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生存启示录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0 11:06: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生存启示录读后感10篇

  《中国生存启示录》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00,页数:27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生存启示录》读后感(一):我认为梁先生这本书,顶多算是“自传”

      《中国生存启示录》这个名字我觉得太大,依我看只能算是自传。
        书中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以梁先生的亲身经历和个人感悟而已,很难适用于他人,至少跟我这位80末的人的观点很有出入。比如说关于梁先生要劝儿媳妇不要买奢侈品这件事上,我认为,应该鼓励人有好奇心,可以买,有条件的话必需买,然后以实例告诉她,奢侈品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衡量利弊过后再给出结果会更好。而且,书中好的情感例子都发生在过去,不好的都发生在当今,这实在容易让读者只看到当下的丑陋,从而忽视发展中给我们带来美好的东西,一味的批判现在,强调过去,我认为是逃避现实的做法,倒不如开开心心的接受现状,哪怕是歪瓜裂枣也好,我们也要开开心心地把发展这件事做好,让社会导向一个健康的方向,成为我们理想中的社会。
       所以我觉得书中的个人情感色彩太浓,给我直接的感觉是,梁先生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外界了。确实,从人文发展上看,书中所提到的“社会弊端”是客观存在的,矫正也是必需的,但这仅仅是一篇思考性的书,论据多的也都只是停留在过去,对于执行者的我来说,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阅过即忘。
       批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书中我只看到批判,没有看到发展。我认为,如果梁先生真想矫正社会弊端的话,应全盘接受现状,分析内在或外在原因,然后给出适合当下中国人生活的理念和建议,这才符合《中国生存启示录》的主题。

  《中国生存启示录》读后感(二):年轻人,读读梁晓声可好?


    这是本今年刚出的书,梁晓声最近几年的作品标题总离不开中国,《郁闷的中国人》《忐忑的中国人》《中国人,你缺了什么》《我相信中国的未来》《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直至这本《中国生存启示录》。这一系列书所讨论的命题都非常宏大,梁晓声则通过一篇篇文章来庖丁解牛,这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呐喊,发自肺腑且忧国忧民。
    在免不了喧嚣热闹的书市中,梁晓声的书显得那么格格不入,我想他的书很难被列入畅销书行列吧。倘把他的书跟那些热得发烫的青春作品放在一起,滑稽是最好的注脚。但我更愿年轻人来读读梁晓声的书,因为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梁晓声厉声痛斥浮躁的社会风气,却也低眉善目对年轻人谆谆教导。他整日跟学生打交道,好比一名大夫,能够看出年轻人身上的缺点,并能够通过他的文字来开药方。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定力,想读进梁晓声的书实在是太难了。读小说时的一目十行在这里根本就不管用,他的文字和背后要阐释的道理需要细细品读。端着读小说的态度只可能看到三五页便把书丢掉一边,或者耐着性子读完也不过是囫囵吞枣。只要放下浮躁,逐字读下去就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感受了。
    年轻人更甘愿做低头族一些,刷刷朋友圈打发时光。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什么用?这个古老的命题必然有着各种各样的答案。可巧的是梁晓声也在书中给出了的答案,且非常有趣: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地抵抗寂寞的能力。这个结论源于他的一次经历:学者胡风曾被囚禁30余年,胡风去世后,梁晓声曾问胡风夫人这样一个问题:“先生靠什么抵抗住了那么漫长的与世隔绝的寂寞?”答曰:“靠回忆、靠思想,否则精神早崩溃了。”于是梁晓声感慨:最强大的寂寞,还不是想做什么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而是想回忆而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是想思想而早已丧失了思想的习惯。一群人吃喝玩乐,好像寂寞和孤独离着很远,假面的欢愉里藏着的内心冷暖自知。很多人害怕寂寞,所以更要读书,
否则在寂寞里连自己与自己交谈都成了奢望。
    现在的年轻人心比天高,总想把人生不断扩容,这样才算与时俱进,不至于虚度光阴。有种观点认为“人生就好比手机,功能必须越来越高级,否则就成了淘汰品”。梁晓声却告诫年轻人“减法的人生未必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年轻人头脑里关于人生的容量太复杂了,结果连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人生的方式也迷失了。所谓人生的价值,只不过是要认认真真、无怨无悔地去做最适合自己的事情而已。现在面向大多数人的文化扮演着拙劣的角色,不厌其烦地暗示着每一个人似乎都可以凭着锲而不舍做成功一切事情;却很少传达这样的一种人生思想——更多的时候锲而不舍是没有用的,倒莫如从自己人生的“节目单”上减去某些心所向往的内容,这更能体现人生的理智,因为那些内容明摆着是不适合某些人的人生状况的。
    梁晓声有着严重的颈椎病,他脖子上套着硬海绵颈圈,由于腰椎病,后背扎着一尺宽的牛皮护腰带,颈和腰不能弯曲,一弯曲头便晕,写作时必须得挺直,稿子则放在竖架上。就是在这样艰难的写作中,梁晓声用着自己六十多年的人生感受,启迪着年轻人应该拥有怎样的生存态度。那就是要培养一种健康的价值观。

