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张居正》是一本由郦波著作,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5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雨张居正》读后感(一):应该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微信读书的限时免费出现了两本张居正传记,颇为好奇,因此都下下来了,目前看完了《风雨张居正》。这是一个好故事。
这是郦波在百讲说张居正的故事的26讲内容集结成的书,语言上稍微有点像是说书;内容上,介绍了张居正从出生到成首辅再到死后的悲惨结局,细数了他的为人处世和后面的部分成因分析,详细说明了他的万历新政的前前后后的铺排和后面的原因。
但是也如很多豆友所说,对于这样一个当时引起很大争议性的人,郦波的看法和视角不够批判性,主要态度是称赞和维护,这可能是这本书的一些局限。
我要说再读这本书的6个小时之间,我的直观体悟如下:
3.要做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张家追求的是功名利禄,那后来就都会还回去。可是张家追求的是天下苍生,做的都是认为有真正意义的事情,那股正气和傲骨,并不会再无常中消亡,在崇祯皇帝重用的子孙身上还能看得到。而他的影响力,感动了1940s的朱东润先生,感动了2010s的郦波,感动了现在的我。所以要做有意义的事情。
tw,主讲的老师在序言中说了一个自己的故事,也是一个挺好的故事:
当初我毕业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正因为有选择,反而让我痛苦不堪。我去请教父亲,他说:“自己的人生,应当自己选择。不过要是换了我,我会选择一件能让我一辈子都开心的事儿去。“
再歪一个。看到张居正的变法初期,对于朝堂之上严重的党羽林立,不做实事的情况,没有进行大刀阔斧的大清洗,对于有才学干实事的人就委以重任,并不任人唯亲,“天下之贤,为天下用之,何必出于己”(张居正给张佳胤的信)。提出了『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
这段真让人赞叹,不过这个做事风格并不是第一次见到,十多年前看得台湾言情小说里头的也有个类似的处理...一个宫妃如何整顿后宫的片段描述:
明恩华对人事的重新配置方式,再度让他为之惊奇!因为她治理后宫的作风,竞与他心中思考过的御朝理念如此相似!她没有直接解散宫务府,也没让宫务府撤出后宫回到上皇宫的内务府里。她甚至没有对宫务府的人员进行大清洗,她只是撤除了少部分真正不能用的冗员,然后将留下的大部分人员调职,尽量的适才适所,而且巧妙的利用这些人的亲疏恩仇关系,以仇监视,又防其犯事招致诛连,制定了一个不得不互相牵制与互相帮忙的工作流程,让责任归属得以明确。
以后交办的事,若是没有办成,那就层层追究责任,看是哪个环节做错,由那个人领罚,其他相关人员陪罚:同样的,将事办得大好,丰厚的奖励亦是相同处理方式。
当然,人心不是规矩明确就能控制住的。何况宫里这些人,闲逸久了,勾心斗角在行,真要她们办些劳心费力的实事,是有困难的。明恩华也没那么天真,以为奖罚分明就能有用。这时候琉萤收集来的个人资料背景就有了作用。
对...我就是在动漫游戏言情小说这些下三烂的东西里头学到了很多人生哲理_(:3」∠)_
《风雨张居正》读后感(二):感受你的灵魂
历史和人生一样,往往充满了遗憾。在昏暗的灯光下,在宁静的时光中,我似乎看到你孤单而又单薄的身影一步步走来。张居正,携你的决心和故事,让我感受你的灵魂。
大明王朝的历史中,总有你所带来的丰功伟绩。你以少年天才的身份进入官场。你亲眼目睹了残酷的官场斗争和为权力争夺的腐败现象。你慢慢变得更加睿智,冷静。终于在不断斗争中保全了自己,并且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梦想。你当上了内阁首辅,而你并不为之雀跃欣喜。因为朝政的腐败,百姓的流离失所,让你有了救国的抱负与决心,于是你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改革大业。
教育。面对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你担当了他的老师,也在情感充当了他的父亲。你一生呕心沥血的就是两件事,一是改革,二就是对小皇帝的教育。你用你的肩膀,为十岁的他撑起了一片天,一个国家。
抉择。当改革轰轰烈烈的施展开来,当国家好不容易走上正轨时,有一个巨大的磨难走向了你。你的父亲去世了,那一刻,你泪流满面。很难想象,为了朝政与抱负,你十九年从未回家看过父亲更多的愧疚,思念,只有在你心里更显凄凉。而更大的磨难,是你放弃朝堂,回乡为父守孝。在梦想和道德中,你面临抉择。改革大计还未完全实施,你又怎能离开?在满朝官员的弹劾和非议中,你超越了世俗,超越了那个时代,毅然决然坚持梦想前行。
身后名。对于我来说,你是一位孤独的英雄,你在那个时代留下了遗憾。对整个大明王朝,你的改革减慢了王朝的灭亡。当你离去,当你的改革被废除,当清太祖努尔哈赤打来时,人们不禁惶恐,可世间再无张居正!
