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是一部由Anne Pick / Bill Spahic执导,郑启蕙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影评(一):为失语者发声
张纯如女士因大屠杀而好奇、震撼、疑问、追寻、融入、质问、希冀,她与苦难者产生的同情的令人赞叹,她尽了自己的力量让大屠杀轰动性地出现在美国的大众视野中,虽然并不能长期持续,虽然可能因著作学术性不足而授人以柄,但这并不能抹杀她的展现出来的善的光辉,她的勇气和坚持,令人动容。附上关于中日间对于大屠杀的争论和美国对于大屠杀的遗忘的原因的一些文字,来源于微信推介的相关文章整理而成。
南京大屠杀的争论
日本
1、 战后日本有计划有步骤的抹杀战时的记录,使南京大屠杀论证困难。
2、日本未能建立起一套政治制度,实现彻底的民主化,摆脱军国主义。右翼分子内心深处即否认大屠杀或视大屠杀为日本重回强国的阻碍,而加以抹杀。在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和改造下,一方面是《和平宪法》的颁布,但另一面则是出于便于控制稳固的需要,日本皇族被豁免了罪刑,统治日本的大抵还是同一批官僚和政治精英,并且随着冷战的开始,出于意识形态和现实利益的考虑美国对日政策转变,守旧的势力上升。冷战的结束,一超多强的局面给日本恢复政治大国、乃至军事大国地位的目标以新的机会,右翼保守势力卷土重来。政界、学界、媒体互通声气,视大屠杀为虚构的观点的影响前所未有地扩大。
3、战败后日本大量军人尚存,影响社会舆论,其教育影响其后代子女。
4、日本的反西方和反美的受害者心态,否认加害者的大屠杀行为。
5、日本左翼势力在苏东剧变后式微,且屠杀派各自为政、过于孤高。
中国
1、国民政府直到1945年迁都南京之后才重新调查大屠杀,中间有很多细节被遗失。
2、所调查的当事人由于自身原因提供细节有很大出入。
3、强调性质,也强调量上的数字,但定量研究困难,难以取信于人。
4、用假证据来论证,反而授人以柄,降低可信度。
5、出于意识形态和现实利益而导致的的长期忽视,冷战下强调联日反资,新时期则碍于经济上与日本的往来。
南京大屠杀的遗忘
美国
1、日本因资源贫乏和彼时亚洲其他国家大都遭到西方殖民使其发动战争成为被迫自卫者的行为,原子弹的遭遇使其成为受害者。
2、南京大屠杀意味着西方的在道义和实际行动方面的无能。
3、欧洲中心论,西方对于第三世界人道灾难的区别对待。
4、意识形态和现实利益的考量,日美同盟。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影评(二):用生命照亮历史——看纪录片《张纯如 南京大屠杀》有感
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喜欢看纪录片。好的纪录片通常保持中立的态度,第三方拍摄的纪录片往往最好看。比如,韩国的公务员考试热由日本的NHK电视台拍出来就相对客观、好看(《韩国就职浪人街》)。这部由加拿大和香港合拍的《张纯如 南京大屠杀》有部分的亲华倾向,但相比从小观看的国内抗战剧,相对客观公正。
有关日本侵华和南京大屠杀的影片,从青少年开始,我就或主动或被动地看过许多,大多被贴上爱国主义标签,包含着强烈的仇日情绪。在观看此片之前,我觉得相对接近那段历史的,是陆川的《南京南京》。看完这部《张纯如 南京大屠杀》,我被其中理性的叙述态度、多方求证的包容性以及对真善美终极价值的追求所深深地打动。虽然这部影片是张纯如的传记纪录片,但其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占了大部分篇幅,这部分内容较为全面、客观、理智地描述那段历史。而这种叙述态度与张纯如的创作态度不谋而合,因而这是一部体现着传记对象创作风格的成功的传记纪录片。
张纯如是一个真相的挖掘者,她所做的不是煽动某种情绪,而是努力靠近真相。作为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华裔,她对这段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又得益于她在第三方文化环境中长大,有着比较客观的态度。出身新闻系的她不偏信任何立场,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前期做了大量的走访、查阅工作之后,她在执笔期间尽可能完整地再现了那段历史。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的课题结束之后,度假、生子,享受了一段放松的生活,并创作了她的第三本书《华裔美国人》。她的抑郁自杀不是在《南京大屠杀》的创作期间,而是在写作第四本书的时候。这本书描述了二战期间在菲律宾巴丹半岛和日军作战的美军坦克营官兵的生活,他们曾被日军拘禁并残忍虐待。张纯如的焦虑和痛苦,来源于两个以二战为背景的课题将战争的残酷血腥再现出来,而富于同理心的张纯如对受难者所遭遇的痛苦感同身受、难以排遣。后来,张纯如一直致力于反战宣传。片中这样说,“我认为记住这些故事很重要,它提醒我们,无论我们自以为有多文明,要让我们毫不犹豫地互相残杀是非常轻而易举的。最后,我只有一个问题,疯狂何时结束?”所以,张纯如的创作不是为了描述暴行,而是为了警醒世人:不要认为自己离战争很遥远,实际上,在我们认为自己已经足够文明的时候,还是有种族的屠杀和局部的战争,远离残酷和血腥必须远离战争。张纯如是一个正义的战士,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发言人丁元这样评价她“这个正义是所有人的正义,她不只是为中国人、为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寻找正义,她是为所有的人寻找正义。”
此片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述,有几点很打动我:
一是,调查了三方亲历者(日本人、中国受难者和当时在场的欧美人士)的观点,尽可能全方位的呈现整个南京大屠杀事件。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描述从受难者的角度反映了那场屠杀的血腥和残暴,许多满头白发的老人回忆起六十年前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老泪纵横。
