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1 09:33: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的读后感10篇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后感(一):孙子兵法

  华彬所著《华彬讲透孙子兵法》,系华彬在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基础上所著的好书。

  为了知胜,通过考核比较在战前判断胜负。

  天时,就是军事气象学。中国人说天时地利人和,天时里其实还是人和。人和是自己人的和,天时是天下人之和。大雪封山,不利于吾师前进,同时也使敌军放松了警惕,但归根结底在于人的意志,如果主帅有周密的计划,必胜的信心,这样恶劣的天气反而是克敌制胜的机会。

  凡此种种,难以言尽,虽时隔千年,但我们的经营工作,会同孙子兵法所阐述的思想一起发生太多妙趣横生的碰撞,孙子兵法的思想将指引我们继续向前。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后感(二):计篇

  计篇

  作为孙子兵法的开篇,计篇提出了五个重要的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道,天、地、将、法。

  道是个很大的东西,孙子只是说了结果,就是上下同欲。但是怎么上下同欲呢?孙子兵法没有讲,一般来讲,上下同欲主要是领导人的责任。一般群众次要责任,领导人怎么让团队上下同欲呢?这是领导人和下属相互选择的结果。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

  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也

  天:阴阳、寒暑、时指是也。一个是顺应大形式,顺应世界的潮流。第二个是宣传的命运的意思,第三个就是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什么的了。

  大形式、大战lue指的是历史的方向,比如战国时期的变法,就是奴隶制想封建制的转化。以前大家都是井田制,贵族世袭。秦国改革进行了土地私有制、按照军工封爵、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方向,提高了社会效率。所以我们看秦国最终统一六国,不仅仅要看到战争的胜利,秦国改革所代表的社会方向才是其关键的一步。

  地:远近、险易、广狭、生死也。我觉得可以加一句,民风。行军、决战的地点都是很重要的。

  智,在我看来就是抓住对手的漏洞,同时不露出自己的漏洞。平时的训练,开战前的准备,一系列的东西,都是使自己不出现失误。但是光自己不失误,还不够,正如李世民说的:多方以误。要让对方失误

  勇:打仗就算算准了,还是会有风险的,其实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所以要敢于冒险,同时勇还有冷静的意思。在冒险的同时,要冷静发力

  最后一个就是严,正所谓军中无戏言。服从是军人的第一天职,是一起的基础。而严是服从的第一步保证,是内部团结的保证。

  法就是军队的组织结构了,就像排、连、营、团等。时代在发展,军队的组织架构,现在已经是一个国家战略了。现在科技发展快速,装备不同,任务不同,法都可能不同。现在组织架构,已经是一个单独的科学了。

  有了这些指标,剩下的就是去观察,去跟君主沟通。如果他们听你的,你就留下,不听就离开。

  正道说完了,就剩下诡道了。孙子并不是不讲诡道,但是诡道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常常要趁对方失误。只有对方失误了,才能有机可趁。但是如果对方没有失误,那诡道就没有用处了。所以正道之后才是诡道!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指的是贪图利益的人),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核心在最后两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前面的有些都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你自己不能大意,一方面还要想办法使对手大意。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后感(三):从兵法到心法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后感(四):一本能让孙子兵法回归平凡的好书

  关于孙子兵法,似乎什么样离奇的传说都有。这种种传说和宗教的神迹类似,不过是为了吸引智力尚处于蒙昧状态的人们罢了,但想不到竟有这么多国人信以为真。所以,长期以来,我有一个基本判断:如果谁过分夸大孙子兵法,视之为神圣神秘之物,那么,此人脑子一定处于未开化状态。   

  而本书对孙子兵法的讲解另辟蹊径,不仅仅是综合了很多大家的注解,更是重新整理了一种思路,让我们耳目一新。对孙子兵法有了一个全面而新颖的认识。

  相对于现在电影、小说,为了吸引眼球,总是描写一些少胜多,弱胜强的传奇故事。长期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还真以为少能胜多,弱能胜强。历史上那些类似的传奇事件,看似偶然,背后都有其必然性。只是表面上弱或者整体上弱,但在局部上是有优势的,而往往这种优势对于全局的胜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书把孙子兵法重新归于平淡化,也就是说,告诉我们,孙子兵法不是神话,不是宝典,不是百战百胜的利器。只是一种思路,尤其是提前的思想让我印象深刻。

