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与我之间》是一本由[美] 塔那西斯·科茨 (Ta-Nehisi Coates)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世界与我之间》读后感(一):潺潺月光下,野草在歌唱
月光下,黑人的身体是蓝色的。201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避开了街头暴力、毒品、帮派、肤色差异等标签元素,只专注细腻地描述一个黑人男孩内心情感的蜕变与释放。遇到至爱,男孩武装到牙齿的身体不再紧张僵硬,变得温柔而不设防。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在世界与我之间》也是从个人角度切入。一位黑人父亲在写给儿子的家书里,告诉儿子他曾经历的人生。“我的责任是告诉你我走过的道路,然后让你走出自己的道路。”如何了解这个被各种标签和偏见所蒙蔽的族群?人类共有的情感是讲述一切的出发点。从这里开始,进入他们的世界。
我们总会循着创伤的轨迹长大成人。对于《在世界与我之间》中披着黑色皮肤的“我们”来说,这轨迹在某一部分是共通的,它并不在于出生时有深色的皮肤、厚厚的嘴唇、宽大的鼻子,而在于此后发生的所有事情,在于“美国梦的重压”。一种在美国绵延世代的古老恐惧,从出生时起便渗入发肤。作者科茨回想起少年时代,恐惧如影随形。在巴尔的摩街头,身体随时面临被掠夺的危险。一个单眼皮男孩在停车场附近用枪指着自己,科茨整个身体被掌控在他的一双小手之中。恐惧也弥漫在街头斗殴中,弥漫在黑人男孩插在卫衣口袋里的双手和黑人女孩的放声大笑中,弥漫在被父亲用黑色皮带鞭打的刺痛之中。对于为人父母的黑人来说,最大的恐惧意味着失去他们的孩子。“黑人爱他们的孩子,那是一种近乎痴迷的爱”。他们表达爱的方式不是温柔,而是暴力。暴力之中掺杂着深深的焦虑。因为,“你是我们的一切,你来到我们身边,也来到了危险之中。”
面对这些真实深切的伤痛,科茨拒绝从宗教之中寻求宽恕与解脱。他在信中追问:“一个人如何披着黑色的皮肤,生活在一个迷失于美国梦的国度?”问题本身也在追问中得到细化。《在世界与我之间》于父亲对儿子的谆谆关怀背后,更是身而为人的探求之旅。
多丽丝·莱辛处女作《野草在歌唱》是从一位普通的白人女性玛丽的立场来展开叙述的。玛丽没有什么“独特的恶”,可即使在南部非洲这片蛮荒之地,种族观念也如同自然景观一般存在着。玛丽瞧不起黑人,而白人的世界同样乏善可陈,当她日渐感到与环境格格不入时,黑人雇工摩西的到来,给她的生活带来冲击,他是唯一一位深深理解玛丽恐惧的人,同时关怀着她的日常起居。摩西的存在让玛丽既厌恶又深深着迷。她的矛盾是因为,眼前的黑人拥有着不容被轻视的情感与尊严,要求着她平等的对待。然而,主仆之间的暧昧抵不过玛丽深植于心的种族偏见。最终,摩西在一个雨夜报复性地杀死了玛丽,他并没有选择潜逃,而是静静等待法律裁决,这也证明了他身而为人的尊严。与此形成反衬的是白人警官查理。他为了维护白人的优越感,微妙地回避了玛丽的死因真相,他弯下身瞪眼看着玛丽的尸体,带着警告的意味,神情充满憎恶恐惧。这个小小的细节,将白人文化的伪善与虚弱一览无余,莱辛借旁观者之口写道:“白人文化决不允许一个白种人——尤其是一个白种女人和一个黑人发生什么人与人的关系,不管这种关系是好是坏。‘白种文化’一旦允许建立这种关系,它本身就要崩溃了,无法挽救。”
《世界与我之间》所要表达的,远不止种族问题,也超越了肤色的二元对立。同时又将矛头触及最根本的隐痛——黑人随时可能遭受掠夺的身体。那些毁灭身体的人并没有独特的恶。造成一系列伤害与恐惧事件的,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不过是在制度机体上面活动的有机细胞。“这些毁灭者仅仅是在执行国家的奇思异想,正确地阐释它的传统和遗产”。