此片难能可贵的是有对日本军人的采访(张纯如在创作时也采访并搜集了一些日本军人的资料),它解答了我的一个疑惑:那些实施暴行的人并不是什么恶魔,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的正常人,为什么当时当地能做出那样凶残的事?日本军人在来中国之前,在国内受到严格的武士道训练,这种训练就是对士兵灌输武士道精神,并对士兵进行肉体和精神上的凌辱。新兵在入伍的前三个月,每天被扇耳光,不好好吃饭、扣子没扣好都被扇耳光。他们在训练中被当做废物,低微得不能再低微,进入中国后,他们突然拥有了比神还大的权力,他们终于可以把过去几个月甚至一辈子所受的压抑以不可遏制的暴力形式爆发出来。同时,日本军官不断地训练和加强士兵杀人的技巧,并灌输他们“中国人是劣等人种”的观念。如此,就不难理解,对于当时的日本军人来说,杀中国人就像杀鸡杀鸭踩蚂蚁一样。当时他们大多数被洗脑了,并不认为这是犯罪。人类的意识是多么容易被歪曲,我们总觉得自己的意识足够强大,事实上在信息控制面前,被洗脑并被控制是件相对容易的事。因而,无论在何时何地,独立意志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片中还着重介绍了几个欧美人士在大屠杀中的作为,张纯如通过走访这些第三方亲历者的后人,阅读他们的日记,试图还原他们眼中的南京大屠杀。通过这些第三方资料,更加全面地证实了大屠杀的存在,部分还原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二是,在南京大屠杀这个黑暗的事件中发现了人性的光辉。
在搜集第三方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发现不少怀揣着人道主义精神的西方人士在这次人性丑恶面的大爆发中,展现着善良的光芒。“这个故事中不光有恶人,也有英雄。”不少在场的西方人士用自己的方式帮助着受难的中国人,他们有记者、学者、传教士、医生、商人和外交官,他们竭尽所能地保护妇幼、救助伤员。这些人并不是什么传奇人物,只是一些被卷入了不同境遇的普通人,但他们都是英雄,他们之中任何人的遭遇都可以写成一本书。历史并不是尘封于史书的王侯将相的故事,历史是有关活着和死去的每一个人的。
明妮•魏特琳,美国女传教士,在南京沦陷之后,把就职的金陵女校变成了难民收容所,保护了成千上万的妇女和儿童。有些日本兵会趁魏特琳不备,从女校掳走妇女,魏特琳从当时的日军手中救回了很多妇女,并勒令日本兵离开安全区。为此,魏特琳也遭到了日军的拳打脚踢和恐吓威胁。魏特琳这样勇敢的女性和英雄,在当时人间地狱般的南京,也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折磨。大屠杀结束后,她就精神崩溃,不得不回到美国救治,不久在家中开煤气自尽。
约翰•拉贝,一位德国商人,和几个朋友在屠杀中的南京城建立了2.5平方英里的安全区,保住了数万名中国人的生命。他在家中收容了600名中国难民;常常夜不能寐,担心疯狂寻找中国女人的日本兵冲进家门;为安全区二十万人收集和寻找食物;不断地去日本驻南京大使馆呼吁制止强奸和谋杀。讽刺的是,拉贝是一位纳粹党员,战时,他利用纳粹德国与日本的盟国关系之便,满城奔走、阻止暴行;战后,却因为纳粹身份全家穷困潦倒、最终病逝。战后,曾被他救助的中国人集资购买东西邮寄给他,但当时,被南京人称为“活菩萨”的拉贝已经中风病逝。所以用政治来划分人群、给人定性是多么片面而愚蠢的行为。殊不知,纳粹中也有人道主义者,抗日战士中也有换上便衣逃进安全区进而把战火引向平民者。
三是,影片没有一味地描写暴行的细节以煽动民族情绪,或者争辩死亡的确切人数来申明自己的立场,而是反复强调再现历史的意义在于警醒后人,
在战争中不会有人拿着计算器,一个一个地统计死亡的人数,精确的数字已经很难全面地统计。所以把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遇难者的确切人数是十四万还是三十万,或者只有拿到确切的数字才有发言权的话,那么争论就会相持不下。当人们看到对幸存者的采访,或者听到幸存者的陈述,他们会意识到这的确发生过。
再现历史不是为了狭隘地丑化或美化一个民族、一个派别,更不是为了培育种族仇恨。张纯如在演说中说,我们应该将眼界放宽,再现历史的目的是为了警示后人,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一个更文明的世界。希望有人看到这书或影片会觉得,我不想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的家乡、城镇和国家。南京大屠杀带给我们的,是对人性的反思、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鞭策。
四是,理性地分析了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事件存在巨大争议的原因。
不少的日本右翼民族主义者至今仍然坚信南京大屠杀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中国政府为了战时宣传的需要编造出来的。他们也承认有人在战争中做了不好的事情,但那完全是战争时期所不可避免的。他们认为,所谓的幸存者是中国政府训练出来的“发言人”,所有当时的影视资料也都是国民党宣传部伪造的。
但也有一些勇敢的人,面对流放、恐吓,甚至是遭暗杀的威胁,坚持自己不同的看法。前长崎市市长本岛1988年被人用枪击中胸部,因为他提出裕仁天皇应该对二战承担部分责任。本多腾一,日本知名记者及作家,曾经因为出版对大屠杀幸存者的采访录——《中国之旅》而全家遭受恐吓,从此在公共场合不得不戴假发和墨镜。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出版后,也收到恐吓信,为此她从不公开自己的地址,连出版社编辑也没有她的私人电话,通过电子邮件和她保持联络。他们都为自己的安全而担忧,但他们没有停下脚步。
事实上,我们不能把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责任都归咎于日本。英文版《南京大屠杀》的副标题是“二战中被遗忘的大屠杀”,国际社会对南京的事似乎失忆了,这是为什么呢?在影片截取的采访视频中,张纯如提出了她的看法:解放战争胜利后,由于两大阵营的冷战,中国内地和台湾都没有敦促日本进行赔款或者道歉,两方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同阵营的利益角度考虑,都需要联合日本去对付对方,都需要日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所以这一事件在世界范围内被遗忘,并且直到今天,内地和台湾政府都不是很愿意正式向日方提及这个话题。
