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上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6 03:32: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上经典读后感10篇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上》是一本由吴晓波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上》读后感(一):历史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反对,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停驻

  《激荡三十年》是一部跟《大败局》完全不同的作品,《大败局》是公司案例的铺陈,是企业与企业,企业家与企业家之间的横向对比。而《激荡三十年》则是将所有人的命运放在时代的背景下,浩浩荡荡纵向解析。如果说《大败局》给你了很多唏嘘的案例,那么《激荡三十年》则是告诉你,在残酷的商业世界中存活下来的人,终究只是少数。生物学家在解释进化论的时候讲到过一个例子:进化就像是一个醉汉沿着一条沟往前走,另一边是一堵墙。他一直走下去,基本可以注定一定会掉到沟里。在大败局中,我们看到跌落的不可计数,而在三十年中你看到的是方向,留下的总是幸运的少数。

  三十年,我看到的是荒唐。现在看来,那完全就是一个啼笑皆非的时代。有人因为生意成功而入狱,有人因为政商交恶而破产,有人因为一个文件突然被转,又仅仅因为领导人随后问到而被无罪释放。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为洪水猛兽的东西,最后成为改善我们的生活的法宝。如果没有人人喊打的倒爷,就不会有经济双轨制的取消;如果没有那些钻国营企业空子的职工,就不会有后来的企业改革;如果没有那些背负着原罪的“空手套白狼”的企业家,就不会有最初资本运作概念的兴起。这些人,有些人做为企业家被留在了商业史上,而更多人根本没有机会在浩荡的时间里留下自己的名字。他们是时代的见证者,是改革的推动者,不夸张的说,他们也是斗士。

  三十年,我看到的是不安。我们常常在寻找成功的逻辑,在构建方法论。可是,为什么成功学能够叱咤多年仍然长盛不衰,是因为成功的公式还没有被找到。从这三十年里,我们不妨大胆的推测另一个逻辑:成功或许根本就没有逻辑可言。成功的企业家里,充斥着太多的偶然。如果说当年王石在最初进行原始积累的时候,就跟很多企业家一样,被以投机倒把的罪名追查,可能我们就看不到今天的万科。如果当时柳传志在进行企业权责划分稍稍晚了一步,我们会不会看到在不远的一天,他和李经纬一样仰天长叹,欲哭无泪。

  在这本书的叙述中,我们经常看到时间线的交错。在读到开头的时候就给人一种《百年孤独》的宏大叙事感。我们可以在书中说“那一年的史玉柱将巨人大厦的高度提高到70层,危机的火种悄悄蔓延,并在几年之后忽然爆发”,可是啊,那个时候的史玉柱永远也听不到这一段话,也再也没有重来的机会。

  吴晓波老师在序言中说历史没有什么可以反对的。“我们必须拒绝任何形式的先验轮,必须承认任何一切社会或经济模式的演进,都是多种因素——包括必然和偶然——综合作用的产物。”我们永远无法进行商业的预言和重演,无法假设那些轰然倒下的巨头们如果能早一点醒悟,无法假设那个社会如果不那么荒唐。可是如果换个角度,当我们站在很多年后会看今天的时候,会不会同样试图提醒现在的我们,在企业发展中的种种危机,会不会也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如此的不可理喻。

  来回倒腾时间线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是那时的他们造就了现在的我们,而现在的我们,不管是对是错,我们要用我们自己的生活和兴衰书写下一代的历史。而企业家们,就是这个时代的旗手,他们站在高处用自己的生活来做尝试与突破。即便是在之前的三十年里,我们也看到企业家们不断倒下又站起来的身影;即便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也看到这些永不言败的连续创业者。或许,这是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精神,是一种不死的欲望。这种欲望推动着他们做出一个个决策,这些决策有对有错,却一起推动着我们迎来更好的生活。历史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反对,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停驻。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上》读后感(二):天地一时,无比开阔

