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本由[法]米兰·昆德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42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一):出镜的导演——米兰昆德拉
昆德拉常常跳戏。这真的很萌。
像是怕读者看不懂他写的东西一样,一会儿讲故事,一会儿又出来给你解释一番其中之奥秘,及他希望借人物传达出的信息。让我看得十分满足,一些正文看不懂的也在之后的章节里得到解释。
昆德拉是个亲切的作者,比起让读者自己捉摸,他更爱平民化的传播想法。
当然喽,中国传统思想大概不会认同这种写法吧。
像是庄子大大,一定会觉得看的懂就看,看不懂他也不在乎。恩,够潇洒,够高冷
我并不需要精装版,事实上,我觉得那个封面上有狗的更美。但是!书店只提供精装版呵呵,不得不花几乎两倍价钱买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文/尘桥
自从立誓“看别人都看得书,讲别人讲不出的话”读书笔记读后感悟有点难写,幸亏脑回路异于常人。
过去总因为自己脑回路异常而苦恼。但如今只有庆幸。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可是如今这后人也想栽树,若空间是一定的,后来的树命运会如何?毕竟需求并不是无穷大的。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早听过,第一次翻开简直不能相信这是一本小说。但年幼,有雄心壮志。认认真真的把当时的序言读完,写下了一张笔记全是尼采,巴门尼德.....各种玄而又玄的东西。尼采=你猜?把门你得?又是让猜,又是把住门还问你的到什么?
我读书任性,管他是天王老子。读不进去怎么办?
暂且搁置。一搁置就是整整两年,再也不是只会虔诚抄书的孩子,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妥协,少了些顽固。
然后就遇见了这本书。的确应该称之为遇见。进入学校第四书库书库之后里面有两个书库,一个是第三书库文学类的书籍,一个是外文书库。我常常来这里,因为第四书库金融经管类书库属于我们专业书的范畴。
借书台的左侧是一面墙靠墙有一个大书架。这个大书架是学生借阅刚刚还来不及归位的书籍。
特点:流动性强。
谁都不知道这里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书籍?或许我遇见的不仅仅会是一本书,或许还有方圆百里我和某个人读了同样一本书的奇妙的感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完普遍的感悟有:
抛却生命负重之后生活还是难以承受
萨比娜不需要理解
托马斯和特蕾莎乃天作之合......
一个逃避责任的浪荡子,不愿被爱情捆绑的人。
一个有重量的人,一个急需抓住救命稻草的人。
我把重点放在一个人是如何爱上一个人的?一个人为何保持忠贞?以及关于萨比娜的一些观点。
作者有谈及一个隐喻。托马斯总觉得特蕾莎需要照顾的他捡来的小baby.作者说隐喻是危险的。
从小说来看,的确是。因为特蕾莎从此逐渐成为他生命里重要的部分。
生活中也是这样的,爱人总会觉得对方需要照顾。大约,被爱着的人总会不自主的释放出一种需要你的信息。如果相爱,就能够接收到。
我讲的还是太过宽泛。
小说中有一位情人和托马斯耳鬓厮磨,也试图在他的脑海里留下印记。试图传递需要你的信息,电闪雷鸣下的浪漫也撬不开。
可惜男主角接收不到,或许他接收到了但他拒绝接受。
不同于从特蕾莎身上感受到的被需要,那个情人是自己讲的。就像我从小到大的女同学们,大多数都会选择即使喜欢也不主动表白一样。暗示,怂恿别人等手法无所不用其极。我总是纳闷,喜欢就直说呗。
后来,才明白。这种手法,是真的想要在那个人的心里留下印记。
然而我懂了,却再也不想结婚。
不喜欢负担,也不愿意成为负担。当然,是以不愿意负担为主。由此可见,我是一个自私但还是有自己原则的人。
情爱是负重,要想别人背上你的情意。你就要愿意背负另一种东西,要么情意,要么愧疚,要么悔恨。
就像特蕾莎,算是极其高明的女人了。
情意绵绵的女人,性格上就像一个妻子。在她背上对托马斯的爱的时候,托马斯也感受到了,甚至觉得它是他捡来的需要照顾的小baby。主要的词汇是他捡来的,命运之外的。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故事,弑父娶母的故事。
他第一次主动的背负了责任。照顾她。
特蕾莎的暗示没有一个不奏效。你可以认为这是小说的剧情需要。但,没有一个人是没有弱点的。
一个人如果真的什么都没打算背负,也做到了。我实在无法想像这样一个人。
自私自利的人背着自己的利益。
无情无义的人背着自己的恐惧。
博爱的人背着绵绵的不值钱的情意
伟大的人背着别人的苦楚
......