  美国人已将《孙子兵法》的运用领域大大扩展。除了政界和军界,在伊拉克战争前后,美国民间有近百个研究《孙子兵法》的学会、协会和俱乐部。他们把昔日战场上的对决运用到社会上广泛存在的竞争中,如商战、外交、体育,乃至人际关系和婚姻家庭等。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会主席罗杰•史密斯说,他成功的秘诀就是“从《孙子兵法》中学了许多东西”,使他获得了一个“战略家的头脑”。营销大师菲利浦•科特勒也在其著作中,探讨《孙子兵法》在营销领域的应用。

  《孙子兵法》,已经成为全世界研究的兵法要点。我们中国人要加油鼓劲,力争学习的更好、运用得更好。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后感(五):通俗解读孙子兵法,深层剖析战例精髓

  阅读此书,大有醍醐灌顶之势,褪去战例那层层玄奥面纱之后竟是能广而用之的兵法经典,感谢作者,让我们在参透孙子兵法的路上能够御风而行。

  如何才能最大的壮大自己的力量?正是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后感(七):知己知彼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一直认为是要彻底的了解敌人,分析敌人,才会有胜利。

  可是从没有发现,知己是在前面!!! 单从词语本身就可以知道,知己是更重要的,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认识到,为什么呢?

  因为人,都有侥幸心理,这在生活中有太多的提现!

  赌博,听到别人输了,自己会不屑一顾,因为心里想的是,要是我,怎么可能会输呢?

  正是因为这种“不知己”的心里,让我们一次次的失败,可是又一次次的不自知!!!

  所以在做任何事情前,先分析自己! 做企业,也是要先分析自己,不要每天看市场上有什么竞争对手,把竞争对手研究的再透彻,又有什么用呢?自己的产品做不好,结局也是一样!

  幻想着因为自己长的帅,产品就会大卖?

  自勉,自勉!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后感(八):全书摘抄笔记

  第一章 计篇第一

  21 所以一战而定是真名将。百战百胜,那是打了一百次胜仗了,还没解决问题,还要接着打!那要胜仗来干什么呢?所以百战百胜,是兵法没入门,不会打仗。再说世间哪有百战百胜这回事,那是把败仗藏起来不说。

  做任何事都是这个道理,不该动作时什么也不做,做一次就解决问题。多少事,都误在频频动作。为什么频频动作,无非是一种焦虑情绪。李牧不出战,损失了什么呢?什么损失也没有,但兵士们焦虑了,匈奴焦虑了,赵王焦虑了,他动作了,把李牧撤换了。

  小心你的“焦虑性动作”,那是最能毁你的。

  真正最重要的工作有两项:一是准备,二是等待。

  准备是自己的事,积蓄实力,操练兵马,鼓舞士气。等待,是等待敌人犯错,等待时机出现。敌人如果不犯错,我们就很难赢。兵法的诡道,如李世民言,多方以误,就是想方设法引诱对方失误。“能而示之不能”,是其中一个方法,也是最主要的,使用最频繁,而且屡试不爽的方法。

  李牧的案例比较极端,熬了十年。不过他不是最极端的。勾践卧薪尝胆灭夫差,前后共用十八年。

  还有两个案例:

  唐朝末年,唐昭宗愤于皇室不尊,发愤讨伐军阀李茂贞,要宰相杜能主兵。杜能苦谏坚拒,说:“他日我受晁错之诛,也不能弥六国之祸!”

  结果战事一开,朝廷打不过李茂贞,李茂贞上表请诛杜能,杜能跟昭宗说:“我可是有言在先啊!”昭宗这时候没了英雄气概,只能哭鼻子,说:“与卿决矣!”先下诏贬杜能为梧州刺史,接着就赐他自尽了。

  所以这杜能,比晁错,齐泰,黄子澄都冤!