  读完了这本编年体的企业史上册,内心感慨不已,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因为觉得在这时间的长河翻滚的历史长流中,任何语言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无法淋漓的表达此时我读完这本企业史的心情。要说是浩荡那这浩荡之气中还有点惋惜,要说惋惜那这惋惜之中还有对那些改革先行者们的赞许,赞许他们的睿智,更敬佩他们的勇气。要知道在那个向左向右都非常模糊的时代,可能往前每走一步都会将你置于万劫不复之中。所以只能小心翼翼的前行,而真正走到最后的,除了智慧,勇气还有那幸运。

  看完之后我只想说在改革中,踏准大节奏,领会党的方针,顺势而为才是决胜的法宝。就像股市里,可能你不是那个赚的盆满钵满的,但一定是那个笑到最后的,活下来就已经赢得了一半的胜利。有太多的人,前一秒还在歌舞升平后一秒就面临牢狱之灾,前一秒你还是头顶一片乌云,而后一秒就是披着阳光彩衣,直奔着飞黄腾达了。一切皆有这是我对那前三十年的总结。

  因为每一年发生的事情实在太多,所以很难做到像在《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中那样为大家一一赘述。或者换句话说在这改革的前三十年基本都是投机倒把,一切从违法开始的买卖,大大小小,零零总总,很多人物甚至我都没听说过。但就是这样的错综复杂才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大方向。只有尝试了才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不是死的很惨,就是赚到富得流油。人们都在拼命的想着怎样改善生活,怎样奔着小康前进,怎样赚到自己的第一桶金,不管手法是高明还是低劣,不管是合法还是违规。现在回头看其实很多人都是踩着灰色地带,摸着石头过河。而在《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中,我们看到的是很多企业家已经有了前车之鉴,并且参考了很多国外的企业模式,开始娴熟并游刃有余的游走于资本市场。

  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下,很多企业都带着原罪出生,为了洗脱背负的“罪名”不得不尽一切可能往国家体制内靠。而当时的很多国有企业也为了改善效益与效率的问题,便开始进行体制改革,民营企业可以与国企合并开启“强强联手“的模式。那些民企则因为有了国企这样一个光线亮丽的金钟罩,得以很好的享受各种优待和资源。例如当时的联想,柳传志就一直不太想明确联想的真实身份,因为这样的模糊可以为企业带来很多超出其本身价值的东西。在当时很多国有银行的贷款是只认出生不认本身的,只要看到是民企背景的,那么相当于是直接淘汰出局。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待遇真的是天堂和地狱。

  下面我将引用一些书籍里的段落。我个人觉得每每读完让人心生感慨万千。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明智的年代,这是愚昧的年代;这是信任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的春日,这是失望的冬日; 我们面前拥有一切,我们面前没有一切; 我们都将直上天堂,我们都将直下地狱。 ”

  “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上》读后感(三):中国充满希望。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被自下而上的力量和需求推动的过程。只不过是以从上而下的政策改革追认的方式呈现而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袁庚。蛇口工业区。改革开放第一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招商银行,平安保险,南山港口。

