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文明与野蛮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1-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文明与野蛮读后感10篇

  《文明野蛮》是一本由[美] 罗伯特·路威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50,页数:26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与野蛮》读后感(一):让我们看看挣扎的十万年

  对可可,咖啡,茶的历史与追述,不得不联想到《上瘾五百年》里面关于成瘾物风靡欧美乃至世界的进程。关于糖,还可以看看《糖与权力》~

  吕叔湘译的很自然,看看历史,眼界才不那么逼仄局限,现在很多IT界反复的事故,不也是程序员自以为“肯定够用”么。

  “古人成绩,多半是这样绕大弯子绕出来的。他们并不是要干个什么便能干什么的神人。他们的功劳簿上一行一行写着许多令人难信的笨事。”——这段话,对应搞科研的苦楚,共赏共勉。

  古人陶器时代之前怎么烧汤的(恐怕不会所有人都想到往生肉冷水里面丢烧的滚烫的石头)?

  上次读《女王的弄臣》,发现在1560年左右,玛丽女王的时代,人们还是用烧热的烧火棍插入麦酒里面来烫酒——异曲同工之妙啊。

  高根的故事,金鸡纳霜的故事,无一不让人想起《万物的签名》!然而二者的观点并不一致,本书谦逊,并不认为文明的发起是一定环境下必然的结果(如果没有偶然的发现,也许就长久错过了);而后者最后对于物种起源的看法是,文明在一定环境下,总是会出现的(不是达尔文,也会有别人的)。

  对于巫术的论述,让我回想起看过的《迷药》和《女巫》,然则这俩都是烂书。。。_(:зゝ∠)_

  作者对那种“贫富与人种贵贱有关”的论调的讽刺嘲谑,大快人心,而对人类进步历史中人类表现的惊人的惰性与时不时发生的倒退现象无奈惭愧之余,尚能莞尔。没法子啊,我们就是这样蠢兮兮的人类!

  摘录很有意思的几句话:

  难道伊丽莎白时代的人的生殖细胞里特别多带一点血气,到清教徒时代便被一阵阴风吹到爪哇国里去,赶查理第二一复辟又一招就回来的吗?

  文字的历史是人类的愚蠢冷酷注脚。

  露骨地数说一下,人生的基本事实真是有限得很的,无怪乎写实主义者非拿它做主题不可了。

  《文明与野蛮》读后感(二):想到啥写啥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交流史。用作者的话说文明是一件百衲衣。人类之所以能够称为万物灵长,就是有着其他物种无与伦比学习能力。向长辈学,向小朋友学,向邻居学,向远方来的路人学,去远方学……只有依靠全人类的力量,文明才能够达到现在的高度。中华文明同理也不是绝对原生的,从语言到吃的土豆,处处保留着文化交流的印记。但唯一独特的只有可能哲学。历史如此,现在依旧如此。躺在四大发明的功劳簿上宣扬自己是文明古国要什么伟大复兴,只会显得很愚蠢,因为自大是愚蠢的同义词。日本在横须贺港设立纪念碑纪念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的美国,我们一百年过去了还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声讨万恶的帝国主义列强。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弹丸小国能够在几年间跃居亚洲之首,而我泱泱大国只能被人践踏,一再割让,直到今天。别人强,就放下身段去学啊,骂有什么用,能让自己强大么?他们会因为你骂得狠而高看你一眼么?不会。只有强大才能赢得尊重。学,不要脸的学。

  另外化用三三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你所不知道的了不起的人生,每个民族都有你所不知道的了不起的文明。所谓文明所谓野蛮,不过是个先入为主概念。“文明”的巴黎臭气熏天,“野蛮”的某部落每天会洗三次澡。有什么理由嘲笑所谓“野蛮人”呢?

  再另外,世界究竟是怎样的,谁也不知道,谁也不能说自己的就是真理,因为远未到人类掌握真理的时候。关于世界本质的哲学,绝不可能是一种,但很有可能殊途同归,因为世界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哲学、宗教、科学等等这些很有可能殊途同归。占星术是迷信吗?周易是无稽之谈吗?嗤笑信教者的所谓科学家,和当年批判布鲁诺的教徒一样可悲,可恨。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学会宽容

  最后敬录本书的最后一句:

  亦知终不胜,

  战死有余荣。

  以及吕先生的后记最后一段:

  ‘文化大革命’中的种种惨剧大概还要过些时才能看到详尽而翔实的记述,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一部分人是别有用心,一部分人是不敢不跟着闹,可也有一部分人真是 坚决保卫他所认识的‘真理’的,令人叹息的正是这个。自然,中国的情形跟欧洲不完全相同,中国不曾有过那至高无上的教会,可是曾经有过至高无上的礼教,至今余威未息,还有因为妻子连生两个女儿而逼她自尽的事情。此外,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都曾经有过包括从皇帝到流氓头子的大大小小的君权,也还没有完全绝迹。我希望有心人把中国历史上由这些权威造成的种种惨无人道的事情汇集成书,使广大读者触目惊心,相约不允许这种事情再出现