  曾国藩骂唐昭宗强迫杜能在前,又翻脸诛之于后,其作为正是一个亡国之君。他也检讨自己。他说:我在军打仗的时候,有时听了幕僚一个定计,之后败挫。我或许并没有归咎于他。但是见面的时候,却难免露出脸色来,还是我自己不懂道理,修为不够。

  这“露出脸色”来的,他又讲了一个案例:

  成败不一定,过去的案例不等于可以照做,也不等于不可以照做。

  领导者要自己负决策责任。事情搞糟了,怪谁出的主意,那是“庸人之恒情也”,庸人都这样。

  28 霸天下的人有三戒:戒贪,戒忿,戒急。贪心,就会失去越多;忿怒,就容易有难;急躁,就会摔跟头。审查利害大小而图之,哪需要贪呢?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衡量彼己,哪需要生对方的气呢?斟酌事情的缓急,从容计划安排,哪需要急躁呢?您能持这三条戒,霸业就近了。

  不贪心,就不会上当。所有的骗局,都是从贪字入手。这骗局,可不是别人来骗你说工地上挖到宝,是你自己会骗自己。

  31 真正的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因为善战者不打那么多仗,只打容易的仗,不打跌宕起伏的仗,没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

  第二章 作战第二

  50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巧的东西长久不了,就那一下。就像时尚服装就能穿一季,最时尚的只能穿一次。标准衬衣能穿10年。拙速,曾国藩把它体会为不疾而速。从战略来说,从人生道路来说,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积累,每天进步一点点,二十年你就超过所有人。功夫都在平时,都在基本面。 从打仗来说,拙速,就是准备要慢,动手要快。这就是林彪著名的“四快一慢”战术。

  “四快”是指:

  1、向敌军前进要快。进攻时要善于出其不意,长途奔袭,以抓住敌军。

  2、攻击准备要快。抓住敌军后,看地形、选突破口、调动兵力、布置火力、构筑工事、战斗动员等各项准备都要快。

  3、扩张战果要快。突破“一点”后,坚决扩张战果,使敌军无法恢复防御。

  4、追击要快。敌军溃退后,要猛追到底,使敌军无法逃跑和重新组织抵抗。

  “一慢”是指发起总攻击要慢。要在查清敌情、地形、选好突破口、布置好兵力、火力,作好准备后再发起进攻。

  ——————————————————————————————

  孙子的思想,做任何事之前,一是先考虑风险,二是考虑代价,第三才考虑利益。

  有两样东西最能驱使人犯错,一是利益诱惑,二是焦虑。

  焦虑也害人出错,为什么呢,人一焦虑,就想有所动作。你要他非战、非攻,要他等待,要他忍耐,他怎么能等,怎么能忍呢?战场上的统帅,生死存亡之间,没有一刻不焦虑,这就特别容易出错。

  李嘉诚说:“做任何事情先考虑失败。”这就是兵法智慧的根本。什么叫大师,大师就是知道自己跟别人一样,上手去干,多半是大败亏输,所以特别谨慎。吹嘘自己战无不胜,那不是大师,是大“失”,大失所望。

  “非战”“非攻”最后还强调一个“非久”。什么意思?是动作要少,关键时候,就来那么一下,最忌讳天天研究,频频动作,反复折腾,做多错多。

  ——————————————————————————————

  第四章 军形第四

  97 古代真正善于作战的人,先规划自己,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不可战胜,在于你自个儿,能否战胜敌人,在于对方有没有给你可胜之机。所以说善战者,能够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却做不到敌人一定会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但如果条件不具备,是不可以强为。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正可以和上一章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相对应。先规划自己,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就是知己;然后等待敌人什么时候可以被战胜的时机,就是知彼。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

  一句话,人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别人。先管好自己,再观察别人。敌人如果无懈可击,我们是没办法取胜的。

  胜可知,而不可为。可以判断我们能胜。但如果没有胜的形势,不可强求。

  不可胜,不可强求,怎么办呢?