世代传承的枷锁难以摆脱,然而这一切究竟是为了满足什么人的目的而存在?在历史和社会制度深处,罪魁祸首便是美国梦。美国梦在异域人的眼光里是正面光辉的梦想,是无所不能的英雄主义。美国梦总在标榜自由和正义,却建立在对黑人身体的掠夺之上。科茨清醒地意识到:“从这个国家成立之初起,对黑人生命的掠夺就流进了它的血液,在整个历史中又得到加强,于是,掠夺成了国宝、智慧、感知和默认设定——直到我们生命的尽头,我们不可避免要回到的状态。”科茨不希望自己的儿子生活在谎言之中,他要让儿子认清自己是国家“垫在下面的人”,1776年是这样。今天亦复如此。“没有你,就没有他们,没有摧毁你的权利,他们一定会从山上摔下,失去他们的神圣性,从美国梦中跌落。”
不要相信美国梦,不要妄想能够叫醒沉浸在美国梦中的人,而那些为了抵抗美国梦而刻意营造的梦同样需要警惕,因为那也是因恐惧“他们”的标准而创造出来的逃逸之地。必须警惕每个梦想、每个民族,即便是他自己的民族。“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发不适感,教育不是为我提供一个美国梦,而是打破所有梦,打破有关非洲、美国和其他地方的所有安逸神话,将我丢进丑恶的人性中”。
绝望之为虚妄,正如希望相同,科茨为儿子取名叫做萨莫里,名字里有抗争的含义。科茨告诉儿子:“抗争是我唯一可以教给你的,因为这也是在这个世界你唯一可以控制的。”“我们确定不了街头的走向,尽管如此,我们可以也必须有自己行走的方式;历史不是尽在我们掌握中。抗争不一定可以换来胜利,但它可以确保你的一生荣耀而理智。”科茨的抗争哲学与鲁迅先生的“反抗绝望”不谋而合,每个国度都有弱势群体,都有他们无法逃脱的星系与枷锁,将国家的历史与人性展现在面前,不是为了让我们认同自己的枷锁,而是“在接受了历史的混乱与自己命定的事实之后,终于可以平心静气地思考,我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特别是,我如何在黑色皮肤的身体里自由地生活。”
自由源于抗争,而抗争源于爱。
这才是在枷锁之中获得生命价值的唯一途径。美丽抗争的方式,从来不会诉诸于暴力,而是保持清醒的理智与见闻,通过写作进行自我探求,对这个世界每多了解一分,就会多爱它一分;也不逃避脆弱,正是脆弱让你更加接近生命的意义;除此,还有对他人的爱:对女孩的爱——她们让科茨瞥见逃离这个充满束缚与盲目的星球的太空桥、虫洞、银河传送门。对孩子的爱——科茨带着儿子萨莫里去幼儿园,体育室里充满混乱而欢快的儿童,萨莫里毫无犹豫与胆怯地挣开科茨的手,加入他们。每到这时,少年时代弥漫在巴尔的摩街头的恐惧会再次袭上心头。然而一路走来,对儿子的爱也让科茨成长,他挣脱了黑人父母对孩子身体被掠夺的惯性恐惧,强压下将儿子拽回来的冲动。他告诉了萨莫里关于这个美丽而残酷的世界的一切真相,同时不对儿子的快乐设限,而选择了表达信任、温柔和勇气。父爱也是一种抗争,它又何尝不是一种英雄主义。
《在世界与我之间》读后感(二):让所有自我辩白在烈火中熔成矿渣
如果只依赖视觉,我们的世界山高云阔。在撞到透明的墙之前,所有人都以为自己是命运的主人。给苦难寻找理由是那么简单:被骗的是因为你贪,被强暴的是因为你骚,被盗的是因为不够警觉,被杀的是因为你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我们热衷于为苦难寻找逻辑,借此避开所有潜伏着危险的角落,借此自我安慰,似乎命运还有一小部分掌握在自己手中。而给人分类的方法那么多,总有一个能让我们轻易地高看自己一眼,尽管大树倾覆之时蝼蚁与孑孓的命运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在《在世界与我之间》和《地下铁道》之前,我从没意识到美国黑人的命运与我相关。南北战争、葛底斯堡和马丁路德金流过我的眼睛、喉咙和笔尖,却从未与我鼻息相闻。关于黑人的生活,我所感知的是在伦敦的街道上将我撞开的庞大腰围、高我一头的挑衅眼神和“看好你的路”的警告;是穿着连体衫、口袋里很可能藏着尖刀的需要远远逃开的危险;是大白天用ATM机时肩膀上的轻拍和抵在腰间的匕首或枪口、以及背后“把钱给我”的低语。