《风雨张居正》读后感(三):明朝只此一相
今年5月时初读《万历十五年》,意犹未尽,颇有感触,今日又看郦波老师的《风雨张居正》,讲的实在是太好了,可以说是这半年来看过很好的一部了,我同意郦波老师的看法,张居正是一个一心为国,鞠躬尽瘁的名相,也深深痛恨万历皇帝最后的无为浪费了他的心血。历史不容假设,但倘若张居正和万里之间能够很好的交接,大明朝也不至于那么快的土崩瓦解。--2017年8月25日于北京
《风雨张居正》读后感(四):他搞定了所有人,唯独没有培养好接班人
这本书本来是在百家讲坛上的讲稿整理所致,其间主要讲了张居正的一生,主要讲述他的政治生涯,以及他在明朝所做的政治改革。
张居正不是一个好老师。作者说:历史上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学生和最好的家长的三角组合。在我看来,张居正是一个知识层面对学生教导有方的老师,在心理上和政治上并没有教会小万历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帝王,做一个有品质的人。因此作者说是最失败的教育。
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政治家,他最荣耀的时刻是在万历新政的开展和一条鞭法的实施上。他深谙官场之道,并心存善念,在对严嵩和徐阶以及后来高拱的事情处理上极尽人道;在和太后以及冯洁组成铁三角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他为人处事的智慧;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对海瑞等人的任用也体现了他用人的智慧。
政治上最大的错误不是做错事,而是没有站对队。张居正在这一路的站队过程中,为人居正,才能在站队这件事情当中没有受到波及。交朋友的道理,在张居正这里可以得到很好的学习,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成功者总有很多成功的理由,但失败者的失败却是由不同原因造成的。因此,我觉得研究失败更有意义。张居正的失败只是败在没有对小万历进行思想教育,在心理上对小万历进行辅导和关心。
肤浅的认识,待续。
《风雨张居正》读后感(五):《风雨张居正》(郦波)
算是第一次看张居正的个人传记,之前看的多是零散的明代相关书籍,或多或少看到过一些关于张居正的记录,却没专程去看讲张居正的书,选择了这本入门。主要考虑到这本是作者在百家讲坛的讲稿编写而成,用语比较通俗看着轻松,入门合适。 就我个人而言,在历史方面其实并不太喜欢看口语化的书,尤其是有插科打诨内容的。因为一直觉得历史应当是个严肃的话题,幽默风趣是好事,可一旦幽默起来,调侃多起来,就会让人难以分辨某段内容究竟是可考的史实还是街头巷尾的流言,从而降低了它的可信度。总体而言这本书用语比较诙谐,毕竟是讲稿,可以理解,好的一点是书中也引用了一定数量的原文,便于查阅。 看得出来作者对张居正其人是相当推崇的,在书中也对历来备受争议的几个话题为张居正进行了平反,比如他和冯保之间的关系,比如他和李太后之间的关系,再比如他和高拱的关系。这几点上我个人比较赞同,也并不喜欢很多人把张居正和李太后的关系进行加工搞成艳史而到处宣扬,毕竟张居正本身是值得尊重的,能力挽狂澜把大明从腐化中捞回来的只有这么一人。但作者对张居正的推崇,甚至为其推翻《明史》中的多处记载,难免有过度美化之嫌而显得有些片面。是否公允,是否恰当,这点上还需多阅读一些相关材料才能做出评价。 最后一章读得很磕巴,断断续续地看,看完想说很多,但想了半天还是决定不多说,大概最合适的结语还是作者多次引用朱东润先生在《张居正大传》里的那句,无需再多赘言。
《风雨张居正》读后感(六):如果张居正懂一点心理学
看完整本书,最大的感慨除了作者的独立批判思考精神和条分缕析的严密,就是越发觉得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一代名相张居正,功勋至伟,但在教育学生小万历皇帝的过程中,过于严厉和压抑,限制了小万历的心灵成长空间,导致万历成人之后疯狂的反叛和清算,也赔上了整个家族的悲惨遭遇,儿孙饿死的饿死,发配流放的发配流放。而小万历的生母,李太后,也是一旦儿子的功课稍有生疏,就严厉处罚,罚跪,而且一跪就是一个时辰。这跟现代社会中各种儿女杀亲惨案,有共同之处,就是作为老师或家长的权威,压制儿女或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心灵的自由空间,日积月累,一旦爆发,反弹更加厉害。可是,历史跟人生一样,没有假设,而且总是充满了遗憾。
