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什么是数学》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5-13 16:16: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什么是数学》经典读后感10篇

  《什么是数学》是一本由[美] R·柯朗 H·罗宾 著 / I·斯图尔特 修订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7.00元,页数:5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什么是数学》读后感(一):给你一点事实和灵感,但不是这本书的全部

  关于评价,我选了“推荐”。我说我是来提供事实和灵感的。这本书上有一页是介绍数学归纳法的,如果你学过高中数学,就知道这方法在求通项公式时非常好用。但前提是你的数学归纳法的格式必须符合要求。在这本书中呢,关于数学归纳法,这位哥廷根人讲了一大堆纯学术意义上的关于数学归纳法的内容,也就是说,看完这一页书,你绝不会学会解题必要的,数学归纳法的标准格式。这个格式不是为了应试用的,而是在任何有关数学的计算、推导等等当中必要的。它不会告诉你格式,对你的数学技术性起不到任何帮助,这是事实。然后,我想告诉你的灵感,也是最重要的内容是,它这些纯学术的文字,非常有意思,当然如果你学识浅薄反而会觉得无聊,多看几遍,隔着日子看,遭遇了许多事情的时候去看,你会主动地思考,然后就会发现,书中体现出来的哲学意味贯穿我们的生活和宇宙,你的思想将从此变得理智,清醒,成熟,也会更加感性,包容,深刻。以上是全部。

  《什么是数学》读后感(二):培养数学思维的入门经典

  同某些人一样,常常在书店一冲动买下许多不会再读的书,放在书柜里——倒不是装B给别人看,而是给自己看,觉得心里挺“踏实”,仿佛那些只是俨然已经在自己的头脑里,而不是仅仅躺在书柜里。

  这本书也没逃脱这样的命运,买回来几年了,前言、目录和前几页看过几回,然后就没有下文了。直到最近,终于可以平心静气地读读书了,才又捡起来。这回不同,终于能够连续地读下去。这样一来,却发现很难释手了。不理解自己为什么前几次都读不下去这么好看的一本书。可见读书不全在于书本身的好坏,更在于读者的阅读态度——扯得有点远了,哈。

  按照作者的说法,本书的几个部分的内容相对独立,可以仅挑选有兴趣的部分看。但我发现,这个建议适合数学感觉比较好的读者;对于一直头痛数学、畏惧数学的读者来说,按序从头读起,更有利于逐步建立数学思维框架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本书归根到底是一本数学普及读物,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很多内容都学习过,只是学校里学的东西很多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体系。而且我们的教材大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可以通过这本书重新整理数学知识的体系(只是最基本的东西,但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帮助融会贯通。

  作者的思路非常流畅,即使被很多人认为最枯燥的数学,也能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一般。建议畏惧数学的朋友能够通过这本书至少不再畏惧数学。

  作者是美欧著名的数学教育家,他的《微积分和数学分析引论》是美欧最流行的大学数学分析基础教材,还有一本《数学物理方法》也是经典教材。

  去年看的,里面基本上吧数学的相关内容都包含了,不过大部分都是简单介绍,没有真正的专业数学书上深刻。现在已经有了和《什么是数学》同名的网站,是关于数学题目交流的社区网站,感觉挺专业的。所以还挺喜欢这个网站,毕竟中国专业一点的数学网站并不是很多。这个网站好像是中科院的一个在读数学硕博生搞得,可以去看看

  《什么是数学》读后感(四):数学是什么

  总觉的人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大脑就应该很聪明,最好像爱因斯坦一样。

  但是,我们大多人是不具备那样的能力的,那怎么吧?

  难道,是要用知识图,建立知识模型来记录吗?

  如果是着这样,那得多少张图,模型?

  所以,知识,它应该是不需要记忆的,是不用记忆的。

  在本书的第一章《数学是什么》,我找到了答案。

  但是,我们学习数学是为了什么?

  锻炼思维?还是……用它去发现真相,看清楚事实。

  --------------------------------

  结构与关系

  “上帝创造自然数,其余一切都是人为的。”

  数学是一座大厦,那自然数什么?

  是砖?是地基?