  《中国生存启示录》读后感(六):人们说要行动

这本封面清雅的书,正如龙应台在书腰纸上写的:”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矫正社会恶疾和唤醒民众的使命,包括基本概念的重建。在这一点上,作家梁晓声先生是令人尊敬的。”作家梁晓声是基于社会道德底线在呼吁人们的认知及对社会的良知。
书分为三部分:共同的底线、个人的素养及人文的力量。作者在深切低语却期待更多的国人可以早日认识到基本的问题:个人修养的提高、社会状况的改善、国家的长远发展都离不开人文的高度建设。
我想一本书不在好坏,倘若带给读者思考便是它的意义所在。初读本书第一篇“ 人生和他的意义”就给我带来惊动,便把它指给了同学看。那是因为我们大概都思考过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管想的深浅、联系得是否深远,我们在慢慢感悟生活的过程里、一点点脱离稚嫩奔向成熟的阶段或多或少都有过想弄明白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作者强调中年人每每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而其他儿童少年和老年人问的则不多。因为他觉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此阶段的人生是有压力的人生。而人生的意义在他们有另一种解释即责任。透过文字,我想着有朝一日终会到中年能否在那之前让自己变得淡定些、舒心些。我尝试去站在老年人的角度想,试着能够对以后慢慢变老这件事不那么排斥。
知识分子对社会及民众的”沉睡“历来是有唤醒的责任的,他们以笔代口,深深呐喊也不为过,只是听得冷静且愿意听得人越来越少。我们日益沉浸于俗世定义的幸福中,却忘了社会的其他角落还存留着贫穷、疾病和苦难。一个人正常的良知竟到了要通过社会探讨的地步。而我们社会的正常进步必然少不了正常的良知,国家向前跨进一步也必然是为了消灭更多的贫穷和落后。
社会里的真话、敬畏、崇高、英雄;个人的婚恋、寂寞、温馨、消费;文明、教育、文化……读梁晓声的文章就好比听一位熟悉老者的尊尊教诲,又有上课开小差被发觉而感动于老师没有当面戳穿的意味。我想这是一种回归的味道,我们期待走远,可突然有一天听到久违的乡音却忍不住开始思念一般。
如果看惯了心灵鸡汤文、沉闷的管理法则,不妨听听长者的低语吧。让心灵冷静一点、多感悟一点并非坏事,多一点对社会的体察与人事的探究,也许有天我们也能够沉稳地跨过一段段洪流。这些洪流是人生路上的剧变与突袭,是岁月打磨后嘴角平滑的轮廓和笑声里藏也藏不住的鱼尾纹。