年轻时的受挫是一种财富
大凡有志青年,都认为自己聪明才智了得,他们的成长都伴随着一种自我心理预期的膨胀。从人生的发展来看,这种心理能否得到及时的调适就特别关键。张居正,作为天才,遭遇了第一次参加乡试就落榜的挫折。这要归功于一位慧眼识英才的顾巡抚。而13岁的张居正,居然能理解顾巡抚的一片苦心,坦然接受了落榜的结局,实在通达睿智!所以,后来, 才能够在大风大浪之前,如履平地。
超越了当时教育体制的张居正
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如果以考试为目的,那么就会严格重视应试能力,就是八股文的形式训练,日后也不过是一个风花雪月、舞文弄墨的文人而已。而张居正,沉醉在对汉代政论文、治国之道的研究,训练自己的思考力与政治眼光,因此而会试又落榜。他作为天才,最让人称道的不是文采,而是他的思维能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
善交朋友的张居正
张居正比较孤傲,一般都以为他没多少朋友,但事实上,他非常善于交朋友。交友之道,是那种雪中送炭的,虽然看上去跟你没什么热乎劲儿。虽然在立场上张居正站在严嵩的对立面,但是严嵩欣赏过年轻的张居正,有恩情在。严嵩死后无法安葬,张居正重感情,出面拜请县令把严嵩体面安葬。
四场恶斗
张居正历经四场残酷的政治斗争,最终胜出,叹为观止。第一起,夏言和严嵩的斗争,给了张居正很好的岗前培训。夏言才华横溢,兢兢业业,一心为国,但是有个严重的缺点,太傲了,在官场上得罪了很多人。他看不起严嵩的奴颜婢膝而攀上高位,也根本不把严嵩当回事儿。严嵩恨之入骨,两种手段扳倒夏言:离间最高权力、言官跟夏言的关系;借势,利用嘉靖的猜疑而杀害夏言。但夏言倒台之前,快速提拔了一个正直而可以在将来跟严嵩对抗的人,徐阶。
第二起,严嵩和徐阶。这时,张居正在两人之间走钢丝,有一个重要的政治技巧,“接触艺术”。任何人总是在接触中产生感情的,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都渴望被人理解,渴望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因此才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幸福感。在官场上也一样,你总是要跟一些不同的人时不时地保持下接触,尤其是要与和你相对立的政治集团的人保持一定的接触,这往往比只跟和你那个小圈子里的人保持接触还重要。张居正在逢年过节甚至严嵩生日的时候,还是会写祝贺的诗文,甚至在明知徐阶和严嵩的矛盾情况下,也会很自然地提起自己跟徐阶的交往。这既让严嵩保持了对自己的好感,也让严嵩错误地认为他与徐阶的关系并没有达到什么了不起的地步。这就是高明之处,有些东西越放在明处越让人放心。而张居正最为人所称道的政治气度就是不卑不亢,所以连严嵩也会这么欣赏他。正是这种不凡的气度与行动能力,徐阶也特别欣赏张居正,着力培养他,尤其是把与严嵩长期的较量过程的内幕与细节都经常告诉这位学生。所以,张居正学到了很多东西。最后,徐阶与张居正亲自策划,发动了对严嵩集团的总攻。决胜之道,三个字——忍,藏,智。徐阶年轻时被贬之后,忍功修养的无与伦比,为了整个战役的需要,在杨继盛事件中选择了沉默和忍气吞声,面对自己的学生张居正的指责,都是淡然一笑。藏。徐阶在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的时候,尤其注意不让自己人与严嵩集团发生正面冲突。智,就算占据极大优势,仍然注意战略战术,从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开刀,摧枯拉朽,彻底摧毁严嵩集团。
第三起,高拱与徐阶。高拱有学问,有能力,但是为人比较傲,从来不肯轻易依附于哪一个政治集团,所以一直都没有得到过重用。同时,他心眼太小,脾气又急,沉不住气。徐阶在扳倒严嵩之后,立刻平凡昭雪,拨乱反正。百密一疏,这么得人心、顺民意的好事,他只让张居正参与,而把资历老的高拱晾在一边。高拱显然很不是滋味,