历史需要正视,因为正是扭曲的思想导致了大屠杀的发生。面对日本保守政治势力几十年来试图漂白这段历史的做法,张纯如会生气、会激动,她想不通,人们为什么不想面对现实?而实际上要做的远不止承认这段历史,更重要的是承诺对此进行教育,确保这段历史不会被人遗忘,让警钟长鸣。在写作第四本书的时候,张纯如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堪忧,她要外出做调研,几乎睡不着觉,白天工作、晚上工作,会连续几天不合眼。她认为要抓紧时间去采访尽可能多的幸存者,越快越好,时间不会等待那些幸存者,也不会等待她。在采访巴丹死亡行军幸存者的时候,她的身体垮了下来。高强度的工作和接触幸存者所带来的巨大的精神压力使她难以负荷。不久,她开枪自尽于自己的车中。
电影主题曲《A song for Iris》(Iris是张纯如的英文名)中的一句歌词,浪漫主义地概括了张纯如的一生,“I gave voice to the voiceless, Now I'm silencing my own. ”(我把声音给了失语的人,而现在的我将要沉默了。)她为那些已经死去的人和已经封存的历史发出声音,却消耗了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她,那段历史将永远被湮没,正如中文版海报上的那句话,她“用生命照亮历史”。
片中另值得一提的是张纯如的父母和丈夫,他们在张的创作过程中给予了她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在张纯如自杀之后,她的父母并没有沉溺于悲痛,而是努力完成女儿未尽之事业。他的母亲张盈盈在片中说:“她死之后,我的一部分好像也死了。但我现在尽量往积极的方面去想,因为她死的时候非常年轻,我认为我们能做的,就是完成她没有完成的工作和梦想。”
附片尾张纯如在一次演讲报告中的一段话:
“You’re going to find that we live in the world in which International Law has much less to do with actual justice tha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money. A world in which those who have power often believe that they’re above the truth, My greatest hope is that a few of you in the auditorium today will actually service as a fighter for truth, beauty and justice in the future. People like that are needed to create a better world for the nest generation of humankind on this planet and to insure the survival of our civilization. Please believe in the power of one. One person can make enormous difference in this world. One person, actually just one idea can start a war or end one. You as one individual can change millions’ of lives. So think a bit! Do not limit your vision and do not ever compromise your dreams or ideals.”
“你们会发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国际法远不如国际政治和金钱更能实现真正的正义。那些拥有权力的人,经常以为自己凌驾于真理之上。我最大的希望是,今天在座的各位中,有几个人能成为为真、善、美而战的斗士。我们需要这样的人,为人类下一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并保证人类文明的延续。请相信个人的力量,一个人也能让这世界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个人,甚至是一个理念,就能引发或者结束一场战争。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改变千万人的命运。所以,不要局限你的视野,永远都不要妥协你的梦想和理想。”
*百度百科:巴丹死亡行军,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残酷的惨案 http://baike.baidu.com/view/2367080.htm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博客:http://blog.sina.com.cn/irischang2007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影评(三):A Song for Iris
A Song for Iris
作词:郑启蕙(Oliva Cheng)
作曲:Guy Zerafa
Dave Klotz
岑宁儿(Yoyo Sham)
Joey ou
演唱:岑宁儿(Yoyo Sham)
英文歌词及中文原创翻译:
Just a little child
当还是个孩子时
They took it all away
他们带走了一切
Your blood, your life
你的鲜血,你的生命
Your trust, your faith
你的信念,你的信仰
You died, reborn in pain
你在阵痛中死而复生
Red as the river;
血色如河
Looming large, the gate.
大门在迷雾中逐渐清晰
Darkness in your heart, drowning in hate.
你内心暗处浸透了恨
I'll dedicate my life to get your stories told
我用我毕生的精力将你的故事诉说
I'll give voice to the voiceless
我用我的声音打破这片寂静
(Silenced for too long)
(沉默已经太久)
Crying out for justice
渴望着正义的到来
(Silenced for too long)
(沉默已经太久)
Trust me with your pain
把你的痛苦托付给我
I'll take it as my own
我就像对待自己的一样
I'll fight to get the truth told
我为了说出真相而奋斗
My weapon is my word
我的文字就是我的武器。
One more time, remember.