  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鲁冠球。万向集团。乡镇企业的崛起。

  年广久。傻子瓜子。新中国第一个资本家。

  步鑫生。海盐衬衫总厂。改革开放的标杆人物。

  王石。万科集团。现代企业元年。

  物价闯关。价格双轨制,

  邓公南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上海大众。首家中外合资企业。

  沈太福。非法集资。第一个被枪毙的企业家。

  陈光。诸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第一官。

  朱镕基。投资,出口,内需,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平息三角债,分税制改革。

  索罗斯。亚洲金融危机。

  三项承诺。人民币绝不贬值。守住38线。国有企业改革。

  1997年的陨落。秦池,三株,亚细亚,太阳神,巨人集团。

  98协议。柯达收购中国胶卷行业。

  张树新。瀛海威。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

  丁磊,王志东,张朝阳。网易,新浪,搜狐。

  马云,马化腾,李彦宏。阿里,腾讯,百度。

  中国未来的原动力。

  人口规模,弹簧势能。

  对外逐步开放,市场逐步自由,产权逐步落实。

  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上》读后感(四):几点思考

  1 作为IT从业者,看到互联网的兴起恰好走在了世界互联网兴起的浪头,并借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波浪更为狂野,也只有在互联网中没有了国营企业,摆脱了僵硬体制的束缚,免去盘根错节的利益纠缠,在互联网的世界中,有聪明睿智眼光高远的马云,有凭潮而起的马化腾李彦宏构筑BAT,撑起中国互联网的一片天地。也只有互联网不用像民营企业一样,“面对国有资本,民营资本自由始终坚持而不竞争,补充儿不替代,附属而不越的立场,才能进退裕如,持续发展”。

  当然也有中国特色的GFW。

  2 师夷长技以制从清朝末年就呼喊,到现在改革开放或许也只是换了个形式而已,企图只引进技术和管理方式,而忽略本质,不得不说的“后发劣势”注定是中国长期发展路上的缺陷

  3 联想当初的柳传志倪光南之争,诞生的成功者也是时代的选择,然而没有核心技术永远走不远,经营策略离开了靠谱的产品变成了瘸子,还好发展到现在我们有注意到量子计算,自我知识产权,圆珠笔头等等一些列技术为先的潮流在涌动。

  4 吴仁宝的CCTV纪录片看过,大概描述了其的心路历程和发展经历,很正面。然而很多事情不是摆在台面上讲的,书中也介绍到了吴仁宝喜欢看人民日报,然后嗅探中国政治走向,光干事是不行的,还要抬头看看报纸,必要的话还要偷着干,躲着干,让着干。

  5 欣赏作者的态度:我不能保证所有的叙述都是历史“唯一的真相”。我所能保证的是创作的诚意。

  想起来再补吧,好书,应该是作者考究了很多资料,可惜的是多处都是一笔带过,或许是某种原因。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上》读后感(五):激荡岁月,指引未来

  《激荡三十年》以睿智、激情而又略带诗意的笔调描绘了在30年改革开放的宏大时代背景下一幕幕风起云涌的改革故事,一个个弄潮时代的创富英雄。当今中国的商业巨子,从制造业的张瑞敏、李东生,到互联网的BAT三巨头,从管理思想家柳传志,华为任正非到垄断领域日进千金的国企大佬,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企业起步时童年期的身影。三十年激荡岁月,读罢真是有“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的历史沧桑感。

  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中国社会要想成就一番事业,离不开一个“势”字!

  中势,就是市场。虽然有政府的大手,宏观调控和行政引导,但毕竟还是有可以施展能力的市场。对市场流行什么,需要什么,如何竞争的理解和运用,是一个企业家能力最集中的体现。在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的引导下,顺应市场的趋势和要求,找到让自己能飞起来的“风口”,是让企业能做大做强的很好的途径。而“风口”对创业者而言,尤为重要!

  最后的“小势”,当然就是对自己的清醒认识了。如何结合宏观环境,具体到市场情形,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是每一个创业者必须要做的思考。创业不能头脑发热,要对自己有清醒客观的认识,抱着谨慎乐观的态度来做事。

  当初捧起《激荡三十年》,我想读的是一个个商战故事,而读到最后却发现这一代人的聪明智慧都隐身于宏大的改革背景中,淹没在制度改革和时代发展的洪流里。与上一代人相比,体制对于我们的束缚更少,而市场却更具活力。虽然仍旧面临着不同的时代所带来的不同的问题,但是对比激荡三十年,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自信地说:这是最好的时代!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上》读后感(六):鲜活的企业史

  知道吴晓波,是因为偶尔他会出现在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的席上,相对于与窦文涛的口无遮拦、嬉笑怒骂。做客锵锵上的吴晓波,幽默、斯文,博学而不张扬,瞬间让人产生好感。