  管它是什么呢?我们关心的是大厦。

  《什么是数学》读后感(五):什么是数学

  本书是“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透彻清晰的阐述”——A·爱因斯坦

  正规的数学就像拼写和语法一样,是一种对约定规则的正确应用,有意义的数学就像用来讲述有趣故事的报刊杂志;但不像某些报刊杂志,它的故事必须是真实的。最好的数学就应该像文学作品——故事来源于你眼前活生生的生活,致使你把精力和感情投入其中。

  ——亚马逊网站

  以上两段话来自本书封底。已经评论的非常好。

  *************************************************敲了一大堆,感觉水平有限,不发出来了。简单写几点:

  1. 数学研究的是本质。是知识的抽象和凝结。

  2. 数学大厦,千年亿万人搭建。可有尊敬,不需卑微。

  3. 不用过分崇拜天才。人们农夫山泉有点田的悠哉的过,而天才往往竭尽天才甚至一生为人民服务。

  4. 数学类的文字中,很多情况下,可以用”优美的证明“替换”简单的证明“

  比如,”关于这个问题,高斯(或其他天才大神)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证明”

  和

  ”关于这个问题,高斯(或其他天才大神)给出了一个优美的证明”

  不一样。

  数学是艰辛中杀出优美,复杂中“凝”出简单,而不是“给“出了一个简单。

  天才的辛勤努力被抹杀,不尊重天才,也不尊重其他人。

  数学毕竟是人的知识,不是冷的。人嘛,还是要有些尊重的,尊重大牛们的殚精竭智,也尊重每个绞尽脑汁的男孩女孩。

  还有我们这些平凡人。

  我都要哼开朴树的平凡之路了。哈。

  《什么是数学》读后感(六):数学之于我们的意义

  偶然所得,故欲付诸于文字。解一道题目,5乘5圆的矩阵,有一个黑点,然后用一条线连接除黑点外的所有圆。虽然单次的话从自身的角度来说如果仅仅是解了,也就可以完了,有些人不死心,想着从这样的生活中发现一些规律,这些都是在既定规则之下的规律,可能对于我们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仅仅是为了挑战一些极端的情况。从理性的角度,也就是逻辑可能性出发,我们可以对此进行深入的考虑,从根本上论证这样的情况是否可行,这在你以后碰到极端情况的时候可以给你参照,人类要活下去,会遇到所遇到的事情自然无穷无尽,有这样的存在可能,我们自然是需要考虑。

  数学的抽象,就是在于你看着他有深邃的意义,但是没有遇到具体的情况,你还真不好对应,这样极端的情况也不是那么容易遇见的,就是对极限的执着会让一些人觉得没有意义。

  这样的逻辑训练久而久之就会在你的脑海中生根发芽,然后结出你自己思维的一套逻辑,生活会赋予你这样新的价值与意义。

  《什么是数学》读后感(七):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

  我觉得副标题非常的贴切。

  初等数学的脉络讲解的非常清晰,对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分析的简洁、深刻。我以为能把事情用简单的方式叙述出来都是要么非常花费功夫,要么就是领域中的大师——正如《Programming Pearls》和《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薄薄一本书,值得翻来覆去的放在枕边读。

  我简要列举几例书中的有特点的地方。

  87:数的连续统——不论是作为理所当然的事来接受也好,还是只有作了批判性的检查之后才接受也好——从17世纪以来成了数学,特别是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的基础。

  这段话不仅是对数学发展史有了宏观的一个印象,而且本质上说明了这些精确定义的意义,和其他数学分支的逻辑关系。

  103:希尔伯特关于数学的形式化结构的理论,本质上是基于直观方法的。即使在最纯粹的形式推导、逻辑推理或公理化方面,构造性直观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或明或暗地作为最活跃的因素在数学中起着作用。

  这是一个数学家的深刻体会,在多年经验和广泛涉猎的基础上的总结。可能作为初学者或者不是专业研究数学的人来说,这段话并不是多么重要,但是到了一定程度,必然对于柯朗的感叹会心有戚戚。即使对于初学者,这样的感叹也对于其数学思想的形成,有着良好的指引性作用。