当我接近他们的生活,我被他人和自我告诫、这是他们的街区,不是我的地盘。这种告诫在让我得以在他们生活的侧面幸存的同时,主动远离了他们生活的真相。《在世界与我之间》提供了一个内部视角,用一个父亲向儿子传授生活智慧的角度反思黑人街区的身体政治。从一个黑人少年的视角看去,世界被撕裂成两半,学校和宗教宣讲的善意在真实的世界中找不到立足点,那是由野蛮手段保障和统治的社会。他越是仔细探查,就越看清看似迥异的学校和街头背后同样的逻辑,一个拥有国家官方权力的支持,另一个则具有潜在的约束力,但恐惧和暴力是两者同样的武器:“在街头跌倒,帮派会乘机抓住你,夺取你的身体。在学校表现不佳,你会被停学,扔回街头,然后被帮派夺去身体。”看似自由的美国梦里,逃不开隐形的墙壁,肌肉与智力看似标尺的两端、实际都是给人贴上标签扔回集中营的手段。埃及拉美西斯二世时期的犹太孩子、出生在运奴船上的非洲孩子、社会底层的white trash、消失在子宫里的女孩子、被迫离开城市的农村孩子……这些标签不断变换,从未改变的是个人被庞大的制度倾轧成康庄大道上的灰烬。
把“种族”换成“性别”,这本书写的就是女性的苦难。把“黑人”换成“华人”,这本书就是华侨的苦难。把“皮肤的颜色”换成“户口”,这本书就是农人的苦难。
这也正是译者在后记里所表达的重点,即黑人的困境也是所有人的困境,所有天赋权益被牺牲和威胁的人的困境。这一困境在短期之内并无彻底解决的希望,然而作者摸索出了一些方向:
(以下部分为引用原文,略有删节)
1 就算找不到让自己满意的答案,也要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问题本身就会得到细化。这就是旧时思想家所说的“觉醒”,它既是一系列行为,也是一种存在状态,一种持续的追问、作为仪式的追问、作为探索方式的追问,而不是对确定性的寻求。
2 努力去真正记住抗争的历史,记住它的所有细节、错误与人性。抵制借法律神圣所作的自我安慰,抵制正义必将到来的童话。
3 拒绝为了保护自己而设计的规则,拒绝为了安全的短期目的而接受扭曲的规则。我们要花时间准备戴上面具,而且接受事倍功半的结果,而这些时间没人补偿。对时间的掠夺不是以生命计算,而是以时刻计算。
4 拒绝小心、谨慎、精明,因为这是在给快乐设限、对时间的损失认命。注定要抗争,不是因为抗争可以换来胜利,更是因为它可以确保你的一生荣耀而理智。
5 去旅行,去不同的环境观察他人的社会,但不要沉浸在虚假的理想里,因为别的社会有别的“黑人”,只不过名字变成了“吉卜赛人”、“来自阿尔及利亚的出租车司机”和“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6 不要为体制的倾覆而庆幸。如果美国梦者自食其果,我们也会与他们同食苦果。掠夺已经形成习惯和毒瘾。那些制造贫民区死亡流水线、私人监狱大规模强奸以及发明自我遗忘机制的人,不可避免地会掠夺更多。这不是对预言的盲从,而是廉价汽油的诱惑使然。
7 彻底放弃改造世界的希望,把握自己能够把握的事物。
8 重视阅读。探求真知是确定的自由,我有权宣示我的好奇心,并循着它潜入无尽书海。我为图书馆而非教室而生。教室是兴趣的监牢,而图书馆却是开放、无穷无尽和自由的。教室里的乖孩子是丧失了自由精神的被驯化者,他们内化了既定的权力关系格局,成为奴役和压迫的不自觉维持者。通过阅读和基于阅读的反思来获得自由,这是本书的建设性提议。
《在世界与我之间》读后感(三):世界没有你想象的那样美好
这本小书不长,3封信,一封比一封短,而核心只有一个,其实当做一封来读也没啥。后面还附了导读和译者的一篇小文,所以如果想快速理解本书,基本上看导读就够了。对于译者的小文章,个人感觉还不如不要,我个人觉得译者小文的方向把本书原本的方向带偏了。(当然,也许是我理解的方向偏了。)