  首先是不办,不出战。抓紧练自己。孙子的思想是先胜后战,后面还会讲。我称之为赢了再打。没有赢,就不要打。

  所以第二个策略,就是等待。

  等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最好的选择。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太少了。等待什么?一是形胜,在等待中积累,让自己不可胜,不可胜,不可胜,越来越强。二是等待形势变化,势胜的时机一现,一举而定。

  丰臣秀吉说:“不用杀,叫就奖,不叫就罚,总有办法让他叫。”

  等什么呢?一是积累自己,二是等形势变化,三是等对方失误。对方不失误,我们就没法赢。

  所以又有了第三个策略:能不能引诱对方失误?

  这就是《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里说的:“观古今兵法,一言以蔽之:多方以误。”想方设法引他失误。前几章讲了王翦灭楚国的故事,他找秦王要了六十万大军,开到楚境,却不发动攻势,安营扎寨,每天开运动会练兵,等楚国的动作。这一等,就等了一年。楚国人憋不住了,开始频频调动。楚军一动,他看到机会,一举出动,就灭了楚国。

  ——————————————————————————————

  第五章 兵势第五

  117

  “以正合,以奇胜”,是孙子兵法里被误读最多的一句话。最大的误读,就是以奇胜的奇,不念qi,念ji,是个数学词汇,奇数、偶数的奇,古人又称为“余奇”,多余的部分,正兵安排好了,余下来的就是奇兵,关键的时候用。简单的说,就是预备队。曹操注解说:“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正奇,就是一个先后概念。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牌都打完了,留一张在手上,关键时候打出去。

  两军对阵,先以正合,正兵合战,双方主帅在后面看着,看到关键的时候,投入预备队——奇兵——决胜,这就叫出奇(ji)制胜。大家都念出奇(qi)制胜念了两千年,ji就成了qi,将错就错了,那ji兵突然窜出来,也挺qi的。

  正合奇胜,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千变万化,但是——终而复始,象日月一样,死而复生,象四季一样,是循环的,来来回回,就那么几招!奇招并不多,是固定的元素,固定的套路,但用起来,就千变万化了!

  就像声不过宫、商、角、徵、羽,而五声的变化却听之不尽。用我们现在的简谱来说,多来米法索拉西,七个音,就能唱出所有的歌曲。

  色不过青、黄、红、白、黑,而五色的变化却观之不尽。现在知道就红黄蓝三原色,就能调制出所有的色彩。

  味不过酸、甜、苦、辣、咸,而五味的变化却尝之不尽,全世界有那么多菜式!

  所以战势不过奇正,而奇正的变化却无穷无尽。奇正互相转化,就像圆环一样无始无终,无穷无尽。

  李筌注解说:“当敌为正,傍出为奇。”正面作战的是正兵,斜刺里杀出来打侧翼的是奇兵。正兵奇兵往往是这么安排,但这是结果,不是原因。如果两军对垒,正面战场的没动,侧翼先冲击敌人,等敌人乱了阵脚,正面大部队再压上去。这种情况,侧翼的小部队是正兵,正面的大部队是奇兵。还是曹操注解的概念准确。简单的说,正兵奇兵就是一个先出后出的概念。如果“当敌为正,傍出为奇。”那就锁死了,没法相互转化了。

  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

  奇正之间怎么相互转化呢?其实很简单,已经投入战斗的,是正兵;预备队,是奇兵。预备队投上去,就变为正兵了。正在打的部队撤下来,又变成奇兵。

  所以奇兵,就是还没上战场的预备队。

  有的书讲“以正合,以奇胜”的战例,喜欢讲李愬雪夜袭蔡州,率一支“奇兵”,大雪天直捣敌人老巢,活捉了吴元济。人们都期待这样的奇袭得胜,那多爽啊!但这样的得胜,得手的三千年就那几回,不是孙子兵法的价值观。以奇胜,被人们误读为奇袭得胜,还是贪巧求速的心理作怪。如果要给李愬雪夜袭蔡州套一个军事理论,不如套二战的战略纵深,战略瘫痪理论,一个大纵深,绕过敌方防线,直接把敌人的中枢打瘫痪了。