  锵锵上请过不少经济学者,叶檀过于激烈,虽然在各大报刊、杂志频频都能见到她的身影,听叶檀的聊天,言语之间往往偏颇激烈。马光远过于学院派,中规中矩,可能适合著书立说,不适合做节目。唯独吴晓波,能够将这两者的平衡的极好,这也是最初我对吴晓波印象深刻的原因。

  不过,其实真正让更多的人知道吴晓波,大概都会是他的关于中国企业史的著作,《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这三部书的出版,可以说奠定了吴晓波在中国财经作家的地位,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腾讯传》。而我认识吴晓波,也是从他的这几本书开始的。

  老实说,大学修的是经济学类专业,然而真正看过的经济学著作,几乎少的可怜,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算是从头到尾读过的基础入门书籍,其他的基本没有。那时,知识获取的途径相对闭塞,不像现在公众号、知乎等等各种渠道,已经会给很多入门者,提供不少方向和指引。我想如果那时候,我读过吴晓波的作品的话,那时可能会对经济学、对企业产生浓烈的兴趣。

  吴晓波的企业史的写法,从年代、事件和人物入手,大体可以说得上是一种散文式的写法,不是简单的时间罗列,也不是生硬的事件堆砌。他试图通过这些事件之间暗藏的关系和联系,梳理出一条中国企业和经济改革、发展的脉络。

  就这样一点,可以说的上,已经有开创之功,填补了中国企业史上的一个空白,最重要的是,给后来者了解中国企业的发展,一个更加清晰的脉络,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将史料、观点融汇贯通之后,才能如此流畅的写出这样一本书。

  其实,吴晓波书好看的另外一部分原因,是他优美的文笔,和极具知识分子情怀的笔调,往往能够让人被他的写作打动。确实,纵使是非干巴巴的学术论文,如果涉及到“史”、“理论”的书写,都容易落入枯燥乏味的境地。

  而这才是真正考验写作者的时候。

  同样是宏微观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会比国内普通通行的高鸿业版的经济学好读、有趣的多,我相信,只要接触宏微观经济学的学生,都会倾向于前者。同样是中国文学史,除去高头讲章,我觉得林庚先生的文学史,不仅论述角度新颖,文笔更是朴素、优美,是买的众多关于文学史的著作,我唯一完整看完的一本。

  吴晓波写得中国企业史著作,好读,不乏味,字里行间,不仅可以看到风云变幻而又艰难曲折的中国经济史的历史,犹如一幅幅画面扑面而来。同时也可以看到写作者本身的悲悯和深思,带着感情和学者风骨写出来的文字,极其容易辨认。正如曹雪芹写红楼,所谓字字看来皆是血,这种付出和艰辛,读者往往都能够感受的到。

  不过,如果想要更加透彻的读吴晓波的企业史,大概还需具备两方面的知识储备,一是基本的经济学常识的积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大概的了解和脉络。如果对中国的经济事件一无所知,可能对这样一部经济发展史,理解就会有所欠缺,因为所以的人物、事件,他们都是依附于历史而前行存在的,他们构成了历史,但同时也是在历史的选择中创造了历史。

  所以说,如果想要将这几本书读的更透彻,理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一些清晰的概念。

  其次是对中国的社会、历史,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因为书中不仅会涉及到不少社会事件、历史事件,可能不仅仅是经济的原因,更有可能是长期历史演变、社会发展的源流的集中爆发。因此,想要读透一本书,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纵使,这是一本非常好读、有趣、有味道的书,但并不代表它不厚重。

  其实,早些年我就已经买了吴晓波这些书的平装版,然而一直未看,后来,工作中接触到一些公司的运作,经历过不同的公司,才慢慢发现,了解经济发展的历史,了解中国的经济、社会是多么重要。