  《中国生存启示录》读后感(七):如果不能经典,多少还请与时俱进

这本书没看完,在阳光灿烂的书店里读了那么半个下午,本打算购买,还是就放回去了。忍不住吐槽如下
1、名字和内容严重不符:书店里有大大的海报,推荐这本书,本以为应该是十分犀利的,对于中国人生存现状的反思,抱着期待看见鲜亮事实,结果却看的是一锅浓煲柴鸡汤。
2、老一辈文人有一种固执的清高,这样清高本没有错,但是说多了,未免让人觉得脱离时代。无非的批判一下物质社会,嘲讽一下土大款的修养差。商业有商业的逻辑,物质有物质的现实,拜金有拜金的土壤,土豪有土豪的粉丝,衣食住行,谁不愿过的体面悠哉,当年听人说当官,回来就洗耳朵的清高,放在今天,有一百个理由说他做作。若不能将自己放平常心,投入热辣丰富的人生,若不能跳出些偏见和执拗,说的话,就会空洞起来。
譬如说“贵族”一章节,提到有名言称“三代出贵族”,作者觉得其实当前贵族容易的很,于是细数靠着有钱,成了大款,却修养浅,层次差的现状,不无反讽。这段看起来也只能说作者理解偏差,太过狭隘。一来,原文里的贵族本来就不是说土大款,正是因为考量到了习惯,修为的成分,而不仅仅以金钱衡量,才会说三代才能出,而梁老先生偏偏要把这此贵族说成彼贵族,说当今社会成贵族也容易,又对这一现象针砭一番,可见他对贵族的理解也是十分狭窄的。
3、都是些亘古的老话题,关于民主,关于理想,关于人生意义,举了些不合时宜的老例子,现在看起来,很难有共鸣,每个话题又在几个例子后潦草收笔,未能深入。毕竟不是思想家。
4、最怕现代人写文章掉书袋,夹杂几个有点文言味的文字,“然则”之类老文人口吻,读的牙酸。语言都随着时间在生长,经典的古韵多留在那时的天空和土壤里,有了土壤,才是活的。现代人要用尽可能当代的方式去表达。这才是时间的土壤。就像一直最怕看现代人写仿古诗,朋友圈里有那么两位,走到哪里喜欢咏一首,古时的韵律里有泥炉、屏风、那都不是刻意扮雅,只是生活里常见,现代人多半难得那时的文字里的精髓,写的不伦不类,看的牙酸腿软。