努力的想像一下,大约没有什么背负的人应该是把这个世界当成游戏,这也不成,也有输赢。输赢也是负担。
那么,假设他什么都不在意。
他做某件事,只是因为他想。
他为什么想做这件事?这其中又牵扯到了哪些?
继续假设想做就想做没有原因
那他会不会思考做这件事情的后果或者意义呢?
做的事情没有意义或者说他感受不到意义这种东西的存在?
那他会陷入怎样的困境?
精神错乱?
除了机器人,
如果机器人算是生命的话,我倒觉得机器人真的可以没有这些负担。
这并不比背负一些东西更轻松。托马斯仅仅是不愿意背负情意,这本书就称为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了?
本书的主角是萨比娜,萨比娜的一生在背叛中度过,背叛祖国,背叛母亲,背叛情人。
所有的一切都不合常理。
她在逃离。
她喜欢未知。
我总在试想,倘若真的背叛了祖国,情人,朋友.....
那么最后呢?
一个什么都没有背负的人,游离在人世间。
最后的背叛
是背叛她自己。
是毁灭。
生命无法承受这重量。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三):真正的生命
很久以来就听说过这本书,第一遍看到一半还是放弃,这本书看起来很轻,但是又很重。
爱情的背叛与忠诚、人性的尊严与堕落、情和欲,所有在我们道德看起来不允许的事情仿佛都有是可以原谅的,作者很是细腻,他揭开了蒙在脸上的面具,去探索那些大家不敢探索的东西。
突然又发现自己陷入了道德的矛盾之中,自由、真实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可是如果都像主人公一样去放纵天性,这究竟是人的进化还是退化?
可是,即使把一切都打开,我们仍然发现,这个连环锁无法打开,特蕾莎和托马斯,萨宾纳和弗兰兹他们的选择正确吗?不正确又如何,每个人的人生似乎都不是那么完美,虽然书的最后一章是以夕阳般的温暖结尾,但是仍然让人感到一丝悲凉。
书的句子很精练,几乎每句话都是经典,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观察力,如此细致,如此敏感。
这种关于人本身的思考也只能在读完这样的书之后在脑海存在那么一会儿,因为我们每个人还都要忙着“媚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四):书摘 还有一些想到的
“事实上,那些从镇上图书馆借来的书,也是她反抗那个围困着她的粗俗世界的惟一武器。...这些书为她提供了一个机会,在虚幻中逃避,摆脱那种毫无快乐可言的生活。作为一种物品,这些书对于她还有一种意义:她喜欢抱着书在大街上行走。它们对她来说,就像上个世纪花花公子的漂亮手杖,使她显得与众不同。”
“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件(贝多芬的一首乐曲、车站的一次死亡)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犹如作曲家谱写奏鸣曲的主旋律,人生的主题也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延展。”———就好比多年前的一个女孩,站在行驶的公交车上,偶然看见她暗恋过多年的男孩从自行车上下来,站在路边为另一个同骑自行车的女孩整理书包。(女孩的记性很差,可是为什么这个片段会如此深刻地烙进她的脑海里?)一晃经年,她,还是从他的全世界路过。
“这忧虑意味着:我们已在最后一站。这幸福意味着:我们在一起。忧虑是形式,幸福是内容。幸福充盈着忧虑的空间。”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五):人生是一张永远成不了画的草图。
首先,我不觉得这是一本难读的书。虽然小节多得令人咋舌,但这种节奏紧凑的阅读有强烈的快感。我觉得这本书是借助小说的体裁探讨一些传统的哲学思辨问题,并不高冷。
一、轻与重
轻与重意味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重意味着承担责任,轻意味着逍遥无所待的姿态——某种程度上也是背叛。托马斯因对特蕾莎的爱由轻变重,弗兰茨因对萨比娜的爱由重变轻,萨比娜一直践行着她对生命之轻的追求,不断地背叛,直到背叛自己的过去、没有什么可背叛为止。但有趣的是轻的人渴慕承受生命之重,却终无法实现;重的人渴慕生命之轻,却终于变老,委身于牧歌生活。人生是一张永远成不了画的草图,轻于重,我们该如何抉择?