  以前,我常听的一句话是,“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见多远的未来。”那时候,只是觉得这句话,很有哲理,现在从亲身经历一些公司后,会慢慢发现,其实这句话绝对不是一句文艺的空话,它说的是如此的准确和洞见。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上》读后感(七):评论激荡三十年

  这是一部中国的企业史,以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为起点,整整跨跃三十年,介绍了当代中国企业兴衰的故事,其中穿插了不同时期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这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的这三十年间,国营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不断发展相当角逐的历史,更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

  在这个历史中, 有年广久、袁庚、步鑫生、仰融、柳传志、王石、马云等等一众企业家白手起家的故事,在创业过程中,在政策、经济、技术及质量方面遇到过诸多挑战,叙述了在重大问题下不同人的抉择,其中有一些没有坚持住而失败,而余下则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

  另外,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部分,国有企业有许多是靠垄断的,垄断能够产生效益,但其不能与市场化的、公平的商业制度并存。中国已经诞生了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全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但是它们可能贡献的却是让人乏味甚至反感的管理思想,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让人担忧的事实。

  在改革过程中,国家制定政策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各项制度不健全,甚至在许多领域没有法律约束。这也造就了一部分人从国营企业产权改革开始,从股份制改革、企业上市开始,赚取了巨额的财富。

  “这的确是一个好的时代,因为,它允许新的可能性发生。”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上》读后感(八):花开在眼前

  花了一段时间读完了上下两册,乘着还算新鲜来写一点读后感。

  在这三十年中,我清晰的看到了中国在经济发展与转型中的脉络。也清晰的看到了这个脉络中的曲折。我想从两方面来谈一下对这段历史的看法。

  中国人从五千年来给人的印象中总是给人谦逊内敛的,但是人总是有另外一面。当有些人用敏锐的嗅觉发现一些社会经济事务变革的气味时,他们又总是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让自己的公司,躲过这个一场场的浩劫。有些人是幸运的,有些人却又是不幸运的,他们成了这个时代的牺牲品,因为一下不成熟的制度,一些人都成为了阶下囚,一些人消失在茫茫人海,可能至今还不能回国。

  另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顺势而为,从30年的事件来看,大多数情况下你一个人的力量或者一个公司的力量是无法与制度或者国家抗衡的。如果在不同的经济情况下闪转腾挪成为每一个企业家的必修课,不管是通用电气这种世界级大公司,还是海尔这种名族企业,在中国这个市场中,一定会遇到很多令人不理解的事情,稍有不慎,可能公司就会毁于一旦。但是,这些伟大的企业家总有他们的办法让自己在这个市场中存活的更好,这点是非常让人钦佩的。

  中国这个市场,实在太诱惑人。每个人都想在其中分一杯羹,但是这个神奇的地方,可以让你一夜成名,也可以让你一夜沦陷。要想在中国成功,必定会动了一部分的奶酪。损害了一些人的利益,必定会遭受这些既得利益者的打击,书中肯定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未展开,其中的内耗,也会令人不可想象,相信很多企业家都是流着泪离开这个令他们伤心的市场的。

  现在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许许多多的公司也已经从小企业变成了跨国大企业,各种排行榜上,越来越多的出现了中国企业的名称。而老外眼中的中国制造慢慢的也变成了中国创造。从上到下,人们终于意识到,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虽然其中的过程是坎坷,但是未来一定是光明的。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上》读后感(九):企业家、情怀、历史

  创业靠“识势”,守业靠“做实”。特别对“识势”二字更有感触。

  书中用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波澜壮阔的史诗。在这三十年的时间窗口中,我们读书、恋爱、游戏,体会着简单的悲苦喜乐,却不曾察觉身边每时每刻都上演着波澜壮阔、精彩纷呈的商界拼杀,我们身处漩涡洪流而不自知,这令我想起了牛顿那句话——我好像只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捡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被探明的真理之海。