  ——————————————————————————————

  第六章 虚实第六

  136

  先讲什么是虚实,杜牧注解说:“夫兵者,避实击虚,先需识破彼我之虚实也。” 无论怎样防备,都有弱点暴露,而且我也能设法让敌人的弱点暴露出来,甚至设防造成敌人的弱点,然后避实击虚。

  虚实篇、势篇和形篇,是讲作战的三篇。先是形篇讲先胜后战,然后势篇讲以正合,以奇胜,讲排兵布阵,再之后虚实篇讲避实击虚,这是逻辑顺序。

  虚实,需要注意的是敌人有虚实,我也有虚实。敌人有弱点,我也有弱点。能不能把我全都做实了,所有的地方都防备好,一点都不虚呢?那是不可能的,所有的地方都防备好,就必然所有的地方都防备不好,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人的关注点,精力,也是有限的。

  虚实篇后面有句话,叫“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所有的好事都落在咱家是不可能的,但人们就愿意相信所有的好事都会落在咱家,因为人们喜欢这个假设。

  所以我们时常有些一厢情愿的痴心妄想,比如木桶理论,木桶能装的水,是由最短的那根木块决定的,所以要想木桶装水多,我们就要把自己的最短木块补长,否则加长最长木块是没有用的。这里的最长木块,我的强项,就是我的实;最短木块,我的弱项,就是我的虚。成功靠加长最短木块吗?非也,靠把最长木块做得更长。弱项就是弱项,要承认自己有弱项,因为要承认自己不是神,我也是人,也有人类的特点。

  还有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快,人快我变。”这也是不承认自己是人类的狂妄之言。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优,别人优的我比他快,他快了我还能变。这怎么可能呢?这样的前提就是对方是人,我不是人,我是神。而且如果能做到这样,兵法也没有用了,不需要学什么避实击虚,我用我的任意部位,去攻击他的任意部位,都是以石击卵,他都不堪一击。

  所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快,人快我变。”是一句疯话。正常的战略是什么,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无。”这才是真实世界。

  在学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时候,我们说,主要问题是不知己,而不是不知彼。但我们很容易去关注别人,却不注意关注自己,以为自己当然知道自己,其实最不知道的就是自己。同样,学习虚实,我们也不能只关注别人的虚实,而以为自己都做实了。非也,做不实,无论怎样做都有虚有实,也不可能把虚都补上,都补上,就都虚了。

  不要试图去“解决”自己所有的虚,要学会在有虚有实中战斗,学会不是试图解决所有问题,而是永远在问题中前进,这就掌握了虚实的精髓。

  160

  我怎么用兵,怎样的军形取胜的,大家都看到了。但是我是如何根据对方的兵形来因形制胜的,大家就不知道。下一次敌形不是这样了,我因形制胜的方法又不是这回这个了。所以我使用的方法是不会重复的,而且因形而变化无穷。

  所谓“学我者生,象我者死。”你看见人家是怎么取胜的,学得一模一样照做,最后却落得惨败。为什么,因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是根据当时的条件情况,才那样做的。等你做的时候,所有条件情况都变了。而且你所看到的他的举措,不是孤立的,还有其他前提条件配合,你都没有,就照猫画虎,以为别人行,我也行,那就要吃亏了。

  比如韩信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把一万人布阵在水边,他们没有退路,他们就会殊死作战,就能战胜二十万人。

  真是这样吗?

  再多打一会儿,一万人就被人消灭了。或者对方高喊缴枪不杀,就有人要投降了。韩信还有两千奇兵,突入赵军营寨,拔了他旗帜,插上汉军旗帜。赵军看老窝没了,惊乱奔逃,他才能乘势掩杀。

  所以这两千奇兵,才是关键。都学会了背水一战这个成语,下回布阵,你敢背水布阵吗?韩信也只布了这一回,下次他又变了。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大家表面看见的,讨论的,都不是关键的。关键的两条,一是当时的前提、条件、情况,二是人家过去十几年几十年的功力积累。跟人学的人,往往第二条不具备,第一条不知道,光学个热闹,当然是白搭。