二、灵于肉
这是我在这本书里最喜欢的部分。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说:“灵魂之爱在腰部以上,肉体之爱在腰部以下。”但有趣的是,我们在阿里萨身上看到了灵与肉的融合。他浪迹风月五十载,却宣称自己为费尔明娜·达萨保留了童贞。靠的究竟是什么?这一疑问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才得到了解答。“我已经说过,隐喻是危险的。爱由隐喻而起。换言之: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托马斯为特蕾莎保留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占据他内心的诗化记忆。每个人的肉体都大同小异,但我们的灵魂却绝不允许“同化”——不然就是政治的kitsch。但有趣的是每个人正因肉体的百万分之一而互相区别,而这往往体现在性上。因此与其说托马斯追求的是背叛的快感(生命之轻)倒不如说他想探索每个女人的不同之处和征服带来的快感。正如昆德拉早就说过的,和一个女人做爱与和她睡觉截然不同。而特蕾莎,就是托马斯可以与之睡觉的,唯一一个女人。再看特蕾莎,她也有对肉体之爱的追求,但从根本上讲,她追求的灵魂之爱——抑或是自己的灵魂。她对母亲的背叛,她照镜子时的执着,她的噩梦,都体现了她对灵魂的执念。最终,她发觉自己真正所爱的是卡列宁,因为它不需要特蕾莎改变自己,只是在永恒中轮回——那些羊角小面包才是真正的爱情,即淡淡的幸福感。
三、kitsch于反kistch
这一部分体现了昆德拉对媚俗(这个词不够准确)和极权政治的思考。kistch一词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自己的“感动”,自以为别人是幸福的;其二是想让别人也感受到自己的“感动”——什么,你竟然不感动,你没有人性!这第二点,才使kitsch称为kitsch。读到这儿,我想起了庄子于惠子的濠梁之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我们对他人生活状态的理解,不免带有主观臆造性,这本无可厚非。但你若是强迫别人和自己对某件事有绝对相同的理解,这就是独裁、这就是kitsch,这就是一切极权政治的起源。一句话,当所有的人都在哭时,应允许有的人不哭,这就是民主。
四、牧歌和永恒轮回
这可能是这本书最难以理解的部分了吧,我承认自己太肤浅,还没有理解到这一层次。但正如我开头所说的,不要把自己吓到,结尾卡列宁的微笑真是很美的文字呢。
创建于 2016-04-0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六):何为轻重?
这本书是一个很聪明的朋友送给我的,这个“聪明”不是为了修饰他而讲的,是他确实是智商很高,像个小百科懂很多,为了让我看这本就直接买下来送了我,只是我可能让他失望,因为比较笨,表示看完还是有点蒙b。
最开始大概一年多之前,刚到手时读了一遍,结果最近正好有人提起它,除了书名之外连作者都忘了,决定重读!