后来虽然张居正年轻13岁,但是反而显得老成持重一些。
张居正的内阁首辅之位,跟冯保关系很大,
《风雨张居正》读后感(七):立场和手段
“在政治上,最坏的情况不是没有本事,而是没有立场”这是《风雨张居正》一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
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的名相,他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改革家之一,更是改革取得基本成功的极少数人之一。为了实现抱负,他在登上高位之前游走于各政治阵营之间,左右逢源,最终坐上首辅大臣的位置,这似乎是他为了取得坚守立场的资本,而在形式上暂时放弃立场采取的手段。后来张在处理与李太后、大太监冯保的关系方面,更体现出了他的政治智慧,以致有史家称他是“中国唯一顺风顺水的改革家”。
值得思考的是,同一时代的那位彻头彻尾的清官海瑞,也曾经实践过张居正将要推行的经济改革“一条鞭法”,有一定经验。但是张居正在对其敬重之余,却置之不用。事后海瑞把朝廷上下都骂遍了。张居正认为海瑞为人处世过于极端、激进,不能容人,而改革是涉及从中央到地方的整个国家管理机构的事情,互相之间必须协调、顺畅,不能有一个不合规格的“零件”阻碍机构运行。因此,他主张用人要用“循吏”,循吏不仅是清廉,更专指那些处事稳重而有实用主义精神的官吏。
与万历新政相对照的是,北宋时的王安石变法。他公然打出“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旗号,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从这点上看,王安石在处事作风上与海瑞有相似之处。在组织上,王任用了能力不突出却能投其所好,立场随风倒的投机分子和污吏,比如蔡京,为变法埋下了祸根。改革不仅最终失败,还帮了腐败的忙,让王安石始料未及。
书中对民族英雄戚继光不吝誉辞。戚继光是张居正一手提拔的,对张最为忠心的帅才。他率领的“戚家军”解决了为祸几十年的东南沿海倭患后,在北疆驻守16年,抵御凶猛的蒙古铁骑侵袭,使千万人的生命得以保全,为万历改革赢得了军事安定的局面,他本人还有数册军事著述,作为民族英雄,他名至实归。但是,在这些光环之下,戚继光个人操行方面颇有污点:向张居正行贿送礼投靠山,言行不一迷信治军,另辟私宅密养小妾,等等。《明史》说他“操行不知如而果毅过人”,证明他英勇而不廉洁。
但是后世的史家大都没有苛求这位英雄是个完人。他遵循社会的潜规则也是出于无奈,或者“务实”:张居正能够使他建立辉煌的功业,迷信治军是因为这对鼓舞士气管用,秘密包养二奶,是由于他的老婆习武强悍却不生养。当然,戚继光最终得到了长妻的谅解。他尽管大方送礼,却经常缺少家用。张居正死后被万历皇帝清算,戚继光随之倒厄运,离职之时一贫如洗,“领将印三十余年,家无余田,惟集书数千卷而已。”原来他的所有收入无论来路正当与否,都用在了交际上,自己还是清白的。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戚继光算得上是“循吏”。
“像山一样做人,像水一样做事”。做人要像山一样坚持立场、信仰,做事要有水的圆滑。在与人交往中,在坚守原则的底线上,要把握对方的特点,结合时间、场合、事态的变化迅速调整自己的言行,使双方保持和谐状态,灵活处事,变通做人。在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最终把事情、事业做好。
《风雨张居正》读后感(八):张居正,时代的骄子
这周听完郦波老师的《风雨张居正》后,有了些比较深刻的感触。张居正以一个改革者的姿态施行万历新政,挽狂澜于既倒,把陷入泥潭的大明王朝又拉了出来。但他在执行新政时的一些急躁严厉的措施也为他死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万历在张居正死后立刻对其进行反攻倒算,全面推翻万历新政,眼看就要中兴的大明王朝就这样又衰弱了下去。如果说明朝在嘉靖朝之后仍毫无起色,直至灭亡,那只能算是自然死亡,不能称之为悲剧。明朝的悲剧在于当自身即将面临毁灭的时候,有好几次机会可以死里逃生,重振国势,但轰轰烈烈的万历新政以人亡政息而告终,万历三大征消耗了大量张居正时期攒下的财富,天启年间魏忠贤祸国殃民,残害东林党……崇祯帝虽励精图治,但无奈明朝已经积重难返。崇祯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最后只能自缢煤山,以身死社稷,也算为他的先辈们挽回了一点颜面。