  还有一点是兵法要反着学。要多往坏处想,别想得太美。首先不是学怎么玩弄别人,而是要学会不被别人玩弄。不要老想着我无形,我形之,误之,然后因他的形而胜之。这样越学越美滋滋,上了战场就玩完。要反过来,每读一句,都把自己设想成那“被形之”的人,不要被误导,不要轻举妄动,先保得住自己,再去捉摸别人,那才是兵法之道。

  ——————————————————————————————

  第七章 军争第七

  178

  兵以诈立,这句话有点误导。有人把这当成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以诈立嘛,立论就是诈。但是,从整个孙子兵法来看,五事七计,先胜后战,那都不是诈得来的。

  诈是什么?还是用足球赛来解释最简单,就是假动作。可以说每一脚前面都是假动作。诈,就是隐藏自己的意图,欺骗敌人,调动敌人,“多方以误之”,想方设法引他失误。

  以足球为例,诈是假动作,但你不能专练假动作。兵以诈立,但你若把这当成了价值观,认为诡诈之人才能成事,那就自欺欺人,把自己诈进去了。孙子讲诡诈,但他可可不是诡诈之人。

  以利动。

  这句话好像没什么呀!有利才行动,当然呐!这还用说吗?

  当然要说,因为不能做到有利才行动,是我们最大的弱点。行动的原因,往往是情绪或压力,而不是有利。

  比如因为焦虑而行动。因为焦虑,就总想搞点动作,沉不住气,没有认真评估这动作是否有利,结果造成损失。

  比如因为压力而行动,上级催你出战,做不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比如因为愤怒而行动,被人一激,忘了有利原则。

  “有利原则”是我们行事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不要管之前怎么样,唯一需要把握的就是下一步怎么做对我有利。

  比如我们说一个人能忍辱负重,其实就是人家按“有利原则”行事,我们却按“有理原则”思考。我们说他忍辱,是因为觉得他有理,却受了委屈。而他为什么要忍辱负重呢,因为负重是利,利国利民利己。

  所以讲理,其实不如讲利。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理,越是讲理,越是自私,越是容不得别人。讲利呢,你要想获利,就得跟别人博弈,就得考虑利益相关方,反而大家能公平交易。

  以利动,不是见利而动,是有利才动。

  就这一句话,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做不到,要不怎么叫孙子兵法呢!

  以分合为变。

  曹操注:“一分一合,以敌为变也。”

  分合为变,就是奇正为变。兵法又叫分战法,大战术就是分合奇正。李靖说:“兵散则以合为奇,兵合则以散为奇。三令五申,三散三合,复归于正焉。”这部分在讲奇正时已说了不少,今天就不说了。打球去:)

  兵以诈立,是踢足球的假动作,不是兵法根本,更不是价值观。兵以利动,不是见利而动,是有利才动。

  205

  上课向老师提问题,不是真有问题,就是展示一下自己的“智慧”。听完老师的课,或读完某著名的书,跟人交流,不是交流学到了啥。而是一开口就是:“我觉得他那个地方说得也不对嘛!”

  胜心是读书学习的大病,跟同学讨论,要压倒同学;上老师的课,想挑战老师;读古人的书,还想胜过古人。一有胜心,读书就不是怀着学习的虔诚,而是抱着纠错的快感,不是“学习型读书”,是“纠错型读书”。

  孔子说:“恭则不辱。”那不恭,就要受辱了。杜牧老说前人不对。后面自然就有人说他不对。所以《十一家注孙子兵法》里,每一句“曹说非也”后面,都有一句“杜说非也。”“拨乱反正”比较多的,是梅尧臣。他是宋朝人,也是诗人,杜牧死了两百年了,他也没法起来论辩。

  那么我们认为谁对呢?

  首先我们关心不是谁对。我们关心的是自己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用。读书是观照自己,放自己身上体会,放实际事上琢磨,这才是真读书。搞些标新立异,徒事讲说,是读书的大病!