  《文明与野蛮》读后感(三):不要自大,不要自大,不要自大

  吕叔湘翻译的,大家都说他翻译得好,信达雅。

  1920s 原著写好,1930s 吕叔湘翻译,50 年后再版。

  知道这一个时间表的时候,吃了一大惊。

  因为译文除了感觉很文气外,并不晦涩难懂,不会让人特别穿越回上个世纪;反而有种个性、俏皮元素加在有趣现代文之上的感觉,抛开内容光读文字就颇有发现的乐趣

  另外,虽然整本书是散文式的,但浏览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词语连读都读不出来,意思也要反应一下、甚至查一下才能明白。比如“赉志没世”、“豢养”、“溺”……

  好久没有体会到这种言辞层面的陌生新鲜感了,有一种回到学校学习语文的感觉,很有趣。

  ----

  每个章节一个话题,挺概览的。提醒我们不要自大,不要自大,不要自大。

  第一章讲文化。

  他说:“要追究明白某种思想或风俗是天性呢还是习惯,只有一个办法经验。所谓经验,并不单单指我们一城一州或一国的经验,也不单单是整个西方文明的经验,要行遍天下,到处考察过了,这才当得经验二字。”

  我觉得作者通过这本书自证了……面对这样的作者,我们自然感到:不要自大,不要自大,不要自大。

  第二章说是回顾。

  概括了文明发展的要素:人口基数大作为保障,分工的机制,跨文明的交流,以及运气~

  另外,作者站在时间线之外,说明了其实我们现在的“文明”在整个人类史上只是极短的一段时间而已:“人类自有生命依赖,十之分八九的日子只是胡乱过了,东跑到西,西跑到东,拿着石、骨、贝、木做器具,打些野兽,掘些芋薯度命。人类的进步可以比作一个老大的生徒,大半生消磨在幼稚园里面,然后雷奔电掣似的由小学中学大学。”

  这让我想起比尔布莱森的那段有名的话:“请你想象一下,把地球的45亿年历史压缩成普通的一天。那么,生命起始很早,出现第一批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大约是在上午4点钟,但在此后的16个小时里没有取得多大进展。直到晚上差不多8点30分,这一天已经过去六分之五的时候,地球才向宇宙拿出点成绩,但也不过是一层静不下来的微生物。然后,终于出现了第一批海生植物。20分钟以后,又出现了第一批水母以及雷金纳德.斯普里格最先在澳大利亚看到的那个神秘的埃迪亚卡拉动物群。晚上9点4分,三叶虫登场了,几乎紧接着出场的是布尔吉斯页岩那些形状美观的动物。快到10点钟的时候,植物开始出现在大地上。过不多久,在这一天还剩下不足两个小时的时候,第一批陆生动物接着出现了。由于10分钟左右的好天气,到了10点24分,地球上已经覆盖着石炭纪的大森林,它们的残留物变成了我们的煤。第一批有翼的昆虫亮了相。晚上11点刚过,恐龙迈着缓慢的脚步登上了舞台,支配世界达三刻钟左右。午夜前20分钟,它们消失了,哺乳动物的时代开始了。人类在午夜前1分17秒出现。按照这个比例,我们全部有记录的历史不过几秒钟长,一个人的一生仅仅是刹那功夫。”

  放在一起看,更加意识到人类的微不足道了。不要自大,不要自大,不要自大。

  接着我喜欢第八章,讲畜牧和农艺。

  他说畜养动物,一开始“并不是为的图利,却是由于一种非经济的、可是一样有人间味的理由——他爱把它们带在身旁做伴侣或是供娱乐”;“再加上游戏之动机,豢养禽兽之欲望便和任何常态的人间欲望一样强盛”;功利地豢养动物其实是很久以后人类突然开窍的结果。

  第九章讲居室的时候,讲到中世纪欧洲人在街上养猪的情形,各种国王和猪宣战,看得我要笑死了。

  字里行间透露黑色幽默,讽刺着:其实中世纪的欧洲在城市建设方面并没有比罗马时期好。不要自大,不要自大,不要自大。

  第十章讲到服装。

  原来以为衣服的起源一定是为了遮羞,但其实远不是这么回事。

  衣服有时为实用而发明;但“要说是起于羞耻,大概可以说是从来没有过那么一回事。人类并没有掩盖性器官的本能。”因为以前的人们认为:上帝造的东西,人类不用害羞。但也并不是说完全没有怕羞的观念,只是说怕羞的观念在早期并非围绕性器官展开。

  衣服起源可能的另一些动机是爱美的欲望,彰显社会地位。文身,刺疤,割势皮,以及其他毁伤肢体的方法,都可以有表示社会地位的作用。说道这里,就让我想起那个《天地玄黄》的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原始部落的人的装束。

  还有第十四章,讲家族,我对里面“婚姻影响深刻

  第一次那么觉得“婚姻是一种契约”,婚姻自古以来拥有很多“财产”属性,比如聘礼相关的习俗、在有些地方甚至配偶是可以继承的、破坏契约时的一些补偿、惩罚方式……作者还举了富兰克林娶妻的故事,讲得可有意思了。