说回这本书。最近读了《地下铁道》是关于美国的黑奴历史的、《奇风岁月》里面也有关于种族歧视的章节或是情节在里面,而且近年来,特别是奥巴马执政时期关于美国的种族问题的作品就在不断的出现或是受到重视。《为奴十二年》《月光男孩》等等反映黑人的影片也都成为奥斯卡的宠儿。那么,这本2015年的作品也在获得奖项之后出现了中文译本。作者是黑人自不必说,内容虽然是写给儿子的长信,但内容依旧在通过亲身经历或是自身体会不断追溯着美国黑奴的奴隶制历史以及近代美国种族歧视的种种社会现实,而对美国梦的鄙视和拒绝则是文中的一大亮点。作者不停的鼓励自己的儿子要有抗争意识,要知道看清过去才能更好得认识未来,要对自己的身体有清醒的认识才更好的去保护自己,要对这个白人的世界所谓的温柔光环有清醒的认识和警醒,而这一切都源自社会的整体氛围,对种族的歧视和对黑人的不公。作者并不否认黑人社区里的街头暴力、不安定和那种特有的混乱中的秩序,但他也在为此寻找着深层的原因,就是黑人在美国历史和现实中从未成为这个国家真正的主人、公民、成员。
全书透漏出作者的不安和对整个白人世界的紧张感,对黑人世界的希望与失望交织在一起的纠结,对那些觉得自己是“白人”的人的不齿与鄙视。这是作者成长经历中的真实感觉,是个人意识最直观的表现。
本书的特别之处,在我看来是一种反抗的意识,一种时刻保持清醒的意识、一种虽然害怕但却能勇往直前的意识。同时,也可以看到在多元社会中,不同声音的重要性。时刻提醒着人们这个社会是多元的,是存在着抗争的,在安定中一定存在危机,这危机可以转化为动力也可能转化为毁灭。
《在世界与我之间》读后感(四):在世界与我之间,孩子你如此重要
我写我思
(一)
最初打开这本书,是基于“这是一本写给儿子的三封信”。作为一名新手麻麻,我想知道父母对于孩子应该有什么的期待,未曾想这是一本对于一个族群的无力,对于现实残酷世界浓重的悲伤。
孩子,我是如此的爱你,可恰恰是因为我爱你,我不得不告诉你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希望你幸福,可我不愿你懵懵懂懂、迷迷糊糊的走完一生。作者说“我的责任是告诉你我走过的道路,然后让你走出自己的路。”
“我希望你成为清醒而审慎的人,不为自己的情感而愧疚,不为自己的身高臂长、笑容迷人找借口。你越来越成熟明理,我希望你不要为了让他人舒服而委屈自己。反正委屈愧疚也改变不了定律。我从不要求你加倍优秀,却一直希望你在这短暂光明一生中的每一天都努力抗争。”
这是个了不起的父亲,他为我的育儿之路打开了另外一个思考角度,“要如何引导孩子去面对真实的世界?”
(二)
尽管我已跨过三的年龄界限,可较长的时间里我从未以自己是个成年人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哪怕如今为人母,我依旧像个未长大的孩子。大人的世界太复杂,我多想简单的活着。
在成长的岁月里,父母不是没有告诉我现实的残酷,而是我如同鸵鸟,而他们包容我的现状,于是便本能的回避一切纷争,想象自己的世界简单而美好。我不愿我的红豆以后如我这般,醒悟的太晚,面对很多纷争几乎是本能的无力。我痛恨自己的怯懦,却不知如何更好的处理迎面袭来的问题。
“你每天早上醒来,必须认识到没有什么承诺牢不可破,甚至早上可以醒来这件事本身也不确定。这不是绝望。这是宇宙自身的偏好:动词超越于名词,行动超越于状态,抗争超越于希望。……抗争是我唯一可以教给你的,因为这也是在这个世界你唯一可以控制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幸福的国度,我生活在一个相对幸福的家庭,我的红豆同样如此。我曾经写下对红豆的期待,我希望红豆是个乐观、自信、独立、心中有爱的人。如此是否意味着,我的红豆不用去过要抗争的生活呢?