记住更多
The horror, the pain
这恐怖,这痛
They raped you of your pride
他们玷污了你的自尊
Robbed you of your dignity
他们掠夺了你的神圣
Speak of how they stole your peace
说出他们如何偷走你的安宁
Screaming to cease
大声地制止他们
I'll give voice to the voiceless
我用我的声音打破这片寂静
(Silenced for too long)
(沉默已经太久)
Crying out for justice
渴望着正义的到来
(Silenced for too long)
(沉默已经太久)
Trust me with your pain
把你的痛苦托付给我
I'll take it as my own
我就像对待自己的一样
I'll fight to get the truth told
我为了说出真相而奋斗
My weapon is my word
我的文字就是我的武器
It's done. The page’s filled
这已过去了,这一页被注满了
With blood and tears
血与泪
Not in vain
这不再是徒劳
The world will finally hear
世界终将听到我们的声音
I gave voice to the voiceless
我用我的声音打破这片寂静
Now I'm silencing my own
虽然现在我已经不在呐喊
What I’ve left behind, remember
记住我所留下的
In you, my spirit lives on
我的精神活在你的心里
Find my light
寻着我的光明
Pass it on
传递下去
Find my light
寻着我的光明
Pass it on
传递下去
一个用生命照亮人类历史的女人,让更多人了解当年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让《拉贝日记》和《沃特林日记》重见天日。
“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张纯如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影评(四):评论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情很沉重。这部影片给我的震撼远比前段时间热映的“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要大的多,亲历者的描述到底还是比演员的表演感情更真挚一些。当我看到那条日本狗在镜头前大言不惭的说南京屠杀的事只是编造,那些幸存者也只是政府训练出来的演员时,我心里不光是仇恨,更多的是无奈。300000人,就这么毫无代价的死了,凶手逍遥法外,而幸存者在痛苦中度过一生。如果中国像美国一样强大,还会有日本狗来叫嚣吗?我不是想挑起民族情绪,也不想号召抵制日货,但至少我们对日本这个民族有个清醒的认识。承认并学习日本先进的地方,但也要牢记历史。我们是有深仇大恨的,中日之间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和平。小棒子只会乱叫几声,成不了大气候,但日本这条狗可是会咬人的。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影评(五):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有就足够
有关那段历史 不同角度不同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 每看一次都会有心惊胆战的同情 和哀民生之多艰的悲苦
但这部以张纯如走访记录为题材的纪录片 又给人们带来另一种形式的理解: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并不只是亲历者 但凡触碰了那段记忆的人 都会背负着文明的底线 过深的涉入那段血史 并最终不可自拔
张纯如在追访的时光中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 最终导致她崩溃自杀 影片中给我最深印象的 不是那些灰白影音相片 也不是受害者历尽沧桑之后的重拾旧忆 而是张纯如第一眼震惊于黑白照片时定格的放大的脸庞 和片中每次受到震惊后无处发泄的喘息声 她高兴自己收集到如此之多的真实 同时也重新体验着受害人的每一处痛苦
在张纯如的年代 她能用三年 是这段被世界遗忘的历史重新搬到世人眼前 这等勇气和尊严 以及影响力 都令人肃然起敬
我所接受的新视界 很多来自日本 动漫 DRAMA COSPLAY 文化 传统 食物 时尚 等等
日本的一部分文化 对我的影响很大 也让我产生很大的兴趣
但是每当看到日本国旗 我还是不可抑制地产生民族仇视感及耻辱感 可以说是作为一个中国人 对那段历史有所了解之后的的本能的反映
历史带来的羞耻和伤痛 只会在时光前进中愈加地明晰 越来越多的作品将视野转向南京大屠杀 转向抗日战争 尤其是在纪念日之际 目之所及比比皆是
自己希望 能用保存现有的方式 来纪念那段时光 从而停止类似作品的出现 一轮轮的回忆 激荡的是大部分人短暂又浓重的感慨 但对于受害者 触碰者来说 却是一轮轮苦痛的折磨 我在想 南京 这座古老的城市 还要多少次对着不同的导演作家各色人等 重剥自己血淋淋的伤口 结疤 撕开 再结疤 再撕开
纪念很美好 但是只要有 就足够了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影评(六):无法忘怀的民族之恨
那个日本人的大脸对着镜头,说“这都是安排好的,那些人是受过训练才这么说的。“我感觉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恨意。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对着亲历者字字锥心泣血的控诉,竟然还能说出这种话。究竟要怎样的洗脑,怎样的愚蠢,才会这么说。
正是因为这种人太多太多,张纯如的付出才更有意义。她把许多不为人知的事实挖掘出来,重见天日。在这个世界上,她的一本书,也许只是绵薄之力,却使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不会太快地随着见证者的死亡而消逝。
这不是她的义务。她本可以拥有快乐、幸福、自由自在的一生,完美的家庭,她可以活到很大年纪,享尽清新的阳光和空气,在庭院里含饴弄孙……但为了那些深埋地底不能再发声的冤魂,她放弃了生活,也放弃了自己。她将原本离她万分遥远的大屠杀,生生拉到了自己身上。如此的肝胆,如此的牺牲,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些呢。为此,我衷心地敬佩她。最喜欢片尾张纯如演讲里的一句话:Do not limit your vision, and do not ever compromise your dreams or ideals.