  135:直到19世纪初,意大利的Rnffini(1762-1822)和挪威的天才Abel(1802-1829)(作者可能用的伟大一词较多,数学史上星辉闪闪是应该被称道的,但是作者极少用天才一词,一个天才表达了柯朗对Abel的无限惋惜。当我读《量子物理史话》的时候,再回头看数学上的Abel,年仅27岁的天才,深同此感。)才表明了一个在当时很革命的想法,他们证明了不可能利用根式的方法解一般n次代数方程。人们必须理解清楚,问题并不是任意的n次代数方程是否有根。这个事实在1799年首先为高斯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所证明。所以关于一个方程的根的存在性问题是无可怀疑的,尤其因为这些根的值能用适当的办法以任意精度计算出来。方程的数值解法的技巧当然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有了很高的发展。但是,Abel和Ruffini所说的问题完全是另一个问题:只用有理运算和根式运算是否能够求解?由于要求彻底搞清这个问题,促成了Ruffini、Abel和Galois开创的近世代数和群论的重大发展。

  书中,作者对于证明方法的思想进行了严密的论述,而论述之后的这个总结除了让人印象深刻之外,对于思想方法作了回顾,又提及了部分历史以及数学的发展,作者对于数学的宏观把握和感觉对于读者来说是非常有益处的。

  197:首先,我们看到,在综合几何中,即使是“普通”的点和直线这样一些基本概念,在数学上也是没有给出定义的。在初等几何课本中,关于这些概念,经常能找到所谓定义只是启发式的描述而已。对于普通的几何元素,我们的直觉使我们很容易感到他们的“存在”。但在集合中——作为一个数学体系来考虑——我们实际所需要的只是某些正确的规则。借助于他们,我们能运用这些概念,…………只要能以一种清晰而不矛盾的方式阐述“无穷远点”的数学性质,即它们与“普通”点的关系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则这个新的实体在数学上就有存的意义了。…………我们现在指的不是物理的点、直线,而是几何上抽象的、概念化的点与直线。几何的点和直线有着本质上比任何物理对象更为简单的性质,而且这样的简化是把几何发展成为一个演绎科学的根本条件。

  206:这样一种从强调几何直观中到强调几何的分析方面的转变,为简单而又严格地处理射影几何中的无穷远点开辟了一条道路,而且对更深刻地理解整个这门学科是必可缺少的。

  225:用通常的话来说,公理体系的观点可以表述如下:在一个演绎系统中,证明一个定理就是表明这个定理是某些先前业已证明过的命题的必然逻辑结果;而这些命题的证明又要利用另一些已证明的命题,这样一直逆推上去。所以数学证明的过程是一个无限逆推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非在某一点停下来。

  243:当黎曼作为一个学生来到哥廷根时,他发现这个大学城对这种新奇的几何思想有强烈的兴趣(他其实是去学习神学和哲学的)。他理科认识到,这是理解复变量解析函数最深刻的性质的关键。黎曼的函数理论极大地促进了拓扑学后来的发展,而且,在黎曼的理论中,拓扑的概念则是最基本的东西。

  182:从这个观点出发,把它分为“综合”的和“解析”的两种方法。前一个是经典的欧几里德公理方法,其内容是建立在纯粹几何的基础上,与代数以及数的连续统的观念无关,而且定理是借助逻辑推理从成为公理或共设的一组初始命题导出的。第二个方法是在引进数值坐标的基础上,应用代数的技巧。这个方法给数学科学带来了一个深刻的变化,其结果把几何、分析和代数统一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

  205:在摄影结合的早期发展中,有这样一种强烈的倾向:把一切都建立在综合的和“纯几何”的基础上,而避免用数和代数方法。但是这种企图碰到了很大的困难,因为总有些地方看来是不可避免地需要某些代数陈述。直到十九世纪末才完全成功地建立起一个纯综合的摄影机和。但是代价比较高,因为这样一来把问题搞得相当复杂。而解析几何的方法在这方面却一直是比较成功的。在近代数学中,总的趋势是把一切都建立在数的概念的基础上。在集合中,由费马和笛卡尔开始的这种努力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解析几何,从仅仅是几何推理中的一种工具发展成这样一门学科:在这里,对运算及其结果的直观的几何解释不再是最终的、唯一的目标。几何主观更主要的是起着引导的作用,帮助启发和理解分析上的结果。几何的含义这种变化是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发现的,它大大地扩大了经典几何的范围,同时引起了几何和分析几乎是有机的结合。

