caused reduced activity in peripheral visual processing regions in the anterior calcarine sulcus and in default mode network nodes. Concurrently, activity increased in central visual processing regions and in frontal and parietal regions recruited for attention and dynamic visual processing. These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using naturalistic stimuli, of dynamic spatial tuning of attention in early visual processing areas due to narrative context.
原文: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78220817/
《西北偏北》观后感(八):浅谈《西北偏北》
《西北偏北》是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经典作品之一, 无论在其视觉效果还是情节安排上,都已远胜于同时代的其它影片,甚至成为后来几乎所有惊悚悬疑作品的最高模范标准。
该片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广告商罗杰•索荷在阴差阳错间卷入了FBI间谍战后,依靠自身的机智与勇敢巧妙周旋,最后真相大白将敌人制服,并赢得美人归的故事。整体构架简洁明确,没有太多深层次的主题思想,魅力全蕴于情节的跌宕起伏中,逐层递增而又花样百出的段落悬念超越了总体悬念;这是有别于希区柯克其他作品的地方。由于故事里人物追逐的方向是往西北方向展开,因此影片被命名为《西北偏北》。
《西北偏北》的语言很有特色。剧中大量运用的幽默对白,经过导演精心编排设计,在整体上并没有冲淡影片的紧张气氛,而且显得非常自然,人物刻画更精炼生动;尤其是罗杰母亲的角色戏份极少,给人印象却很深。然而从局部上看,语言的太过诙谐则导致影片风格略近于喜剧。但这些都无法改变该片在境界上始终高出普通惊险片一筹的事实。影片中若干细节,此后也在越来越多的影片中变得司空见惯。比如:用铅笔涂出纸上的字迹;在拍卖会上的危急关头,主人公用捣乱的方式,招来警察使自己处于安全境地;以及用空包弹上演假枪杀等等。除上述外,影片精彩片段亦是层出不穷:罗杰逃出联合国大厦时,摄像机从极高的楼顶位置拍下了这一过程,不但视觉上具有冲击力,还表明一个普通人突然成为杀人犯后,在心理上变得渺小与无助。这个角度是希区柯克最常用的,情节发展将近末尾时,从罗杰潜入维丹的别墅,到与坎度一起逃走,这一段落转折无数,却一气呵成。
《西北偏北》中最重要的情节是:罗杰在野外大路上等待凯普林,而后被小飞机追杀的一幕。它已成为电影剪辑课上的必读,也是希区柯克这位最伟大的剪辑大师的最经典片段。在这短短的七分钟里,他共采用了131个镜头,这组镜头一方面完美地交代了时间和空间关系,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悬念和紧张气氛。分析一下在飞机正式攻击罗杰前,导演是如何打下伏笔以及夸张气氛的,便会明白如此安排的极致苦心——(1)罗杰搭车到来,并切了几个空镜头,交代出旷野中的空间关系,也用空旷程度来烘托不安的气氛;(2)罗杰等待,连续三辆车飞驰而过,同时又接了几个四周的空镜头,焦虑的情绪已经开始骚动;而在此当中,一架小飞机从背后远远飞过;(3)一辆汽车停在路边,下来一个男子,显然罗杰期望他就是凯普林,于是走过去搭讪;但对方不是,仍重提起飞过的小飞机,罗杰并未在意;(4)巴士将男子带走,又留下罗杰一人,这时小飞机又在背景中出现,并掉了个头。此时,罗杰越来越焦虑,而且尚不知道小飞机已经准备向他俯冲过来,这时观众的情绪完全被操纵着,仿佛自己置身于那个旷野的危险之下。最重要的是,画面上的良苦用心也确实深深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
将近结尾部分的总统山上的追逐是影片第二次高潮。高耸嶙峋的巨石雕像,险象环生的激烈争夺,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无一不紧扣心弦,于不知不觉中将观众巧妙引导入故事情节,令人步步为主角强捏一把汗;希区柯克一向喜欢在大型建筑或名胜前上演追逐戏,总统山上的这个惊险段落比从前的大笨钟、自由女神像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罗杰最终将坎度从悬崖边拉起后,镜头直接切到火车包厢中,如此巧妙的安排也令人感受到了导演的空间转换的怪异,但是这却并不突然。
《西北偏北》观后感(九):希胖的画面是我最爱
每看希区柯克的电影,都会特别注意其对场景的拍摄。本片一开始,灰色玻璃映射出的芸芸众生,以及斜对角的画面感就已经深深吸引我的眼球。
中间最经典的分镜头那一段,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的切换,交代周围场景的变化,交代男主心情的起落;随着客观镜头位置的变化,也预示着新一轮表达的开始。而客观镜头的拉近,不仅深入刻画男猪的表情,更是预示着情节的紧张气氛。
都说希区柯克的电影对人物的刻画不深刻,但这部影片我觉得男女主角的表情都特别到位。
当然,对于尤其关注希区柯克电影场景拍摄的手法、美感尤其注意的我来说,其实还真没怎么注意人物刻画。
《西北偏北》观后感(十):剪辑艺术的极致
评价65年前的一部作品,如果只是单纯用“好看”不“好看”作为标准,显然有失公允。
就像这部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的作品《西北偏北》,许多理念已经过时太久,已无法吊起观众的胃口。
比如演员的表演风格,用现在的眼光看有些别扭。龙套们正儿八经地念着台词,而反派偷袭主角还要作猛扑状;再如结尾的打戏,单薄到无以复加,和如今大场面枪战加爆炸完全没可比性。即使是为人所称道的汽车追逐戏,尽管镜头选取和剪接相当细腻,但以现在的标准来看依旧小儿科。
没办法,电影技术进步实在太快。65年前具有颠覆性的拍摄手法,如今早已被淘汰。大多数经典电影都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褪色,唯有对摄影技术不怎么依赖的爱情片才能永葆青春。
尽管如此,这部《西北偏北》却仍然有值得一看之处。希区柯克对镜头的剪辑堪称完美,许多场景至今仍可做教科书来借鉴。
譬如主角第一次在酒吧被绑架的那段。镜头先是拍摄主角和服务员的对话,随后慢慢移至同饮的酒友,最后又定格在酒友身后的打手身上并通过镜头变焦拉近距离。这使得发电报被误解招致噩运显得有逻辑而不生硬。
又如那段被致敬了无数次的飞机追逐戏,在拍摄前每一个镜头都用分镜图详细说明。先是一段大全景表明环境的荒凉,然后又在人物中景以及其观察周围的主观镜头之间来回切换,以来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其中希区柯克还不经意地插入了玉米田这一随后会被用作主角藏身之处的重要场地,使得之后在情节中的出现不显突兀。
再如最后主角潜入反派房间,通过丢火柴盒提醒女主角身份暴露。这一段希区柯克只给了女主角一个背影,女主却用幅度极大的动作来表明当时的震撼与慌张。
这些镜头或平滑柔顺或独具匠心,在电影史上几乎独此一家别无分号,难以想象希区柯克当年花了多少精力安排这些镜头。因此,或许这些几十年的老片子在看腻了3D特效的今天显得有些乏味,但还是有许多细节值得慢慢推敲细细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