  而以前的“一夫多妻”,也和我们一般认为的很不一样,没有那么不和谐(因为妻子们很可能本来就是姊妹),也没有那么“随心所欲”(因为要养活很多妻子是很难的)。

  ----

  译者在最后写了一篇《重印后记》,里面提到这本书原来的书名是《我们文明吗?》,但被他改成了《文明与野蛮》,他当时的担心是:

  “我们文明吗?”是作者站在白种人的立场作自我批评,可是我怕如果译本沿用这个书名,很容易引起某些读者的阿 Q 式反应:“原来你们也不过如此,还是我们炎黄子孙比你高明!”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首先脑海联系到了古时那群写诗忧国忧民的文人,其次是被拉回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不过五十年以后的我们大概也没有好多少吧。

  不要自大,不要自大,不要自大。

  《文明与野蛮》读后感(四):Are We Civilized ? ----Human Culture In perspective

  《文明与野蛮》,作者是Robert Heinrich Lowie,吕叔湘翻译。吕叔湘的名字很耳熟,高中时人手一本的商务印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的主编就是他。Lowie是一位人类学家,这本书是人类学范畴的书,主要以非洲和欧洲大陆好或坏的种种习俗做对比研究,通俗易懂,可作为非专人研究人类学的人的科普读物。

  Are We Civilized ?直译是“我们是文明的吗?”,作者是以白种人的立场做自我批评,自诩文明的白种人是否是真的文明?白种人口中的非洲野蛮人是否就真的不文明?吕叔湘担心引起某些读者的阿Q式反应,故翻译成“文明与野蛮”。

  全书总共有23章,从文化、地理、遗传、饮食、畜牧、农艺、衣服、工艺、行旅、婚姻、家族、国家教育、文字、艺术、宗教、医药卫生、科学等方面列举各种习俗,举个例子:白种人嘲笑非洲人不爱卫生,其实白种人两三百年前也是不爱洗澡的,那时的白种人认为洗澡时毛孔会张开,细菌等微生物会从毛孔进入体内。

  为什么人类会进步?作者认为是人类相互学习的结果,当然这种学习是需要机缘的。才能得之于天,不为任何人种所独有,作者从人类学角度出发论证人本质上一样的,只是各民族的物质积累不一样,有一种大同的思想在里面。

  《文明与野蛮》读后感(五):文明人,你们好!

  学习人类学的好处是整个人变得心地宽容。因为在人类学者看来世上的一切让“文明人”讶异的异族——野蛮人生活方式都是上古祖先遗留下来的,并无特别。

  其实在人类的古早文明期——西方的古希腊和中国的先秦,对于他族文明是很包容的。直到西洋进入了中世纪,中国罢黜了百家。之后,人类开始对于自身文明进行神格化,对他族之文明统统斥责为蛮夷,异教,邪法,外道。到工业革命之后,文化的神格化差不多完成,这时候东西方又不约而同开始拔高自己种族的地位。华夷大防与白人至上全是傻乎乎的言论,但是因为之前自身神格文明的铺垫,很容易被本族人认同——这就是希特勒所作所为的历史依据。

  本书的作者Robert Lowie在1929年写了这本小书,深意就是探讨10年前一战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嘲笑那种毫无根由的白人骄傲感。可惜出版当时就没有多大反响,wiki更加直接,根本没有将此书收入他的著作表中。更讽刺的是就在此书面世8年后,二战开始,众所周知的针对犹太人的灭绝和对中国人的虐杀替本书做了血的注脚。

  而今天的人读到这本吕叔湘早在1932年就翻译出来的书,许多人都将其当做一种幽默故事大全。而另一类人又将其看做贬斥白人中心论的书。作者当然批驳了白人至高论(乃至Nordic人更高论),但不限于此,他希望的批判的是全世界文明人的差别心,鄙夷心和愚昧心。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人类其实从整体看是愚笨的,顽固守旧的。单说这一点,自石器时代飞跃到陶器时代人类花费了9000年!铜比铁难炼,但人类先进入的是铜器时代……凡此种种,都是证据。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算算人类史上伟大的发明者们占人类总数的百分比——肯定不高。对于像爱迪生那样先做发明家,而后为了个人利益又成了保守阵营头子的,也有很多。丹麦王为了让老百姓不用茅草屋顶花费了350年,欧洲开始用叉子也不是什么久远的事。对于宗教的愚昧看法和掺杂巫术的医术就算到了今日,依然不曾断绝。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对人类的未来表示悲观,或者我们的思维既然与原始人无异,是不是就不必前进?持这种看法的人,一定是在人类的骄傲被RL教授击碎后,转向反智主义的陷阱。文明的真意到底为何?文明其实就是带着捆住野蛮心性的枷锁前进。RL教授自己不是也在结尾引用了弥尔顿的两句诗么——亦知战不胜,战死有余荣。

  至于二战和吕老师提到的文革——就当做文明的代价好了,毕竟我们能看到热心人在孤独荒野传道总是能感到聊胜于无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文明与野蛮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