再看一遍读懂的地方多了,印象也深刻了点,《— 生命之轻》是作为米兰昆德拉众多作品中最出名的一部,但是读完我还似懂非懂的,看来过三五年还得再读一遍。主角不多很好记,托马斯(记住小火车就记住这个名字了)、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还有一条狗(卡列宁,不得不提它,最后一章都是为它而写)。
[男人之爱,女人之爱]
从对托马斯和特蕾莎感情经历的描写,因为分别有男女的视角去写一个故事,由此让我看到男人和女人感情观的不同。在托马斯生命中,特蕾莎是特别的存在,他对她是爱情,对别人没有;对她有呵护和怜悯之心,对别人也没有。只是他的生命中有太多“别人”,他离不开那些情妇,虽然最后他终于和特蕾莎搬去乡村居住,也只不过当时他真的老了。书中的解释是,他对于不同女人的欲望,就是他对世界探索的方式,“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而体现出来的。”所以他觉得自己对特蕾莎有共眠的欲望这是因为爱,然后和无数女人去发生关系。这也是书里让我觉得很无语的观点,给“爱”下了一个所谓的定义,然后出轨就变成顺理成章了么,在我看来就是给不忠诚冠上好看的帽子,为不让自己觉得理亏而找借口。遇到这样一个没担当的男人,真想踢飞他。
相反女人的爱很专一也很霸道,如果你是她的爱人,她会希望你的爱属于她一个人,不会大度到能和别人分享。专一是基本能力,如果除你之外还有别人,只能说她没有付出真感情。
[卡列宁的微笑]
最后这一章的内容令人感动,把一条狗的心理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它们不会说话,当把它们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竟有一种亏欠的感情生发,太多太多不舍。
[收尾]
还有印象比较深的是萨比娜和墓地的那一段,她比较烦恼的时候会选择去墓地,因为死了的人安静不嘈杂。但是当她发现去世的人要被一个又厚又重的石板封住坟墓的时候,似乎要窒息。我也见过类似的情景,如果我死了,也要被同样的石板封住,还要检查一下是不是完全堵死,那我的灵魂可能也没法自由。
书的开篇就在解释轻与重的问题,我没能全懂,也就无法了解书名下隐含的深意。只是知道了任何两级的事情其实隔的很近,一步之遥可能就完成了转换,那种看来轻如平常的事,本在生命中完全能够承受之事,也许瞬间就变成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七):灵与肉、性与爱的挣扎
这是一本诱人的书,有着一个很诱人的名字,一直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年轻浮躁的生命。还记得高考完一段异常失落的时期里,我反复叨念着这个名字,仿佛这个名字可以给我慰藉,可以把我微不足道的痛苦与烦恼放大了千百倍,可以为我的小而无聊的迷茫带来聚焦式的关注。我不断地引用着它,同他来表达我以为是最真切的感情。然而,那时的我只听过这个名字,仅仅是在语文习题上看过这个名字,我没看过这本书,也不知道它写的到底是什么,甚至没有去百度一下概要,我就这个自以为是情真意切的引用了。
与好友的随意交谈,谈起了这本书,谈起了这个名字,当晚京东下单,买回来了,兴奋想念了好一阵子,终于可以看到了。历时三四天,终于看完了,有些看的认真,有些看的很潦草,有些感觉,还是挺震撼的,有时候有点沉重。这确实是一本少儿不宜的书,虽然我看了,我还是看不懂,不过对比初中看的那本《复活》,对它的理解,还是多了一点。看完这本书,想起了之前看的电影《原罪》,应该再去重看一下。
1.灵与肉
把灵魂从身体里面挤出来,我就不是我了,灵魂与肉体分开了,就可以为所欲为吗?
2.性与爱
性只是属于肉体的,爱才属于灵魂。性爱无关。
实话说,我实在看不懂这本书,也不敢去多做评论,但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还是挺震撼的,里面的很多关乎哲学、关乎灵肉、关乎性爱、关乎正义道德媚俗的东西,确实给了我一种新的视野和看法,看到最后,我甚至不知道应该重中看出什么了。一切好像距离的太久远了。
看之前看了一点简评和别人的读书笔记,发现自我的理解和他人相差甚远。不过书中的某些语言,确实给自己一种真理的感觉,多看看这类书,还是挺好的。个人感觉还是挺喜欢这类型的书的。多读书,可以让自己沉静。
我所理解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这里的每一个主人公仿佛都不愿意为生命负责,都把生命绑定在一个既定的灵魂上,都要承受想紧紧抓住的东西所带来的痛苦。如果灵肉性爱分离,肉体所做的一切都不是自己的意愿,反而肉体对灵魂的背叛,给了生命一种刺激感,仿佛这就是生命的组成。在不断的寻求幸福和安宁,却又不愿割舍肉体背叛所带来的那份快感;在不断的享受这刺激生活的快感,却又不愿切上关系负起爱的责任。追求生命的轻,不忍生命的重。轻是种负担,重也是种负担。
这本书,值得再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
4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5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的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6 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