她已死去,但她活出了光辉灿烂的一生,为追求和平美好的世界献出了全部。
你呢,还记得你的梦想和理想在哪里吗?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影评(七):永恒的瞬间
前几天看了BBC一个有趣的纪录片,叫做《The Extraordinary Collector 非凡收藏家》。
讲述的是艺术品经销商Gordon Watson进行艺术品买卖,环游世界为名流客户搜寻最佳艺术品。
其中有一集,主人公决定为罗斯柴尔德公爵的房间挑选一盏梦幻风格的吊灯,于是他飞往阿姆斯特丹,在著名的[Studio Drift 漂移工作室]里见到了理想中的灯具——
[Fragile Future 蒲公英灯]
它是由真正的蒲公英纯手工制作而成,将蒲公英的种子用特殊的方式一根一根地固定在LED灯上,然后与铜制金属完美融合。
最奇妙的是,即使过了一百年,蒲公英仍然会保持原样,纹丝不动地保留绽放的瞬间。
Studio Drift 工作室成立于 2006 年,最初由设计师Ralph Nauta 和 Lonneke Gordijn 两人组成。
他们的作品的理念向来是将科技与自然结合,努力用科技去追求自然之美。
其中最让我震撼的一件作品叫做[Shylight]的含羞草动态吊灯。
它模仿花朵绽放的过程,由丝绸和金属骨骼制作而成。当你打开开关,云朵般漂浮的吊灯会从天花板缓慢而温柔地下降,灯罩逐步打开,柔美的光线优雅地从丝绸之中穿梭而出,层层叠叠地柔软布料如同花瓣打开般一层层地随风舒展。
我呆呆地看了这盏灯许久,看着它落下打开,又升起合拢。
真的美得让人灵魂停止。
今天生日约了三三跟彤欣一起喝茶,我们谈到了两个很有趣的话题,一个是关于人的艺术创造力,还有一个是关于西班牙语[Oxímoron]这个单词。
[Oxímoron]是指一种把互相矛盾或不调和的词合在一起的修辞手法,比如说:
[真实的谎言]
[震耳欲聋的沉默]
或者
[让人愉悦的悲伤]
彤欣还举了个例子说——[永恒的瞬间]
瞬间不过是转眼刹那,但永恒却亘古长存。
两者的冲突却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看着Skylight花开的这一刻,
我就想起了她说的这个比喻。
花开只是一瞬间,但美却永恒在时空里。
艺术的力量真伟大,
艺术家们的工作真让人向往。
今天又长了一岁,虽然青春很短,但却希望短暂青春里我所创造的某种东西具有让我一生不悔的伟大意义。
至少等老了之后,回想起年轻时做的事,那些骄傲的瞬间就像含羞草绽放一般重现在人生长河之中。
这才是活在人世间的不虚此行。
希望你的人生也在创造着永恒的瞬间。
2016年9月13日
曾卓琪
公众号:麋鹿写诗
[文中图片全部来自Studio Drift 官网:http://www.studiodrift.com]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影评(八):自我沉醉
引用其他的文章:
中国人只知道右翼分子,却不知道日本其实也有洞富雄这样的“大屠杀派”,他们对于大屠杀的研究远远超过中国那些狗屁专家学者,写的书一车一车,但是张纯如那本书一面世,大屠杀派都受不了了,《南京暴行》最后在日本没有出版,不是如中国FQ造谣的那样是右翼分子阻挠,恰恰是张纯如和大屠杀派产生了纠葛。大屠杀派认为这本书硬伤太多,要出版的话可以不作修改,但必须和他们修订的一本小册子捆绑销售,但张纯如不依啊,她书里序章就写在日本研究大屠杀是要掉脑袋的(可见弱智到什么程度),大屠杀派在她眼里就是挂羊头卖狗肉,说来说去还是军国分子,什么硬伤太多,不就是想否定南京大屠杀?当下断然拒绝,于是日本又给国内的FQ们捞到把柄了。而日本右翼团体简直是捡到宝了,逮着这本书狂批,其实两边论战经常是这样的,大屠杀派说:据我们最新研究发现,某某证据可以证明大屠杀的存在,理由12345……然后右翼说:据我们最新研究发现,中国的某某证据是伪造的,理由12345……谁也批不了谁,自说自划,可听众的倾向性是很明显的,他们更喜欢那种揭穿谎言的内容,等日本的年轻人听多了之后就开始琢磨了,中国伪造了这么多证据,会不会这件事根本就没发生过……?
“南京大屠杀”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东京审判上,当时中国送交了30万的数字,但最终结果是认了20万。从80年代起日本就不断提出要和中方合作调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具体人数,都被中方以“没必要”“已经定了”为理由加以拒绝,对于南京大屠杀的死难人数,新中国从来没有进行过任何系统的调查,不是因为调查起来有难度,而是根本就没心思做,30万这个数字随口一胡扯就出来了。这个基本上就是中国人对待国耻的态度,纪念纪念就好了,不要深究,不能深究,一深究就要出问题。
看几十年前的那份“30万”初稿。根据国民党政府提供的埋尸记录,其中大票的有世界红十字会43121具,南京红十字会收埋22371人,最大的一笔是慈善机构崇善堂,收埋人数达112266人,占了30万的1/3。问题来了,目前研究大屠杀最重要的资料主要是当年一些人的回忆录,可这些人从来就没提到过崇善堂这个组织,而且这个组织在南京大屠杀之前几年就已经解散了,连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都说不知道。红十字会还收容了二十万难民,而崇善堂简直就是埋尸专业户,除了埋尸之外什么都没干过,也不知道是谁资助的,一个在南京各地收埋了11万人的大型组织,当年身在南京的人竟然都没听说过?