张居正在十年改革当中推行的政策除了“一条鞭法”比较特殊外,其他方法其实有很多都已经被前人用过了,所以明朝可以重新焕发生机并非是张居正的改革方式有多么高明而是因为张居正有三样同时代人不能同时拥有的东西:出众的才能,足够的权力和改革的想法。正是因为这三样东西,才能使张居正能够重整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让这套国家机器的力量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从而取得了极为可观的改革成果。而且,当时明朝积贫积弱的国势也使很多人穷极思变,都愿意顺应张居正的号召。他们希望可以通过重振国势,来间接改善自己的生活。无奈张居正改革最后化作一缕青烟,随风而去,消失在历史的天空中。这对于张居正本人和明王朝而言,都是无尽遗憾的。但就算大明完成中兴又如何,最多再过几百年,它还是要灭亡的。而旧王朝灭亡之后就是新王朝的兴起,大乱之后又是大治。新王朝大治之后就逐渐走下坡路了,接着是在某段时期的中兴,随即又以更快的速度衰弱下去,最后王朝覆灭。这就是中国历史周而复始的定律,应了《三国演义》开头那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从个人角度而言,张居正是那个时代的伟人,是万历初年的擎天之柱,改变了几十年的中国历史走向。可惜,张居正在改革高潮的时候故去,原先的好学生万历也彰显出了压抑已久的愤恨,疯狂报复张居正,使张居正落得个凄惨的下场。正如郦波老师所言,“悲剧就是出于善意做一件事情,结果却导致了无法挽回的灾难。”对于400年前的张居正,现在的我们也只能“一声叹息”了。
《风雨张居正》读后感(九):不值一看,俺可不是看到一本书就夸的人
这里比较冷门,估计写什么也没几个人看吧,索性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不必担心拉仇恨。
这本书说实话我没看过,但是郦波教授的百家讲坛我倒是看了一些,但是看的也不多。
估计有人忍不住要跳出来骂我了,你要评价对方的话,怎么也该把他的著作读一读吧,至少读个差不多吧,那是起码的尊重啊。
如果真的以是否读完本书作为对郦波教授是否尊重的标准,那么我可能确实需要道歉了。
但是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对郦波教授的研究(这里只谈关于张居正的)等等,如此缺乏耐心,实在是因为其本人水平不高,实在过于平庸,大家都平庸,但是在人类理性思维理应更加深入广泛的今日中国,郦波教授的平庸有点超过底线了。
别急着说:你不平庸你去写啊。
嘿嘿,我这就写来... ...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文史研究作者一直有个大毛病,研究谁就免不了使劲夸谁,最典型的就是阎崇年老先生,甚至研究某些公认的大坏蛋的也不能例外,诸如什么秦桧之流。
我观察郦波教授就有这个特点,而且非常明显,有时候这种对张居正的赞美显得是那么地刻意。
说实话这并不是错,甚至都不能算成毛病,毕竟每个人都有拥有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和权力,但是每次我看到那种对张居正用心良苦地赞美,我都忍不住拥有我的另一项权利:不赞同甚至贬低的权力。
说话总的讲证据哈,那我就提出来一点?
咱们随机一点。
我刚好看到主页下面有一个链接写着“第66页”(原来是未经作者允许就转载,这位仁兄,你人品不怎么样啊,不尊重郦波先生劳动成果啊),让我们看看写的是什么:
“也只有张居正,这位徐阶最得意的弟子出面,别的人对安葬严嵩也就不会说什么
了。
有的人会说,张居正好好地要去管严嵩的事儿干什么呢?这会儿严嵩倒台了,再
加上严嵩又是被定了性的奸臣,俗话说墙倒众人推,他这时候去扶一把,不怕惹
来一身膻吗?