  《中国生存启示录》读后感(八):温和柔韧的力量——评《中国生存启示录》

      窝着看书,是目前对我来说最幸福的时光了,在书中的世界游曵,开了另外的一扇窗。读《中国生存启示录》,梁老先生温柔却力透纸背的话语,不锋利却直指问题核心。涉及的范围很是广泛,从人生价值、民主论到个人情感到传统文化,讲大事也说小情。全书共分为三章 :共同的底线,个人素养,人文的力量。总有一种感觉,梁老就在我们眼前,手拿书稿,一句一字讲给我们听,和蔼亲切,目光中透露出的是不灭的光芒,希望在这转型期的中国,给与我们些许的精神支撑和鼓励,引导我们在大潮中的方向。
      印象深刻的是《羞于说真话》这一篇,深刻的分析,一生没有说过假话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可能,就像梁老在文章中说的“说真话之难,难在你明明知道说假话是一大缺点,却因为之一大缺点对你起到铠甲的作用,便常常宽恕自己了。”,细细想来每个人每次说假话的目的不就是出于内心对自我的保护么,读到此处,不觉微微一笑,对自我亦是一种嘲讽。明明知道一个谎话可能需要一百个谎话去圆,却没能将自己的真实时时表露,还宽慰自己这是在现今社会生存下去的必备技能之一,不觉可笑。文章更讲说谎话引向深处——文革,可能一辈子说的假话在这个年代里都说了。让人不禁反省深思,看过一部分关于那个时期的纪录片,很多的强制措施,上山下乡,对知识分子的“改造”,对于劳动工人的思想清洗,是内心的一种惶恐更是对于未知的误判。思想上到行动上全社会都在维护的一个个谎言是多么的汗颜和心寒,更觉得是对民族和历史的不敬。
      《培养一个“贵族”是容易的》一文,短小却让人深思。我不由的想起了电影《窈窕绅士》,孙红雷饰演的吴天高为了追求明星芳娜,要求公关公司经理吴嘉倩对自己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包装。从外形到谈吐,昏昏欲睡的音乐会,不知所云的名画鉴赏,似乎一夜之间就从一个土里土气的暴发户变成一位富有涵养的谦谦君子。这样的包装速度真是打破了巴尔扎克那句“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的教养”。文中讽刺意味如此的强烈也正反映了现在社会上,铺天盖地的速成贵族。甚至于波斯王大帝 居鲁士竟然也以儿子把平民和自己划分除了清晰界限为豪。只能说我保有我自己的原则在这纷繁的世道,内心的尊贵远远比外表的华丽要更为的长久,贵族需要的是教养,对自己内心的虚妄的克制,和对万千生物心怀敬畏和爱护。
      总是会怀疑自己的选择或者自己的价值,毕业两年,偏居一隅,从都市到县城,经历的是讲堂上不曾说过的现实。梁老在开篇第一张就谈到了人生的价值,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的个人感受,还要考虑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感受,还有一部分是我们于这个社会的价值,即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才构成了我们一个人完整的人生价值。人类社会本就是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我们每个人也因为这种种的关系才构成了丰富的生活,这样看来视野一下宽广了许多,有畏惧有担当有舍得才是真正人生的开始。如此考虑这样便会少一些跳楼自杀或者极端的悲剧,多一些的温暖。
     还有很多的感触,只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孔子有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以后还会和大家分享文章的感受的O(∩_∩)O。不管是他山之石还是沧海桑田,我们的心中总有一轮明月照耀着我们漆黑夜里的路途。在此非常感谢土豆和兽兽O(∩_∩)O~。

  《中国生存启示录》读后感(九):现代批判美学潮流

我承认我的肤浅,的确没获得什么启示,稍微觉得还过得去的也就是“减法人生”、“文化底色”、“平凡东西”、“思想美感”这几个词,是的,看完全书,也就总结了这么几个词。当然,也许,我理解的还不一定是作者的意思。
启示录,我其实并未感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明确启示,更遑论关于生存这样不轻快的话题。只是,如今的社会,已经见过了太多的公知、先知、批判家……各种公众舆论、公众话题、公众批判层出不穷,算得上是热闹非凡了,但是,但凡关注一下,各先知们观察批判的角度从来没有变过,更有不少为了批判而批判,由此体现一种永恒的精神?
在这个看似嘈杂的环境里,大声呼喊,愚等披民视而不见,自当汗颜,只是,吼出来的就不是噪音吗?听者亦不觉烦闷?为什么我们总是存在于所谓“知识分子”的批判面上?
声音本身,其存在及其意义,是否依赖于极致特性的表现?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只是,仅仅高喊否定,又是否站在被否定却存在的立场上思考过?又是否神经衰弱或者精神分裂?否定,烘托存在吗?存在,即被批判?“知识分子”何以被站到了世界的边缘?而不是被拿来议论的证明给论据了。
这是现代批判美学潮流么?未见到另一种可能的存在。
PS:此外,对作者这种中学生议论文似的论证方式也不是很喜欢,好处是事例鲜活,但局限性过于明显。