9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35 谁要是想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那他准是不快活。
45 人只有一次生命,绝无可能用实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
61 这些书为她提供了一个机会,在虚幻中逃避,摆脱那种毫无快乐可言的生活。
62 凡是必然发生的事,凡是期盼得到、每日重复的事,都悄无声息。惟有偶然的巧合才会言说,人们试图从中读出某种含义,就像吉卜赛人凭借玻璃杯底咖啡渣的形状来作出预言。
63 偶然性往往具有这般魔力,而必然性则不然。
71 特蕾莎读的书比他们多,对生活的了解也比他们透彻,但她自己从未意识到这些。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
82 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93 “即使您去拍仙人球,那是属于您自己的生活。如果您只是为了您的丈夫活着,那就不是您的生活了。”(注:拍仙人球,是指去做不感兴趣的事。)
99 一个人生活在异国,就像在空中行走,脚下没有任何保护,而在自己的国家,不管什么人,都有祖国这张保护网,一切都颇具人情味,因为,在祖国,有自己的家人、同事、朋友,可以用童年时就熟悉的语言毫不费力地让人理解。
101 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并不去抗争,反而自暴自弃。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109 爱情是一种甘心屈从于对方的意愿和控制的热望。委身于对方就如同投降的士兵一样,必须首先缴械。因此,自己没了防备,他(弗兰茨)便止不住担心那致命的一击何时来临。所以,我可以说,爱情之于弗兰茨,就是对死亡的不断等待。
136 “我(玛丽—克洛德)从来没感觉到有比在医院待得更好的地方!我根本就不合眼,没日没夜地看书,一个劲儿地看。”……“就是在医院,我开始把书分成两类:白天的和黑夜的。确实如此,有的书是白天读的,而有的书只能晚上读。”
157 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背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
157 她(萨比娜)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57 追求的终极永远是朦胧的。期盼嫁人的年轻女子期盼的是她完全不了解的东西。追逐荣誉的年轻人根本不识荣誉为何物。赋予我们的行为以意义的,我们往往对其全然不知。
167 对卡列宁(特蕾莎的狗)来说,醒来那一刻是纯粹的幸福:它天真而又傻呵呵地为还在这世上感到惊讶,真是满心的欢喜。(我们人也应该这样:要每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生活。)
217 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在时间的轨道上,人们想象有一条线,超脱了这条线,当前的痛苦便不复存在。
225 看着流动的河水,可以让人心静,可以消除人的痛苦。河水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在不断流淌,人间的故事就在河边发生。它们发生,第二天就被遗忘,而河水依旧在不停地流淌。
260 被征服对象的价值与征服她们的时间成正比。
286 我小说中的主人公是我自己未曾实现的可能性。……小说不是作家的忏悔,而是对于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
288 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不能承受地轻,轻若鸿毛,轻若飞扬的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失的东西。
385 只要人生活在乡下,置身于大自然,身边拥簇着家畜,在四季交替的怀抱之中,那么,他就始终与幸福相伴,哪怕那仅仅是伊甸园般的田园景象的一束回光。(我也喜欢这样的生活,向往这样的生活。)
387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389 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408 我(托马斯)没有使命。任何人都没有使命。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九):对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点细碎的感想
其实这篇都称不上书评,只是对书中一些细枝末节的感想。
首先,作者提到了“媚俗”,媚俗并不一定是不好的,是为了给人们创造美好的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但是为了去刻意达到那种地步,而选择一些扭曲的手段往往会令事情本身显得令人作恶,举个例子,人们才会对形式主义那么反感,形式主义本来就是扭曲的媚俗表现。
其次,我非常同情Terasa,一个被反复背叛和无穷无尽的谎言折磨的胆战心惊的女人。从布拉格到苏黎世再到乡下,都是不停在逃避,最后情感升华到了卡列宁一只狗的身上。在此摘录一段非常有共鸣的章节,看到这里也是心痛到难以自已。