事实上还真是这样。历来就有人根据张居正年轻时为严嵩写庆贺生日的诗文以及
严嵩死后他还帮助安葬这事儿,来说张居正有谄媚严嵩,也就是拍马屁的嫌疑。
其实,这种指责根本就不值一辩。因为拍马屁讲究的是锦上添花,而真情义讲究
的是雪中送炭,要是谄媚的话,还有必要为倒台了的严嵩、为死后的严嵩做这些
事吗?
这就像三国时候的蔡邕,也就是曹操喜欢的那位大才女蔡文姬的父亲。董卓被王
允巧施连环计杀掉之后,天下百姓庆贺,唯独蔡邕为之落泪,因为董卓对他有知
遇之恩。他虽然在政治立场上跟董卓是划清界限的,但在私人情感上却是把董卓
看成是朋友的。因为蔡邕哭祭董卓,所以王允把蔡邕也杀了。但当时天下人都评
论说是王允没气量,而蔡邕虽然为董卓落泪,却是真性情、真友情的表现。”
张居正在进入官场之前,名气就极大,而且他的才华在当时是公认的。但是我们如果把张居正看成是智商高而情商却不一定非常高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实际上张居正本人一生的成功,就在于他的情商,而他的智商发挥的作用其实很有限。
这一点的表现是,他在进入官场之后,就表现得四平八稳,在徐阶和严嵩之间不偏不倚,这种表面上看上去非常骑墙的做法,实际上极为高明,他不仅使徐阶和严嵩双方都对张居正青眼有加,更为张居正博得了非常好的官场名气。
这样一位张居正,如果在严嵩倒台之后落井下石,虽然在当时属于”人之常情“,可作为政治人物来讲,这势必为他的个人形象减分;相反,在严嵩死后,表现出某种不痛不痒的大度,才是非常高明之举。
如果郦波教授想把张居正的这种行为归结于纯粹因为张居正本人品行高尚,也无不可,毕竟,考察张居正本人当时心里的真实想法,几乎是个完全无法完成的任务。
但是我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严嵩晚景凄凉之时,张居正未尝施以援手呢?当然,这绝对会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且不论对严嵩的整治处理皇帝拍的板,而且将得罪满朝大臣。但是,对严嵩给予些许接济,张居正并非完全做不到,只要他想做。
而且作者回避了其他人对张居正年轻时谄媚严嵩的质疑(其实我也不赞同这种质疑),很不巧妙地跳了过去... ...
至于作者拉来蔡邕帮腔,更没道理,当时张居正肯定没有性命之忧嘛,二人所面临的政治风险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不管怎么说,张居正在这件事情里的表现非常有担当,且始终如一,但是我们所要追寻的不是表现,而是张居正本人的内心对不对?
郦波教授写这件事,最重要目的就是说张居正品格高尚,我想我理解的没有错。
大家也看出来了,我否认郦波教授这个观点。因为简单地以人之常情去分析和打量政治人物,实在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情,这个观点我相信就会有很多人赞同了吧。
理想主义的动力、传统的儒家道德、现实的政治利益、士大夫集团的分化... ...在诸多因素夹杂其中的晚明时代,我们实在很难也不应该去简单地、非左即右地看待张居正,而这正是郦波教授的特点。
这是一种令人发指的简单粗暴,虽然郦波教授的声音明显缺乏这种气概。
但是大家看出来没有,郦波教授和我都没有绝对证据,相关论点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说白了大家都靠推论
神秘、分析,这本来都是历史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之一,但是一本书里充满了先入为主观点,而且是那种多少带点谄媚和不顾原则的观点,那么这本书的乐趣也就降低了不少。我必须再次声明,这并不是错,甚至不算毛病,但是我说这本书平庸,不值得一读,肯定是说轻了。
这里虽然冷清,也希望能有人和我交流一下,这也是一种乐趣。
如果大家读了郦波教授那饱含个人感情的《风雨张居正》,我建议大家再读一读《明史》中的张居正,我记不太清了,他好像和徐阶、高拱列在一起做的传,这也是另一种观点,而且是郦波教授研究的基础之一,想来会给大家带来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