最后,这份报告没有被远东国际法庭认可。于是六人委员会四舍五入一下,再考虑到焚尸灭迹,拿张草稿纸这么一估算,20万就拍板定了。事实上把这11万的记录去掉,剩下的19万还是经不起推敲。审判之前一个月,南京《新民报》记者金光群进入国防部采访,负责人向他介绍“六个月来经过调查,收到市民控诉信53件,市参议会也转来了很多材料”,当时金光群还挺高兴,赶紧做了个独家报导。谁知一个月后开庭,呈报的证据竟然多达屠杀2084件、奸淫308件、抢劫暴行116件、焚烧破坏罪行186件。从6个月只收到53封控信,到接下来一个月转眼变成数千件暴行.其中第一证人鲁苏,更是在“夜间”看到“57418人惨遭杀害”,所有证人加起来,一共看到“353026人被害”,我看到这里都忍不住热泪盈眶,亩产万斤的根总算找到了啊!
魏特琳日记里说“据说还有二十万人留在了城里”(11月30日),拉贝则在10月17日的一封信中提到:“如果他听说过大约100万~120万居民中至少已有80万人离开了这个城市,那他对现在城里到处是死一般的寂静和几乎空荡荡的街道和广场就不再会感到惊讶了。”拉贝是当年国际安全区的负责人,这个安全区占了南京面积1/3,内有难民20万,当年提供了多少人道救助可想而知,再加上安全区外日本人统计出的5万人口,基本符合当年当事人记叙的情况。
【张纯如来中国呆了25天,中文都不太利索,日本是去都没去过,就写出她那本惊世骇俗漏洞百出的大作。其中掀起学术界滔天巨浪的便是她率先披露了日本外相广田弘毅的电报,这封电报“被美国情报局截获”,内容说是“毫无疑问南京已经死了30万人”,还把本国士兵的行为讲得多么多么凶残,日本的外相亲口承认,还“毫无疑问”,这不是铁证如山吗?这么重要的证据,中国人好象没当回事,反正我们一直认定30万,要那么多证据干吗?西方学者可是炸翻天了,人家一查,发现广田弘毅那时候根本不在中国,再一查,原来这是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田伯烈拍的电报。张纯如舌战西方群儒,动不动就抛出“这些人妄图为军国主义翻案”这一杀手锏,问题是这招对中国人有用,对日本人有用,西方学者可是根本不吃这一套。张纯如本以为南京大屠杀在西方被彻底遗忘了,想写本书帮人家回忆回忆,谁知突然冒出这么多名牌大学教授,个个都比她这个半吊子厉害,最后只好公开承认电报问题是她错了,之后没过多久便一枪把自己崩了,空给国人留下一段洗脚时的谈资:张纯如是受不了日本右翼威胁自杀的,张纯如是看了太多大屠杀罪证精神失常自杀的,张纯如是被谋杀的……】
田伯烈可是中国专家的重要研究对象,他当年写给西方的关于大屠杀的报导资料丰富,能极好的佐证国民政府的说法。但国内甚少有人知道的是,这个田伯烈竟然是国民党买通的枪手。在当年的国民政府宣传部负责人曾虚白的回忆录中便早已披露,蒋介石选定上海作为战场,就是为了把西方列强拖下水,宣传战这块阵地当然不能丢,于是重金聘请英国记者田伯烈撰写枪文,想要引起西方的关注。人家台湾早就知道的事,全世界早就知道的事,大陆人民就是不知道,你今天到百度google搜索田伯烈的名字,得出的还是一票FQ文章,引用的全是田伯烈的报导。
魏特琳12月14日的日记写道,“当我们返回时,在山谷附近看到了一具尸体,考虑到南京所经历的炮击,周围的尸体还不算多。”而这个地点恰好指的就是中国学者在水西门外发现的所谓“万人坑”。还有一个著名的“下关大屠杀”,说是尸体堆积如山,顺江漂流,死了几万人。但是国内的史料都把这件事说得很清楚了,唐生智秘密落跑之后,十万国军从下关渡江撤退,船只连运两万人都有困难,于是国军抢船逃跑,自相残杀,头上是日本人的炮弹,后面是日本人的机枪,还要提防自己人下暗手,最后十万人几乎全军覆没,只跑出去几千个。关于具体的死法,由于都是幸存者目测,各种说法都有,有的说岸上被日本人打死三万人,夸张点的说在水里自相残杀拼掉五万到八万人。
无论是世界红十字会还是崇善堂,任何一份或真实或伪造的埋尸报告里,女性+儿童所占的比例都只有1%到3%,这根本不是那种蓄意的大规模屠杀可能造成的结果,所谓种族灭绝根本就是胡编乱造,光这点就差纳粹一个档次了。中国人看事情喜欢看个例,只定性不定量,拿几张大屠杀纪念馆的照片他们就潸然泪下,说几个小故事他们就以为日本人全部都是禽兽,见人就杀(其实《南京》的导演指出——大屠杀纪念馆里不少证据完全是张冠李戴)。
有一回我在某论坛提及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统计中崇善堂埋尸记录造假的问题,当时一群爱国人士上来拍砖,其思路是这样的:崇善堂的记录是伪造的也无所谓,我们可以用别的方法证明南京大屠杀确实死了三十万。这些人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当我告诉他们中国曾在一场严肃的国际审判中公然造假,而且他们也不得不接受我的观点的时候,这些人并没有对造假这个行为本身表现出哪怕最轻微的谴责或愤怒,也没有去重新审视自己建立在谎言之上的旧观念,而是忙不迭的试图用其它方法来维护它,甚至不遗余力的谴责我这个揭穿谎言的人“不爱国”。