  其次,错的也有价值。杜牧的注,也让我们知道不少新鲜事,不也挺好吗?再说他下的功夫很大,是十一家里成就最大,影响最大的,我们也不必去揪他的错,得我所取就行了。

  第三,到底谁对?这个问题我们当然是关心的,不是没对错,是有对错的。谁对呢?我基本一律是以曹操的意见为准。因为曹操才是吃过猪肉的嘛!其他人猪跑都没见过。

  除了曹操,我还有一本注本做标准,就是郭化若译注的孙子兵法。郭化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黄埔军校毕业,又多年在抗日军政大学教书。他的注本,可以作为标准答案。

  关于孙子兵法,我也经常碰到人跟我讨论。比如两个问题,一是说孙子与孙膑是同一个人。这个讨论纯属无聊。孙子是春秋时期跟吴王一起的,孙子兵法里有的内容就是具体针对越国的。而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人,那时候吴国已经亡了。两人差了一百多年,怎么可能是同一个人。无非是有人提出一些说法,显示自己学问。但是这些提法根本不值得采信,这就叫徒事讲说,不是真读书。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你是“小敌”,打不赢别人,还非“坚”,坚持不跑,就要被人擒了。但国内某研究孙子兵法的大家,他说,大家都认为是这意思,但我认为不是,真正的意思是“如果弱小的一方能坚,那就一定能把大敌活捉。”如果孙子是这意思,那他前面的话都白说了。

  对小敌之坚的解释,还有更过分的,谁呢?南怀瑾。

  他学问大呀!如果解得跟别人一样,就显不出学问了。他说这个“坚”,是财宝,是装备,敌人的财宝、装备,锁得再紧密,只要我们打败他,就可以归我们了!为了论证这个解释,他还以《庄子》为证:“庄子曰:“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为之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人们把财宝锁起来有什么用呢?还不是引盗贼来罢了。

  同学们一听,都震了!哇!还是南老师学问大!

  所以我读兵法还有一个体会,就是把自己带入进去,假如我是他,我怎么做?而且我们读书,跟看电影一样,自然就把自己带入胜利的一方。要再反过来,把自己带入失败的一方,假如我是他,我怎么办?

  把自己带入书中,再把书带入自己工作生活中。这书上的道理,案例,在我的实际工作中有什么相应的情况,有什么启示。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才算书没白读。,此用兵之法也。

  ——————————————————————————————

  第八章 九变第八

  227

  智者能兼顾利、害两方面的考虑,既看到有利条件,也看到不利条件。

  这有点像我们现在常用的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利就是机会,害就是威胁,你两方面都得分析到,不能只顾一头。

  曹操注解说:“在利思害,在害思利,当难行权也。”

  看到利,就多想想它有什么隐患,藏着什么危险。看到害,就多想想它有什么积极的一面,能转害为利。遇到困难或突发事变,要懂得变通。

  曹操注得深刻。我们自己呢?在害思利易,在利思害难!

  因为人们的心理,总是一厢情愿,总是贪利而避害,总是侥幸心理。

  贪利是真贪,避害却不是真避,而是在心理上逃避,侥幸而疏于防范。见到利的时候,心里知道背后有害,但却认为那不会发生。见到害的时候,坚决相信背后有利,并且一定会发生!

  看看人们对“危机”的解释就知道了。人人都同意,危机=危险+机会,我们要化危险为机会,危机的机,就是机会的机。

  实际上危机的机,是扳机的机,你不要去抠那个扳机,该买单的时候买单,低调买单认赔,就是最积极的处理。不要试图在这事上还能另外捞一笔。

  认输才会赢。不认输,不买单,就继续投入进去,害没能转化为利,反而越来越大,那就不是孙子兵法教给我们的本意了。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后感(九):孙子兵法究竟讲了些啥?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书笔记(一)

  1

  孙子兵法重视持续积蓄实力,做好各项基础准备工作,计算敌我双方各项数据(即“五事七计”,双方基本面),而后决定是否出战,等待出战时机,争取一战取胜。书中大量列举了符合及违反孙子理念的古代案例,首先摘抄一个正面例子,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赵国将领李牧击退匈奴的故事。