  《中国生存启示录》读后感(十):梁晓声的大音希声~

很多年前就知道梁晓声——是个作家,擅长撰写知青文学。
就作家这个头衔而言,在今天大概不怎么受人欢迎,特别是和上个世纪比,就可以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今天的中国作家,大概很难引起全社会的共鸣,无论是文笔的巧妙,亦或对时代精神的诊断。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作家的时代并不为过,纵使今天可以被称之为一个全民写作的时代。
第一次读梁晓声,并不是其出名的知青文学作品,倒是一本题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的社会分析著作。一个以写作知青文学闻名于世的作家,居然要写社会学色彩的学术作品,可以想见,梁晓声到底还是一个追求直接展示对社会的知识性分析的作家,并不局限于以文学作品的方式间接反映社会问题。这当然是其个人选择。
眼下这本书,题为《中国生存启示录》,名字更是大得吓人,之前的仅仅是“阶层分析”,这里就直接是“生存启示录”了,真真有些指点迷津的味道。不过翻开这本书,才知道这原来是一本类似散文集的作品,倒没了“阶层分析”的学术气息。这倒无妨读者去体味作者的用心,反而可以让更多平民读者更加容易接受作者的看法。
这年头,一提到“生存”,往往给人满目疮痍的苍凉感,在一个媚外遍地有,公知多如狗的时代,做一个中国人,“生存”是多么艰难!也无怪乎余华的《活着》如此经久畅销,中国人的生存感觉就一直没走出半个世纪之前的大灾大战。真正读了这本书,我才体会到,梁晓声到底是对我们的国家、社会、人民,带有一种略显严肃的批评,但批评背后,确实一种期待,期待更多得人能够回归一种各得其所、各有其乐、各享其成的幸福生活之中。如书中这样写道:
家庭和睦,手足情深,亲人健康,工作稳定,收入能够满足一般消费,月有节余,哪怕很少……这是一般普通人的幸福观。他们既为普通人,却并不沮丧于普通的人生,于是他们反而善于在普通的人生中企求普通的幸福,并珍惜之。这样的一种人生态度,是否也可以给尚处于人生的一无所有阶段,但希望过上幸福生活的大家一点儿关于幸福的另类参考呢?
自然,梁晓声很明白:文化知识程度较高的人,比之于文化知识程度较低的人,对幸福指数的企求也是高的,即使口头上说自己只不过心存某些一般的幸福要求,综合起来,那些一般的幸福要求已是很不一般太不一般了。更有的时候,甚至会将幸福误解为一种人生的完美状态,因而似乎应包含一切人生的美好。而实际情况却是——世界上只有极少极少数人的人生是接近完美的幸福的人生。
这显然是我们今天的真是生存状态,越来越多人接受越来越多的教育,无益会对生活、对幸福抱有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期待。针对这一生存现象,梁晓声给出的启示是:只要善于理性地把控自己的人生,一步步走在实处,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获得某一部分人生的幸福。
这本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题为“共同的底线”,开始的两篇文章是:“人生和它的意义”、“何妨减之”;第二部分题为“ 个人的提升”;第三部分题为“人文的力量”,最后两篇文章是:“为自己办一所大学”、“做立体的中国人”。
通过这三个部分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出,梁晓声首先希望我们找到共同生活的底线,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的根基是什么,找到生活的根基,才能搞清楚,哪些人生追求其实是不必要的,哪些又是必须的;其次,梁晓声希望我们重视“个人的提升”,只有提升自我,才能真正夯实人生意义的根基;最后,就提升的办法而言,就需要重视“人文的力量”,这种重视也特别需要强调自身的能动性,学校生活重要却也短暂,因此需要给自己办一所一生的大学,学会做立体的中国人。这其实也就是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并非忽悠民众的知识分子的良苦用心:只要善于理性地把控自己的人生,一步步走在实处,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获得某一部分人生的幸福。
这让我想到的是康德的那句至理名言: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的确,对幸福的理解离不开理性的反思,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反思理解幸福的限度。当梁晓声在一个教育普遍化的时代呼吁我们重视理性的力量时,其所针对的恰恰就是教化造成的对幸福的过分想象。人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对受过教育的我们而言,幸福同样并不遥远,重要的是从最为稀松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合理运用理性,“一步步走在实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生存启示录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