由此你可以看出这些人的价值观:造假对他们来说是件根本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只要结果符合他们的利益就行——我大概能想象得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怎样的货色。事实上,所谓“符合利益”也只是他们自以为的而已,我本人实在看不出在遇难人数问题上造假对中国有什么好处,大屠杀不管是死了五万十万二十万三十万,多报点人数并不会让这桩罪行变得更加可耻,其唯一的作用就是让世人怀疑剩下的人数是不是也有问题,现实中唯一因此受益的似乎只有认为大屠杀纯属虚构的极端右翼分子。另外,我还相信这些爱国人士平时可能从来就没有去思考过“三十万”遇难者到底是怎么统计出来的。直到某一天有人站出来质疑这个“权威数字”,他们便突然间变得怒不可遏,指望靠一点临时功课来维护一个仅仅因为从小被反复灌输就变得不容置疑的“真理”,我实在想象不出世界上还会有比这更愚蠢的人了。
下面是国际上关于这个事件的最新学术研究(英文翻译过来的):
多数关于南京事件的学术研究使用日语,英语和中文。在这三种语言中,日语研究最为细致,包含了事件十年后的英语争辩。最为客观的中文资料则是各种来源的一手的资料,包括了许多中国军方人物在南京的回忆的搜集。
然而,这些作品却无力证明其有效性:譬如那些已知为捏造的或是来自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照片仍被用来“证明”日本在1937-38年冬天对南京犯下的罪行。更甚的是,由于在中国大陆自由言论的限制,许多辅助材料仅仅是机械地模仿官方言论,这种状况很难被形容为“争论”
西方人如今被描述为积极的抵抗者而非积极的合作者。在另一本更多基于生动的想象而非一手资料的作品中,【张纯如声称国际友人纵身扑到大炮和机关枪前以防止日军向手无寸铁的平民开火。】
然而,尽管这样的事情并未发生-仅有文件证明两名西方社区成员在记者于10月15,16日离开后在南京目击了一起死刑,西方社区的贡献如今在所有关于南京事件的文学作品中被高度赞扬,并且这一点成为了所有南京事件研究者所能达成的少数共识。
尽管日语研究仍凌驾于中文及英语研究,事事并非始终如此。讽刺意味的是,也许许多南京事件的主要材料最初是用英语书写并出版的。两部关于南京事件材料的重要作品就由事件发生不久后的英文出版物组成:H. J. Timperley(田伯烈)的(1938)《战争意味着什么:日本恐怖在中国 》和 徐淑希(1939)所著的《南京安全区档案》(于1999年再版)
但这一领先优势并未被保持。在徐淑希后第一部英语出版的关于南京的主要专论是张纯如(1997)问题多多的《南京大屠杀》,一部被形容为频繁捏造或者妄想的作品。紧随张纯如作品的出版,历史学家终于开始用英语书写这一中日战争历史中的重要事件。Joshua A. Fogel(2000)的《历史编撰中的南京大屠杀》置诸各标准下都堪称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虽然此书关注史料甚于南京事件的历史)尽管有诸多瑕疵,本多胜一(1999)的《南京大屠杀始末采访录》和胡华玲的《南京大屠杀时期的美国女神:明妮·魏特琳的勇气》不失为对南京研究的重要贡献。这一长期英文出版的最新的成果包括了山本昌弘 Yamamoto Masahiro的《Nanking: Anatomy of an Atrocity,》,一部迄今为止最客观的记录历史的英文作品。
----------David Askew (澳大利亚学者,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法律系,现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大学准教授,澳洲莫纳什大学讲师)
本文最早于2002年发表于英国的Electronic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Japanese Studies (当代日本研究电子杂志)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影评(九):Forever Iris
这是一种没有办法形容的感觉。作为一个中国人,虽然知道南京大屠杀,但是我一直不知道的是,很多年前,当犹太人在二战中受到的暴行家喻户晓的时候,南京大屠杀却完全不为世人所知,甚至于多数国人,也只是知道一个模糊的数字而已,对于其中残忍的过程全然不晓;当那些犯下暴行的日本军人在战后享受着丰厚的日本国家津贴,安度晚年的时候,南京那些亲历暴行并幸存下来的可怜民众却还饱受战后的心灵创伤,在贫困线上挣扎着!而最终让那一段尘封的历史得昭于世的,是这个于我们远隔重阳的华裔女子。
是什么让一个女子能如此勇敢地直面血淋淋的真相,面人情中最冷酷残忍的那一面,揭开人类史上最为惨绝人寰的一幕幕,更何况,在哪个过程中,她不但受到右翼分子的威胁,还受到大洋彼岸自己同胞的猜忌。没有她,南京大屠杀将最终堙没在世界历史的洪流中;没有她,大屠杀对于我们可能只是一个不太确切的罹难者数字;没有她,那些幸存者的绝望悲切的呐喊就此无人倾听。甚至,还是她,帮助改善幸存者拮据贫穷的生活现状。从头到尾,她几乎就是凭借着一己之力的。那是我们自己的同胞啊,我们为他们做过些什么?