也许无需上升到抗争,但我希望红豆是一个用于表达的人,是个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的人,是个可以尽量少受到别人摆布的人,哪怕摆布她的是她的爸妈。
(三)
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我常常困惑于“什么是独立?”独立的行为?独立的思考?过往我也曾多次追寻过这个问题,可终究无解。独立有多重要,可现实是不是总有我们需要妥协的呢?妥协是因为斗志已被磨灭,还是仅仅因为我们是普通人?
“你是普通人,你不可避免地会犯错,会误判,会大喊,会喝醉。……你存在。你重要。你有价值。你有权穿连帽衫,大声地播放音乐。你有做自己的全部权利。没有人可以吓倒你,让你不能做你自己。你必须做你自己。你永远不要害怕做你自己。”
承认自己就是个普通人,不苛求自己一定要事事很好,不惧怕犯错,不因犯错而忐忑纠结,下次改就好。原谅我从小总是那么害怕犯错,可我却并非优秀者。愿我的红豆有足够的智慧去做过优秀者,但不惧怕犯错。
(四)
“写作不是把一群句子简单地组成一个段落,而是把它们变成一种探求的手段。正在说话的时候,我希望别人如何表现?下一次我在课堂上想要和朋友说话时,应该怎么做?我也给过你同样的任务。……这有助于早期的自省和自我觉醒。……她是在教我如何无情地审视那个最容易引发同情、最容易被原谅的主体(我自己)。……不断地提出问题,问题本身就会得到细化。这就是旧时思想家所说的“政治觉醒”,它既是一系列行为,也是一种存在状态,一种持续的追问、作为仪式的追问、作为探索方式的追问,而不是对确定性的寻求。……直面自己的无知和推脱。让所有自我辩白在烈火中熔成矿渣,思想中只留下精钢般的生活真相,诗的创作就是这样的过程。”
我对红豆有无限多的期望,可我知道我所能做的只是告诉她,而实际经历着是她自己。她终究会在我的期待中走出属于她自己的人生路,只是愿她的探寻之路不会太复杂。
(五)
这本是一本具有世界高度的书,可原谅生活在相对幸福世界里我,没法去讨论世界性的、种族性的问题,我只愿拥有现实安稳、岁月静好的生活,只是哪怕如此微小的愿望也是需要一生的努力。
我的所有努力不过是为了减少自己和家人面对不美好世界的无力感,可惜我们一样拥有很多很多的无力感。
《在世界与我之间》读后感(五):美国梦也是一场“噩梦”
很多人心中的美国梦就是民主、自由,有着漂亮草坪的完美别墅,孩子们在自由地玩耍,有树屋、幼童军和野餐旅游,然而美国出生身为美国公民的塔那西斯•科茨在他那本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克阿瑟“天才”奖等多项大奖的书籍《在世界与我之间》里却说,这个闻起来有薄荷香味的美国梦,从来都不是他的选项,因为这个梦是“建筑在他们的脊背上,寝具是用他们的身体制成的”。亚伯拉罕•林肯1863年宣称“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不消亡”,然而这里“人民”的定义只包括白人,并不包括黑色皮肤的人民。
科茨出生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西区,曾就读于有“黑人麦加”之称的霍华德大学历史系,后来投身新闻业,先后为多家著名报刊工作和撰稿,目前是《大西洋月刊》的专职作家。2016年,他入选《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本书模仿了詹姆斯•鲍德温1963年的《下一次将是烈火》,采取了给儿子写信的文体形式,书中科茨给14岁儿子写了三封信,讲述了自己求索的历程,从“黑人麦加”霍华德大学到内战战场,从芝加哥南区到巴黎,从儿时的家到去拜访亡友母亲的路上,试图回答黑人怎样才能过上一种自由的、远离恐惧的生活,本书用优雅的文字透过过私人叙事、重构历史、动情报道清晰地阐明了历史,勇敢地直面现实,并对未来提出了超越性的愿景。