  279:在莱布尼茨以及18世纪的许多数学家看来,(柯朗没有提及牛顿,大约是非常不喜欢他。而这是有原因的,也是合理的。我学的是物理,当然更对牛顿这个人吐槽多多了。)函数关系的概念多少是指存在着表示这些关系的正确性质的数学式子。对于数学及物理上的需要来说,这种观念已证明是太狭窄了。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函数概念以及和它们相关的极限感念才得到以明确和一般化。

  445:但是,放弃这种愿望,而宁可在极限过程中考察它们在科学上唯一适当的定义,这通常是清楚前进中的障碍的一种成熟的态度,而在17世纪还不具备能够容纳这种哲学上的激进主义的明智的传统。

  496:欧拉的形式主义的方法中最令人赞叹的结果之一,是在复数范围内正弦和余弦函数与指数函数之间的紧密联系。应当预先指出,欧拉的“证明”以及我们随后的讨论,严格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他是典型的18世纪的形式处理方法。

  此外作者也不忘揶揄一些别的如P299:遗憾的是某些课本的作者故弄玄虚,它们不作充费的准备,而只是把这个定义直接向读者列出,好像作些解释就有损于数学家的身份似的。

  以上摘录大约表明了此书的特点。

  大师的作品读来令人失望的不多。这本50年前的书的重印,是对经典的致敬吧。柯朗最好的书除了这本,还有一个《数学物理方法》,他当年应该是教这门课程的?国内的教科书大多得益于这本书。

  书中没有大量的演算,也没有大量的定理公理,但是基础数学的几何、代数、分析都涉及到,讲解的精炼深刻,尤其注意问题的思想和发展以及影响。这使得读者能够对基础数学有一个全面的看待角度。

  书中也有大量的有关哲学方面的论述。数学,从哲学上来看,是形而上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想是先验的。作者很少对历史上的数学家进行评价,转而只表述出某一个领域某一项创举的价值,这是一个特点。

  `

  《什么是数学》读后感(八):垃圾书籍

  大学看过,因为名著。但是很没意思的书,没有灵感或真正的有价值的东西在里面。肤浅,无聊,没用。

  这个作者的另一本名著,微积分那本也特别不好我认为。

  只能是大众有名的书,不能称为名著。

  。。。。。。。。。。。

  。。。。。。。。。

  @《什么是数学》既是为初学者也是为专家,既是为学生也是为教师,既是为哲学家也是为工程师而写的。它是一本世界著名的数学科普读物。书中搜集了许多经典的数学珍品,给出了数学世界的一组有趣的、深入浅出的图画,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做了精深而生动的阐述。

  I·斯图尔特增写了新的一章,以新的观点阐述了数学的最新进展,叙述了四色定理和费马大定理的证明等。这些问题是在柯朗与罗宾写书的年代尚未解决,但现在已被解决了的。@

  《什么是数学》读后感(九):什么是数学,一本告诉你隐藏数学背后思想的书

  我不是学数学专业,但是非常喜欢数学,有幸在学校的时候学过二年数学系的专业课,像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以及空间解析几何等,虽然那时学的似懂非懂,工作以后与数学也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随着工作时间越来长,发现数学知识的缺少让我很难再有很高的突破,也就是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于是我想到了继续学习数学,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数学,但是几年过去了,我总是觉得得我在数学方面还没有开窍,一直混混沌沌。直到有一天很巧,一位同事告诉我一本好书,就是这本书(当然他也没有看过,只是听别人说过).我本身对书非常着迷,于是买了一本回来以后看看.

  一开始的时候觉得过于简单,但是看几章以后发现不是了,作者的一句话可能让让我思考很久,特别是在讲数系部分,如有一句是这样说的:上帝创建了自然数,剩下的就是人类自己的事情了,还有在无理数那部分,引入的栩栩如生,区间套等概念,让我看的很兴趣,到后面的几何部分以及拓扑学以及微积分等基本概念很易理解。

  我一口气花了几个月看完了这本书(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外出差,我都把这书带着,前面时间我在外地负责招聘时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拿出来看),看完以后,我又重读到一些之前没有太看懂的部分,看完以后突然觉得对数学有信心了。

  前两天我在看湖南南视的天天向上,发现有一句话与我看这本书的感受特别相似,在电视里说到看三国演义与听单老讲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听的时候单老会带有自己的理解,而看的时间一般书只会生硬的讲概念和公式,而这本书就是这个个作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什么是数学》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