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说过的,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用在纯如身上是多么贴切呀。翻着《南京暴行》一本书,心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撞击,终是不忍再看下去,读者尚且如此,用心扒开真相还要冷静剖析的作者又情何以堪。
所以,我很赞同片子传递出来的一个观点:战争,不只给亲历者们带来伤害,那些血淋淋的残酷事实所展现出来的人类最为邪恶丑陋嗜血的一面,同样会给没有亲历战争的人们带来难以磨灭的精神创伤。纯如悲观地说,No matter how civilized we think we are, it doesn't take much to get to the point where we can massacre with each other without a second thought!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没有办法不为这部片子流泪。但平心而论,我觉得它还可以更好一些!毕竟作为纪录片来讲,这部片子没有能够挖掘得太深。内容上,更多的是当时南京大屠杀的视频资料,虽然这些令人发指的镜头可以让观众从侧面了解纯如当时受到的压力,但是对于纯如是如何一步步堕入绝望深渊的过程还是过于平面化。
最后,摘抄一下本片的主题曲吧,歌词非常动人呢:
I'll give voice to the voiceless
Crying out for justice
Trust me with your pain
I'll take it as my own
I'll fight to get the truth told
My weapon is my word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影评(十):看《张纯如——南京大屠杀》有感
看《张纯如——南京大屠杀》有感
为了完成近代史作业就上网搜电影,结果搜索到了这部纪录片。本来以为是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后来发现更像是一部传记电影。
第一次知道张纯如是在初中的历史课上,温馨老师在讲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时候,为大家摘读了一段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我不大记得她那天具体讲的内容是什么,但我清晰的记得她那天读到后来满含着泪水,班上几乎每个人都被感染。那时的我有种非常心痛的感觉,为那段历史而感到悲哀。
不记得是不是那次赵芷兰和温馨老师当场吵了起来,一直为日本辩解,还说中国的不好。班上的人都对赵芷兰很愤怒,但我在愤怒之外还有种哀伤。不知道在这片大陆上,还有多少中国孩子像她一样因动漫,因日本文化而被日本思想所扭曲。
纪录片中有很多当时的影响资料,真是惨不忍睹。我不知道人性怎么可以扭曲成那种样子。在日本人眼里,中国人根本就不是人,那都是蝼蚁,下贱的民族。满地满河的尸体,血水染红了江河。一刀,一枪,那么多的生命就这样没了,他们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成留下就被掩埋,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相对于男人而言,那个时候的女人更加的可怜,她们甚至没有选择直接死去的权利。日本人居然对9岁的小女孩都能下手,他们根本就没有被称之为人的资格。直到今天,日本的许多右翼势力还不断的否定这段历史,在教育时一味的隐藏改写历史。当听到那个日本商人在接受采访时说一切都是中国政府杜撰的,那些幸存者说的话都是政府教唆的时候,忍不住骂了出口。日本和德国,同在二战中犯下了巨大的错误,但他们的不同在于德国是个懂得认错的国家,直到今天他们还在不断的反省自我,值得人尊敬。而日本则像个小丑,永远只知道用那幅伪装的嘴脸来隐藏自己的龌龊与黑暗。
每次听到来自那些幸存者的自述我都万分的难过。对他们的采访是再次剥开结痂的伤口,对听者而言也是种伤痛。我不知道张纯如在采访那么多的幸存者时内心是何其的沉重与压抑,但她为了自己所背负的那一份责任就义无反顾的走了下去。在她的书出版之前,竟然没有一本英文的书来完全的证实这段历史。对她而言,这是她的责任,她的使命,她要将这段历史披露出来,让全世界更了解这段史实,让日本受到应有的谴责。
当然,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也知道了一个不一样的南京大屠杀。在当时蒋介石带兵不顾那么多手无缚鸡之力的平民弃城而跑的时候,还有那么一群外国人在为中国人奔走,不断的给予帮助和庇护。如果不是他们,不是他们用那所谓的外国人的安全区保护了中国人,又有几万的生命要惨遭毒手。真诚的为他们致敬。感谢他们在遭受日本人的恐吓与拳脚时还能义无反顾的帮助异族的我们。我一直觉得就算再黑暗也会有光明,善良总会存在。
看纪录片时有一点我真的非常的难过,那就是幸存者们并没有受到政府的照顾,他们住在破旧的房子里,生活极其的贫困,缺少救助。当政府官员们光鲜亮丽的出现在各种享乐的场所时,他们怎么能忘了曾经受到巨大伤害的人民。当明知自己的人民被其他国家所践踏时,怎么能够不去爱他们。
张纯如的死是必然,在看到,倾听了那么多的黑暗与惨痛后,她已不再是原本的她。生命中的阳光,热情被这些沉重所腐蚀。她是位还原真实历史,审判人类犯罪的殉道者。当她决定接受那位美国老兵的请求写一本关于巴坦战俘屠杀的故事时,她关注的不再是自己国家,自己民族,而是全人类,全社会。声音不同,细节不同,语言不同,可故事是一样,屠杀是一样的,人性的泯灭也是一样的。
我很喜欢结尾时摘录的张纯如曾经说过的话:你会发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国际法远没有国际政治和金钱更能实现真正的正义。那些拥有权力的人,经常以为自己凌驾于权力之上。我最大的希望是在座的各位之中,有几位能成为为真善美而战的斗士。我们需要这样的人,为人类创造更好的世界并保证文明的延续。请相信个人的力量。一个人甚至只是一个理念,能引发或结束一场战争。你,作为一个个体,可以改变千万人的命运,所以不要局限你的视野,永远不要妥协你的梦想和理想。
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勇气去看《南京大屠杀》这本书,它太过沉重,太过阴暗。一直以来我都不愿意看这类型的书和电影。不是因为我冷血我不爱国,而是我深知它有太多的伤痛,太多的痛苦,我只是本能的逃避。这本书的副标题的是被遗忘的大屠杀。诚然谁都不该忘了这历史,忘了这些伤痛,但现在我能做的是便是帮助社会中的那些弱势群体。我曾经受到很多人的帮助,我也希望自己能帮到这个社会。我会一直做公益,一直做一名志愿者。不管别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要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