“在这混乱的思绪中,一个亵渎神明的想法在特蕾莎的脑海里萌生,怎么也摆脱不了:将她与卡列宁连接在一起的爱胜于她与托马斯之间存在的爱。这份爱更美好,而不是更伟大。特蕾莎谁都不怪,不怪自己,也不怪托马斯。她不想断言她和托马斯还会更相爱。她倒是觉得人类夫妻的这种创造,本来就是让男女之爱从根本上就不及人与狗之间可能产生的爱(至少是多种爱中最好的),这真是人类史上的怪现象,造物主当初或许并没有打算这样安排。
这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特蕾莎对卡列宁无所求。她甚至不要求爱。她从不提令夫妇头疼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他爱我吗?他曾经更爱过别人吗?他爱我是否比我爱他更深?这是些探讨爱情、度量其深度、对其进行种种猜测和研究的问题,也许正是它们将爱情扼杀了。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些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的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还有一点:特蕾莎接受了卡列宁当初的样子,她从未设法以自己的形象来改变它,她预先就已认可狗也有一个世界,所以不想把它占为己有,她也不想嫉妒卡列宁的秘密癖好。她养它不是为了改变它(而男人总想改变女人,女人亦想改变男人),而只是想教它一门基本的语言,使它得以与人类彼此理解,从而共同生活。”
不知道男的是不是都是这样,还是昆德拉故意把人性中的这一点抽离出来塑造了托马斯和弗莱茨的形象,感觉每个人都会出轨,这才是真实的世界,而一辈子爱一个人始终如一只是一个童话,《霍乱时期的爱情》也是这样一个残酷的结果,哎,爱真的是一件让人心痛到不能自已的一件事情,如果真实的世界真的是这样,还不如清心寡欲,单身贵族,何必给这样牵强的感情浪费情绪呢?不知道哪里看到的一句话,爱情其实是这个世界上最廉价的东西,毕竟是要靠一纸还需要法律维护的证书来证明。
我希望将来我的故事和经历可以有厚重的色彩,但是能有一个比较轻松的心情,最近压力大的喘不过气来了。亲爱的,祝你一切都好。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十):我们还会遇到可以一起书写故事的人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啊……完全看不懂啊……
似乎也不能说完全看不懂,好像懂了那么一点,又没有懂到可以表达出来。是不是一段时间不读书,人的理解能力就会下降呢?
既然没有全部弄懂,就从我懂了的那一点聊一聊吧。
“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便各不相同。”
我读到这一段时心里就在想:“这就是我曾有的感受,这正表达了我表达不出来的想法!”
有一次我加班到很晚,旁边工位上两名同事在聊天。当时办公室已经比较安静了,在整理文件的我不可避免的听到了他们的聊天内容。大体就是一名同事在向另一名同事讲述自己过往旅途中的故事,他曾到达过的地方,他曾遇见过的人,他曾经历过的事。我边听边觉得讶异。我通过他所讲述的故事描绘出的人物形象和我在工作中了解的那个同事的形象竟然完全不一样。
我开始怀疑。我是不是真的了解他?我是不是真的了解这个每天见面、共事的人?
我开始思考。也许一名同事我不需要去了解太多,但是那些我决定要成为朋友的人,我决定要成为恋人的人,我要知道多少他的过去才算了解他呢?我要花多长时间倾听他的故事,探索他的想法才算了解他呢?假如了解的程度可以划分为0到100,我要了解一个人到多少才可以决定和他成为朋友或恋人?0就可以了吗?20吗?60吗?非得100才可以吗?
我开始害怕。似乎每一个我自以为了解的人都有我不曾参与,甚至无法窥探的过去。似乎这是一个我与人相处的屏障。
我们年少时遇到的那些人都是一张张白纸,最多写过几个字,我们可以一起创造故事,尽情书写。我们越来越成熟,遇到的人的纸上也写了越来越多的字,有的字不想被你看见,有的字给你看了你也不懂,只有那个和他一起写下这个字的人才懂。
我们看着彼此纸上的字,我看不懂你的,你也看不懂我的。我们想一起写些什么,为彼此留下一点新的痕迹,可又不知如何下笔。我们开始感受到距离。慢慢的,每当我遇到新的陌生人,我就会知道他的纸上写了许多我看不懂的字,我不想去看了,也不想去写了。
我再也不会遇到一张白纸了。
我也不再是一张白纸了。
这张“纸”想必这就是昆德拉所说的“生命乐章”。
好在昆德拉在列举了诸多“不解之词”之后又对我说:“假如他们相处的时间更长一些,也许他们就会渐渐地开始理解彼此说的话。他们的言语会像非常腼腆的情人一样,羞涩地慢慢相互靠近,而他们的乐章会开始与对方的融为一体。”
这正化解了我的焦虑。因为不知道如何去理解他人的故事,如何去向他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如何与他人一起开始新的故事而产生的焦虑。
书中的她“悔恨当初太不耐心”,书中的他们“为时已晚”。这也是曾经的我和我们。
不知道今后我是否还会遇到可以一起书写故事的人?
最后,以上只是我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一小部分文字而产生的非常个人的感受,希望不要对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造成影响。
以上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Nymeria,ID:tradjhdbshr,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