三封父亲给儿子的家书,不同于黑人女作家玛雅•安吉洛写的《致女儿书》,不仅讲述了作者的所思所想,也梳理了少数族裔在美国走过的艰难历程,信中的内容不仅仅是讲述,更是强烈的控诉。肤色黝黑的黑人在白人统治的国家,历来就不容易,即使有了废奴运动,黑人早已获得了自由身份,即使有马丁•路德•金的平权运动,有了貌似有利于黑人的“政治正确”,即使奥巴马当上美国的黑人总统,但永远都不要忘记种族隔离的吉姆•克劳法和死在白人私刑下的千千万万黑人,时至今日黑人的生活处境并没有变得更好,他们并没有得享“免于恐惧的自由”。书中,科茨写道:“以下是我想让你知道的事。在美国,摧毁黑人是一种传承。”“种族是种族主义的结果,并非原因。界分“人民”过程从来不是家谱或相貌的问题,而是社会等级。”
本书虽是父子之间的私人叙事,信中内容也提及了一些具有政治和宪法意义的主题,比如关于谁是人民的问题,以及黑人的身份认同的问题。南卡罗莱纳州参议员约翰•C•卡尔霍恩曾说过“白人,不管是贫还是富,都属于上层阶层,都被平等地尊重和对待。”科茨说这正说明摧毁黑人身体的权利就是他们拥有的神圣平等权的意义所在。但科茨也并非完全灰心,希望黑人的屈辱历史可以唤醒黑人的种族意识,他说“正是你的脆弱让你更加接近生命的意义,而那些相信自己是白人的人却越走越远。事实是,不管他们多么相信美国梦,他们的生命都远非神圣不可侵犯。”科茨希望儿子正视现实,变得成熟明理,不要堕入虚幻的美国梦,而是成为一个清醒而审慎的人,在这个美丽而残酷的世界,学会做一个审慎而清醒的公民。
从科茨阐述的黑人历史来看,现实美丽而残酷,自由、民主的美国梦对黑人而言可能是一场噩梦,科茨希望黑人精英不再“自以为是白人”,要从虚妄的美国梦中清醒过来。科茨想要告诉儿子的绝非是挣脱族群羁绊、出人头地,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直面现实,在残酷的现实中顽强地生存下去,把握自己能够把握的事物,“但你还是注定要抗争,不是因为抗争可以换来胜利,更是因为它可以确保你的一生荣耀而理智。”
《在世界与我之间》读后感(六):世界与我之间存在着一个种族歧视
本书作者是一位在美国极具影响力的黑人作家。他的黑人身份使他在“种族”问题上发出了强有力的呼声,《在世界与我之间》就是一本这样的著作。
全文采用了父亲写给儿子的书信形式,没有太多温情甚至读起来有点“丧”。作者以父亲的口吻告诉他的孩子:你是黑人,注定与众不同。你的出生就被打上了劣等人的标记,注定了需要承受“恐惧”。
我们在电影中了解到的美国精致而美好,宽敞的独栋别墅和大草坪、汽车、高尔夫、橄榄球,“自由”和“民主”提供给美国公民令人羡慕的品质生活。现在想想,那并不是真实的全部,隐藏在冰山下的还有一个混乱而恐怖的事实。
作者是一个无神论者,不相信神的庇护。他试图在信中告诉自己的儿子(也是告诉所有读者)体制下的真实,但并未告诉具体的解决方法。他是悲观的,面对现实他无能为力、他的儿子无能为力、他的种族也无能为力。
他不相信“白人”,因为他们根深蒂固的排斥和成见,因为“白人至上”的优越感。
他也不相信同族的“黑人同胞”,因为他们从青少年时期就把“恐惧”转化为“愤怒”,更喜欢用粗鲁和暴 力去保护自己,伤害他人,这其中也包括伤害他们的黑人同胞。
他告诉自己的儿子:奴隶制虽然被废除,但根深蒂固的种族差异却非一朝一夕可以消亡。不要企图变成“白人”,也不要企图去迎合美国梦者而带来安全和归属感,要做的只能是保持警惕和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