  好奇和探索的本性,使人乐于专研现象后的本真。我想,能找出社会运行中隐藏的规律,其乐趣必不亚于找出物理学定律。这些具有“识势”能力的战略家们,将牛顿和福尔摩斯的能力运用于更宏大的格局,敏锐的抓住了历史的机遇,书写了一个个商业传奇。

  站在改革开放历史的延长线上,身边的故事精彩不减。现在的中国,需要变革的东西太多,无数的机遇在那里等待被发现。是依旧无动于衷,或是隔岸观火,还是舍身入局?这是每个人都要做的选择题。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上》读后感(十):知青回乡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1979 顾城《一代人》

  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

  中国青年报一份调查:最受欢迎职业顺序前三名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厨师。最后三项是 科学家、医生和教师。

  1984

  国有企业的烂账,一级邻国经济的萧瑟,

  还有小姐们趋时的妆容,这些不稳定的收据,

  包围了我的浅水塘。

  1999 瞿永明《潜水艇的悲伤》

  上

  知青回乡 83推销员之死 84万科倒汇,温州抬会 86破产 庄家散户 应变最快

  1 1979年2月,760万上山下乡的知青大军如潮水般的返回堂当年出发的城市,一些小型的骚乱在各地此起彼伏。

  2 1983年,戴维加文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日本平均装配线差错率比美国公司低70倍,最差日本公司的故障率也要比最优美国制造商的故障率的一半还要低;在旷工率方面,美国公司平均为3.1%,而日本公司则为0.

  3 1949年,王安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篇存储磁芯,几年后,他创办王安实验室,从此代替IBM公司成为计算机领域的领跑者。比尔盖茨说:如果王安能完成 他的第二次战略转折的话,世界上可能没有即日的微软公司。

  4 1983年5月,中国最好的话剧团北京人艺将阿瑟米勒创作于1949年的《推销员之死》搬上舞台,这是文化大革命后第一个部在中国上演的外国喜剧。

  5 1984.王石万科倒汇。第一桶金。张瑞敏入住海尔 联想 健力宝

  6 1986年,美国企业史上伟大的年份。可口可乐 雅芳 柯达 花旗 强生 奔驰

  7 1986年,沈阳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中国第一家国营破产企业。

  8 1984,温州金融创新抬会风行。1986年大量会主潜逃。三个月,温州63人自杀,200人潜逃,1000被非法关押,8万多家庭破产。

  9 1990年,乡镇企业利润超过国营企业。2000年,乡镇企业利润与产值全部超过。

  10 1979年,经济学人预测价格低廉而制作粗劣的中国商品将展现强大竞争力。1991年变成事实。

  11 中国股市一开始就把股民从制度上分为大户和散户,后拉又有了庄家。

  12 物种起源 聪明就是应变最快的。

  下

  情人 投机 粮票 中国鳖精 支教白芳礼 打假王海 798 宏观调控 03重型化

  1.1993年,中国工商管理局局长对投机倒把重新定义。

  2.在1993年,北京市政府实行了38年的粮票被取消。

  3.1998年,情人节广告禁令取消。

  4.1991年,全国开发区117个,1992年1951个.1993年8700个。圈地运动。

  5.1993年,马家军主帅马俊仁事迹报告会:“我们喝的是中国鳖精。”。 (马家军兴奋剂已解密)

  7 市场清道夫 买假索赔 王海,商家提出防火防盗防王海。

  8 法罪错位

  9 股市定位:国有企业 上市指标

  10 1997 华为 与电信部门组建合资企业抢占市场份额。同比增长60%。

  11 1997 ,任正非聘用人民大学教授起草华为管理大纲《华为基本法》 1 员工持股制度 70%。 2 10%销售收入科研开发。任正非本人持股不到1%。

  12 2001吉利第一个中国民营汽车企业。

  13 798国营工厂。2002年 波普化改造为798艺术中心。

  14 2003年 中国经济结构,从轻型化到重型化。

  15 宏观调控 中央怕物价上涨,经济过热。地方希望搭上经济快车,上项目。(江苏铁本事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上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