  李牧受赵王之命驻守代郡、雁门郡,以防匈奴。守城期间优待兵士,严格训练,频繁侦查,但严禁出战,胆敢出战者一律斩首。

  这免战牌一挂就是好几年。由于李牧把全部人缩入营垒,坚壁清野,匈奴来袭扰也都无功而返。久而久之,不但匈奴认为李牧胆怯,连李牧自己的士兵,甚至赵王都这么认为。赵王一气之下把李牧撤换了。

  新换的将领,频频出战,败多胜少,损失惨重,赵王又不得不请李牧官复原职,李牧称病不出,赵王无奈只好答应不再干涉他的军事策略。

  李牧回去后,又是几年不出战。但他可没闲着,练兵抓得很紧,比打仗还忙。经过数年的经营,李牧的边防军兵精马壮,军队士气高涨,士兵憋足了劲,宁可不要赏赐也情愿与匈奴决一死战。而匈奴则松懈了。

  李牧决定决战。结局是李牧的军队大败匈奴十万骑兵,乘胜攻灭襜褴,击破东胡,降服林胡,匈奴单于落荒而逃。此后十余年,匈奴再也不敢靠近赵国边境。

  2

  接着写一个反面例子,不过这个“反例”容易引发较大争议,正衍堂也有对其不认同之处。故事的主角,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师,诸葛亮。这个例子,书里没有细写,我根据华杉在电视节目中的讲解,转述而来。

  魏蜀吴三国鼎立,魏国有450万人口,50万兵马,吴国200万人口,20万兵马,蜀国90万人口,不到10万兵马。蜀国以一个不到100万人口的经济/军事体,要从秦岭的崇山峻岭杀出去,一直杀到洛阳,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是诸葛亮依然兴师动众,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劳民伤财,尸横遍野。

  华杉认为,孙子兵法的“计”,是计算,不是诡计。从计算上看,司马懿的做法更符合孙子兵法。他算了一下蜀军的粮食,只能撑两三年,时间一到,蜀军的粮食就消耗完了,士兵连回家的路上都没吃的,都得饿死。所以司马懿坚决不出战。

  在五丈原的时候,司马懿还是高挂免战牌。诸葛亮迫不得已用激将法,派人送司马懿一件女人的衣服侮辱他,司马懿仍不为所动,最后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

  前面说了,这个“反例”可能会引发争议,原因如下:

  第二,华杉注本认为,要计算“五事七计”,要“先胜后战”,算好我方综合实力胜过对方,才能打,算不赢,不能打。然而,真正的优势应在于特定时空之内的资源特定配置,通过制造相对的优势取得胜利,而非简单地比较各国总人口、军队总人口这样的绝对化的数据。

  3

  诸葛亮必然是懂兵法的,也可以不战,但他不得不战。所以,人们常说,懂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并不是道理不管用,而是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是动态变化的。应对不断变化的挑战,不单单得把书看懂,还得把书里面写死了的策略活用在现实中,不断试错,不断修正自己,这样读书才是真正有效的读书。

  华杉举了一个有点黑色幽默的例子,那就是孙子本人,也中过招。

  勾践把用间方法,还有《计篇》里的“兵者,诡道也”说的,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等等,一部《孙子兵法》都用尽了,孙子一点招都没有,眼睁睁看着吴国灭亡。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

  后话

  (微信公众号:夜光森林 原创首发 主打读书笔记,力求输出干货。)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后感(十):“我们读《孙子兵法》,往往第一个字就读错了。”

  在图书大厦里,关于孙子兵法的各类解读往往会占满一个专架,与《厚黑大全》《三十六计》等书相邻摆放。对于国人而言,背出几句《孙子兵法》是很容易的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正合,以奇胜”“后人发,先人至”……这些句子和“子曰”一样让人耳熟能详。

  但是华杉的《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第一句话就是:“我们读《孙子兵法》,往往第一个字就读偏了,偏得很深刻,是价值观的偏差。这第一个字,就是第一篇的篇名,《计篇》的‘计’字。”

  华杉之后援引十一家传世注家,逐字逐句揣摸兵法原意后,得出的结论是:《孙子兵法》的计,不是用计,不是出主意、想奇招;而是全面准确地计算敌我双方实力的差异。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